《论语》中的生命观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xxk@
教
育的本质是以一颗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去思
考、去感受,去历练胸怀,去敬畏生命。
要让学生建立神圣的生命观,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将个人之爱融入社会大众之爱,拥有推己及人的仁德,使个体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与舒展。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儒家经典,它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
孔子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思想家,更是一位积极乐观的学者,他的生命观对当代人有着切实的启发意义。
《论语》指出生命探寻的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诗能激发出人对生命的热忱,而后用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最后用乐熏陶心灵使人豁达平和。
探寻生命的学问,有助于构建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国著名哲学家牟宗三老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
学问”,《论语》作为一部探讨生命的经典著作,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不凡的生命意义,讲述了领悟生命意义的道理,因此对于《论语》生命观的探讨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乐观的生命态度
孔子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修身养性、豁达平静,是因为他淡泊物质名利,他的快乐都来源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孔子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当面临困难时,如何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去克服物质上的贫乏。
在人生低谷时有乐观的心态,才有机会走出困境。
孔子的爱徒——颜回,受到老师的影响,在物质匮乏的生活中依然高风亮节,乐于清苦,豁达的品性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论语》中曾说,在用功读书时会忘记吃饭,快乐感动时会忘记烦忧,如若一直快乐
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连自己的生命不断老去都不会有感觉。
这也给我们培养正确的生命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有快乐愉悦的生活态度,目光长远而不被逆境所干扰,自己拥有快乐人生的同时也给别人带去快乐。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一个人的价值在于生命终结时做的事情,要有价值地生、有意义地死。
《论语·里仁》中认为生命有限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否闻道。
突破生命的有限性而达到无限,将生命提升到“道”的高度,在面对生命消逝时淡然处之。
《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生命不断地流逝,就像流水一样,但是用智慧去思考可以抚平内心的不安与焦躁,让心灵更加幸福宁静,最终达到忧乐圆融的境界。
孔子
59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03.016
2017.01
对于生命的超然风度,是我们面对挫折与不幸时的一剂良方。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家一直主张个体要积极参与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个人责任感延伸到对家庭、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
士以“仁”作为主要价值取向,服务于社会,报效于国家,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论语·泰伯》中的思想表明,知识分子要刚强而有毅力,他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责任,将仁作为自己的使命,长路漫漫,因此更加需要上下求索,死而后已。
责任感是当今教育中亟待加强的一个重点,应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缺失,成才却没有树人,青少年不知如何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孔子所说的责任感,不仅仅是天下大任,更是个人、家庭方面的责任。
《论语·学而》有云:“事父母,能竭其力。
”对父母只有责任感是不够的,还要有尽孝之心。
如果只是做到了责任赡养,而没有一丝尽孝之心,那么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除了赡养责任与尽孝之心,子女对父母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也需要关注。
另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间最伤痛
的事情。
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所以我们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劳,珍惜自己的生命。
三、正直的义利观
“取之有道”“安贫乐道”是孔子推崇的义利观,并不是反对人们对利欲的追求,而是认为其得到的方式要正直。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追求的是“以安天下”的大利,不是单纯的个人利益,而是造福于天下民众的公利。
《论语·里仁》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更重义,而小人更重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是小人之行为,非君子所为,眼里只有利益的人,成不了大器。
以不道德的方式谋取钱财是被儒家教育所蔑视的。
孔子认为,人这一生的欲望是无限的,当人有了金钱就想要权势,而有了权势就想要更多——地位、荣耀等,随着这种欲望不断膨胀,人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孔子的一生不为名利所牵,超然淡泊,他不反对欲望,但更加强调灵魂与欲望的和谐,两者应平衡与契合。
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达到心灵的逍遥自在。
对利益的不偏执不强求,更是生命的超然。
孔子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对于青少年人格的构建也有着非凡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容易受到
诱惑,追求物质与名利。
孔子的快乐来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界的物质名利。
他身处于混乱局面时,一样超然达观、不改初衷。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愈加显得空虚。
我们拥有了网络和信息技术,但缺少了古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与充实,这导致青少年越来越不爱读书,沉迷网络,逃学打架。
克制不了无休无止的欲望,就不会知足常乐,更加无法拒绝诱惑,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让物质与精神达到平衡,才能让生活不偏离正轨,做人做事游刃有余。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与发展人,最终完善人。
而生命又是教育活动开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教育驻足于个体生命活动之上,方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
基于此,我们认为个人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开始,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生命意识的引导。
从转变教育理念开始,让生命教育理念引领国民的教育,让教育回到原点,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感受生命之美,散发生命能量,找寻到生命中热爱的事物去做、去坚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
更好地生长。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