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典型事件
企业反垄断案例
企业反垄断案例【案例分析】企业反垄断案例:微软反垄断之路1.事件背景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50个州政府联合起诉微软公司,指控其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违反了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这一案件成为近几十年来全球商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一,持续了数年之久。
2.微软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试图通过禁止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做法来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强化其市场控制力。
下面将详细说明微软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和各阶段相关的事件。
2.1第一阶段:微软与网景之争(1995-1997年)199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在其中嵌入了它自家开发的互联网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E)。
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预装IE,使得使用Windows用户默认使用IE浏览器。
这一做法被指控为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网景(Netscape)的利益。
网景曾是互联网浏览器市场的领导者,但由于微软强力推广IE,其市场份额迅速下降。
微软还以与电脑制造商签订合同的方式,要求其预装IE并删除网景浏览器,进一步限制了竞争。
网景上市公司最终于1999年被美国在线(AOL)收购。
2.2第二阶段:微软与垄断捆绑(1997-2000年)1998年,美国司法部和50个州政府发起的反垄断诉讼指控微软通过操纵Windows操作系统的代码,将其浏览器IE与操作系统绑定,限制用户安装和使用其他竞争对手的浏览器,例如网景。
而这些浏览器对于互联网的浏览和电子商务至关重要。
法院认定微软的行为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要求解除IE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捆绑。
2001年,法院裁定将微软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负责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
但这个决定在上诉中被推翻。
2.3第三阶段:对微软虚拟机的控制(1998-2000年)微软拒绝向竞争对手Sun Microsystems提供兼容其Java编程语言的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并试图通过限制第三方开发者的对接Java的能力来抢夺Sun Microsystems在互联网软件开发市场的份额。
恶意收购经典案例
恶意收购经典案例在商业领域中,恶意收购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被收购公司的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恶意收购的经典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998年,美国著名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遭遇了一次恶意收购。
当时,一家名为Trans World Airlines(TWA)的航空公司试图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收购美国航空公司的股份,以获取控制权。
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法律斗争。
尽管最终美国航空公司成功抵制了TWA的收购,但这起事件对整个航空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恶意收购案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另一个著名的恶意收购案例发生在2008年,当时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试图收购雅虎。
微软提出了高额的收购价格,但雅虎的管理层拒绝了这一提议。
然而,微软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手段,包括公开批评雅虎的管理层,以及试图通过收购雅虎的股份来实现对其的控制。
最终,雅虎被迫接受了微软的收购提议,但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成为了恶意收购案例中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除了美国,恶意收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时有发生。
例如,2015年,中国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遭遇了一次恶意收购。
一家竞争对手试图通过购买大量股份来获取对该公司的控制权,但遭到了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坚决抵制。
最终,这家互联网公司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但这起事件也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成为了中国恶意收购案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恶意收购不仅对被收购公司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恶意收购行为的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企业自身也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恶意收购的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恶意收购的风险,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
总的来说,恶意收购是一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它不仅损害了被收购公司的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商学院案例关注微软失去的十年先机
商学院案例关注:微软“失去的十年”先机商学院案例关注:微软“失去的十年”先机更多新闻:伴随着音乐优雅的节奏,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步入了拉斯维加斯威尼斯人酒店的宴会厅。
在2012年国际电子消费展中,鲍尔默身后20英尺高的屏幕墙开始闪烁着他的名字。
国际电子消费展是科技界的盛宴。
每年1月份,超过15万名技术人员和企业高管都会涌入了拉斯维加斯,参观最新的技术和科技产品。
参会者从一个展厅走向另外一个展厅,急匆匆的希望抢先获得最新的试用产品,丝毫不在乎在会场助兴的各类娱乐明星。
让人感到尴尬的是,鲍尔默在演示搭载Window sPhone 7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时出现了故障,一位微软员工不得不为首席执行官更换了一部手机。
各大媒体对此的反应非常悲观,一位知名博主更是毫不客气地说“微软在最后一届展示会中,竟然开了这么一个残酷的玩笑。
