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精选推荐
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中国的地质专家学者将郯庐断裂带共分为三段: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郯庐断裂带嶂山段探槽古地震研究
郯庐断裂带嶂山段探槽古地震研究杨源源姚大全赵朋郑海刚疏鹏(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为揭示郯庐断裂带在嶂山段的新活动特征,在该段进行了构造地貌调查与古地震探槽开挖。
嶂山段位于宿迁晓店镇至井头乡一带,段落长约7 km,走向NE10°,倾角60°~80°。
该段为郯庐断裂带F5断层通过地段。
以梁庄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亚段,北亚段沿着嶂山东麓发育,构成山体与平原的分界断层,表现为白垩系青山组地层逆冲于晚更新统地层之上;南亚段发育于嶂山南侧的平原地带,地貌上表现为断续延伸的北东向线性陡坎与凹槽,断裂出露于上新统宿迁组与晚更新统地层之间。
在南亚段断层陡坎下方开挖古地震探槽2个。
1号探槽长13 m,宽3.5 m,深3 m,揭露2条断层。
F1断层倾向东,断层平直,倾角较缓,F2断层呈弧形弯曲,近直立(图1a)。
断裂具有分期活动特征,早期为F1,阶梯状,错断了层⑥,结构上表现为东、西两条次级断层,活动方式为正断;晚期发生构造反转,活动方式变为逆冲,F1、F2断层所挟持的断夹块整体受挤压隆升,逆冲运动主要发生在东侧次级断面上,西侧的次级断层也承担了一定的逆冲分量;F2断层相对F1断层具有继承性与新生性,两断层在底部可能合并为一条。
剖面中,层⑥被层⑤覆盖,层⑤发生了逆断,表明断裂的正断运动至少在层⑤之前。
剖面及研究区缺失晚更新统地层,可能由于在早更新世时期断裂已经由正断变为逆冲,由此推断郯庐断裂嶂山段在上新世期间仍然持续进行着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拉张正断运动,第四纪伊始发生了构造反转,断裂活动方式变为逆冲。
在F1顶部见古地震崩积楔,14C 年龄为(15.12~14.8)ka BP,与层④顶部年龄(15.12~14.7)ka BP接近,表明其物质来源于层④,判断该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层④堆积之后层③堆积之前,即(15.12~11.82)ka BP。
2号探槽长7 m,宽3 m,深3 m(图1b),与马窑1号探槽能较好对比,不同的是断裂晚期活动期间,逆冲运动表现在F2断层上,其西盘地层包括F1断层作为整体往上逆冲。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
震反射剖面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各主干断裂具 有 上 下 一 致 的 对 应 关 系 和 明 显 的 第 四 纪 活 动,对
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堑 -垒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 的 控 制 作 用。浅 层 地 震 勘 探 结 果 揭 示 的 地 层 界 面 形 态
和断裂浅部特征清楚,墨河 -凌城断裂(F3)、新沂 -新店断裂 (F2)、马 陵 山 -重 岗 山 断 裂 (F5)及 山 左 口 -泗洪断裂(F1)不仅断错了基岩顶界面,且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迹象,尤其是马陵山 -重 岗 山 断 裂 (F5)具有全新世的强活动特征。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 新 沂 市 及 周 缘 的 深 部 动 力 学 过 程、研 究郯庐断裂新沂段的深浅构造组合关系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1)江 苏 省 地 震 局 ,南 京 210014 2)中 国 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北 京 100081 3)中 煤 科 工 集 团 西 安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西 安 710077 4)上 海 申 丰 地 质 新 技 术 应 用 研 究 所 有 限 公 司 ,上 海 201107
inthemiddlesouthernsegmentoftheTanlufaultzoneanditsadjacentarea.
