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

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

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幅员辽阔,降水量地区差异很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用水量占到全国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达到70%,是全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开发利用程度又很高的地区。

水资源的短缺长期困扰京、津及华北地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规划研究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成果,建设方案日臻完善,建设时机逐渐成熟,已经开工建设。

1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区规划范围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陶岔闸渠首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km,其中河南省段735km(黄河以南477km,黄河以北780km,穿黄工程10km),占全长的59%;总干渠纵贯省境南北,穿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8个省辖市。

中线工程近期从丹江口水库取水,规划河南省供水区土地面积2.36万km2,供给区内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11座省辖城市和30座县级市及县城用水;远期实施汉江中下游全面治理和引江工程,迸一步扩大供水区域,规划河南省供水区土地面积5.93万km2,供给区内13座省辖市和60座县级市及县城用水。

2 供水区城市经济社会情况及发展指标预测2.1 经济社会概况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

1999年底全省人口938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80万人,农村人口7707万人。

全省耕地面积682.60万hm2,农业产值1232亿元。

省内有发展工业的丰富矿产资源,年产原煤8012万t,现有火电装机1385万kW、年发电量643亿kW,是华中主要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纺织、建材等工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工业产值59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57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75元。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对我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意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以及生态意义。

一、社会意义:1、解决北方缺水: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黄淮海流域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仅占7.2%。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年调水量将达到448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水量。

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和黑龙江差不多。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时规划区的人口4.38亿,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人口总和。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而南方洪水频发。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可以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调入水后从缺水变为水资源配置合理,也从因缺水而节水转变为水环境良好的节水,也有了更多水资源去进行防污。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调入水使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水流增大,保证了通航。

二、经济意义: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工衣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北方工农业急需用水缺水的问题得以缓解,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几大优点是:1. 改善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

中线工程通过调水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黄淮海平原,弥补了该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有力地解决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的不足。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线工程的实施,为沿线地区的农业、工业、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3.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中线工程能够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长江的水资源通过输水工程调入黄淮海平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利用效率。

4.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提供了华北地区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保障,解决了该地区的缺水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减少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 工程投入巨大。

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投入资金巨大,工程造价高昂,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2. 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对原有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长江流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质疑。

3. 工程风险。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包括工程技术、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风险对工程的实施和后期的运行维护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改善地区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等,这些优点对于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供给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工程投入巨大、环境影响、工程风险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作用,应该在保障工程质量和环保建设的前提下,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地区,满足北方地区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缺水问题,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平衡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水的方式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可以缓解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水资源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北方干旱的地区,由于缺水问题的解决,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的浪费。

南方地区的水源往往需要通过排放到大海中来实现排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将这些水资源转移到北方地区,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3.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满足北方地区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缺水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避免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演讲稿

南水北调工程演讲稿

南水北调工程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南水北调工程这一伟大的工程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代表,它的建设对于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建设情况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华北地区,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匮乏。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调水南北,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情况。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大部分。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线,自四川省江油市引水,经过中原地区,最终输送至北京天津地区。

东线工程起于江苏省扬州市,经过淮河、黄河,最终输送至北京天津地区。

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支线,起于四川省广元市,经过陕西、甘肃,最终输送至宁夏、内蒙古等地。

目前,中线工程已经全线贯通,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下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在大型工程建设领域的雄心壮志。

总而言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建设对于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成就,彰显了中国在大型工程建设领域的实力和成就,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南水北调工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目的是通过调水北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改善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为河南、山东等地区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设计思路、技术特点和对当地水资源带来的影响。

一、中线工程的设计思路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1278公里,旨在通过引水将长江水源引入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地区提供水资源支持。

中线工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水源:中线工程的调水源主要是从长江干流的汉江、赵水段引水,通过引水渠将水资源输送到黄河流域地区。

2. 项目规模:中线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涉及建设引水渠、涵闸、泵站等设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工程路线:中线工程所选路线经过的地理环境复杂,需要克服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同时考虑到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生态保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关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中线工程的技术特点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技术特点:1. 大规模引水:中线工程采用大规模引水方式,通过引水渠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解决当地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2. 复杂地形克服:中线工程所经过的地形复杂,包括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克服。

3. 工程运行稳定: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运行稳定性,特别是在繁忙运行时期,以确保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4. 生态环境保护: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相关技术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经济运行效益: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经济运行效益,让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优缺点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优缺点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优缺点南水北调工程的优点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但由于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地区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2. 改善生态环境随着水资源的引入,南水北调工程将有助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较丰富的水资源将有利于植被生长,减少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当地气候和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水资源的增加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当地的农村收入;增加城市供水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 改善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问题。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能够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还可以从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引水至较为干旱的北方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整个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缺点1. 生态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调配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同时也会对南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引水、输水、补水等工程活动可能导致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工程费用高昂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范围广泛,涉及的设施设备复杂,施工难度大。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总投资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庞大的,而且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运营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这对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财政负担。