”对Windows和Office的溺爱过去十多年一系列的错误,导致微软从消费电子产业的创新者演变成为碌碌无为的跟随者。
近些年以来,微软不断被谷歌、Facebook和苹果在各个领域所超越。
这些企业革新了社交媒体的技术体验,而反应迟缓的微软却仍在极大地依赖于W indow s、O f-fice和服务器软件等传统产品,来支撑着公司的财务表现。
在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变革的市场中,微软变成了高科技产业中的一家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即便是在竞争对手颠覆了世界的情况下,却依然在生产线上制造那些虽然闪烁着光泽,却已经被市场所淘汰的产品。
微软绝大多数的创新,要么给自身带来巨大的亏损,要么就是对新领域几乎毫无影响。
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2000年12月,微软的市值曾达到5100亿美元,是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但是到了今年6月份,微软的市值仅有2490亿美元,不到当年的一半,降至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
反观苹果公司,2000年12月市值仅有48亿美元。
到了今年6月份,市值已经高达5410亿美元。
但是,微软曾经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公司。
经济学 案例三 美国“微软”垄断案
案例三美国“微软”垄断案华盛顿时间2000年6月7日下午16时30分(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30分),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Thomas Penfield Jackson)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判决,下令将微软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以防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利用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根据这份裁决书,微软将被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目前所经营的其他业务,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等。
下面是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公布的微软垄断案裁决书的一些要点。
微软垄断案裁决书称,法庭判决肢解微软的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虽然法庭已公布相关证据,但微软一直拒绝承认其从事了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
微软公司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微软没有做错过任何事情,并称将进行上诉。
因此地区法院希望尽早公布最终判决,这样微软也可以向上诉法院提交上诉状。
其次,现有证据足以证明尽管微软一直强调其“清白”,但该公司仍在从事过去进行过的商业违法行为,很可能对除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浏览器以外的市场再使用垄断手段。
再次,微软曾有过不值得信赖的“前科”,在初步判决发布后,微软履行这一判决的认真程度令人怀疑,因此,现在有必要尽早做出最终判决,以便尽快采取执法行动,使本次判决能够起到最大效应。
最后,法庭认为继续就这一诉讼案的肢解计划进行听证已不太可能获得更多有利于得出最佳判决结果的证据。
微软曾指责司法部提交的最终肢解计划缺乏细节,措辞模糊,而原告则称这么做是有意让微软提供相关细节,以便其经营业务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原告最终赢得了这一诉讼案的胜利,其提交的最终肢解计划是司法部与执法官员与原告19个州的总检察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杰克逊法官下令微软无权拒绝司法部及原告各州要求对其进行肢解的建议,微软有关就本案进行进一步听证的要求同时遭到拒绝,而且司法部与原告各州提交的最终肢解决定已被判定为最终判决。
微软的反垄断案例分析
微软欧盟案存在的争议
中国vs微软
国内《反垄断法》能否扳倒微软? 微软的反垄断案对中国的启示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 绑销售。 -1998年10月,经过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 法捆绑销售,反垄断案正式立案。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宣布辞去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并任命史蒂夫·巴尔 默作为他的继承人。 -2000年4月,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称,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证明微软公司的确存在垄断行为 。 -2000年6月,上诉法庭推翻托马斯·杰克逊法官对浏览器案件的裁决,微软躲过被拆分的命运 。 -2000年8月,杰克逊法官因违反司法程序、向媒体泄漏案件审理内情而被解职,库雷科特琳被 任命接替杰克逊,全权负责对微软反垄断案的审理。 -2000年11月上旬,在库雷科特琳法官力促下,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妥协。妥协条件是微软 同意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公开视窗软件部分源代码,使微软的竞争者也能 够在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 -在19个起诉微软的州中,有9个州决定反对司法部与微软的协议条件,明确表示继续进行这桩 旷日持久的官司。 -2002年4月22日,比尔·盖茨亲自出庭为微软辩护,试图使公司免于9个州的司法部长提出的严 厉的反垄断制裁方案。这是盖茨在长达4年的微软反垄断案审理过程中首次出庭作证。这9个州 要求微软把网络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应用功能从视窗操作系统中剥离掉,为个人用户提供一套 视窗基础版。 -2002年4月23日,比尔·盖茨在反垄断案听证会上表示,微软公司无法允许PC制造商和消费者 选择视窗操作系统应该捆绑哪些软件。 -2002年4月24日,比尔·盖茨首次承认,微软有可能会为个人计算机用户提供一套视窗简装版 本。
微软摘“番茄”事件
作者洪磊被苏州市警方拘留。
88 081 F R INB SN S 大经 20 O E U IE S 1 G 贸
圈
于 “ 茄花 园版 ” 的其 他 几 家较 大 盗 因此 ,番茄 花 园无论 是和 原版W no s 行反盗版 。 番 dw 版Wno s idw 网站 也 “ 清理部 分 内容 ”,
户 电 上安装 的Wnos X ̄Ofc是 脑 1dw P nf ie 否为正版 软件,如果使 用 了盗版软件 , 用户会 不断收到正在使 用盗版软件 的提 示 ,并 被 强 制 插入 多处 明 显 的提 醒标 识,未通过 正版验证 的W os X还将 idw P n
被每< g J - % 黑屏一次。 微 软 此 举想 要 打 击 盗版 的立 场 和 出发点是好 的, 然而它在打落 “ 番茄”
官鲍 方德 回应番茄 花园事件,坚称 “ 微 速 度 和 运行 速 度 明 显提 升 , 维护 起 来 很 多人甚 至对 微软原 计 % 0 年 6 0 ,8 月3 日 J
软一直1 0地打击盗版 ”。 。% 更 是非 常方便 。这对 于 习惯 “ 费” 免 停 止升 级 的 做 法相 当抵 触 。而 国 内用
