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聚贤与中国考古学_刘斌
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评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2020年第2期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2Mar.2020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评介孙志均(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中国史学史[摘要]卫聚贤,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初创阶段,具有隼路蓝缕之功。
鉴于学界对其在历史学方面的关注不足,其所著《中国史学史讲义》一书具有以纪事本末体总纲全书、重视考据、注意中西史学发展的比较、善于利用图表、注重吸收前人与同期学者的研究成果等显著特点。
[作者简介]孙志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20)02-0096-05卫聚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近现代考古学、史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因其考古学成就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偶有涉及史学领域的讨论,均深度有限,如刘斌、张婷、吴鹏程等人的论著①,然其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因此,本文以鲜为学界关注的卫氏《中国史学史讲义》(未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书的编纂、内容与特点,管窥卫氏在中国史学史学科创立过程中的建树与贡献。
识见未周,识者批评。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中的卫聚贤“中国史学史是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具体地说,它是探索中华文明进程之记载与撰述的历史。
”②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汉之班彪、唐之刘知幾、宋之郑樵等都做过类似“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史学史是近代以后才创立的,这与梁启超有较大关系。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一文,倡导“史学革命”。
在新的史学思潮影响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史撰述日益受到学界重视,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进行中国史学的研究。
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1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宋 扬摘要: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综论传统文化的著作有70余种(笔者注:丛书按一种计算),这些著作一类着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介绍,另一类倾向于传统文化的剖析总结。
这些著述因80年代“文化热”中的传统文化大讨论而起,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热”的继续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在80年代中后期的广泛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这些著作中,三套以“中国文化史”作为关键词的系列丛书尤为值得关注和研究,如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历史性地总体观照,那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出版与演变在出版史和文化史上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三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情况进行详细回顾,并以此探查它们与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丛书出版一、对经典的复刻: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1902年,梁启超曾发表著名的《新史学》,他认为应该“批判旧史”,构建中国“新史学”理论体系。
由此,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史学革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力邀各方知名学者,准备编纂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史学论著。
《中国文化史丛书》计划出版80个科目,预计分为四辑陆续出版。
但是因当时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商务印书馆版本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只出版了第一辑的20种24册、第二辑的20种26册、第三辑的1种1册便不得不在1939年5月停止了出版,最终仍有40种遗憾地未能面世。
但是商务印书馆的这套《中国文化史丛书》仍然被普遍视为20世纪初“新史学革命”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成为近代以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卫聚贤

生平履历
人物概述 读书楷模
清华怪才 求学王国维
重大创见
奠基考古学
与世长辞
人物概述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助臣、耀德、卫大法师等,曾化名鲁智深、韦痴子等,山西运城万泉(今 万荣县)皇甫乡北吴村人。