3. 冲击流域生态平衡南水北调工程引水的过程可能会对流域生态平衡产生冲击。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工期最长的水利工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汉江、淮河等南方水源通过调水工程输送到北方的黄河、海河等缺水地区。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常年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实现跨区域调水,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干旱、水荒等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还引入了南方的优质水源,使得北方地区的水质得到提升,对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通过跨区域的水资源调配,使得北方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北方的农业用水需求,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南方的农产品依赖,还可以满足北方地区的工业用水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首先,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和搬迁工作,这对于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需要通过修建大规模的输水工程,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河道改变、湿地退化等。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在南方水源地进行水源调度,可能对当地水资源产生影响,导致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针对环境影响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

例如,在征地搬迁工作中,工程部门会确保受影响的农田得到充分保护和恢复,确保受影响居民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在水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了科学的水资源保护和调度措施,避免了对南方水源的过度利用和损害。

浅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浅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浅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发表时间:2015-05-26T10:00:10.84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蒋波赵伦张磊[导读] 河南需要调水振兴中原河南省是严重短缺水资源的省份之一,经常出现旱涝灾害,大部分都是旱灾。

蒋波赵伦张磊(南水北调河北直管建管部 050000)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国内水资源生产以及分布不均匀的一种战略式工程,中线工程是其重要的部分,中线工程横跨淮黄江海四大流域,跨过五大省,其影响受到世界关注。

由于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就需要从别的地方引进水源,南水北调工程就应运而生,可以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周围的环境以及防洪标准,缓解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必要性迫切性我国地域辽阔,降水量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短缺但是利用程度高,长江以南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程度不高。

在黄河、海河流域附近水资源只有7.5%,但是用水量达到275,是资源短缺的重要地区。

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不懈的努力,规划方案已经逐渐完善。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资源的需要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特征就是南多北少。

地理环境、人口、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社会经济以及劳力情况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布局,在人们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资源,只要是能够进行人为移动的资源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优化配置以及调动,例如西电东输、北煤南运等。

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一般来说,不可以使用其他资源来代替,也不能用来替代其他资源,所以,合理配置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水资源调配的规模和范围应该与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引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是为了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以及运行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资源保障、农业发展、城市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水资源保障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根本的解决方案。

该工程通过通过引江入汉、引汉入淮,实现了华北地区及其他区域的水资源调配,有效解决了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大规模供水,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农业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使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发展。

水资源的充足供应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田的灌溉条件改善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减少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也为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资源供应的充足保障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

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的工业生产可以更好地发展。

城市的用水需求也因此可以得到满足,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可以降低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危机风险,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

但是,该工程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

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对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的实施还有利于改善河流水质,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迁徙鱼类等手段保护了河流生态平衡。

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但整体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理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地理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地理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和必要性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问题。

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失调现象。

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南方地区水资源过剩、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对水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和中线两条主干线。

东线工程发源于江苏省淮河干流上的沪淮水库,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调至淮河,再通过淮河进入黄河流域,满足黄河下游城市和农田用水需求。

东线工程的总长约1450公里,经过多个大型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线工程起源于三峡水库,经过中部地区,最终进入黄河流域,为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农田输水。

中线工程全长约1278公里,与东线工程相互衔接,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完整系统。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调至黄河流域,满足北方地区的城市和农田用水需求。

引水工程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包括隧道、渠道、水库等各种形式,以及其它辅助设施和控制措施。

这些技术手段使得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了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要求极高。

同时,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成就和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投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保障了北方地区的城市和农田用水需求,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也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开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开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根底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缺乏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那么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中线 受 水 区缺 水 的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
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受水 区主要 由唐 白河平原 和黄淮海平原中西部组成 . 区内除少量孤山岗丘外 , 地势平坦 , 口密集 , 人 土地
利用率高 , 、 铁路 公路四通八达 , 密集成 网, 内外交通均很方便. 部沿 京广铁路有郑 州、 西 石家庄 、 北京 三大城市 , 还有南 阳、 平顶
时间变化越大 , 即北方的降水 时间变化 比南方大 , 方大部分地 区每年约 7 8 % 的降水集中在 7—1 , 北 0— 0 0月 其它时 间降水很少 , 特别是春季降水和径流量仅 占全年的 1%左右 , 0 而这时正是作物 需水的关键期. 降水往往不能满足需水要 求 , 是造成我 国北 方 旱灾频繁 , 农业生产 不稳定 的主要原因. 、 黄 淮海平原是全国受旱最严重 的地 区, 受旱面积 占全国受旱 面积一半 以上.
第2 3卷
第 3期
江苏教育学 院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u a o aguIstt o E u ai N tr c n e) o r l f ins tue f d ct n( aua S i cs n J n i o l e
V 12 No 3 o.3 .
20 0 6年 9月
值及 工业产值分别 占全 国的 69 、. %、 .% 、9 3 区内煤炭及石油资源丰富 , .% 7 0 67 1 .%. 工业发 达 , 冶金 、 建材、 机械 、 医药 、 品、 食 化
学、 电子等工业在我 国占有重要 地位 . 同时区内地势平坦 , 光热资源充足 , 是我 国重要的粮食 、 棉花生产 区. 历史 上这一地带水资 源条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 的需要 , 才使华北平原和唐 白河平原 有了过去 和现在 的繁荣. 这 但是 , 随受水 区和周边地 区工农业生 产的发展 , 民生活及城镇化水平 的提高 , 人 一方面需水量逐渐增加 , 另一方面入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补 给量逐年衰减. 水增加 需