的 。既然他 们想要去偷 ,我们就让他们 验证 行 为无可 厚 非者仅 占53 % .6 ,反 对 8 5 月1 日,番茄花 园版W no s X dw F
偷我们 的。他们会 因此上 瘾,这样接 下 者为9 . % 其中认为 “ 21 , 8 正版价格 实在 者洪磊被苏 州市 警方拘 留。同时,为 来 的1年我们就 会找 出某种办 法让他们 太 高 ,愿 将 盗版 进 行 到 底 ”者 就 占了 O 茄花园提供技术 支持 的成都红 果科技
付账。” 且不说 比尔 ・ 盖茨1 年前 是不是真 O
传奇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软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微软公司凭借其操作系统Windows和办公软件Office系列,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然而,微软的垄断地位引发了广泛争议,美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这起案件成为了全球软件产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关注的焦点。
二、案件经过1. 起诉与答辩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DOJ)以微软垄断市场、限制竞争为由,向美国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微软则辩称,其市场地位是基于用户的选择,并未违反反垄断法。
2. 调查与审理案件进入审理阶段,DOJ调查了微软的市场行为,发现微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软件厂商的发展。
此外,微软还涉嫌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电脑制造商预装其软件产品。
3. 一审与判决2000年6月,美国地方法院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判决,认定微软构成垄断,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法院要求微软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其Office办公软件分离,并允许其他软件厂商在其操作系统上运行。
4. 二审与上诉微软不服一审判决,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2001年6月,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DOJ的诉求,但认定微软在互联网浏览器市场存在垄断行为,要求微软将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分离。
5. 三审与和解2001年11月,美国最高法院同意受理微软垄断案的三审。
在最高法院审理期间,微软与DOJ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在以下方面进行整改:(1)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预装其他浏览器,并允许用户在操作系统中卸载微软浏览器;(2)向竞争对手提供Windows源代码,以促进竞争;(3)在广告和营销活动中不得夸大其市场地位。
2002年11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微软和解协议合法,微软垄断案正式画上句号。
三、案件影响1. 市场竞争加剧微软垄断案结束后,全球软件产业竞争加剧。
众多厂商纷纷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市场格局逐渐多元化。
损害科技安全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近年来,一些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信息安全事件,对损害科技安全进行案例教育,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一、案例一:勒索软件攻击2017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WannaCry”勒索软件攻击事件。
该病毒通过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影响了全球数十万台电脑。
病毒攻击者要求受害者支付比特币赎金,否则将永久删除其数据。
案例分析:1. 攻击手段:勒索软件攻击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攻击手段,通过加密受害者电脑中的数据,要求支付赎金。
2. 攻击原因:此次攻击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微软在2017年3月停止支持旧版Windows操作系统,导致大量用户未及时更新系统,暴露了系统漏洞。
3. 损失评估:此次攻击事件导致全球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二、案例二:网络钓鱼攻击2019年,某知名互联网企业遭受了网络钓鱼攻击。
攻击者通过伪装成企业内部员工,向企业员工发送含有恶意链接的邮件,诱使员工点击链接,从而窃取企业内部数据。
案例分析:1. 攻击手段:网络钓鱼攻击是一种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受害者信任,进而获取其个人信息或财务信息的攻击方式。
2. 攻击原因:此次攻击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不足,未能识别出恶意链接。
3. 损失评估:此次攻击事件导致企业内部数据泄露,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三、案例三:数据泄露事件2020年,某知名电商平台数据泄露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泄露的数据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涉及数百万用户。
案例分析:1. 攻击手段:数据泄露事件通常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泄露、黑客攻击或系统漏洞等原因导致。
2. 攻击原因:此次数据泄露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能有效防止数据泄露。
微软公司反垄断案案例分析
微软公司反垄断案案例分析发表时间:2007-5-10 0:19:00 阅读次数:112一、微软违反反垄断法案大事记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经过数月的调查,向微软发起反垄断(托拉斯)诉讼。
1999年11月7日,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在一项裁决书中宣布微软是垄断机构。
1999年12月8日,美国19州和司法部再一次起诉微软公司违背反垄断法《舍曼法》2000年1月14日,微软公司原CEO比尔?盖茨让位于巴尔默2000年4月4日,联邦法官杰克逊判定微软违反了反垄断法,把捆绑销售作为阻碍竞争的手段,维持微软的垄断地位。
2000年6月8日,微软被裁定一份为二。
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目前所经营的其它内容,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 E浏览器等。
2000年7月27日,微软上诉最高法庭,认为微软案不该由最高法院审理,并同时提出对杰克逊法官审案公正性的质疑。
2000年9月27日,最高法院支持微软公司向低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2000年11月28日,微软向上诉法庭提出辩护,称从来没有违反过反垄断法。
2001年1月15日,美国司法部和19州坚持拆分微软。
