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学习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智力研究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

本文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

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

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

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

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

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综述

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综述

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综述作者:唐志文薛晓雪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15-02随着情绪智力、情商等概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心理学对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越来越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对其身心健康、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情绪能力的概念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发展专家Dr. Camers认为,情绪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达到特定目的的能力[1]。

Saarni将儿童情绪能力分为觉察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使用情绪语言、同感和同情、区分内部情绪和外部表情、应对紧张情绪和情景、使用适当情绪进行交流以及情绪的自我效能八种亚能力[2]。

S.A.Denham认为,儿童情绪能力包括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三方面的能力[3]。

然而在国内,姚端维等人认为儿童情绪能力只重点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大部分[4],Susanne在对3~4岁儿童的情绪能力进行评估后发现情绪表达是学前儿童情绪能力中对儿童今后社会能力的发展的影响中最有影响价值的构成要素[3]。

二、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1.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情绪理解能力是指幼儿依据表情和特定的情境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5]。

Pones (2002)等人通过研究,总结出情绪理解包括至少九个成分:表情识别、情绪线索识别、愿望理解、信念理解、情绪暗示、情绪调节、真实和表面情绪区分、混合情绪理解及道德情绪理解,并基于上述9个成分编制了情绪理解测验(Test of Emotion Comprehension,TEC)。

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其发展趋势显现非直线式增长,4-5岁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4-5岁是男孩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女孩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研究综述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研究综述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研究综述刘丹【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年(卷),期】2024(14)5【摘要】社会情感能力往往指个体在成长与发展历程中,习得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包括识别和管理情绪、建立并实现积极目标、发展支持性关系,以及对自我决策负责任的能力。

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对个人福祉、生活满意度、就业前景、社会关系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致力于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知和情绪管理,因此获得广泛关注。

各国纷纷开始将社会情感学习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此,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并以CASEL组织和OCED组织牵头开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为线索,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研究,分析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深化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1) 采用追踪调查或干预研究的方式,探索社会情感能力的动态发展变化。

2)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拓展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应用,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构建全面、系统的社会情感能力教育体系。

3) 积极开展跨文化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加强国际沟通合作。

【总页数】9页(P749-757)【作者】刘丹【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探析——基于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践研究2.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基于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领域综述3.成长型思维如何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4.教师在课堂中支持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5.城乡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差异研究——基于浙江省4462名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_郑容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_郑容

2009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ct .2009第26卷第10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 onVol .26 No 110情绪调节研究综述郑 容(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摘 要:目前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得出了很多成果。

本文主要从情绪调节的定义、相关理论、当前研究现状等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现状收稿日期:2009207210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 (2009)1020088203作者简介:郑容(1985-),女,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到目前为止,有关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

在国外,除了相关理论研究之外,他们更注重实践方面的研究,现已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

在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研究理论方面的文章比较多,。

本文尝试着通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情绪调节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主要从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当前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提出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尽管研究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对于“情绪调节”这个词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Kopp (1989)[1]把情绪调节看作是应对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如高兴、悲伤、痛苦、愤怒等)的过程及特性。

Thomp s on (1991)[2]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

Gr oss (1998)[3]认为情绪调节(e moti on regulati on )是个体对他们所拥有的情绪及怎样去体验与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Cole 等(2004)[4]把情绪调节看作是与被激活的情绪的相关变化,包括情绪本身的变化及在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中的变化。

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

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

此外,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还可能通过多种间接途径影响学生。例如,教师 通过自身的情感表现和互动方式,为学生树立了模仿的榜样。同时,教师对课堂 氛围的营造和社会情感教育活动的组织,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这些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 教师的情感管理能力是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地应 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情感挑战,从而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榜样。
五、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情感能力的驱动力。学生应学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和改 变自己的生活。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 能感。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升情 绪认知、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同理心、提高冲突解决能力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中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也需要家长在家庭中进行引导和培 养。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和引导,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发展出成熟的社会情感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挑战,过上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
其次,需要深入研究留学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如何并支持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 能力的发展。例如,留学机构可以加强与当地社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为国际学 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交流机会;政策制定者可以推动跨文化交流项目的实施,为国 际学生提供更多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
最后,需要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培养的案例 和经验。这有助于发现并总结培养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的最佳实践,为其他 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学生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的 研究也日益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的研究趋势及其启示, 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情绪 文献综述