卫聚贤是民国著名学者,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亦堪为其时学界之一怪。他拔起于逆境,以自学出身,终有 志者事竞成,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得王国维等亲炙,后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鸣世,著述颇丰,且是学界中的 组织者,但以其所论多怪异,研究方法又不同常人,加上他后来离开大陆,于是更为人所罕知,今天,已经没有 多少人知道他了,于是他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块“化石”了。
王国维死北京,其先世之祖王禀于北宋抗金时死于太原保卫战,则王氏一殉于中国文化将既倒,所谓殉道, 一殉于朝廷冠冕制度,亦所谓“守道义”,皆“狐死正首丘”之义。
奠基考古学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卫聚贤清华毕业后,与友人在太原合办私立兴贤大学,其任副学监。后由乡人、冯玉祥连襟薛笃弼介绍赴南 京任大学院科员,专事审查历史教科书,继又兼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期间曾参与主持发掘南京新石器文化与 明故宫遗址。
三是主张春秋战国之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即民族迁徙、商业贸易、遣使战争等使外来文化传播进来,更甚 而主张《山海经》为印度随巢子之游记,因所记有非中国所有而为印度所有者;《穆天子传》则为中山国人之西 游记;他还附和胡怀琛“墨翟印度人”之说。
这些卫氏当时所论,多与常说相悖,因而亦颇受时论非议,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其说,凡 一引用皆以零分对待。
谢谢观看
此前中国考古界有江南无新石器文化的定谳,卫聚贤发掘栖霞山汉墓时发现有红色含砂质粗陶片,他以此为 线索,连续野外作业数月,终于发掘收集和整理出石斧、石刀、石锛以及几何花纹陶片数百件,证实江南确存在 新石器文化,又发现大明通行宝钞之印钞铜版。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
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
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冯汉骥(1899—1977)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论丛》等。
回乡访贤读孤山——重走卫聚贤先生考古之地

二 位专 家 一 起逆
提 面授 , 这对 于
来, 随 着历 史 的演变 , 又更 名 绵上 山 、 绵山、 介山 ,
我f f 1 一 一 行三
万荣县西杜村 、
这才有 _ 『 更为具体的文化 内涵。
晋 文公 时 的 忠 臣介 子 推 曾 因不 言 禄 , 文公 求
矗 立着 的风 伯雨 师 祠 。风 伯 雨 师祠 俗 称 柏 林 庙 , 是 中国古 代 当地 老 百 姓用 来 祈 雨 的场 所 。 建 筑 规 模宏大 , 历代 均 有 重修 。 抗 日战争 期 间 , 为 了防止 日军 在 此 驻 扎 , 便被人一把大火烧掉 了 , 遂 成 为
考察 , 我 们 本 着 对 我 国考 古 学 先 驱 、 近代 山 西 考 古 学第 一 人卫 聚贤 先生 的敬仰 , 重走 先 生 考 古 发 掘 之地 , 以期 深 刻感 受 先 生 当年 对传 统 文 化 的极 大 追求 与 高 度 负责 之 心 , 并结 合 先 生所 写 相 关 文 章, 获 得 考古 学研 究 的一些 重 要 信息 。 卫 聚 贤先 生 是 民 国时期 山西 晋 南 地 区 ( 今 山
于此事 , 先生 1 9 2 8 年写了一篇 《 新石器时代遗址 村 民总 会进 行 规模 较 大 的朝 山活 动 , 朝 山 的地 点 发现 的经过和 见解》 的文章 , 发表于《 东方杂 志》
第 二 十六 卷 第 四号 , 这 便 是 近代 孤 山进行 考 古 活
动 的开 始 。 笔 者 因与卫 聚 贤 先生 同乡 , 幼 时 曾听 说 过先
◎ ◎ ◎◎ ◎ ◎◎
重 走 卫 聚 贤 先 生 考 古 之 地
刘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在哪?(14:55)

刘斌:中华五千年⽂明的证据在哪?(14:55)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在央视的这场演讲,讲清楚了!Jul.7⾮常欢迎⼤家有机会去良渚看看。
当地时间6⽇,在阿塞拜疆⾸都巴库举⾏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会)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获批⼊选《世界遗产名录》。
⾄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55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
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省⽂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曾登上《开讲啦》讲台,跟⼤家分享了他发现良渚古城的整个过程。
如果你对良渚⽂化、良渚⽂明还不怎么了解,那么就来听听刘所长的考古故事吧!中华五千年⽂明的证据在哪?演讲者:刘斌考古是读地下的书,我们要⼀层⼀层地去研究历史。
对这样讲解的⽅式,我可能不是特别习惯,因为我们考古不是讲故事,考古是⼀个类似于咱们现在说读图的时代,我们是读物的。
那么考古是读地下的书,我们要⼀层⼀层地去研究历史。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上⼈类的历史有300多万年,⼤概在距今1万年的时候,我们⼈类开始进⼊到定居和农业的⼀个时代,那么⼤概在5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到⼀个产⽣国家的时代。
都⽐较熟悉的,⽐⽅说古埃及,古埃及是5000年左右产⽣的国家。
那我们说到古埃及,我相信你们脑⼦⾥边⼀定会有⾦字塔、法⽼、狮⾝⼈⾯像。
那我想请问⼀下,哪位能够回答:说到中华5000年⽂明,你们脑⼦⾥边有什么印象?我们说到中华5000年可能只是个概念,那么我们史书上记载的⼤禹治⽔,我们知道⼤概在4100年左右,跟⼈家相差1000年。
我们作为⼀个⽂明古国,我们中华⽂明,我们的国家起源能不能到达5000年,这个就是要靠我们考古来实证,没有实证,光靠传说,那么实际上得不到世界公认。