南水北调工程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弊分析徐爽陈思塔娜袁智敏打开中国地理版图,就会发现西高东低三大梯级的地貌格局和南多北少的水文分布。

随着文明的进步,利用这一地势特征改变原有的水文自然分布并借以改善人们现有的生存条件,今天看来已不再是诗人的遐想,更不是痴人说梦——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气吞山河、足以问鼎世界的宏伟蓝图:南水北调。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情况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旨在将南方富余的水输送至北方以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浩大工程。

首先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工程建设的背景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水利专家黎安田教授说,随着水危机不断加剧,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陷入了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的困境。

昔日“滔滔河水入海流”的景观,在海河已不复存在;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其宽广清澈的大面积水域,如今已被疯长的芦苇所取代。

黄河郑州段,河床十分宽阔,水流却甚为细小。

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缝。

天津近年来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区发生的地表裂缝已超过200条。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

20年后,中国政府投资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上游,兴建了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了基础。

按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方案规划采取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方法,通过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新建专用渠道,让洁净汉江水“自流”到华北各地;东线方案则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面抽引长江水,主要解决苏北与山东缺水问题,并可为河北、天津提供农业与生态环境用水;西线方案将引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水入黄河,着重解决黄河上中游西北6省区的缺水问题。

概述引江济淮工程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概述引江济淮工程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概述引江济淮工程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如下所述。

必要性:1. 解决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期存在,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引江济淮工程将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流引入淮河流域,解决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 改善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淮河流域长期受到污染和乱采乱用的困扰,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引江济淮工程将南水北调中线的干线引水体系连接淮河流域,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管理。

3.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引江济淮工程能够缓解当地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有利条件:1. 地理位置优越。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引江济淮工程沿淮河流域延伸,便于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引江济淮工程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

同时,我国在其他地区已经实施了多个南水北调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引江济淮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政策支持力度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和实施。

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实施对于解决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地理位置优越、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大等有利条件的支持,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结合河南省供水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制约矛盾,论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矛盾对策南水北调我国幅员辽阔,降水量地区差异很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用水量占到全国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达到70%,是全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开发利用程度又很高的地区[1]。

水资源的短缺长期困扰京、津及华北地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规划研究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成果,建设方案日臻完善,建设时机逐渐成熟,开工建设迫在眉睫。

1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区规划范围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陶岔闸渠首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km,其中河南省段735km(黄河以南477km,黄河以北780km,穿黄工程10km),占全长的59%;总干渠纵贯省境南北,穿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8个省辖市。

中线工程近期从丹江口水库取水,规划河南省供水区土地面积2.36万km2,供给区内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11座省辖城市和30座县级市及县城用水;远期实施汉江中下游全面治理和引江工程,迸一步扩大供水区域,规划河南省供水区土地面积5.93万km2,供给区内13座省辖市和60座县级市及县城用水。

2供水区城市经济社会情况及发展指标预测 2.1经济社会概况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

1999年底全省人口938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80万人,农村人口7707万人。

全省耕地面积682.60万hm2,农业产值1232亿元。

省内有发展工业的丰富矿产资源,年产原煤8012万t,现有火电装机1385万kW、年发电量643亿kW,是华中主要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纺织、建材等工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工业产值59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57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75元。

中线工程河南省供水区内有11座大中城市和3o座县级市及县城。

其中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顶山、焦作、鹤壁、濮阳是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的主要生产基地。

郑州、新乡、安阳的纺织、冶金、建材、电子、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迅速,南阳、漯河、许昌、周口以轻纺、机械、食品、医药工业为主。

1999年供水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822km2,人口814万人,占全省城市人口的48.5%,城市用水人口940万人;城市工业总产值133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6%;国内生产总值1070亿元,占全省的2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