罗—早白垩世,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在古特提斯构造之上的叠加(朱光等,2016)。作者 认为,其 真实历史也有可能是早期起源于 同 造 山 作 用 的 走 滑 构 造,后 在 滨 太 平 洋 构 造 活 动 中 又 被 利 用 而再次发生左行平移,并向 N延伸,这一包含 2个 阶段平 移 的观点 比较 合 理,有 大 量 的 沉 积、 构 造 和 地 球 化 学 等 证 据 。郯 庐 断 裂 带 自 中 生 代 以 来 经 历 了 强 烈 的 左 行 平 移 、伸 展 和 挤 压 等 复 杂 多变的演化过程,这些过程势必会在深部和浅 部结构 上有 所反映,并 “冻 结”保留其 演 化 的 痕 迹。根据构造特点、地震活动性及演化历史等特征可将其自北往南划分为 3段,即沈阳—渤海 段(又称营潍断裂带)、山东段(又称沂沭断裂带)和 苏 皖 段,而 新 沂 市 为 山 东 段 和 苏 皖 段 的 分 段节点(王小凤等,2000;张鹏等,2007;万桂梅等,2009)。此外,距新沂市不到 30km处发生 了 1668年郯城 85级特大地震。由此可见,无论从地质构造位置还是地震危险性的角度而言, 对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地震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开, 分别位 于 郯庐断 裂带 东西两 侧 , 同时 在碰撞 挤 压期 间 , 在 这两 个 地 区形 成 高压 与 超 高压 变质 带 ( 王小凤 等 , 2 0 0 5 ; 侯金 明 等 2 0 0 7 ) 。3 0 0多年前 , 即1 6 6 8年 7月 2 8日, 山东 郯城 发生 中国东部 最大 的 8 . 5级地震 。近几 十年来 , 郯庐 断 裂 带南 段 及周 边 地 区 的地震 活 动 性一 直
0 引 言
郯庐 断裂带 是东 亚大 陆上 一 系列 北 东 向 巨 型断 裂 系 中 的一 条 主 干 断裂 带 ( 杨文采等,
2 0 0 1 ; 王小凤 等 , 2 0 0 5 ) ( 图1 ) 。从 古至今 , 郯 庐 断裂 带 及其 附 近 两侧 , 大 大 小小 的地震 活 动
从未 间断过 , 说 明它是 处 于活动 状态 的断裂 , 是 一 条 明显分 段 、 活 动 程度 不 等 的地 震 活动 带 ( 许芹 芹等 , 2 0 0 8 ) 。研究 区( 1 1 0 。~1 2 3 。 E, 3 0 。 ~3 8 。 N) 跨越 了大别 造 山带 、 苏 鲁造 山带 、 扬
摘要
郯 庐 断 裂带 是位 于 中 国 东 部地 区 的 一条 主 干 断裂 带 , 切 穿 了中 国 东 部 不 同大 地 构 造
单元 , 控 制 着 东 部 地 区 的构 造 活 动 。本 文 收 集 中 国地 震 台 网 中 心 1 9 7 0~ 2 0 1 0年 的 地 震 目录 , 将
此低 b 值 可能 反 映 了研 究 区 内大 震 周 期 长 的特 征 ; 断 裂 带 两 侧 的 苏 鲁 和 大 别 造 山 带 的 6值 分 布 特征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似 ; 华 北 中 央造 山带 地 区为 高 b值 区 , 地震大多沿 断裂带分布 , 地 震
用ECRS方法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的跟踪研究
用ECRS方法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的跟踪研究卢显;王琼;李纲;黎明晓;唐兰兰【摘要】基于地震学多参数的地震对应概率谱(ECRS)方法及此前研究成果,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中南段)至2015年9月份的地震异常特征进行了跟踪研究.时间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地震均在震前出现多参数的综合高值异常,且目前其综合指数处于异常上升状态.空间跟踪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研究区目标地震发生前大多有高值异常出现并逐渐增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域内或者附近.%Using the method of multi-parametric maximum probability based on Earthquake Corresponding Probability Spectrum (ECRS)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studied the earthquakes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up to September,2015.The results of time tracking found that there are high anomaly values before almost all target earthquakes.However,the composite index is in a rising state.Spatial calculating results also confirmed the high anomalies before target earthquakes,and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abnormal area or nearby.【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8页(P768-775)【关键词】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时空计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作者】卢显;王琼;李纲;黎明晓;唐兰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83001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地震学参数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地震学参数在较大地震前都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征,并且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地震孕育过程的一些规律。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因此,郯庐断裂带中 南 段 是 现 今 地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断 裂 ,其 现 今 地 壳 变 形 特 征 、强 震 活 动 性 和 未 来 大 地 震 的危险性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