情绪 文献综述

情绪文献综述情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情绪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与认知、情绪与健康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指一种个体内在感受和外显行为的反应,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状态。

情绪的种类有很多,如喜悦、愤怒、恐惧、悲伤等。

Clore和Ortony(1988)认为,情绪可以被视为一个三元(评价、生理反应和目标)系统,其中评价为情绪的核心,反映了个体对环境或经验的评价。

二、情绪与认知情绪和认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决策。

例如,情绪正向的个体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更高的行为,而情绪负向的个体则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行为。

另外,情绪也可以影响注意力、思维、记忆等认知过程。

例如,情绪正向的个体相对于情绪负向的个体更能够快速地识别出愉快的面孔。

研究人员认为,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个体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情绪与健康情绪与健康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的不健康表达与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例如抑郁症和心理应激症。

另外,情绪的调节也会影响健康。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良好的个体通常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负面情境,不易出现心理应激等健康问题。

四、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进行掌控和调节的过程。

有些个体天生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而有些个体则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情绪调节的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综上所述,情绪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认知、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的调节和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

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

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学前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入学前的早期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的培养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

一、理论基础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学前阶段开始逐渐从自我中心的思维发展为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个体。

而根据心理学家霍金斯的理论,同理心是指通过感知他人情绪和需求,体验并产生对他人情感的共情和关怀的能力。

这些理论为学前教育中培养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提供了基础。

二、实践经验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有多种方法和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的发展。

首先,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为幼儿提供温暖和关怀的环境是培养社交情感和同理心的基础。

例如,学校可以和家长共同制定家访计划,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并通过家访活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

其次,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

例如,可以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从他人的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此外,培养幼儿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促进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教授情绪表达和冲突解决的技巧,帮助幼儿学会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增进互相理解和同理心。

三、教育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教育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展示自己的同理心和情绪管理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模仿并学习。

其次,采用情绪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绪学习和同理心。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影片、绘本等教学资源,让幼儿在情感充沛的环境中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并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他们产生共情和关怀之情。

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综述

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综述
心 态 的研 究 投 以极 大 的关 注 , 产 生 了大量 的相 关论
代表性的观点来看 , 学者们的研究并非以单维度的 视角出现 , 他们多是从社会心理 、 行为模式 、 整体意 识等方 面作 出理解 和判断 。这反 映了在经济体制 深 刻 变革 , 社 会 结 构 深刻 变 动 , 利 益格 局 深 刻调 整 ,
】 0 9
向, 是 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 中 、 并
《 实事求是》2 0 1 4 源自第2 期 综述 构成矛盾 。 薛洪则认为 , 我 国社会心态状况具有 积极社会心态与消极社会心态交织增长 ; 社会心态
耗; 小人勾 当 ; 人际关系紧张。从 而对人 的整个精 神状态产生持久 的消极影响。㈦ 徐丹 以微博 中 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 的互 动 分析为题 , 认为当下互联 网技术支持下的微博平 台 为公 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广 阔空间 , 也对社会心态 的引 导 提 出 了严 峻考 验 。公 众 的社 会 心 态表 现 为 ,
特征 , 处 于经 常 不断 的变化 当中 。 l ( 从 以上 较具
的决定》 第 一次提 出了社会心态的塑造 。2 0 1 1 年3 月, 社会 心态 的培育被历 史性地写 入 “ 十二 五” 规 划。2 0 1 2 年l 1 月, 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要培育 自尊 自信 、 理性平和 、 积极 向上的社会 心态。这反映出 我们党 和政府 对于 塑造 、 培育社 会心 态的高度 重 视 。 近年 来 , 国 内学 者从 不 同的层 面 和视 角 对 社会
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综述
陈宇波 欧美强
( 中共攀枝花 市委党校 攀枝花 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 1 7 0 0 0 )
摘 要: 社会 心态是一个社会文 明程度的“ 晴雨表” 和“ 风 向标 ” , 对经济社会 发展有着深刻 的影 响。近年来 , 国 内学 者对社会 心态的 内涵 、 特点 、 主要 表现 、 影响 因素 等问题进行 了探讨和研究 , 并在此 基础上提 出了培育健康社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学业情绪是学生体验到的与学业有关的各种情绪。

