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分析人生理想问题一直是人类文化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理想出于理性,人类是理性的动物,理想是构成人格的要素,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伟人所以异于常人,全看理想的有无和高下。”作为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人生理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激励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与动物的生存没有区别。不同文化所宣扬、追求的人生理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儒家文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道家则把“自然无为”、“逍遥自在”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

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更使社会多元化。

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理想呢?此时此刻,我想到了马原课上老师和我们谈到的“矛盾”一词。我认识到了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的普遍性。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即存在着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的特殊性。故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照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而居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核心地位的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因此,我想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总是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存在着巨大的竞争性。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怀着满腔的抱负与远大的理想走向社会。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则大多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

据资料显示,自1999年中国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在短短几年之内,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了近4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2500万人。短短几年里以几何速度递增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毕业生总量骤增与有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的矛盾,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将目光放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方从业人员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因而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就业难且又想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众多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部门招收不到合格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一个表面上量的过剩和实际上质的缺乏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在此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残酷的“僧多粥少”的现实正制约着许多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路径,于是,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理想,从而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李大钊曾指出:“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愈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理想的实现的确是艰巨的。

这种现象正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种表现: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于是,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和煦的春天不是依旧会来吗?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在经历了痛苦的选

择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岗位。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

很多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很多的理想在现实中建立。人们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理想中寻找一个自己的精神图腾,然后去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感情。图腾则以它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进,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残酷的足以将我们那种精神层次的图腾彻底摧毁,毕竟那些精神层次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两者巨大的差异,就犹如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天堑,我们站在现实的下面去仰望理想的天空,总是会彷徨,迷茫。这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我们必须去经历这些。不要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打倒,那样我们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天堂,只能在现实的地狱中徘徊。不要总去想理想的好,不要总去想现实的坏,我们需要坦然地去面对,面对一切的挑战。

另外,矛盾还存在着一定的同一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国家重要政策的推出,近些年来,各种新型就业分流形式应运而生。现实也在为大学生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村官、支教就是近年衍生的新兴词。

城市就业竞争激烈,而农村却恰恰相反,严重缺乏有能力、有知识、有冲劲的年轻人才,尤其是知识学历高、致富能力强、专业本领过硬并且适应农村发展的实干型复合人才,而且农村本身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潜力,再加上国家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必将激励大学毕业生关心农村建设、献身农村发展,为发挥特长、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无限的舞台。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比较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思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深入,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与城市相比,农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正好可以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带到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运用资本市场等等。这些都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支教在全国范围内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

徐本禹,男,1982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共党员,系华中农业大学99级学生。他家境贫寒,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这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这次社会实践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考上研究生后,他打算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借支教实现了自己“将爱传递”的理想,教育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他的理想的实现与现实是分不开的。他的典型事例表明了理想与现实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大学生支教是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有效方式。支教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尤其加深对我国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认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