反⼭⽟琮王作为⼀个神像的载体,它不是⼀个装饰品,这个就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于良渚⽟器功能的认识。
近代考古学传⼊中国到后年就整整有100年的历史,但是前⾯80年代以前,我们挖⼀个东西,是⽐较朦朦胧胧的,就像盲⼈摸象,你不知道它的定位是什么,我们都是在做⽂化圈的谱序,就是在认哪个区域内是长什么样,哪个年代是什么样,得把它整个排下来。
“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

“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12期浙江錢塘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300年,在现存的文献和传说中痕迹全无,对它的认知完全来自80余年的考古工作。
自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至今,共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
施昕更:良渚考古第一人施昕更(1911~1939年),浙江余杭良渚镇人。
他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考古训练,却因为强烈的学术兴趣和时不我待的执行力,好学善思,终成良渚考古第一人。
施昕更192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
1929年6月经老师推荐,到西湖博览会历史厅任临时雇员——讲解员。
1929年11月,浙江省政府决定成立“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前身)。
施昕更因在西博会工作出色,得以进入博物馆任绘图员。
不久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地质学家。
1936年11月3日,他在良渚附近棋盘坟发现两块发亮的黑陶片,觉得和他看过的山东城子崖考古报告中的很类似,当属于早期遗存,因此极其兴奋。
在良渚发现黑陶后,博物馆计划在1937年上半年对遗址进行发掘。
施昕更迫不及待地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提前进行了三次试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由此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随后施昕更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件爆发,杭州沦陷。
因为战事,博物馆已经提前向南搬迁。
施昕更因为报告出版事宜,在杭州等待。
后施昕更自己携带报告的原稿孤身追寻已南迁的博物馆。
后来,博物馆因为经费缺乏而解散。
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时任馆长到已经流亡丽水的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拨款印刷。
教育厅同意出资印刷。
施昕更的好友钟国仪带着稿子,绕道温州,去了当时已经是“孤岛”的上海付印。
同时,又委托卫聚贤校对。
国难当头,田野考古活动几乎完全停滞的中国,个人都难以保全的时刻,一部考古报告,竟活了下来。
《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

《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良渚古城遗址西城墙白原畈段发掘场景《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刘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7月重点阅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身上,有一个标签是“良渚古城发现者”。
他长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和参加过许多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
今年是良渚古城遗址发现15周年。
时光回到15年前。
2007年,在经过“无法释怀的困惑”和“从一片石头开始的推理”后,刘斌终于带领考古队员找到了5000年前的城墙。
他说:“我高兴极了,晚上请大家喝酒。
”良渚古城遗址自此露出了越来越清晰的面容。
在新书《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中,刘斌回忆了“从一片石头开始的推理”到底是怎么开始的:“那年,为了安置搬迁遗址核心区的农户,我在瓶窑葡萄畈村高地西侧发掘,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南北向的古河道,宽约45米,深1米多,河道内的淤泥里出土了大量良渚文化晚期的陶片、漆木器碎片以及小块玉料。
这些生活垃圾,显然是从河东岸的高地上倒下来的,我很想知道这高高的河岸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
于是利用民房之间的一小块空隙,我对河岸做了2米×4米的局部解剖,在挖到距地表3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层石块,这些石块散乱分布,高低不平,所以我判断这不是一个生活区的地面。
刚发现石头时,已经是12月份了,对这一小片的石头,开始几天我也并没有太在意,本该赶快结束这次发掘了。
可是每天盯着这些棱角分明的石块发呆,我想到这些石块显然应该是人工开采的。
那么这些石块会取自附近的哪座山呢?它们又是怎样被运输过来的呢?”当然,还有更多的疑问。
“考古有时候就像侦探破案,从一点线索不断地追寻下去,也许就发现了真相。
”2006年这次发现,让我们找到了通往这座神秘王城的大门。
在书中,刘斌一方面对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水坝、出土器物及良渚文明的影响等进行了准确、细致的介绍;另一方面又结合数十年考古经历,记叙了良渚古城发现过程中的思考,与每一个标志性时刻的发生。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在哪儿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在哪儿作者:刘斌来源:《润·文摘》2019年第09期7月6日,在第43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来听听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的考古故事吧!考古是读地下的书,我们要一层一层地去研究历史。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上人类的历史有300多万年,大概在5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入到一个产生国家的时代。
