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姚丽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姚丽君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教学理论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演绎着完美的真理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种知识,需要反复练习、求证。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数学课堂,把握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要求,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陶行知;知行合一;数学课堂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其他课程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学习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且辛苦,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打造魅力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运用到数学课堂,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知行合一的理论渊源
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起源于王阳明,他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学习应该是先知后行,知行要合一。陶行知先生继承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虽然王阳明的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随后陶行知在留学期间师从杜威,受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影响,他开始反思王阳明学说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内涵。杜威的学说属于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在回国后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杜威的理论处处碰壁,因此他又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良,提出“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有云:“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王守仁所说的这段话,是对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通俗概括,它的丰富内涵将在下文中通过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得到进一步揭示。
二、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改良。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
育需要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主张把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新的教育形式下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式。
1、从生活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1)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数学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社会和人的需求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将生活与数学教育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而又与他们的实际经验、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便会发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从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统计》后,设计“到校园里统计”的开放性实验课,让学生在校园里任意地统计某种植物的数量并相互交流分享统计结果。这样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既熟悉又亲切,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使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去。
(2)结合资料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知识
为了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资料适时地向学生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知识,如:在《认识小数》一课,可以向学生讲述小数点的来源;在涉及到应用题时可以介绍我国“钱”的发展变化等,使学生在自己的接受能力范围内了解更多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数学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增强理解数学的能力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入生活中的抽象数学,让学生处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最后能够主动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得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
(1)将教学情境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数学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真正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丰富开拓自身的知
识和才干,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苏教版第四册《认识方向》,可以通过引入学生所熟知的卡通人物,以此为基点使他们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同时也收获了生活常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只有营造良好的数学生活情趣,将教学情境生活化,才能使数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将数学练习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道:“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掌握了数学知识,却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导致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脱节,无法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及课堂练习引入实际生活中,以教室为素材及假设对象,想象如果教室要铺地板砖,该如何设计装修方案。由学生自己动脑发散思维寻找出合理的装修方案。诸如此类的练习,改变了单调枯燥的计算,新颖有趣、贴近生活的题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更能主动地学习,并不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事物,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度。
3、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数学应用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学经常会陷入只为“做题”而“做题”的误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当遇到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就束手无策。所以,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在30年代就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是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眼光去读,划出日记中你认为使用不当的计量单位并写出恰当的计量单位。早晨,我从3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10米高的凳子上喝了一杯300千克的牛奶,吃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