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怀(不少于100第一,民族文化层面:1、源于远古湖湘大地的”越”、”三苗”、”荆楚”文化系统。
这是湖湘大地的古老原住民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内,先后迁徙到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文化系统。
在宋代以前,湖湘还被视之为蛮荒之地,部分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下,当然也就没有受到汉民族主流文化的熏染。
宋神宗熙宁五年时,(公元1072 )才有蔡煜、章?开梅山,以及后来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所以说,从远古直至宋代,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它的精神感染力则一直影响到现代。
历史上,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因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这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湖湘大地民族构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湖湘文化从开始就是多元并存和多元共构的。
-一些学者忽视或者否认了这种文化因子的历史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才将湖湘文化的源头锁定在宋代理学学派文化或书院文化等思想、精神文化的兴起上。
2、源于炎黄(二帝或部族)文化、舜文化等,在远古产生并在后世定形的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主流民族文化”系统。
这一-文化系统的影响产生于先秦,在秦汉形成大-统的国家后,随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
但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毕竟偏于-隅,地域内的交通也不太发达,故其强力的影响基本上只波及陆地或者水上交通要道所能够辐射的狭小地域,主要是湘北洞庭湖区、湘中平原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
宋代以降,赵宋政府加强了对湖南的开发,尤其是南宋王朝偏于一隅后,湖南由偏远之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这一-文化系统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理学学派之一的湖湘学派文化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浅谈如何弘扬湖湘人文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
二、 弘扬 湖湘 人文精 神 中的爱 国主义 传 统 , 握高 把
校 德 育工作 的主旋 律
“ 国 主 义 是 千 百 年 来 固定 下 来 的 对 自己 国 家 民 族 的 一 种 爱
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 它对我们今天 的 高校 的德 育工作也 不
乏积极意义 。
一
实事 求是 , 实 际出发 , 论 与实 践 相结 合 , 从 理 是 最 深 厚 的感 情 。这 种 感 情 表 现 为 : 自己祖 国 的 山河 、 史 、 ” 对 历 文 弘扬 湖湘人 文精神在 高校 德育 工作 的思想保 证 。 化、 人民的一种无限深情 的的挚爱 ; 自己的命运 同祖 国的命运 把
湘传统 文化 忧 国忧 民, 主张经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 实事求是和与 时俱进 , 在 弘扬 爱 国 主 义 , 养 向 上 的 人 生观 、 值 观 和 道 德 观 , 高学 生 培 价 提
的创 新 意 识 以及 学 生 的 自律 、 自德 意识 等 方 面 有 积 极 的 借 鉴 作
用。
用, 就必须是马 克思 主义中 国化 , 以马 克思 主义为指导对传 统文 化加以批判 、 改造 和吸收是其 中一个很重要 的方 面。我们 党之
文化之一的湖湘传统文化与人 文精神 , 是一种“ 强烈 的爱 国主义 与民族主义精神 ; 求新求变的变革精神 ; 重践履重实践 的经世致
用 学 风 …” 。它 在过 去 对 推 动 湖 南 乃 至 中 国社 会 历 史 的 发 展 进 程起 过 巨大 作 用 , 是 “ 世纪 湘学 与 日争 光 ” 神 源 泉 , 是 近 他 近 精 它
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 , 对今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 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具有深刻 的影响” 。作为 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湖湘文化不仅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人,更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感染着世人的心灵。
而其中最为令人钦佩的精神则是“心忧天下”。
在新时代中,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努力去追求和实践的。
本文将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的内涵、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重要性。
“心忧天下”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旨在强调个人应当怀有对天下苍生的忧虑和关怀之情,心系社会民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中的“心”并非指个人的情感,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担当,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
而“忧”则是指对社会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关注和担忧,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心忧天下”的精神是湖湘文化中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在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精神不仅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关注,更体现为对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忧虑,同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和构建社会。
在当代社会,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意义重大。
当前社会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和解决。
只有当每个人都怀有“心忧天下”的精神,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才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共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真善美观念,引导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追求,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作文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作文《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湖湘文化吗?湖湘文化可了不起啦!
湖湘文化告诉我们要勇敢坚强。
就像古代的楚国将士,面对敌人从不退缩,勇敢地保卫自己的家园。
还记得岳飞将军吗?他精忠报国,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那股子勇敢劲儿,就是湖湘文化的体现呀!