在教育情境下,学业情绪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个人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班级的学习环境。

因此,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业情绪概念Pekrun等(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概念。

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和气愤等。

季常弘、张丽莉(2003)从学业学习微观的角度对学业情绪作了定义,认为学业情绪即是指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对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的态度体验。

俞国良和董妍(2005)扩大了Pekrun等人提出的学业情绪概念中的“学业”的外延。

他们认为,学业情绪不单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二、学业情绪影响因素学者们已定性或定量研究了个体的自我认知、成就目标以及课堂、班级、家庭、学校氛围等环境因素与学生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因素1、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知对学业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Abela和Seligman(2000)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负向的成就预期以及不良的归因方式与学生考试焦虑和失望情绪正相关;Perry等(2001)对524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高学业控制的学生报告了更少的厌倦和焦虑情绪,而且更加自信。

2、成就目标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引发不同的学业情绪。

Turner等(2002)发现,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都与羞愧情绪显著相关;Daniels等(2008)研究表明,那些追求高掌握目标和同时追求高掌握高成绩目标的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高兴情绪,报告了较少的厌倦情绪。

3、未来取向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

李文桃、刘学兰(2017)采用问卷法对124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学业情绪在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未来取向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

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综述

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综述

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综述作者:经超楠朱周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能力,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体适应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为此,本文梳理了20世纪以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介绍跨国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测评项目(SSES),总结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社会情感能力 SSES以往的教育质量观更关注认知能力的外显——考试成绩,而理论和实践证明认知能力的高低不能完全预测个体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发展。

个体认识情感和管理情感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取得更出色的表现。

因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社会情感能力(即非认知能力)的研究,尤其是社会情感能力对学业发展的作用,旨在为国内社会情感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一.社会情感能力的理论基础及概念(一)理论基础1.社会智力理论1920年,桑代克在研究智力的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

社会智力随之受到了更多心理学、教育学界研究者的重视,产生了关于社会智力的新定义,但基本与桑代克的概念大同小异。

康托尔和凯尔斯壮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充实了社会智力的结构,进一步将社会智力划分为:概念性知识、规则性知识、各种行为表现三种类型。

[1]许多研究者从社会智力视域出发研究个体成功的影响因素,发现社会智力水平更高的人能够处理好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更可能取得成功;社会智力水平较低则更可能出现难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情况。

[2]2.情绪智力理论情感智力理论产生于社会智力理论之后,关注情感智力的心理学家支持情感智力包含于社会智力之中的认识。

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3]这些定义指出了情绪智力和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但情绪智力的本质属性却很含糊。

学业情绪综述

学业情绪综述

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综述汪岑摘要:最近几年来,阻碍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业情绪已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引发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对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研究,会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育具有增进作用。

本文要紧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理论、相关研究及阻碍因素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ffec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s - academic emotional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and caus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for the scholars of every country.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 for they adapt to college study, as well as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to develop a role in promoting.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theory,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influence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and based on this,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prospected.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情绪相关研究阻碍因素引言对现今大学生而言,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要紧任务,而学业情绪在大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生学业情绪问题己经引发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显示抑郁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所以对于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于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研究这些文献综述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希望能够对于之后抑郁情绪的抑制起到一定的帮助。

引言当前国内出现了很多研究理论,其中有自动思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注意偏向等因素能够对于抑郁情绪的影响,但是几乎没有研究学者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抑郁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本文对于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考虑多种因素对于抑郁情绪造成的影响等,并且研究抑郁情绪对于人们情绪所造成的影响,怎样合理的抑制抑郁情绪的产生等展开相关研究。

1.抑郁的理论基础1.1抑郁的概念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每个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抑郁(Depression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意指“下压”,17世纪时这个词最早用来描述情绪状态。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安哥德(A. 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情绪低落方面的波动,即每天出现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 (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快感的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

1.2抑郁的分类抑郁情绪按照程度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分为精神抑郁、神经抑郁以及产生抑郁情绪的状态等。

其中精神抑郁一般是由于身体出现疾病所导致,是因为身体中的机体生化因素由于出现一些异常而产生的生理性疾病,也可能会由于家族的遗传所导致的心理疾病。

精神性抑郁实际上就是具有精神病的一类疾病,得出这一疾病的患者并不能真切的分出现实与梦境,也可能会做出一些偏离社会常规行为的事情,出现异常症状的状况可以称为精神性抑郁。