说到古埃及,你一定会想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而说到中华5000年文明,你们脑子里边有什么印象?我们的国家起源能不能到达5000年,这个就是要靠我们考古来实证。
1986年我们第一次发掘到了良渚文化早期纹饰最精美的反山墓地。
上半年把玉琮王挖了出来,上面的阴刻纹的这一部分非常小,看不清楚上面到底刻了什么。
有一天我们所里的摄影师,在看底片的时候,非常激动地跑来说:“我发现这个人了!你们看这个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因为原来我们完全不知道良渚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玉琮是作为一个神像的载体,它的神像的特征,在良渚文化的这个范围里边都一模一样的。
这样的话,我们就相信这个文化是一个非常高度统一的、集中的一个文化。
国家产生有三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大型的城市出现。
2006年的时候,我们在良渚瓶窑镇,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古河道里边出了大量的良渚的文物,我想当时人应该生活在岸上,怎样会把这些垃圾都丢到河道里去,所以我就把岸边解剖了一下,发现在三米多深的黄土的下面,铺垫了一层石头。
这个石头是有棱有角的,不是河里面随便捡来的,是开采来的石头,会不会在整个村庄下面都有呢?第二天我就去问老乡,两个老乡都说:“我们打井有这样类似的石头。
”我当时就在想应该是非常大的一个工程。
很快我们就把这个一千米的石头都找到了,它的分布到底是城墙还是古代大堤?我们就做两种设想,作为大堤来讲,我应该往哪边去找;作为城墙应该往哪边找。
太原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的研究

幅 度提 高 。
参 考 文 献
5 马 占镖 主 编《 甲基 丙烯 酸树 脂 及其 应 用》 , 北 京
化学T业 出版社 , 1 9 9 0年 , 1 0~1 3页 。
[ 6 】 洪 涛 主编 《 生物 医 学超 微结 构 与 电子显 微 镜 技
术》 , 北 京科学 出版社 , 1 9 7 9年 , 5 5 3~5 5 4页 。
[ 7 1 齐新乐 、 张招 贵等 《 含氟硅烷 及其 聚合物 的合成
与应用 》 , 《 有机硅材 料》 , 2 0 0 3年 , 1 7 ( 6 ) 2 0~2 9贝
【 8 】 许 秀玲 、 李正 民等 《 电镜 像 分析法 测定硅 丙乳 液粒度 分析 》 , 《 电子显微学 ̄ . } 2 0 0 2年 , 2 1 ( 5 )8 4 ~8 5贞。
还 有 西 汉 高规 区志》 和1 9 9 5年版《 万荣 县志》 以及卫 聚贤儿子 期 诸 如 陶器 等 相关 居 民生活 用 品 , 大 规 模 的 祭 祀 建 筑 群 以及 诸 如 和 介 子 推 隐 卫月望《 卫聚贤传略》 所记载 : 在西杜村或荆村 曾 格、 发现 一 瓦制 乐 器 陶埙 。我们 查 阅 了相 关 的 资 料 , 再 根 据 卫 聚贤 先 生 《 汉 汾 阴后 土祠 遗 址 的发 现 》
化学 出版社 , 2 0 0 2年 , 1 4 3~1 4 7贞 。
的材 料 。在 赵 卿 墓 车马 坑保 护 中 , 我 们 是 把 氟 硅 防护 剂 作 为表 面封 护 的保 护材 料 , 主要 用 在 修 复 好 的马 骨表 面 。可 以看 f } { : 被 涂物 在 保 护 前后 的 差别 非 常 大 。我 们相 信 经 氟硅 保 护 剂处 理 后 , 马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 副本

34 学史的研究 , 特别是对 史语所 考古的研究,
考古研究
下 , 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整理和研究 , 扩大了金石 学的范围 , 考古 学的 某些 基本 内 容得 以成 立。 1927 年以后 , 大规 模的科学发掘工作展开 , 突 出了金石学的狭窄范围, 考古学已经发展为独立 的科学 。 新中国改天换地之后 , 对前代及其流毒的彻 底否定和批判成为必然, 考古学领域当然也是如 此 , 这当然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所受意识形态影响 的结果 , 也未必没有与过去的人和事划清界限表 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求自保的原因。这类文章比 较典型者如 : 夏鼐 !批判考古学 中的胡适 派资产阶 级思 想 ∀ ( !考古 ∀ 1955 年第 3 期 ) 、阎文儒 !谈谈 考古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 ∀ ( !考古 ∀ 1955年第 4 期 ) 、夏鼐 !用考古工作方面事实揭破右派谎 言 ∀、 !斥右派分子陈梦家 ∀ ( !考古 ∀ 1957年第 5 期 ) 、 !考古工作的今昔 & & & 两条路线的对比 ∀ ( !考古 ∀ 1957 年第 6 期 ) 、尹达的 !考古工作 中两条 路线的斗 争 ∀ ( !考古 ∀ 1958 年第 10 期 ) , 等等。 这些文章的基调在于对民国时期考古思想和 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否定 , 但仔细审视不乏违心 之论和皮里阳秋之语。事实上 , 老一代考古学者 ∃ ( 们在背离传统方面并没有走得太远 。 正因如此, 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当时考古学 界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 左派 力量的 批判对 象。对旧社会怀有莫名仇恨, 而又受到马克思主 义史学和苏联考古学强烈影响的新一代考古人, 挟时代潮流之威 , 几乎完全掌握了那个时代的话 语权, 他们的目标就是将以往和现存的资产阶级 考古学思想批倒批臭, 而以苏联考古学为楷模, 反对 为考 古 而考 古 , 倡 导 厚古薄今
万泉荆村出土陶埙小考