湖湘文化还让我们懂得勤奋努力。
咱们湖南有好多优秀的人才,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变得那么厉害。
比如,毛泽东爷爷从小就爱读书,刻苦学习,后来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湖湘文化,做一个勇敢、勤奋的好孩子。
遇到困难不害怕,努力学习新知识,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里有一种精神叫不怕困难。
就像我们湖南的农民伯伯,不管天气多热多冷,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种出好多粮食。
还有袁隆平爷爷,他不怕辛苦,研究出超级杂交水稻,让好多人都能吃饱饭。
湖湘文化还教会我们要团结友爱。
在以前,要是村子里有人遇到了麻烦,大家都会一起帮忙。
比如说,哪家的房子被大雨冲坏了,邻居们都会拿着工具去帮忙修理。
我们要把湖湘文化记在心里,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遇到问题勇敢面对,一起快乐成长!。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有人说,湖南人会打仗、会读书、会养猪。
又有人说,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不怕死。
湖南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为什么会富有这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骄傲。
那么,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其源流与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精髓是什么,湖湘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呢?1、什么是文化,有没有湖湘文化,什么湖湘文化。
“文化”是一个经常听到或见到的语词。
从小我们就听到像“学文化”、“这个人有文化”、“文盲”等说法。
这些场合使用的“文化”,其实是“文字”、“知识”的同义词,与我们要谈到的“文化”基本上是两回事。
如果让我们来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说清楚“文化”一词的基本概念空间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模糊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当模糊的。
在古代中,“文化”一词,主要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也就是“文”与“化”某些义项的复合义。
较早见到“文”与“化”联系在一起的古籍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是指“文明”,“化”是指“教化”。
意思是通过文明以教化天下,已经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化意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意义不断发展。
文化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语言、教育等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行为、思维、风俗、语言方式、和情感模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概括起来,文化就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物质、社会文明的总和。
到底有没有湖湘文化呢?学术界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只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就是属于楚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证据有三:一是先秦时期湖湘地区从属于广义的“荆楚”地域这一历史事实。
二是在战国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经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并且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后来在湖湘地区挖掘出许多楚人墓葬,出土了不少楚人殉葬品;三是湖南一直没有设置行省,湖湘士子参加科举的乡试,一直均要前往武昌,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才在湖南长沙单独举行湖南乡试。
浅析长沙文化成就和人文精神
浅析长沙文化成就和人文精神长沙,位于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江穿城过,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
长沙自秦汉以来就是湖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出生长大在这片热土,对长沙有着深厚的感情,本文内容系笔者总结所得,重点介绍长沙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建筑文化等内容,希望让读者们感受美丽星城的魅力,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标签:长沙;文化成就;人文精神作为湖湘文化中心的长沙,自古发展就比较迅速,是整个区域的关键发展地带。
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和历史因素。
从地理环境来说,长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加上湘江流经,水源充足使得这里山清水秀,鱼米飘香,是个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从历史层面而言,长沙是一座有着20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在南方的战略要地。
汉朝建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建立长沙国。
自此,长沙地区得以发展起来,在唐宋明清时期達到鼎盛。
在近代长沙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经济物业繁荣,培养了很多军政名人。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成为湖南的省会城市,经济重新发展起来,在90年代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一、长沙的文化成就在建筑方面,长沙保留了许多古建筑,有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在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这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学院遵循“整、齐、严、肃”的院规,培养了大批优秀学者,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树达等;开福寺,全国重点开放佛寺之一,五代时创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火宫殿,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原是古老的用于祭祀火神祝融的庙宇。
但现在已是长沙乃至湖南的集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是长沙市的著名特色景点;爱晚亭(始建于1792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革命活动胜地。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据载 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40)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 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
其中,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有陈鹏年(湘潭人)、彭维新
(茶陵人)、杨超曾(武陵人)、陈大受(祁阳人)、罗源汉(长沙人)、 刘权之(长沙人)、何凌汉(道州人)、赵慎轸(武陵人)、陶澍(安化 人)、贺长龄(善化人)、易棠(善化人)、罗绕典(安化人)、李星沅 (湘阴人)、劳崇光(善化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等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开垦了湖南的荒地,使耕地面 积显著扩大。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还只有13万余顷耕 地,雍正二年(1724)即达30万顷多。乾隆三十一年(1766),更增 至31.3万余顷。 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明中期民
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它源自湖南和湖北两省,因此得名“湖湘”。
湖湘文化是中国五大文化之一,它以湖湘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为基础,融合了湖南、湖北两省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湘文学。