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标题:探寻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研究过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作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者和关注者,我不断深入探索着这一主题,希望能够给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我的个人研究过程,并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出总结和回顾性的探讨。

1. 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涵盖了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和采访,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义、流行病学数据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我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2. 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我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因素。

在初步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学业压力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身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也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我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体系。

我也提出了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体干预措施,例如心理沟通、支持小组等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心理问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并非简单的心理障碍,而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

我认为,应该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我也深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研究过程,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综述

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综述

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综述情绪管理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如何通过意识技能的行动方式,使情绪状态更加理性、稳定。

情绪管理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在职场、教育、家庭等社会生活中,情绪管理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本篇研究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情绪管理进行总结: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情绪智力、自我效能、认知行为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

情绪智力包括情感知觉、情感表达、情感理解和情感管理等四个方面,是情绪管理的核心能力。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的信心,是情绪管理的重要预测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来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如何选择、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以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

二、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情绪智力、情绪表达、情境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管理干预等方面。

情绪智力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情绪智力高的个体更容易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研究发现,情绪表达方式对于情绪管理有重要作用。

情境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所体验到的情绪,情境情绪的出现对于情绪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选择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管理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情绪管理干预是指通过培训、训练等方式,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研究发现情绪管理干预对于个体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三、情绪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绪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职场、教育、家庭等领域。

在职场中,情绪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在教育中,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学习成绩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家庭中,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总之,情绪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基于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领域综述

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基于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领域综述

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基于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领域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际范围内关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通过对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深入剖析,揭示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理论模型、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成果。

社会情感能力,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兴概念,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发现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将梳理和比较不同学者提出的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理论模型,分析各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关注模型之间的关联和互补,以期构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设计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实证研究的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变量设定以及统计分析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详细剖析,评估现有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指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全面总结和分析23项核心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与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等。

还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共性和差异,为跨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拓展研究范围、加强跨文化比较等方面。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二、理论模型在探讨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SEC)的实证研究之前,理解其背后的理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SEC的框架,指导了实证研究的设计,并为分析研究结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情感能力模型:情感能力模型是SEC理论的核心,它强调了教师在情感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和社交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差异研究

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差异研究

思政课堂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120摘 要: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对情绪的适当表达和控制、评估、理解不同的情绪之外,还包含在社会情境下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根据Goleman提出的社会情绪能力模型,分为了五个维度即: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负责任的决策。

关键词:社会情绪能力;大学生;现状;教育一、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定义也在因时而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基础,与此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逐渐成为了必备要素,因此,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活动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部分地区教育工作仍存在重视知识而轻视情感的教育现状,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探究问题本质,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

目前国社会情绪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基本上集中在理论介绍与思考阶段,社会情绪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缺少科学的定义和分类,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专项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缺少可操作性的指导。

1.1社会情绪能力的界定对于社会情绪能力的定义,存在着多重解释,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前沿国际会议上提出:“所有教育机构,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决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并不是IQ,而是社会情绪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就是与社会、与别人在一起工作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合作的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感知能力、自我驾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等五种能力。

孩子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教养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能力和性格的形成。

美国教育学家Daniel Goleman等人创建的社会情绪学习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认为,社会情绪能力是“获取并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干练的处理挑战的能力。

国内外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情绪智力研究综述情绪智力,这听起来像是个有点神秘的东西,对吧?其实啊,咱们在生活里经常能碰到和它有关的事儿呢。

就说在学校里吧,有些同学看起来不是那种死读书的类型,可人家就能和同学们处得特别好,老师也喜欢,成绩还不差。

这就是有点情绪智力在起作用了。

情绪智力研究国内外都搞得挺热乎的。

国外那些研究啊,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大宝藏。

他们把人的各种情绪、行为、思维方式都当成宝贝一样研究。

比如说,他们发现那些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很多都有着比较高的情绪智力。

这些人就像是有个情绪的导航仪,知道在什么时候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

就好比开车在复杂的道路上,导航仪能准确地告诉你怎么走。

那些情绪智力高的人在社交场合也这样,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严肃,什么时候该同情别人。

