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

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

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

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

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

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

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

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

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

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

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

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

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

《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

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

《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

《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

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

周作人那时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

他所操持的理论,不仅仅是进化论,而更主要的,还是在日本时接受的性心理学。

周作人是从生命自身合理的欲求来解释人生与社会的。

其四,对于二人的共性,曾有人这样总结——个人主义、人道主义、怀疑精神。

人道主义是兄弟俩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留学时期,他们初步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五四时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

与思想界的怀疑主义相呼应,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主张,鲁迅呼唤“人”的觉醒,希望“人之子”从传统的偶像梦魇中醒来,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他们的思
想从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个人主义。

不同点:首先,在对于儒家和孔子的态度上。

在五四时期,他的“人的文学”的主张,矛头也是指向儒教的,但到五四后,遭受启蒙受挫,思想开始改变,将儒学常识化、凡俗化,追寻儒家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基础的希腊文明相合一的形式。

想对于周作人,鲁迅不管是五四还是到三十年代,对儒家、孔子的态度并无转变,依然坚持批判性的立场,依然不关心“原教义”,而把目光集中于儒家与孔子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实际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并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儒术”与“吃教”。

其二,在于五四启蒙呐喊国民的方式。

到“五四”前夕,当时代提供了机遇,鲁迅和周作人都自觉地承担了反封建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站立到了潮头。

在此之前,他们都经历了六年多的沉寂与思索,鲁迅更深地品味到中国的无声,周作人却品味着乡间的宁静。

虽然他们的焦点是相同的,都在能否唤起民众上,但指向却似乎全然不同:一个是“惧”唤不起的沉闷和唤起少数几个的无力;一个是“忧”唤起之后破坏原有的宁静。

就当时他们对启蒙前景的估量来看,鲁迅是悲观的,周作人似乎乐观得多。

他们这样的心态也无疑决定了他们呐喊的方式。

其三,在接受的思想上。

虽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两人不同程度上吸收西方思想,但两人吸收的方向不同。

鲁迅接受的是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专注于社会心理,而周作人深入到个体心理的学林中,崇尚蔼理斯,研究人的性心理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价值取向的某种差别。

鲁迅侧重于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作人则多着眼于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趣味。

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中庸之道,是驱使他由反传统走向回归传统的重要内因。

其四,在对待五四失败的态度上。

五四后,鲁迅和周作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境遇———“歧路”与“穷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做出同样清醒的选择:鲁迅选择了抗世,周作人选择了避世。

鲁迅直面现实,反抗绝望;周作人模糊境遇,逃避绝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