湖湘文学源远流长,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湘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湖湘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湖湘文化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湖北的龙舟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湖湘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花鼓、湖北的楚剧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代表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湖湘地区的饮食习俗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的辣椒、湖北的干脆面等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
湖湘文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它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
湖湘文化强调“立德、立言、立功、立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倡导“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湖湘文化的这种思想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湖湘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让湖湘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艺术和传统价值观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国南方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艺术方面,湖湘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绘画、音乐和戏剧都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还影响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弘扬了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美德。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湖湘文化, 中国文化, 阅读, 影响, 文学, 艺术, 传统价值观, 总结1. 引言1.1 介绍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湖湘文化曾三次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文学、艺术和传统价值观的特色。
通过阅读湖湘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魂韵。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精髓和风貌。
湖湘文化以湖南和湖北作为核心地区,包含了湖南长沙、岳阳、常德等地的文化遗产,以及湖北武汉、宜昌、黄冈等地的文化传统。
这些地区孕育了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湖湘文化以其优美的诗歌、壮丽的小说和深刻的散文闻名于世。
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文化、湖北的楚文化等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刻的。
通过深入阅读湖湘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为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 正文2.1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
舒乙
【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8)005
【摘要】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发自湖湘,却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剖析为五个分支,分别是:屈原精神、谭嗣同精神、丁玲精神、沈从文精神、齐白石精神,它们是湖湘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这些人文精神虽无形,却是物质的根和本,是更为持久的珍贵遗产,它们属于全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舒乙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周谷城对湖湘文化人文精神的践履 [J], 莫志斌
2.开拓湖湘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评《中西冲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抉择》 [J], 陈冰之
3.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引力·张力·合力——兼论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的困境与出路[J], 彭石玉;王璇;柯昀含
4.为湖湘文化把脉——读谢发平先生的《湖湘文化十九讲》 [J], 唐正杰
5.深层探索湖湘文化近代变迁的力作——读许顺富先生的《湖南绅士与湖湘文化近代变迁》 [J], 王连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
分析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第一,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学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曾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湖湘文化代表的文学风格是自然和真实的,这影
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由以往的文人文化转向民间文化。
例如,在唐朝的文学中,诗歌常常描述着人们笼罩着的困厄和无奈,而湖湘文化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将自然、生活和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写出了更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的诗歌。
第二,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影响。
湖湘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
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主宰者。
这个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即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鼓励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并倡导节约和持久发展。
这对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第三,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饮食影响。
湖南和湖北地区是中国的美食之一,其独特
的烹饪方法和菜品颇受欢迎。
湖湘菜品味道鲜美,做法独特,营养丰富,深得生活在这一
地区的人们的喜爱。
湖湘饮食文化的推广使得湖南和湖北美食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饮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哲学和饮食文化产
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的影响将贯穿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成为中国文化传承
的重要遗产。
值得我们在接下来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加以珍惜和保护。
浅析营造湖湘文化意境的空间主题的原则
浅析营造湖湘文化意境的空间主题的原则【摘要】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空间设计中,营造湖湘文化的意境变得非常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主题、色彩搭配、布局设计和装饰细节,可以充分展现湖湘文化的韵味。
在选择空间主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湖湘文化的特点,以及空间的功能和需求。
色彩搭配要符合湖湘文化的氛围,布局设计要体现湖湘文化的优美和典雅,装饰细节则可以体现湖湘文化的细腻和精致。
湖湘文化意境的空间主题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创新让湖湘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在空间设计中,营造湖湘文化意境的空间主题原则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扬。
【关键词】湖湘文化、空间主题、意境、色彩搭配、布局设计、装饰细节、传承、创新、空间主题原则、文化意境、重要性1. 引言1.1 湖湘文化的特点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湖南和湖北地区,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湖湘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湖湘文化强调人文精神。