地震的发 生 过 程 是 地 壳 运 动 引 起 区 域 应 力应 变 积 累 、集 中 、释 放 的 过 程 ,因 此 ,研 究 地 壳 应 变 积 累 集中区是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有效途径之一。前人曾 基于现代大地测量资料从地表形变的角度对郯庐断 裂带现今运动变形及应变积累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HuangLirenetal.(1981)根 据 两 期 三 角 测量资料,认为在沂 沭 断 裂 带 鲁 苏 交 界 处 深 部 存 在 左旋走滑运动,其平 均 速 率 大 约 在 每 年 若 干 厘 米 的 量级,这种 走 滑 运 动 的 深 度 可 能 在 地 表 10~20km 以下,这种运动会 引 起 地 表 闭 锁 部 分(深 10~20km 以上部分)的剪应变 积 累;LiuXiaoxiaetal.(2012) 利用1999~2009 年 GPS 资 料,分 析 了 郯 庐 断 裂 带 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表 明潍 坊郯 城段 主 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 段则 为左 旋 滑动 的 变 形 特 征;Yang Guohuaetal.(2013)利 用 1999~2007年 GPS 资 料,获 取 了 郯 庐 断 裂 带 中 南 段东西向内部拉 张、两 侧 挤 压 的 主 要 变 形 特 征。 而
468
地 质 学 报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2020 年
图 1 郯 庐 断 裂 带 中 南 段 及 邻 区 构 造 略 图 Fig.1 StructuresketchofthemiddleandsouthernsegmentsoftheTanlufaultzoneanditsadjacentarea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乡 ,以淮 河 为界 与郯庐 嘉 山一 广 济段 相 区分 。其 总体 走 向 5 。 ~1 5 。 ,长 1 7 0 k m( 图1 ) 。构 造 地 貌上 , 江苏 境 内为 黄泛平 原 和 岛状 残 丘 。该 断裂 主要 出露在 丘 陵 岗地 的边 缘地 带 , 如 马 陵山 的
摘
要
安 丘一 莒 县 断 裂 是 郯 庐 断裂 带 内活 动 时代 最 新 、 地 表 形 迹 最 明显 ,地 震 危 险 性 最 大 的 断
裂 。 因缺 少 可 信 的 地 质证 据 , 前 人 对 于 该 断 裂 江 苏 段 的 全 新世 活 动 情 况 存 在 较 大 争 议 。 文 中根 据 对 郯庐断裂带安丘一 莒 县 断 裂 江 苏 段 开 展 的 野 外 调 查 工 作 成 果 ,结 合 在 宿 迁 市 地 区 开 展 的 断 层 活 动 性 鉴定工作成果 , 对 该 断裂 的 晚第 四纪 活 动 特 征 进 行 了探 讨 。本 次 发 现 的多 个 断 裂 剖 面 及 宿 迁 地 区 的 断层 活 动 性 鉴 定 成 果 都 表 明 安 丘 一 莒 县 断 裂 的南 马 陵 山一 宿 迁 段 在 全 新 世 中 期 发 生 过 1 次 古 地 震 事 件 ;而 后 陈 村探 槽 表 明该 断裂 重 岗 山段 无 全 新 世 活 动 迹 象 。 安 丘 一 莒 县 断 裂 江 苏 段 晚 第 四纪 活 动 总 体 以右 旋 走 滑 兼 挤 压 逆 冲为 特 征 , 局 部 地 区则 以 走 滑 正 断 为 主 。安 丘 一 莒 县 断 裂 江 苏 段 自晚 更 新 世
中 图 分 类 号 :P 3 1 5 . 2
O 引 言
郯庐 断裂带 是 中国东部 1 条规模 巨大的 N N E走 向的活动 断裂带 ,自 1 9 5 7年 航磁 大调 查 中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
次 中强 以 上 地 震 的 前 兆 观 测 异 常 , 从 异常持 续时 间、 空 间分布 、 时 空相关性 、 异常形态 、 幅度 特
征、 异 常 种 类 和 可 靠 性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系 统 的统 计 和 分 析 , 结果 表 明: ① 7级 和 6级 地 震 中期 异 常 最多 , 短期异常其次 , 临震 异 常 最 少 。5级 地 震 短 期 异 常 最 多 , 其次是 临震异常 , 中期 异 常 最 少 。
第3 1 卷
第 1 期( 6 5— 7 7 )
中 国 地 震
E A R T HQ u A K E R E S E A R C H I N C HI N A
Vo 1 . 31 No . 1
Ma r . 2 01 5
2 0 1 5年 3月
李杰 、 唐廷梅 、 朱成林等 , 2 0 1 5 , 郯庐 断 裂 带 及 两 侧 地 区 强 震 异 常 特 征 分 析 , 中 国地 震 , 3 1 ( 1 ), 6 5—7 7 。
② 异 常 具 有 阶段 性 特 征 , 部 分 中期 和 短 期 地 震 前 兆 异 常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出 现 了 短 期 或 临 震 异 常 。 ③ 异 常 发 展 具 有 准 同步 性 , 越临近发震 , 异 常 发 生 转 折 的 项 目越 多 。 ④ 异 常 主 要 出 现 在 震 中 距 1 0 0 k m范围内 , 在 空 间 上 具 有 相 对 集 中性 , 且 震中距越小 , 异 常 台 项 比越 高 。⑤ 异 常 空 间 分 布 与 构 造 走 向 比较 一 致 , 显 示 出 较 好 的 相 关 性 。⑥ 异 常 持 续 时 间 与 震 中距 之 间没 有 显 著 的 相 关 性 。 ⑦震 级越大 , 同一 观 测 手 段 的 异 常 幅 度 相 对 越 大 。 ⑧ 流 体 测 项 异 常 最 多 , 其 次是形 变、 电 磁 测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