□吴鹏程万泉荆村出土陶埙小考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处峨眉岭北侧,其西南近邻孤山[1],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平缓坡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性质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存的遗址,它是民国时期山西籍考古大家卫聚贤[2]1927年2月在回乡考察时被首次发现的。
遗址中发现的遗迹及出土器物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且绵延时间较长,可以说,荆村无疑是山西地区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地之一。
1965年,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聚贤发现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后,遂与董光忠(美国福利尔艺术陈列馆代表)、山西公立图书馆三方订立合约,专做山西地区考古发掘,首先发掘了万泉县西杜村汉代遗址,后来为彻底考察万泉县石器时代遗址,作长期较大规模之发掘,又另订合约,在荆村瓦渣斜七亩大之地进行考古发掘。
从1931年4月1日开始,5月15日发掘完成,历时45天,发掘宣告结束,成果丰硕。
除了发现有地穴、炉灶、屠宰处等重要遗迹,还发现有众多种类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骨器、粗陶器(鼎、鬲、甗、尊、罐、盆……埙五件,有一孔二孔三孔的,尚可吹响)、彩陶(为黑白红三色,黑色最多,白色次之,红色少见,黑色多涂于红底上,其花纹多点、线、三角形、鱼形、蝉形、蛇形的有二块)、骨等数种,这些器物均现存于山西公立图书馆。
”[3]董光忠艺术价值较高,已大饱时人“瓦渣斜所发现带彩之红诚为欲试做[4]但荆村瓦渣斜发掘出土的器物尤为值得一提的却是新石器时代的瓦制乐器陶埙,因为陶埙在山西这是首次被发现,从这方面上来看,与其他器物相比,陶埙出土意义似乎更为重大。
一、何为陶埙?陶埙是古八音之一,属土。
陶埙,古籍当中有相关记载,据《尔雅》注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又据《诗经》亦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卫聚贤在荆村瓦渣斜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陶埙出土:“埙五件,有一孔二孔三孔的,尚可吹响”[5]。
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Liangzhu and Centennial Archaeology: The
Underestimated Neolithic Age in China 作者: 刘斌[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研究
页码: 1-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良渚;百年考古;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
摘要: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如今考古学在中国走过了整整100年的时间,中国考古事业与中华民族百年共进.在一代代考古人的辛勤耕耘中,考古学获得了持续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考古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古探索工作不仅限于对过去的发现,更在于在当下语境中凝望历史的所感所思.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致力于将此学科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当中,温故而知新.良渚考古经过了80多年探索发现的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许多以随葬玉器为主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从而将良渚文化推进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
良渚遗址考古团队

良渚遗址考古团队
作者:
来源:《杭州》2020年第16期
从几片碎陶片到无数精美绝伦的玉器,从发掘出一座座大墓、祭坛到发现大型宫殿基址,从确立王城范围到发现系统完整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良渚遗址考古一次次刷新了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固有认知,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今天,良渚文明能够和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帕拉文明这些伟大文明站在一起,这背后深藏着四代考古人历经80余年前赴后继、筚路蓝缕的卓绝奉献。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这个西北汉子,从1986年参与反山发掘至今,在杭州良渚一待就是34年。
他带领着年轻的80后90后考古生力军,完成了几代人申遗的梦想,并继续用青春和热爱守护这片“国家宝藏”。
點评:
80余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辈子,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一瞬间,用80多年时间让沉睡在地下5000年的古城一点一滴地复原,良渚遗址考古团队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的“复活师”。
回乡访贤读孤山——重走卫聚贤先生考古之地

回乡访贤读孤山——重走卫聚贤先生考古之地作者:吴鹏程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1期2012年10月11日,笔者有幸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常一民先生,运城市文物局的李百勤先生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术考察。
