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贺善侃

编者按

近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不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割裂开来,而要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探寻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求和意义。如下这篇理论文章,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论述了生态文化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意义,阐述了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本版今日特予刊登,以飨读者。

倡导和谐自然观、发展生态科技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3个重要环节。而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以和谐自然观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化是发展生态科技的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生态文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基础。

和谐自然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

阅读提示

生态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新生态道德的和谐自然观极大丰富了社会公德,开拓了社会公德的新视野。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观的集中表现,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是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其核心基础是和谐理念和环境意识。和谐理念是生态文化的首要理念。

生态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提出生态文化的宗旨就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失衡,因而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生态文化的和谐理念,必须强调生态道德观念,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观念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它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凸显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它强调,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规范人本身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并利用道德调控人类行为,引导人们自觉地关心自然,维护自然良好的生存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同传统道德观相比,生态道德观的价值导向、道德评价依据和标准都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它以崭新的生态意识为主要内容,要求人们在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及其方法上都把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依据这种生态道德观制定的生态道德规范则渗透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行为调节上,力求建构起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稳定、高效的系统。

当今,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站在展望新世纪的地平线上,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保护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全人类迫切需要的新伦理,创立新的生态道德是当今最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公德。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倡导人类新的伦理生活方式,即人类应在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持续生存,以享受持续、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应建立人与自然全新的伙伴关系,确保地球的一体

性。当今,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已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公德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组成部分。

把生态道德纳入社会公德的视野,鉴于以下诸方面的认识:第一,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是一个由自然和人类社会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的整体,自然和人类社会任何一方的生存和兴旺都以另一方的生存和兴旺为条件。第二,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所有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都必须遵从永恒的生态规律。为维护社会的生存、安全、公正和尊严,所有的人都必须承担起生态责任。人类的文明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上,要具有与自然相一致的观念。所有社会的文明都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中发展。第三,为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关系,我们要重新确立人对自然、对后代、对社会的三重责任,并把人们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变成一种“必须”,确立相应的道德规范。给自然环境以“公民”的身份;变一味开发利用自然为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多考虑我们的行为可能对子孙后代造成的威胁;在谋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注意到对别人的责任。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个人类生活的相互依赖性也加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和共同拥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疾病的防治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都需要通过世界各国的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各国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都应履行应有的道德义务。第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其实践对现代文明的建构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隐含于其中的“反自然”价值取向也导致了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使人类陷入困境的不良后果。新的生态道德把人类美德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人类自我拯救的伦理道德。

把生态道德纳入社会公德,从各方面拓展了社会公德的内容

首先是对社会公德规范所涉及的道德关系的拓展。把新的生态道德纳入社会公德后,社会公德的道德关系就不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社会公德就应表述为:全社会所有公民在一些重大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交往及改造自然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并由国家或国际社会提倡或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它们不仅是人们公共生活关系的反映,而且是人与自然关系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维系人们的公共生活、维系社会稳定,而且在于维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其次是对社会公德规范所涉及的道德要求的拓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且是一种环境行为。因而,社会公共秩序应把保护环境包括在内,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应包括遵守保护环境的公共准则。这种准则不仅着眼于国内,而是往往具有国际性,因为大量环境问题是超越国界的。

把新的生态道德纳入社会公德体系后,遵纪守法的内容和珍惜、爱护公共财产的“公共财产”这一概念的内涵无疑也有了进一步拓展。首先,无论遵纪中的纪律还是守法中的法律,都应包括环境保护的内容。任何不遵守环保纪律,违反环境法律的行径都是违背社会公德的。其次,“公共财产”也不仅指具体的一样样“公共财物”,而是指广义上人类的生活条件和基础,如生态资源(又称恒定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珍惜和爱护以上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有计划地利用、科学地管理等,都是当今社会公德的道德规范所应包含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