地震活动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林怀存;郭爱香;华爱军
【期刊名称】《高原地震》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及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其主要结果为:1、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由四个地震活动区段组成,该带活动的主体区段是那城─—渤海─—海城.2、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形成邦城─—海城区段
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3、郯庐断裂带中北段(邦城─—海城)M≥6.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迁移规律.4、郯庐断裂带近代小震活动表现出南段随机性,中段呈线性,北段具有密集区带性等特点。
5、郯庐断裂带震源深度表现出南、北段浅,中段深,且散度大的特点。
6、郯庐断裂带Q值分布表明,沂沭带介质强度的完整性较差。
【总页数】8页(P47-54)
【作者】林怀存;郭爱香;华爱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5
【相关文献】
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霍山窗”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关联性研究 [J], 曹志磊;周琼;葛计划;孙军;隆爱军;龙剑锋;赵希磊
2.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乌云山-合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 [J], 郑颖平; 杨晓平; 疏鹏; 路硕; 方良好; 石金虎; 黄雄南; 刘春茹
3.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J], 方良好;疏鹏;路硕;郑颖平;解惠婷;杨源源;曹均锋;潘浩波
4.联合安徽CORS分析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形变与断层活动特征 [J], 陈皓;陶庭叶;李水平;李江洋;时梦杰;高飞
5.郯庐断裂带中段重力场变化及地震活动特征 [J], 吕子强;郑建常;刘希强;韩海华;陆汉鹏;佟瑞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
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
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
向南延伸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2 郯庐断裂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
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强震、中强震危险性
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强震、中强震危险性张恩立【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年(卷),期】2008(28)2【摘要】根据近38年的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结合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
研究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郯城—泗洪段断层面的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段落;九江段于2005年发生了5.7级地震,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经释放,闭锁状态已被打开,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了低b值、高应力的状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中强以上地震;潍坊—莒县段、定远段、合肥—庐江段、宿松段的现今活动则处于低应力水平状态,较短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总页数】7页(P236-241)【关键词】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参数;断裂活动习性;强震;中强震危险性【作者】张恩立【作者单位】滁州市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相关文献】1.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J], 陈德兴;张恩立;陈锡晶2.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 [J], 易桂喜;范军;闻学泽3.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龙门山-岷山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性 [J], 易桂喜;闻学泽;王思维;龙锋;范军4.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 [J], 易桂喜;闻学泽5.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 [J], 易桂喜;范军;闻学泽;辛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改稿(彩图)--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