他们研究还挺细致的,从大脑的反应到社会行为的表现,都要琢磨个透。

咱们国内呢,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也不落后。

就像种树,国外先种了一些树,咱们国内看到了,也赶紧种,而且种得还挺有自己特色的。

咱们中国文化里就有很多关于情绪管理的智慧啊。

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一种情绪调节的方式嘛。

国内的研究就会把这些传统的智慧和现代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比如说研究在企业里怎么用传统的情绪管理智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或者在家庭里怎么用这些智慧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研究情绪智力,这对咱们生活的影响可大了。

要是一个人情绪智力低啊,就像是在黑暗里走路,到处碰壁。

你看那些一遇到点事儿就发脾气的人,不仅自己难受,周围的人也跟着遭殃。

这就好比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个人的坏情绪能把整个氛围都搞砸了。

而情绪智力高的人呢,就像小太阳一样,走到哪儿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正能量。

那情绪智力到底包含啥呢?它不是简单的控制情绪,还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对别人情绪的理解,还有就是利用情绪来做事情。

就像是一个大厨做菜,不仅要知道食材的特性,还要知道客人的口味,然后把这些结合起来做出一道美味的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情绪学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 随着情绪智力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学者提出了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社会与情绪学习方案,并将之融入了美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

社会-情绪学习方案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侧重点显著不同,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情绪学习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此类方案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社会-情绪学习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我国学生、公民情绪情商教育的建议与启示。

本文从社会-情绪学习的起源与提出、核心内容与标准体系、应用分析、美国SEL课程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情绪智力;社会-情绪学习;美国SEL课程;中小学教育1 社会-情绪学习的起源与提出社会-情绪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情绪智力理论。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里(Salovery)和迈耶(Mayer)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认为传统的反映个体认知能力的智力理论不足以代表人的全部智慧,无法全面解释人的成就和行为,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戈尔曼在其《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情绪智力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成为社会栋梁或是庸碌之辈的关键因素,智商只决定人生的20%,而情商决定了人生的80%。

情商如此重要,能否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教育和学习以实现提升呢?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情学习计划便产生了。

加德纳(Gardner)把社会情绪学习的能力称作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是他多元智力理论中的两种智力。

与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相对应,社会与情绪学习是开始于并建立在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先天认知基础之上的,如认识自身的能力、情绪、需求以及关注别人的感受和观点。

1994年,在美国费茨研究院主持召开的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会议上,学者们首次提出了“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概念,即是指教会学生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他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

同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人组建了“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并且建立了专门的网站(http://)。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CASEL组织经过不断发展,也逐渐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社会情绪学习的标准,培训SEL从业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

2 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内容与标准体系在深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CASE组织的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第一,自我意识,即准确评估人的情绪、兴趣、价值和能量,拥有积极的进取心;第二,自我管理,即调节情绪去处理压力,恰当地表达情感,控制冲动和坚持战胜困难,建立和监督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第三,社会意识--能够为他人着想,认可并欣赏个人和群体的相似性与不同性,接受并且运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即确立并保持健康的合作关系,拒绝不适当的社会压力,预防、掌控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第五,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即在道德准则的考虑上做决定,具有安全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对他人负责和对不同行为后果的预知,将决策技巧运用到学业和社会环境中,能够在学校有所贡献等。

根据上述5种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能力,美国伊利诺伊州于2003年颁布了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具体培养标准。

此标准依据3个大的目标,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前期和高中后期)分层次设定具体指标。

具体如下:目标1:为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目标2: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目标3:在个人、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众多研究者对SEL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干预研究,并编制了测量工具,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社会情绪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Caldarella等人通过“Strong Start”程的实验干预研究发现,SEL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Rosenblatt等人对154名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SEL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至初中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3 社会-情绪学习的应用分析洛佩兹与萨洛维(Lopes & Salovey)恰切地指出,实际上,只有少数社会-情绪学习方案使用了适当的对照组与纵向设计,经过了严格的评估。

经过严格评估的方案如“选择性思维策略促进方案”、“Seattle社会发展项目”、“创造性解决冲突方案”等,评估结果是比较乐观的。

威尔森(Wilson)对公开发表的以学校为基础的165项社会-情绪学习方案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方案在减少青少年罪错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了高质量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学生改善了对待学校的态度,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具有了更好的团队意识,更加信任、尊重教师,出现了更积极的学校行为(如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等),干扰课堂与暴力行为明显减少。