2001年6月28日,上诉法庭推翻杰克逊法官的判决,由另一个法官重新审理此案。
2001年9月7日,美国司法部表示不再要求对微软进行拆分。
2001年11月1日,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过渡性协议。
二、审理的第一阶段1999年11月7日,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在一项裁决书中宣布微软是垄断机构。
其调查报告摘录如下:微软在Intel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以至于如果该公司想在价格方面发挥其影响力,即可能以显著高于市场竞争行情的价格销售Windows。
再者,微软可以长期这么做,而不会流失大量的生意给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微软享有相关市场的独占力。
有关裁决书中判定微软有垄断行为:1,操作系统独占很高份额的市场。
危机公关案例分享
危机公关案例分享危机公关是指企业或组织面临危机时采取的一系列公关策略和措施,旨在保护企业或组织的声誉和利益。
危机公关案例层出不穷,以下列举了十个典型案例,以供参考。
1. 三鹿奶粉事件在2008年,中国三鹿集团因为其奶粉被检测出高含量的三聚氰胺,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尿毒症甚至死亡。
面对舆论的强烈谴责,三鹿集团迟迟未能及时公开道歉和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这一事件揭示了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应当及时公开信息、快速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的重要性。
2. 马航MH370失踪事件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飞行途中突然失联,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马航面临的危机不仅是航班失踪本身,更是舆论对于马航处理失踪事件的质疑和指责。
马航在公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家属进行沟通等,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与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3. 美国波音737 Max飞机事故2018年和2019年,波音公司的两架737 Max客机相继发生坠机事故,导致346人死亡。
事故引发了对波音公司安全标准的质疑和舆论的强烈谴责。
波音公司面临的危机公关挑战包括重新建立信任、公开调查结果、采取措施确保飞机安全等。
4. 谷歌隐私泄露事件2018年,谷歌被曝光在其社交网络平台Google+上存在漏洞,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谷歌面临的危机包括对用户隐私保护不力的指责和法律诉讼的风险。
谷歌随后宣布关闭Google+,并加强用户数据保护措施,以挽回公众对其信任。
5. 微软Windows漏洞事件2017年,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遭受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勒索软件攻击,该攻击利用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
微软公司面临的危机公关挑战包括修复漏洞、向公众提供及时信息和解决方案,以及加强系统安全性。
6. 惠普公司董事会丑闻2011年,惠普公司董事会成员之间爆发内讧,涉及董事长被指控违反公司道德和法律规定。
这一事件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谴责,惠普公司在危机公关方面采取了重新组建董事会、公开道歉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措施。
产业分析案例
2019/1/30
12
(4 )微软与康柏、美国在线,苹果公司等主要供应商之间 的排他性交易安排构成纵向限制,尽管尚不足以完全剥夺网景 公司在世界浏览器市场的供货机会,但仍属违反了《谢尔曼法》 第二条垄断禁止性规定。源自2019/1/3013
讨论问题:
1、 微软靠什么才得以确立垄断地位的? 2、 从所给材料看,微软有哪些妨碍竞争的行为? 3、 垄断行为会带来哪些社会成本? 4、 有人说,除了同业竞争,垄断企业还要受到消费者的制约。所以, 不用政府管制,垄断企业也不能为所欲为。你对此怎么看? 5、 如何对垄断实行管制? 参考书目: 1、侯书森 , 《微软霸业》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年 2、骆品亮、王安宇。 《微软垄断案的启示—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的思 考》 ,工作论文,2000 年 8 月。 3、刘汉富, 《从“微软案”看国际反垄断趋势》 , 经济参考报,2000 年 5 月 24 日
微软真正的起飞是在 1982 年为 IBM 开发 DOS 操作系统。可以说, 是 IBM 一手培养了微软, 使微软始为世人所知。 1985 年, 微软公司 DOS 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趋于饱和。微软公司开始发展其文字处理软件 WORD 和电子报表软件 EXCEL,为今后的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开发打 下基础。在 1988 年微软公司由于在开 OS/2 系统上与 IBM 公司意见出 现分歧,与 IBM 分道扬镳。微软一直致力于视窗系统的开发,在 1987 年推出了视窗 2.0 版。 微软于 1990 年 5 月 22 日推出了 Windows3.0。把个人电脑的操作 系统推向一个新的时代。之后,微软公司续继推出 Windows3.1 、 Windows3.2 、 Windows95 。 并 把 WORD , EXCEL 等 办 公 软 件 集 成 入 OFFICE97 。微软公司看到了网络的广阔前景,把 Internet Explore 集成入 Windows98。微软公司如日中天,行业霸主地位难以动摇。
对微软“黑屏”事件的理解与思考
对微软“黑屏”事件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对微软黑屏事件以及微软所发布的公开信的内容,从是否侵犯了中国家庭用户的物权,隐私权,是否是与自力救济以及行为是否涉嫌垄断,并由此所引发的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与民族企业的思考5个方面来对微软“黑屏”事件描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标签:微软黑屏事件;物权;隐私权;自力救济;垄断行为2008年10月20日,美国微软公司宣布即日起通过“自动更新”向WindowsXP 专业版以及Office用户发送Windows正版增值计划通知程序,如果用户没有通过微软的正版验证,桌面背景在用户开机进入后将会变为纯黑色,尽管用户仍可以重新设置桌面背景,但每隔60分钟,桌面背景将重新变回为纯黑色。
此外,用户登录时会看到一个登陆中断的对话框,并在屏幕右下方会出现一个永久通知和持续提醒的对话框,显示“您可能是软件盗版的受害者”。
而盗版Office(包括XP、2003和2007版本)用户也未能幸免,软件将被永久添加“盗版”的视觉标记,该事件在社会掀起一阵波澜,虽然据调查只有不到5%的网民受到了影响,但仍然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就是所谓的微软黑屏事件。
1 从物权角度分析毋庸置疑,微软享有WindowsXP操作系统与Office办公软件的著作权,但这种著作权是否意味着微软的未经用户的许可侵入用户的电脑,使用“黑屏”手段并在用户的操作界面强行提示建议用户使用正版的消息?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技术措施权,同时民法上也允许权利受到侵害的主体采取“自助”行为,那么,微软的上述手段是否是依法行使其技术措施权,亦或是合法采取“自助”行为?我认为,技术措施权的行使必须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如果中国的电脑用户使用的是非法软件,微软拒绝予以更新,这当然无可厚非。