此次考察,我们本着对我国考古学先驱、近代山西考古学第一人卫聚贤先生的敬仰,重走先生考古发掘之地,以期深刻感受先生当年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追求与高度负责之心,并结合先生所写相关文章,获得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要信息。
卫聚贤先生是民国时期山西晋南地区(今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北吴村)生长的一位考古学大家。
先生求学之路异常坎坷,早年曾在太原市商业学校读书,那时起就喜欢上了考古学,随后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他是当时全国招收为数不多的22名学生之一,他们个个都是学界精英。
先生师从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李济等导师,受王、梁影响尤大。
受到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发掘夏县西阴村的影响,返乡调查了家乡孤山周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荆村仰韶文化遗址、袁家庄龙山文化遗址和北吴龙山文化遗址),有感于此事,先生1928年写了一篇《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经过和见解》的文章,发表于《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四号,这便是近代孤山进行考古活动的开始。
笔者因与卫聚贤先生同乡,幼时曾听说过先生考察之事。
为搞清先生生平与事迹,笔者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但是均不能获得最为原始准确的资料,深感遗憾。
这次同二位专家一起进行走访查看,并可以得到他们耳提面授,这对于我来讲,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一行三人,实地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万荣县西杜村、南吴村、袁家庄交界处孤峰山上矗立着的风伯雨师祠。
风伯雨师祠俗称柏林庙,是中国古代当地老百姓用来祈雨的场所。
建筑规模宏大,历代均有重修。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防止日军在此驻扎,便被人一把大火烧掉了,遂成为永久的遗憾。
现存建筑是近年来袁家庄村民自发修建而成,面宽三间,为一红砖砌成的普通民居建筑,规模较小,风格也很单调,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了。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读《中国考古学史》

作者: 刘兴林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史》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50-151页
主题词: 史前考古学;考古学史;世纪初;建国前;古代史;考古学研究;古史;考古工作;古迹;文字
摘要: <正> 卫聚贤先生所著《中国考古学史》一书原为建国前“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1984年上海书店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加以重印发行,它是我国最早电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关于考古学史的专著。
目前,了解中国考古学之发生发展,它仍是一种很好的读物。
“考古学”一词译自欧洲文字,最初是指对于古代史的研究,到了19世纪初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迹的研究。
作为一门近代兴起的科学考古学被引进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所以学者论考古每每略古而详今,以为中国古代无考古学可言。
殊不知,任何一种事物总有其发生和发展,任何一门学科被引进或传入,在异地生根、成长,亦有其适于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与背景。
中国古代古物奇器、荒基败冢不可胜数,而好古博雅之徒亦每每有之,是中国考古学兴起之内因,不得不察;以研究古史为用的欧洲。
过去与未来--考古改变我们的观念

过去与未来--考古改变我们的观念
刘斌
【期刊名称】《科学24小时》
【年(卷),期】2016(0)4
【摘要】当大部分人望向远方,望向深空时,还有一个另类的他。
他总在回溯过往,低头看地,时间的标尺甚至能拉伸至5000年。
300万年前,如果人类祖先与外星人有一次约会,外星人所见的就是刚走出猿人阶段的人类;如果300万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与外星人相遇,外星人眼里又会是怎样的人类?其实,不管外星人存在与否,所有的生命都处于进化之中,人类同样如此。
因为进化,对于祖先而言,现在的我们无异于“外星人”;对于外星人而言,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是“外星人”。
也许我们缺乏的,仅仅是对于生命进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圆满解释。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刘斌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重返过去,想象未来:数码转型时代的媒介考古学 [J], 韩思琪
2.为未来保存过去——美国和加拿大文化资源管理与合同考古学 [J], 陈淳
3.为未来保存过去──美国、加拿大的文化资源管理与合同考古学 [J], 陈淳
4.考古遗址公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J], 郭薛
5.过去照耀未来——浅论三星堆考古研究意义 [J], 华未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斌张婷南方文物2009·1卫聚贤与中国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西安碑林博物馆)人物图像1921年~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和初步发展期。