韦斯伯格(Weisberg)对300余项以学校为基础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参与项目的同伴相比,参与者至少提升了10%的学业成绩,保持了更高的出勤记录,更喜欢学校,表现出了更积极的课堂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学校干预方案都显示了乐观的结论。

例如,克里森(Krison)就提出质疑,社会-情绪学习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否超出了学校实践所能承受的范围,一些方案只是简单涉及了情绪技能操作而没有支持道德品质的发展。

有研究对这一领域出现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24%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量化数据,85%的数据来源于问卷分析,74%的测验达到了可以接受的信度标准,仅有48%的研究提供了结构效度、预测效度与区分效度。

而且,很少有研究能够长时间持之以恒。

4 社会-情绪学习课程CASEL组织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吸收并开发了众多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积极行动”课程、“促进选择性思维策略”课程,以及“第二步”课程等诸多课程,下面就SEL课程中的“强健儿童”系列课程做详细介绍。

4.1“强健儿童”系列课程“强健儿童”系列课程是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开发的典型个案,是玛瑞尔等人研发的短期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它的适用范围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课时简短,半结构化,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而且花费少,得到了很多实际研究的支持,已为人们所接受。

它一共有3个系列:“强健幼儿(Strong Start)”课程适用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学生(5-8岁),“强健儿童(Strong Kids)”课程适用于三到八年级学生(8~14岁,又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版本),“强健少年(Strong Teens)”课程适用于九到十二年级学生(14~l8岁)。

4.1.1“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应激事件或有害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

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一)双目镜视觉:把自己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好或者更坏;(二)黑白思维:用极端或对立的方式看待事物,非好即坏;(三)戴墨镜:只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四)算命: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就对未来会发生什么做出预测;(五)责备自己:对自己并没有过错的事件,也责备自己;(六)责备他人:自己应该负责任的事件,也责备他人。

课程通过改变错误认知方式,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提高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1.2“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的主要内容单元“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八个单元:(一)理解自身情绪;(二)应对愤怒;(三)理解他人的感受;(四)清晰的思维;(五)积极思维的力量;(六)解决人际问题;(七)释放压力;(八)设定目标,改变行为。

4.1.3“强健儿童”系列课程的应用实例以理解他人情绪这一课时为例,本节课的流程是复习、介绍本课时目标和相关概念、术语命名和技能定义、表演情绪、整合关键概念、实践应用、总结和布置家庭作业。

(一)复习,2~3分钟。

复习和讨论前一课时的主要观点,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台词去引导:“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应对愤怒的恰当和不恰当方式,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重要的观点?想告诉我的请举手。

”(二)介绍本课时目标和相关概念,2分钟。

(三)术语命名和技能定义,5-8分钟。

这个部分主要是和学生讨论一些重要术语的定义。

(四)表演情绪,10~12分钟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一个特定的事件是如何引起一种情绪的,反过来,情绪也可以通过视觉线索来识别。

(五)整合关键概:念,2分钟。

这一部分可以独立地来教授,也可以通过实例情境、表演情境或者角色扮演情境贯穿在整个课时中。

(六)实践应用,15分钟。

这个部分主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确认他人的身体线索,理解他人的视角。

(七)总结,2~3分钟。

把学生集合到一块,复习本课的主要内容。

5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美国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为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良好公民的培养等方面均提供了提供参考。

5.1对我国中小学情绪教育的启示(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课程;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少,且多为应答性的心理辅导,即使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也较少将情绪能力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情绪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与适应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可参考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在中小学正式加入情绪能力课程,系统的给学生传授情绪知识和正确的情绪调节技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且在预防的前提下较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二)基于坚实的实证研究开发系统课程;目前我国的情绪教育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往往从感性出发,仅根据自身经验设计课程内容与形式;而在实施课程后,又缺乏对课程的科学评估,这都会削弱课程的科学性与实证性。

因此,我国的教育者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国内外大量相关的实证性研究设计课程,在实施课程后进行科学评估,考查课程效果。

(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国内类似课程的目标设计往往过于笼统,不够清晰明确,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仅通过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课程之后,学生并未掌握重要的技能,社会适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研究者在设计课程时,应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融合各种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