在承认微软具有知识产权的同时,微软也应当对中国家庭电脑用户的电脑所有权以及软件使用权予以同样的尊重。
所有权人对自己所有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因此家庭用户对于其自己的电脑也当然的享有完全的排他性的所有权。
微软反垄断案
-2000年6月,上诉法庭推翻托马斯·杰克逊法官对浏览器案件的裁决,微软躲过被拆分的命运。
-2000年8月,杰克逊法官因违反司法程序、向媒体泄漏案件审理内情而被解职,库雷科特琳被任命接替杰克逊,全权负责对微软反垄断案的审理。
-在欧盟,反垄断案调查最初集中在Win98以及后来的Win2000服务器市场垄断上。现在的调查主要针对Windows多媒体播放器以及Windows XP的不正当竞争。
-2002年4月22日,比尔·盖茨亲自出庭为微软辩护,试图使公司免于9个州的司法部长提出的严厉的反垄断制裁方案。这是盖茨在长达4年的微软反垄断案审理过程中首次出庭作证。这9个州要求微软把网络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应用功能从视窗操作系统中剥离掉,为个人用户提供一套视窗基础版。
-2000年11月上旬,在库雷科特琳法官力促下,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妥协。妥协条件是微软同意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公开视窗软件部分源代码,使微软的竞争者也能够在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
-在19个起诉微软的州中,有9个州决定反对司法部与微软的协议条件,明确表示继续进行这桩旷日持久的官司。
微软反垄断案大事记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
-1998年10月,经过美国司法部指控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反垄断案正式立案。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宣布辞去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并任命史蒂夫·巴尔默作为他的继承人。
微软在日本遭反垄断指控
2004年12月22日,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JFTC)调查人员周一与微软律师会面,JFTC借此机会进一步阐明了对微软在日本许可销售行为的态度。今年7月,JFTC指控微软与日本PC销售商的部分许可协议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微软涉嫌迫使PC销售商接受一些强制性条款,要求它们保证不将微软诉上法庭。而事实上微软技术与一些日本公司开发的技术极其相象。 JFTC第一特别调查组组长Toshihiro Hara周二在邮件采访中表示,在15分钟的接触中微软代表要求JFTC阐明立场,以做好反驳的准备。周一的短暂接触之前,10月25日双方举行第一次会面,JFTC列举了种种指控。双方下次会面将于2月4日举行,届时JFTC将出具书面指控报告。 微软不服以上指控,称2月份的新许可协议已去除了争议条款。然而,微软在现有的协议条款中仍然保留了争议条款。据JFTC表示,双方争议的最终解决估计需要两到三年时间。Hara说,“JFTC调查者的立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微软“黑屏”事件解析
纵 容盗版 来垄断市场 , 比尔 盖茨的这番话就是一 个很好 的例证 。 微 软 并不 单纯 是 盗 版 的受害者, 而 是 出于 获 利 目的有 意识 纵 容,
准备在十 年之 后收 回成本 。 现 在 容忍 盗 版 的十 年战略正 好到到期 ,
番茄 花 园事件 也 验 征了微软 的卸磨 杀驴, 微软开 始收网 了c 中国计算 机 学会对 “ 微软 黑 屏 ” 事件发 表了将近 两千 字的声
“ 尽管在 中国每年有大约 3 0 0 万台电脑 被售 出, 中国人却不 会为软 件付钱 , 不过总有一 天 他们会的。 既然他们想要去偷. 我们想让 他们偷我们 的。 他们 会因此 上 瘾 , 这样接下来 的十 年我们 就会找
出某种办法让他们付账 。 ”
中国社 科 院信息化研 究 中心 某专家称 , 有很 多事 实证 明微软
没 得到它 的产权 , 而 且 黑 屏 不影响用户正 常使用 电脑 , 所 以微 软
的行为无 可 厚 非 。
屏 “ 黑
”
是否是
“ 必要 的保护措施”
法学 界 多位专家学 者也认 为 “ 黑 屏 ”
行动是 一
种
过 头 “
”
的
私力救 济。 中国人 民 大学某 教 授 表 示 , “ 需 要 穷尽 所有法律手段
竞 争法 , 以及 有关信息安 全和 保密的规 定 , 重 新 审视 “ 黑屏 ” 行 动 。
“ 我 们 调 查 发现 , 有 2 0 % 的用户以为 自己 买 的是 正 版 , 实际
上 买 的是盗 版 。 ” 微软 ( 中国 ) 有限公司法律 及 公司事务部 律师
吴 海涛表 示 ,“ 黑 屏 ” 是 为了帮助一 些 误 买 了盗 版 的用户辨 别真伪 ,
微软事件
作者:盛立中欧盟和微软“垄断”争议协商破裂后,3月24日,欧盟在布鲁塞尔正式宣布微软垄断罪成立并处以6.13亿美元罚款,欧盟同时要求微软在90天的时间期限内对Windows 操作系统进行修改,将微软媒体播放器从Windows操作系统中剔除出来。
此举对微软到底意味着什么?微软到底怎么啦?我们来看看微软垄断案是如何从大西洋彼岸美国来到欧洲进而有可能走向世界的故事……一、微软垄断案事件起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创建不久的微软公司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家为个人电脑编写基础软件的小公司。
1980年,该公司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看中,选择其为IBM 生产的个人电脑编写操作系统,微软从此跨入超常规发展的轨道,并逐渐演变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霸主。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过于引人耳目,抑或是微软公司经常被告上知识产权法庭的“名声”,早在1991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微软公司是否把DOS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首开调查记录。
后来,鉴于微软有违美国反垄断法之嫌疑,由美国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
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Windows95”操作系统之际,美国司法部决定把调查重点放在微软“Windows95”系统上。
1994年7月,微软与联邦司法部双方经多次讨价还价达成一项约束性文本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公司在向个人电脑制造商发放“Windows95”使用许可证时不能附加其他条件,但该裁决并没有阻止微软开发集成产品,这为微软公司在以后的市场扩张中留下了一个不明不白的由头,也为旷日持久的微软垄断案留下了伏笔。
这个调解裁决的原文是:“这个条款本身不应被解释为、也不应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禁止微软公司发展集成产品。
”我们再回到微软。