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陈德兴张恩立陈锡晶(滁州市地震局,安徽滁州 239000)摘要根据最近38年的地震资料,应用b值空间分布及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各次级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
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存在着4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次级段落,其中,渤海中南段断层面现今活动习性处于中等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以小地震活动为特征,应属于有一定应变积累的潜在强震危险段落;沈阳-昌图段断层面现今活动习性处于偏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以稀疏小地震滑动为特征,有长期的应变积累,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中强震的段落;营口-海城段于1975年发生了7.3级强震后余震活跃,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低b值,高应力状态,以频繁中小地震滑动为特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强震;辽东湾段落,其现今活动习性均具有偏低应力水平,以稀疏小震滑动为特征,未来不太久的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参数断裂活动习性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0.引言郯城—庐江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并分为三段:渤海至下辽河为北段;山东至淮河为中段;淮河以南至长江以北为南段[1]。
它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及活动规律对我国东部地震活动特征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
因此,探讨该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有其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即渤海至下辽河段(图1),该段长约820公里,以主干断裂为中轴线,向两侧各取 1.0度的范围作为研究区域。
该区域位于大华北地块区[2],是中国东部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较频繁,令人关注。
其主要地震有1888年6月13日渤海7.5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
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地震预报专家,将地震活动性参数用于判定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进而评估地震危险性。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
第45卷 第4期2023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4Aug.,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5张浩,李丽梅,蒋新,等.2023.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J].地震地质,45(4):880—895.ZHANGHao,LILi mei,JIANGXin,etal.2023.NewprogressinpaleoearthquakestudiesoftheJiangsusegmentoftheAnqiu JuxianFaultintheTanlufaultzone[J].SeismologyandGeology,45(4):880—895.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张 浩 李丽梅 蒋 新 章 东 许汉刚(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摘 要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主要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并于更新世强烈活动,其中安丘-莒县断裂持续活动至全新世,是1668年郯城8 级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文中采用古地震探槽方法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并采用14C测年方法确定古地震的时间。
结合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共有3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3000a以来、距今约6000a和11000a,垂直同震位移均约1m。
1668年郯城8 5级地震在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山前出露区存在地表破裂的迹象,在隐伏区表现为大量喷砂冒水现象,在探槽揭露的晚全新世地层中有密集的裂缝和砂脉。
关键词 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 古地震 地表破裂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3)04-0880-16〔收稿日期〕 2022-06-20收稿,2022-09-23改回。