短短的二十多年里,虽然期间还经历了8年抗战和4年内战,但是考古学却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笔者以为,推动这一时期考古学发展的,就国内而言,有一主一辅两支力量①。
主力军广为人知,是以李济、梁思永、裴文中等为主的学院派,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供职于专门或与之相关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中研院史语所,也包括地质调查所、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等),无论发掘还是研究,都可谓成绩斐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辅助力量,就是热心考古事业的一些非专业人士。
他们虽然不专门从事考古事业,但是在考古学草创时期,同样对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考古学史上的贡献,近年已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而卫聚贤,就是他们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②。
卫聚贤,1899年3月11日出生于甘肃庆阳西峰镇。
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庭陷入绝境后,母亲改嫁到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
因为家境寒苦,卫聚贤求学的过程一波三折,充满了艰辛,其间曾在商店当过学徒,也在小学当过老师③。
他在山西省立商业专门学校上学时,就对历史产生了深深的兴趣。
1925年从商专毕业后来到北京求学,次年8月,27岁的卫聚贤考入了当时水平一流的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清华国学研究院仅开办了四年(1925~1929年),卫聚贤考取的是第二届,比他高一级的有徐仲舒,一同考入的有王力、吴金鼎等人。
研究院当时有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四大导师以及特约讲师李济。
卫聚贤专修的是中国上古史,毕业论文做的是《〈春秋〉研究》④,主要由王国维指导,但是他也受到李济很大的影响。
李济仅比卫聚贤年长3岁,当时以特约讲师的身份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仅吴金鼎一人。
当时国学院的课程分为“讲课”和“专题研究”两类,李济为全院(和本科历史系)讲授考古学、人种学(民族学)等课程,因为课程充满了图版、图表,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并不喜欢⑤,不过李济对卫聚贤后来的兴趣和治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卫聚贤考入国学研究院那年(1926年)的10月~12月,李济发掘了山西西阴村遗址,这是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这时国学研究院刚刚成立了考古学陈列室,李济发掘完毕,把石器、陶片等遗物运回清华学院整理和展览。
卫聚贤看了西阴村出土的陶片后,觉得似乎在什么地方常看见过。
1927年春他因事回家乡万泉,才知道家乡就有这样的石器时代遗址,这也是后来他在家乡万泉发掘的原因⑥。
卫聚贤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了两年后,于1927年6月毕业。
毕业后他先是与友人在山西太原合办私立兴贤大学,之后因人介绍,赴南京任大学院科员,主要是审查历史教科书,同时还兼任1917年成立的南京古物保管所所长⑦。
在任期间,卫聚贤主持了两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是1929年9月发掘明故宫,这也是他首次进行考古发掘。
当时南京的饮水大多是取自池塘,1929年恰逢大旱,水位降低后,村民在南京明故宫外五龙桥东南侯家塘挖出砖和木板,于是卫聚贤前往发掘。
遗址属于明代工部后面燕省湖中的楼阁,发掘出土了铜、瓷等遗物和一些建筑构件⑧。
另一次发掘是在1930年3月。
当时南京栖霞山上的六朝造像和隋代佛塔被游人损毁严重,教育部于是派卫聚贤前往调查。
他在途经甘夏镇时发现了六朝时期的砖块,于是1930年3月,他选择了栖霞山车站西北甘夏镇、张家库、刘家库等三处地点发掘,其中甘夏镇、张家库两处的坟墓发掘前都已经塌陷了。
这次发掘还是以南京古物保管所的名义,除了图一山西万泉后土祠遗址发掘的工作人员(最右边者为卫聚贤先生)图二山西万泉后土祠遗址发掘场景卫聚贤外,暨南大学教授张凤等人也参加了发掘。
在张家库高冢山焦尾巴洞发掘六朝墓葬时,因为墓在半山上,向上翻土不易,卫聚贤等于是在墓前开了一条孔道,以便向下出土。
无意间在孔道中发现了一处圆形地穴,并且出土了许多质地较粗的砖红色陶片。
卫聚贤当时已怀疑这是新石器时代遗物,但当时长江以南的考古工作尚未正式展开,共同发掘的张凤等人以“长江下游向无石器遗址发见”为由,多不相信。
后来发掘出一件完整的磨光石斧,卫聚贤才将遗址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结束后,因为张凤等人仍然怀疑遗址的年代为“准新石器时代”,认为“江南在新石器时代无人类,石器是后人用的药铲”,卫聚贤又请地质学家李四光对石器进行鉴定,李四光和张凤持同样的意见,认为“江南不应有石器”⑨。
卫聚贤并未灰心,他又电请他的老师———当时已经是史语所考古组主任的李济来南京鉴别。
1930年因为河南地方势力的干扰,安阳的发掘工作正好处于停顿状态,李济就在这年的5月份来到南京⑩。
他认为“证据太少,不足以证明”,希望卫聚贤继续有新发现輥輯訛。
卫聚贤等人于是又费了许多功夫,在甘夏镇西岗头上和土地庙找到性质形同的两处遗址,发掘出小半个圆形地穴,十几件石器和许多粗陶片輥輰訛。
栖霞山墓葬发掘后不久,卫聚贤因发掘获得赞誉而遭人嫉妒,于是借被派往山西调查为名,解除了职务。
因为离职,栖霞山的发掘卫聚贤没有来得及编写报告,他只在1930年《东方》上做过简介輥輱訛,而已经编好并交付商务印书馆排印的《明故宫发掘的报告》,则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当中,毁于日军飞机的轰炸輥輲訛。
1930年被派往山西后,10月30日~11月8日,卫聚贤和董光忠、张蔚然(两人此前都曾在史语所考古组任职)以山西公立图书馆的名义,在山西万泉发掘了汉汾阴后土祠遗址輥輳訛,获得五铢钱,陶器、瓦当等南方文物2009年第1期卫聚贤与中国考古学人物图像图三山西万泉后土祠遗址发掘工作人员正在吃午餐(最右边者为卫聚贤先生)图四山西万泉后土祠遗址发掘的工作人员及工人合影图五山西万泉后土祠遗址发掘坑位全景图遗物輥輴訛。
