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意:意趣。 2、辨:辨别,说明。
译: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 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 言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 “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 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 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 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 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
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 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借花鸟之景抒__感__伤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感__时__伤__别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 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 和 视觉 两方面渲染了 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 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 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 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
自学目标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 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 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坍塌。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铠甲迎着太阳 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 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 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的乐趣。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 “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 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 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 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 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春望
时代背景介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 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 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 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 的英雄。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修辞:对 偶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 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传达了诗人 __忧__国_伤__时_的感情。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词五首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盖房子。 2、人境:人世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 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尔?心远地自偏。
2、“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 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 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 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 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 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 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 反击。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 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 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 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 精神。
合作探究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 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 具体说明。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
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简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介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伤_痛__、__愁__闷_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
_老__将__至__矣_,更平添一份悲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1、尔:这样。 2、偏:偏僻。
译: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 得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2、南山:课文指庐山。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 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气象,景色。 2、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相与:一起。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 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 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 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 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 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 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颈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 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 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归纳小结
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 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赤壁
杜牧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 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 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 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 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 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 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 杜”。。有《樊川文集》。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 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 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 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朝 廷血战到死!
理清内容
• 首联 (白天) 严阵以待 形势危急 • 颔联 (黄昏) 刻苦练兵 战斗惨烈 • 颈联 (夜晚) 天降重霜 潜师奇袭 • 尾联 抒情 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
课堂检测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 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 容(局势的危急)。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 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 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 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 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 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 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 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 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 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 报效朝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