此一时彼一时,就在微软刚刚从被调查者的身份中“脱”了出来的时候,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已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包括当时最著名的美国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引言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通过对垄断行为的规制,确保市场中的竞争机制能够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反垄断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微软反垄断案
在20世纪末,美国微软公司因其Windows操作系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被指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
美国司法部和多个州政府提起诉讼,最终判决微软需分拆为两个公司,并支付巨额罚款。
此案例成为全球反垄断法实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后续的科技公司市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
2010年,欧盟委员会开始对谷歌进行反垄断调查,原因是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公平地推广自己的购物服务。
2017年,欧盟对谷歌开出了24亿欧元的罚单,要求其改变商业行为。
这个案例展示了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面临的法律挑战与责任。
案例三:中国的反垄断法实践
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反垄断法的实施也日益严格。
例如,2015年,中国商务部对高通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最终处以60.88亿人民币罚款,理由是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收取不合理高价专利费。
这一案例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反垄断执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论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反垄断法都扮演着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需要更加重视遵守各国的反垄断法规,以免受到重罚。
同时,这些案例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反垄断调查是指政府机构对于垄断行为进行的调查和监管。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国家之一,其反垄断法律体系已形成多年。
以下将分析美国曾经发生过的几个重要的反垄断调查案例,分别是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和谷歌的反垄断调查。
一、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微软的反垄断调查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它开始于1998年。
此案件的关键争议点是微软公司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浏览器竞争对手(如Netscape Navigator)的市场份额。
最终,微软被判定为违反反垄断法,被要求分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部门,并支付高额罚款。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微软在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反垄断调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担忧。
此案件对于未来的反垄断调查案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引导技术行业市场竞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是最近几年美国反垄断调查的焦点之一、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其对卖家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市场控制力的滥用。
尽管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行为表示了担忧,但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或诉讼结果。
但可以预测的是,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反垄断调查领域的重要案例之一三、谷歌的反垄断调查: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案件之一、在这个案件中,谷歌被指控滥用其在在线市场的垄断地位,压制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并对广告市场施加不公平的影响。
调查机构对谷歌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和广告市场上的行为。
谷歌通过改变其算法,将自家服务排在结果的前列,使竞争对手的服务被压制在靠后的位置,从而限制其市场份额。
此外,谷歌还通过排除竞争对手的广告服务,使自家的广告服务无人能敌。
这个案件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结果,但谷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监管,调查机构正在努力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十大破产典型案例
十大破产典型案例破产既是商业世界里的一场悲剧,也是一个有趣而又富有教训的话题。
在商业活动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经历破产的状况,这些破产案例成为了商业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下将介绍十大破产典型案例,希望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
1. 蛋糕哥:蛋糕哥曾是美国最大的面包公司之一,但由于高额的债务和内部管理问题,公司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是历史悠久的企业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的变化。
2. 利兹联足球俱乐部:这是英国足球史上最重要的破产案例之一。
俱乐部由于经营不善和高昂的薪金支出,在2007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体育产业,也需要稳健的财务规划和管理。
3. 高盛:作为曾经的金融巨头,高盛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最终接受了政府的援助才得以幸免。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即使是金融行业的巨头也不能掉以轻心,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4. 路透社:这是一家传统的新闻媒体公司,在数字化时代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最终被汤姆森公司收购。
这一案例表明:在信息产业中,顺应潮流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非常重要。