郯庐断裂带泗县徐井段晚第四纪新活动的宏微观现象初步研究
徐 井探 槽 长 1 8 m、 宽 2 m、 深 4 m, 呈 近东 西 走 向。该 探槽 揭露 出较 为 显 著 的新 活动 迹 象 , 下 文分南 北 两壁进 行详 述 。 探 槽北 壁情 况 如 图 2 ( a ) 所 示 。 自西 向东 可 见 晚 白垩世 砖红 色 砂 岩 , 由第 四系 砾 石层 组 成 的 张裂楔 , 砖 红 色砂 岩 和 砾 石 层组 成 的碎 裂 流 。张
裂 楔 由灰 白色含 杂 色 砾 的砂 砾 层 组 成 , 楔 体 西 侧
砾呈 杂 乱无 章 随机 排 列 , 向东 则 见 砂砾 层 中发 育 弧形 上 抛定 向组 构 , 有 定 向排列 的碎 裂流 显现 , 楔
新 进 展 。本文 主要 阐述 泗 县徐 井探 槽揭 露 的第 四 纪 新 活动 及其 宏 微 观 特 征 , 以期 为 郯庐 断 裂带 中 南 段 断 裂 活 动 特 征 及 地 震 活 动 规 律 研 究 提 供
依据 。
体 的西 边界 断层 面 向东 陡倾 , 紧 贴 断面 有 白色 断 层 泥薄 带 ; 楔 体东 边界 断层 面 向西 中等倾 角倾斜 , 向上 弧 形弯 曲近 水 平 甚 至转 为 向东 缓倾 , 晚 白垩 世砖 红 色砂岩 包 裹 黄 色第 四 系粘 土 层 , 造 成 新 老
第 3 7卷 第 1 2 期
2 0 1 7年 1 2月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 u r n a l o f Ge o d e s y a n d Ge o d y n a mi c s
Vo1 . 3 7 No. 12
De c .,2O1 7
郯庐断裂带中段嶂山东侧断裂的活动特征
灵等( 1 9 9 4 ) 将 F 断层 分 为 安 丘一 莒 县段 、莒 县一 郯 城段 及 新 沂一 泗 洪 段 ( 图1 a ) 。其 中 ,安 丘一 莒 县段 总体上 具有 晚更新 世 至全新 世早 期 的活动 特征 , 公元前 7 0年安 丘 7级 地 震很 可 能 发生 于该 段 ( 王志 才等 , 2 0 0 5 ) 。莒 县一 郯城 段全 新 世 活动 显 著 , 发 生 了公 元 1 6 6 8年 郯城 8
第 3 8卷
第 3期
地 震 地 质
S EI S M OLOGY AND GEOLOGY
Vo 1 .3 8.No .3 S e pt . ,2 01 6
2 0 1 6年 9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4 9 6 7 . 2 0 1 6 . 0 3 . 0 0 6
S I F i l l - t t l t f 1 H k t 、 h u l 1 l 1 f mi d{ l h s t i .n o l…P _ r | l 1 ] I - 】f a u l t
( 1 0 . 1 5 + - 0 . 0 5) ~( 8 . 1 6 ±0 . 0 5 ) k a B P,4 9 6 0 ~3 5 1 0 a B P。
关 键 词
郯庐 断裂 带
古地 震
新沂
泗洪
嶂 山
文 章编 号 : 0 2 5 3 — 4 9 6 7 ( 2 0 1 6 ) 0 3 — 0 5 8 2 — 1 4
区域地壳稳定性发展历程及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研究现状
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 < = 区域地壳稳定性;郯庐断裂带;活动断裂;地震
> ? @ A B !""#
C D E F G $
C H I B %&&'('#")*&%) &+(&&#*(&*
,-.%&/%0##&12345673%&&'8'#")3*&%)3&+3&&)
3个阶段[3-4]。
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的思想上世纪 50年代中期 就已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工 程建设逐渐兴起,刘国昌教授在对中国区域工程地质 特别是东北地区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于 1964年 首次提出“区域稳定性”的学术概念[5]。20世纪 60年 代,谷德振教授在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水利水电开发过 程中开展过大量工作基础上,强调了区域地壳稳定性 应从构造活动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性方面进行分 析。同时,李四光教授则提出即使地震活动强烈的区 域也可能存在地震较弱的区域。可以说,上世纪 50-60 年代是“区域稳定性”的萌芽时期。这阶段的区域地壳 稳定性的评价主要是以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现象,进 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为城市的工程 建设规划提供依据,这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阶段。
地震震中烈度 *" 度)因地震造成将近 +%%% 人死亡。另一次为
*$(% 年海原发生 &'( 级强烈地震,除郯城特大地震外)有史料
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还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郯庐断裂带
上一系列强震记录)且安徽境内曾经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
郯庐断裂带沈阳段地震精定位研究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42卷 第2期2021年 4月Vol.42 No. 2Apr. 202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郯庐断裂带沈阳段地震精定位研究孙庆山 焦明若 王 亮 张志宏 李梦莹(中国沈阳 110034 辽宁省地震局 )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1. 02. 049作为中国东部的一条巨型走滑型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具有漫长的发育历史,对我国东部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作为辽宁地区主要区域性活动构造断裂,郯庐断裂沈阳段与周围其他构造体系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该地区强震活动。