供水区城市是河南省经济、科技、人才的集中地,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

[!--empirenews.page--] 2.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向,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河南省“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供水区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结合河南省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2005年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191km2、人口为1227万人、用水人口为134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771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271亿元。

2010年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572km2、人口为1608万人、用水人口为174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2623亿元、工业总产值为3437亿元。

2030年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2583km2、人口为2577万人、用水人口为27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7468亿元、工业总产值为9454亿元。

3 供水区水资源现状河南省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40m3,亩均403m3,人均、亩均占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和1/6;供水区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60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

供水区11座省辖城市和30座县级市及县城,1999年供水量为20.16亿m3,其中地表水7.83亿m3(含引黄调水2.94亿m3),地下水12.33亿m3;在用水量中,城市生活用水6.11亿m3,工业用水13.30亿m3,环境用水0.75亿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30.3%、66.0%、3.7%。

供水区水资源缺乏,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各类水资源供水量不能保证城市需水要求;现状城市供水是靠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环境用水得以维持的。

为保证城市供水,鸭河口、白龟山、小南海、彰武等大中型水库及河道引提水工程不断挤占农业用水,加大向城市的供水量;白龟山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原设计的 3.33万hm2,递减到1999年的实灌面积0.5万hm2,黄河邙山提灌站已从建设时的农业灌溉用水全部调整为向郑州市供水。

大部分城市和县城缺乏地表水源,主要靠大量开采地下水供水,长期以来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1.75万km2,主要集中在中线供水区范围内,其中豫北平原1980年至今,浅层地下水埋深由5~10m下降至11~20m,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达6600km2,最大埋深22.5m。

中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许昌、郑州、新乡等部分城市形成,到其80年代,供水区大中城市均出现了中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至1993年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郑州市为60m、许昌市为90m、鹤壁市为92m、焦作市达108m。

1997~1999年平均超采地下水7.92亿m3,其中浅层水超采5.29亿m3、中深层水超采2.63亿m3。

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了环境地质恶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许昌市漏斗中心区地面沉降达277mm,城区多处发现地面裂缝。

水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城市的环境用水,河湖换水没有供水水源保障,换水次数和换水量远达不到保持清洁水的要求,大部分城区河道水体黑臭,水环境质量差。

[!--empirenews.page--] 4 水资源供需分析河南省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时,应充分考虑节水和水污染治理,认真贯彻朱镕基总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示精神。

按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也要考虑水资源条件的约束,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依靠科技进步和水价对节水的经济杠杆作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在水资源的配置上,合理安排调整水源,坚持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供水潜力,优先使用当地地表水,退还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分析,合理确定供水区城市需调水量。

4.1 可供水量预测依据《河南省水利发展规划(2001-2010)》,2005年前建成盘石头水库,2010年前建成燕山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向城市供水。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前,部分有条件的河道闸坝和引提水工程等进一步挤占农业用水,增大向城市供水量;适当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中线工程建成后,返还挤占的农业用水,对于浅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适当压缩开采量,以使超采区地下水位逐步得到恢复,中深层地下水是地质结构的组成部分,长期超采回补非常困难,作为枯水年份的应急备用水源不再考虑开采量。

结合各市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处理的污水回用于生态环境和部分工业。

2005年、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城市可供水量分别为16.97亿m3、11.50亿m3、15.26亿m3。

4.2 需水量预测随着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扩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第三产业和公共设施的发展,城市生活用水量将逐年增大;城市的绿化美化、水面面积的增加和河湖水体质量的改善,生态环境需水量也将逐步增加。

工业用水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增大及节水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逐年有所下降;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需水量也在增加。

预测2005年、2010年、2030年三个水平年城市需水量分别为31.82亿m3、41.23亿m3、64.97亿m3。

表1 河南省供水区城市供需水量预测成果表亿m3 4.3 缺水量及对策通过对供水区城市供需水量分析可知,城市的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2010年、2030年水平年城市缺水量分别为14.85亿m3、29.73亿m3、49.71亿m3。

在建成磐石头、燕山水库以后,已无较好的坝址兴建大型水源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向供水区城市供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供水区城市缺水的最佳途径。

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供水区缺水量问题需要继续挤占农业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城市规划在城区外增加开采量;同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提高水价、限量供水、超量加价等办法来解决城市缺水。

[!--empirenews.page--] 5 结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也是解决河南省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河南省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上游,总干渠长735km,占全长的59%;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供水任务。

丹江口水库库区50%的水面面积在河南省境内,水库一期工程河南省境内已迁移了20.2万移民,建成了陶岔渠首闸和8km的干渠,二期工程还需要移民14.3万人。

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要为调水工程建设承担巨大压力,但河南省供水区的缺水属于资源型缺水,如果不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水源,这一地区将难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热切盼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