5. 沃尔沃汽车公司:由于市场萎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沃尔沃汽车公司在2012年宣布破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和市场定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6. 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花旗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需要接受政府援助才能渡过难关。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需要严格的风险管理和监管。
7. 康宝莱:这是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跨国健康食品公司,在2012年因会计丑闻遭遇破产。
这个案例表明: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和合规管理制度。
8. 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微软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和重组才能重新振兴。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技术领先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独占市场,企业需要不断创新。
9. 摩托罗拉:这是一家曾经的手机巨头,却因为错失智能手机革命而导致业绩下滑,最终被谷歌公司收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一:断臂的维纳斯——微软中国在1999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 个月。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是世界最大软件制造厂商,而其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则是世界首富。
微软的神奇经历使得他们一直是渴望成功的企业和人士崇拜的偶像。
但是进入1999 年以来,微软在中国却遇到了麻烦,由于在维纳斯计划、解决盗版、Windows 操作系统等问题上的失误,频频受到中国各界的抨击,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微软在中国的经营也几乎陷入了绝境。
祸起“维纳斯”1999 年3 月10 日,国内计算机业、家电业的众多巨头云集深圳,出席“维纳斯计划”新闻发布会。
会上,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与其主要合作伙伴——台湾宏基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四通津滨电子有限公司、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及北京裕兴公司的老板们,一起推出了以“电视上网”为诉求点的“维纳斯计划”。
微软公司称,该计划是由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基于Windows CE 的预装软件平台。
预装有这一软件平台的硬件产品将于当年下半年面市,它集教育、娱乐、上网浏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计算机技术与家电产品相融合的产物。
“维纳斯计划”中的其他技术供应商AMD、C-Cube、ESS、联阳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菲利浦公司消费电子产品事业部也在现场展示了他们为“维纳斯计划”开发的相关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国日益普及,中国上网人数至1998 年底已达210 万,增长率高达213%。
同时,据《中国家用电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1997 年我国2.45%的城市家庭拥有家用电脑,总拥有量为153.1 万台。
但与全球一亿的上网人数及美国55%的家用电脑普及率相比,中国要真正实现网上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家用电脑的价格仍无法为大多数老百姓承受;另一个是电脑对多数中国人来讲仍然是一种操作复杂、不易使用的高科技产品。
广大普通百姓因此被隔绝在电脑和网络世界的外面,无法领略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和效率。
但是,中国却是一个家电大国,拥有3.2 亿台电视机、4 千万台VCD,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市场。
微软公司正是看准了中国信息产品和家电市场的这一现状,由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在国内自行研制、开发出特别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维纳斯计划”。
该计划声称,微软将开发出计算、通讯和消费融合在一起的革新产品,旨在把徘徊在电脑和网络大门外的人们领进这个神奇的世界,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普通人所用;“维纳斯”可以以电视作为显示器,利用键盘,甚至遥控器即可享受到家用电脑的一些最常用的功能,还可以轻而易举地访问国际互联网。
它具有简单易用,功能强大,无需维护等优越的性能,而且价格仅相当于一般的家电产品,特别适用于普通中国家庭的教育、娱乐和上网浏览等,无论男女老幼,教育程度高低,都可以从中享受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无穷乐趣。
因此微软公司称,它将会对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信息产品家电化,或家电产品信息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微软还声称,希望通过“维纳斯计划”,联合国内的IT 厂商和已经成熟、有相当实力的家电厂商,让中国在家电信息化革命中与世界同步,共同携手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阳春三月的深圳,和风送暖,盖茨的计划也让人如沐春风。
诸如比尔·盖茨关注中国老百姓上网,给中国送来了女神,信息家电将取代电脑等类似的报道铺天盖地。
但是没过多久,这一经过精心包装的计划便开始遭到迎头痛击,媒体也纷纷掉转矛头。
先是中科院的凯思软件集团称,它们早已花了多年时间进行类似的研究并已经基本成熟,准备年内公布计划。
在微软抢占先机的情况下,凯思毫不示弱,立即推出了女娲计划与之抗衡, 并且声称这才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模式。
由于3 月初微软在推出“维纳斯计划”时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措施做支撑,而主要只是发布一个概念,远不及女娲计划具体,再联想到微软抢在金山公司正式发布WPS2000 之前推出Office2000 测试版等所作所为,有人猜测微软很可能是得知了消息后,抢先发布类似计划。
同时,业内人士的分析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维纳斯计划”号称为中国老百姓和中国产业创造机遇,实际上是微软Windows CE 平台的第一次冲击,微软试图一举拿下包括袖珍电脑、掌上电脑、PDA、机顶盒在内的整个下一代袖珍信息装置的市场,全面控制中国新一代产业的平台。
连美国《时代》周刊都指出:“Windows CE 需要帮助”、“如中国人能更谨慎地思考盖茨的动机,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当他(盖茨)再来中国时,可能他要问的不是他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而是这个国家能为他做什么。