2013年灯塔M S 5.1地震打破了辽宁地区长达13年的5级地震平静,标志着该区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郯庐断裂带沈阳段的地震危险性备受关注。
开展郯庐断裂带沈阳段的小震精定位工作,获取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图像,有利于分析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的关系,进而深入研究断裂带几何展布,为辽宁地区的断裂带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新的地震学依据。
辽宁数字化地震台网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数字化改造,自投入运行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地震目录与波形资料。
收集该台网1999—2019年的地震观测报告,整理结果如下:研究区内发生地震1 167次,震级分布范围0—5.7,其中单台记录地震事件131次,2个台站记录地震9次,3个及以上台站记录地震1 027次;地震目录中未给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有607次,约占地震总数的52%。
缺失初始震源深度,会对地震事件定位结果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在进行地震精定位前,需对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赋值,从而尽可能降低震源深度缺失造成的影响。
由于超过半数的地震缺失初始震源深度,若赋值为固定值,势必造成地震在某一深度的集中现象,无法客观反映研究区实际地震的空间分布。
采用动态设定初始震源深度的方法: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具有初始震源深度的560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统计定位后震源深度概率分布,据此动态设定震源深度缺失地震的初始深度,从而尽可能客观还原实际深度,减小深度赋值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超壳断裂带,地壳结构变异带,也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强震活动带。
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国境内共发生3次85级特大地震其中两次在中国的西部,即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50年察隅8.6级地震;另一次就是在中国东部,即是1668年发生在探路断裂带中段的郯城8.5级地震。
近期又在郯庐带附近先后发生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这条大断裂带历来是中、外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的关注地带。
办世界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郯庐带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特征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笔者十几年来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法重点研究郯庐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取得一些新的成果。
这里仅就研究郯庐带地震活动你高兴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等作一阐述。
一、研究目的、意义
郯庐带之所以从开始被发现就受到国内外低下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九十应为这条巨大的断裂带的形成、烟花对大地震构造、矿产分布、资源开发、强震孕育、地壳动力学的认识具有直接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广大地震地震工作者经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低着资料,结合地震、地形变、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写成了专著《郯庐断裂》。
着重阐述了郯庐带在晚新时代和现代构造活动形状。
它对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乃至我国大陆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和我国板块内活动断裂及其动力学特征等课题
都具有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在众多的郯庐带的研究文献中都非常重视该断裂带的分段性问题,即不同段落断裂带的演化历史、构造极其运动特征等不甚相同。
这是由于分段性是单列带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低着构造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笔者将从零一个侧面-地震活动性方面全面研究郯庐带,重点研究其地震活动的段落差异性。
该研究有益于对郯庐带目前所处最新构造活动及性质认识的深入,对地壳动力学研究将起到促进作用,对郯庐带强震活动的规律性及其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的认识深化一步。