卫聚贤的故乡万泉县古代属汾阴县,还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书时,卫聚贤就在家乡发现了与西阴村出土陶片相似的石器时代遗址,而且曾因汾阴后土祠的地望专门写过文章,认为并不在很多书记载的荣河县,而是在万泉县柏林庙附近輥輵訛。
因为卫聚贤曾在柏林庙东南二里的延子圪塔发现过“长乐未央”的瓦当,他认为汾阴后土祠就在这里。
这也是促成他1930年发掘后土祠遗址的主要原因(图一~图五)。
后土祠试掘完后,卫聚贤等在周围调查时又发现了瓦渣斜遗址,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
后土祠出土的部分遗物运回北平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想在山西发掘,又恐怕山西方面不允许他们把古物带出省,于是聘请卫聚贤为女师大研究所的研究员,实际上是作为担保人,同山西省国立图书馆合作发掘。
卫聚贤于是又代表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代表美国福利尔艺术陈列馆的董光忠一起,联合山西国立图书馆,于1931年4月1日~5月15日在万泉县的荆村瓦渣斜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窖穴、灶址等遗迹和比较丰富的各种石、骨、陶器等遗物輥輶訛。
值得注意的是,瓦渣斜试掘因为有曾在史语所考古组参加过殷墟发掘的董光忠、张蔚然两人参加,展示出较高的田野水平輥輷訛。
发掘者不仅准确发掘出单个和相互打破的袋状灰坑,而且清楚的认识到,“如此交错之二窑或多窑,在古代当不能同时挖窟以住居”輦輮訛。
1931年荆村遗址发掘的遗物运到北平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卫聚贤解约。
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欲聘请卫聚贤授课,但恰巧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卫聚贤不得不返回山西,在国民师范学校短期任教。
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后,卫聚贤暑假后又返回上海,先后在暨南大学教授《历史研究法》輦輯訛,后又在持志学院教授考古学课程輦輰訛,还曾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3年5月,他担任“中国考古会”属下的调查委员会委员輦輱訛。
同年12月,卫聚贤出版了《中国考古小史》一书。
这是中国第一本考古学史著作,完成于1931年輦輲訛。
李济为这本书作序,和卫聚贤一同发掘栖霞山的暨南大学教授张凤写了校语,胡肇春为书作跋。
胡肇春后来最早翻译了瑞典学者Montelius(蒙德留斯)关于类型学的经典著作《考古学研究法》輦輳訛,同时,还译有英国著名考古学家Woolley(吴理)和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的考古著作輦輴訛。
《中国考古小史》篇幅不大,仅一百多页,主要按时代介绍了各地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条理清晰,确实如李济在序中所说那样,“使读者一阅而知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事实,是很值得我们感谢的”。
此外,如卫聚贤主持的明故宫、甘夏镇等发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写出正式报告,这本书因为是亲历者撰写,多少也保留了一些上述遗址的考古资料。
此后,卫聚贤经友人介绍,又在国民党监察院、上海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任职。
由此,卫聚贤从史学界进入了金融界,但是他对考古的热情仍然不减。
1935年5月,常州名士江上梧等人在江苏常州奄城游玩时发现了土坯古城遗址,并采集到多种几何纹陶片。
他们立即邀请张凤、蒋大沂等人前来访古。
时隔数日后,卫聚贤在16号也来到常州,同蒋大沂、金祖同等人一同参加了调查輦輵訛。
这一年的8月份,张凤等人又到金山卫的戚家墩遗址进行调查,见到不少陶片,经与卫聚贤研究,他们初步定为汉代以前的遗物。
9月初、10月初,卫聚贤又两次前往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到许多陶片輦輶訛。
同年,金山、奄城两地的调查分别出版了专著輦輷訛。
1936年2月15日、16日两天,卫聚贤等人在上海文庙路民教馆举行了金山、奄城古物展览会,陈列了古陶片千余件及少量石器輧輮訛。
1936年2月,吴稚晖、卫聚贤等人在上海商讨筹建吴越史地研究会。
吴越史地研究会尚处在筹备期间时,就在5月31日和西湖博物馆合作,发掘了浙江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并马上出版了《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掘报告》輧輯訛。
同年8月30日,吴越史地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担任会长,于右任、董作宾等人理事,而卫聚贤则担任研究会的总干事。
吴越史地研究会1937年出版了《吴越文化论丛》一书,书中收录了24篇有关吴越古史、考古方面的文章,而卫聚贤的文章就占了其中8篇之多。
该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古荡、良渚出土石器的年代。
早在1930年发掘南京栖霞山时,卫聚贤就认为发掘所得石器属新石器时代,但遭到张凤、李四光等人的否定,李济也因为资料过少而不置可否。
杭州古荡、良渚发掘出石器后,卫聚贤认为这些石器属新石器时代,江南文化由此也拉长了数千年。
卫氏此说一出,便遭到了包括参加古荡发掘的西湖博物馆主任胡行之等人的反对輧輰訛。
胡行之、刘之远等人认为,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浙江古文化,只能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吴越,而西湖在远古可能是海滨。
古荡出土的石器精美光润,特别是中间还有钻孔,只有铁器或铜器才能穿磨而成,因此这些石器只能是金石并用时期的遗物,时代也只能推定到周末为止。
卫聚贤对胡行之等人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坚持认为石器的年代应属新石器时代輧輱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