”1998 年,微软在中国成立微软研究院,据说高薪聘走了不少国家重点项目组的人才,引起业内人士对人才流失的恐慌。
现在,微软在深圳的“维纳斯计划”操作又过于张扬,更使人产生对“微软霸权”君临天下的担忧。
于是出乎微软意料,“维纳斯”推出不久成为媒体反面焦点目标,在中国,迎接比尔·盖茨的不再是赞美和欢呼,而是批评和敌意,微软第一次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尤其是被称为无冕之王的媒体在这场争斗中几乎都将矛头指向了微软。
再诉亚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99 年4 月28 日,北京亚都科技集团接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传票,被告知微软公司诉其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该院将于5 月27 日开庭审理。
早在2 月份,微软就拿两家小电脑公司开刀,状告北京四达科技开发公司和民安投资咨询公司侵权,获得胜诉,分别获赔54 万元和25.344 万元,还迫使它们在指定的报刊上向微软公开道歉。
随后,南方某大型程控交换机生产厂商和北方某著名计算机公司也成为被告,后来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均采取了庭外和解的方式,两家被告分别向微软支付近200 万元了事。
这起诉讼较以往任何一起都更为引人注目,除了诉讼双方一为大名鼎鼎的微软,一为曾经以加湿器而名噪一时的北京亚都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微软首次将一个最终用户推上被告席,而此前的几例诉讼的理由都是非法预装。
由于“最终用户盗版是否违法”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直存有争论,此案的最终结果将对今后类似案件的判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因此, 微软对此案高度重视,微软中国公司副总经理兼法律及政府事务总监刘凤鸣先生称:微软对亚都的诉讼一定要进行到底。
并且说,微软针对的并不是亚都公司本身,而是这一类盗版行为,以此作为反盗版的重要步骤。
的确,有消息称,对亚都提起诉讼只是微软反盗版攻势的一个步骤而已。
微软在这个强大的攻势中将投入上亿美元,调动全国一些中心城市的公证、执法等力量,许多中国知名企业被列入调查名单。
不少人分析,微软在反盗版时煞费苦心。
首先针对的是非法预装,因为这一问题在法律上比较明确。
在具体实施时双管齐下,一为诉讼,一为和解,先将两家较小的公司送上法庭,继而向深圳华为等大公司动手,或是对方愿意息事宁人,或是微软为今后利益考虑,最终多以庭外和解作结。
微软在这一阶段做得颇为得心应手,接下来,微软将目光投向了有争议但却可望获得丰厚赔偿的领域。
微软的反盗版征程到这时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个“东风”就是最终用户, 这一部分虽然不会像前两者一样可以一次出很多钱,但却是数目最多的那一群,最终用户的盗版问题解决了,企业的收益自然也就可观了。
早在1997 年,IT 评论人方兴东就给微软算过一笔账,1998 年中国国内市场预计销售计算机500 万台,当时市面上一套标准版Windows95 售价1800 元,一套中文专业版Office97 售价8760 元,二者总价近万元,相当于当时主流机型PII 配置的硬件价格,如果500 万台都装这两套软件(这显然不可能,只是假定而已),就是500 亿元,而1997 年中国计算机市场的销售额才刚刚突破千亿元大关,整个微软公司的年收入也不过110 亿美元,这500 亿占二者的比重均高达50%。
这充分说明国内市场之大和微软受版权侵害之深,微软费尽心机反盗版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此,金山软件总经理雷军评价说:“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现在看来,盗版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家撒网,让你来钻。
”某IT 行业评论家在其文章中揭示了微软的反盗版策略。
据他分析,软件有两个特性:一是软件产品投入成本高,但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多卖一份的边际成本也几乎为零。
如此开拓市场对微软并没有多大损失,因此盖茨表现得很慷慨。
实际上, 盗版就相当于以接近于零的价格倾销,可以拼命打击竞争对手,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
二是用软件会“上瘾”(比尔·盖茨语)。
用户一旦用上一种软件后再换其他产品,就要付出极高的转移成本。
因此,在微软产品尚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时,微软并未在反盗版问题上有所表示, 甚至还有纵容的意味,比尔·盖茨这时只是带着微笑说他早晚会收网,只是通过美国政府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制定了一项又一项它日后可资利用的法律。
现在,微软的视窗和办公软件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用户已经基本锁定,“是…收网‟的时候了”,于是微软大规模、有预谋的反盗版计划开始了。
微软这一着不可谓不高明。
但是,微软的安排也存在致命的错误。
首先,亚都公司总裁何鲁敏认为,由于本案要经公开审理,可能危害公司声誉,也可能引起其他更大的危害,因此亚都将不惜代价与微软“打到底”。
微软遭到了激烈的阻击:首先, 亚都的财务部门并未发现有购买盗版软件的记录,因此公司某些计算机上的盗版软件只能是个人行为,微软并没有得到它所想要的证据;同时,当初亚都加湿器享誉京城时公司做得最出色的就是公关,亚都在北京各界的人缘很好,他们必定会帮助亚都度过难关;在愤怒之余,亚都还做出了强有力的反击,声称将就微软价格歧视和垄断问题进行反诉。
显然,选择亚都来杀鸡骇猴并不是微软的最佳选择,如果微软首先选择一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话,情形恐怕就会大不一样。
同时,国内IT 人士也开始同微软算总账。
也许,以前大家有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国内企业对微软在中国推行垄断高价不予过问,微软也对国内企业盗版微软软件产品睁只眼闭只眼。
现在,既然微软率先违反“君子协定”,认为它已经有力量来对抗整个中国计算机业,那中国计算机业对它也没必要客气(少数拥有既得利益者除外)。
人们开始细数微软给予中国的“特别优惠待遇”:国外标价100 美元左右的Windows98,在中国的售价是1980 元;Office97 在国外约300 美元,而在中国的价格是8760 元(中文专业版);在国外免费赠送的Windows98 和Office2000 测试版,到中国分别标价188 元和200 元,堂而皇之地与正式版软件并排摆在柜台之上销售;Windows98OEM 预装软件给IBM 的价格是10 美元,但给中国大厂商是300 元左右, 给中小品牌厂商更高达690 元,而现在每台PC 机的利润仅以百元计;1992 年,操作系统的价格是10 美元,占当时一台高档整机价格的0.5%,1998 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为3%,对小公司和低档机可高达10%,1992 年到1998 年,微机的硬件性能提高了10 倍以上,价格下降了50%,而操作系统在性能并没有如此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价格却上涨了许多倍;今年4 月3 日,WPS2000 上市后,微软立即将其Office97 价格降至4000 元,降幅达50%,人们一方面看穿了微软所实行的价格歧视,另一方面回头一算——近3 年来,Office97 降价前的利润率高得令人眩目!如果以上情况属实,并且法制健全的话,微软早应该因为垄断、进行价格歧视和不正当竞争等受到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