这些研究结果对郯庐带地质学、地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同时,纵深贯穿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且东临沿海经济开发区,对于它的地震活动规律和趋势分析,有利于沿海带烈度区划、工程地震、震害预防等项关注的展开,对国民经济的增值作用不可忽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二、研究内容
尽管对于郯庐带南北延伸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对于辽宁开原到湖北广济这一段地质条件工作者已有共识。
而郯庐带的地震活动恰好相对及纵欲此段,一般称之为郯庐带,为研究沿带区域地震活动性,取郯庐带两侧各约100KM。
其中研究区域长约1600KM,宽约200KM。
这一范围包括沿带发生的主要地震,也涉及郯庐主要断裂的次级断裂。
这就是本书的研究范围。
本书在前人关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吸收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对郯庐带地震
活动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1)郯庐带地震历史资料和现代仪器记录资料的可靠性论证以及资料的选取原则和依据。
2)从现代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基本图像入手,阐述了郯庐带地震带划分的一句及其合理性。
3)一次详细研究郯庐带7级以上强震序列的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共性,以及该带强震真元环境解释模型;历史中强震群活动时空规律性、自相似性、有序性以及时空烟花的规律性;现代弱震群体活动时空图像的随机性、丛集性和段落差异性,以及与断裂活动强度的相关性。
4)系统地搜集和处理大量的地震震元机制结果,分析全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取向的基本特征及分区特征,探讨应立场取向、断裂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5)对郯庐带强震震兆特征、长期地震后的趋势以及潜在强震震源的划分做了分析研究。
本书最后还指出郯庐带地震学研究中尚包含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很多科学问题,如渤海区段强镇的频发性原因、郯城8.5级巨震的形成条件、郯庐带地震活动分段性的成因等,这些问题虽然在书中做了专门讨论但是很多事初步的,尚待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途径和方法
笔者着力调动地震学诸多常规方法和新方法,将全带与局部区段、地震个体和群体、强震和弱震、静态和动态、定性和定量、现象和成因
等结合起来,对上述洋酒内容开展系统的探讨,以期对郯庐带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1)对不同层次地震时空强非均匀性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侧面认识郯庐带地震活动特征将地震强度的大中小,地震时间尺度的长中短,地震空间范围的整体和局部既联系有独立的予以剖析。
考虑地震资料时间长度不同、精度不同等因素,对强震序列、中等地震与强震、弱震的群体特征分贝研究,同时对强震、弱震关系的分析亦贯穿其中。
既探讨大空间、长时间、高震级地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有研究局域、短时、弱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
总结郯庐带强震前几年至十几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活动性征兆,同时已给出几十年之百年尺度的长期地震活动性趋势预测乃至没有时间概念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分析全带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有分析其分段特征及其差异。
2)将图像定性分析与
沂沭断裂带研究综述
1、沂沭断裂带西侧莫霍面缓缓西倾,下地壳厚度逐渐增加,而东侧莫霍面迅速东升,下地壳厚度减薄。
从而反映沂沭断裂带下地壳(包括莫霍面)是突变而不是连续的结构形态,对其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分布、形成机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表明沂沭断裂带古裂谷区的壳幔结构同典型的裂谷区的地幔上拱有一定的差别(刘昌铨、刘光夏,1987);
2、1981年林趾祥等据沂沭断裂带现代小震在1668年郯城8.5级大震区密集分布、频度高而且震级低等特点认为该区域近期没有强震发生,这一见解对郯城大震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新评定鲁南地震区划工作中,高维明和李家灵等(1988)年,习守中等(1988)年和王启明(1988)利用不同方法得到沂沭断裂带8级打针原地重复周期为3000年左右,而不是原先人们认为的300年左右,为该区地震烈度的合理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3、1984年李家灵等指出沂沭断裂带现代地震主要发生于东地堑内。
4、沂沭断裂带主应力轴及主张应力轴的取向分别为北东72°及北西342°,但是不同地段的主应力轴取向有很大差别。
其与发震断层的夹角不同,从而导致小震的分段差异性活动(周翠英等,1987)。
对沂沭断裂带地壳浅部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向,最大剪应力随离开郯庐断裂带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李方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