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湖湘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人文关怀、仁爱之心贯穿其中。
湖湘文化注重礼仪和传统习俗。
湖湘人民热爱传统文化,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在湖湘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保护。
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在湖湘地区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体现了湖湘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湖湘文化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著称。
湖湘地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著名文学家屈原、杜牧等都出生在湖湘地区,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地区还有独特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也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特点。
湖湘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礼仪传统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这些特点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营造湖湘文化意境的空间主题中,这些特点将为设计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可能性。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湖南、湖北两省毗邻,地处江南地区,自古就是文化荟萃之地。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心忧天下”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新时代下,我们仍需深刻弘扬这一精神,激励和引领广大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与行动。
自古以来,湖湘地区的先贤们常常忧虑国家社会大计,积极参与和关心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湘地区孕育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利益,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李大钊、聂耳等先贤,无不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不忘爱国情怀,积极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文化交融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发挥其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
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当前社会的文化繁荣和人文精神的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和传承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才能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使之更加契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当前社会仍需深刻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湖湘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引导人们深刻理解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湘运之兴 ”与湖湘人文精神
“湘运之兴”与湖湘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之政治文化中心大多处于中原地带,而位于长江以南的湖湘大地则被称作“蛮荒”之地,视为畏途。
与此相应,唐代以前,湖南在政治上出现的著名人物寥寥无几,相反,倒是有不少其它地方的著名人士如楚国的屈原,西汉的贾谊等因政治原因而被流放湖南。
但到了南宋之后,胡宏等人在湖南创立并传播以经丗致用为特征的湖湘学派,深深影响了湖湘地区的人文精神。
经几个朝代的熏陶和孕育,及至明清时期,湖南渐渐产生了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如著名哲学家王夫之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思想家魏源。
到了近代,湖南更是人才济济,以致中国近代思想家冯桂芬在其《校庐抗议》中也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而近代湖南人才群兴起的发端就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的崛起为标志的。
清朝自嘉庆年间渐渐走向衰落,咸丰时期更呈鱼烂之势。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清朝的统治到了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地步。
正当清朝的绿营八旗军束手无策时,湘军集团从湖南奇迹般崛起,并在激烈的对峙斗争中最终战胜了太平军,如擎天之一柱,支撑着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从而几乎决定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命运。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人们往往对原来并不为天下所重的湖南会兴起庞大强悍的湘军而感到疑惑不解。
但是如果我们从区域人文背景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这实际是地区人文精神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湖南自古以来就有剽悍的民风,尚武之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湘军的领导集团也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还是一个文化群体——理学经世派。
他们能够把对宋明理学的坚定性和经世务实的作风融为一体,既有强烈的卫道意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并且具有兼容并蓄的宽大胸怀。
所有这些,都为湘军的崛起奠定了深厚的人文背景。
(一)湖南剽悍的民风,尚武之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湖南之地归于“南楚”.认为此地民风与“西楚”一样,“其俗剽轻,易发怒”。
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处”。
在它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更有着恢弘的文化意义与精髓之所在。
今天,我想谈谈我的对于湖湘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湖湘文化对我来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独特而又深远的艺术风格。
从诗词歌赋到戏曲曲艺,从绘画雕塑到木雕陶瓷,湖湘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而它们又都平衡着形式与内蕴,从而形成了具有湖湘特色的艺术风格。
作为湖南人,我自然最亲近的便是湘剧。
湘剧以传统曲艺为基础,又加入了梆子、坪山戏、川剧、越调等多种曲种,因而艺术风格独具湖湘特色。
整个剧目以唱腔清亮、表演夸张、动作生猛、描写慷慨激昂、机关表演、武打等为主要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其次,湖湘文化最吸引我的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触动。
湖湘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民风民俗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湖湘文化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之一。
从《岳阳楼记》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到邓洪泉的《钱塘湖春色》,从茅盾的《子夜》到历史名人杨时存的《龙虎斗》故事,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所弘扬的人文情怀和人民情感。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更展现出了湖湘地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情感。
最后,湖湘文化对我来说,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作为一种经过世世代代积淀和发展,真正走入我们生活与文化之中的民族文化,湖湘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价值与魅力,这使我感到非常骄傲,也促使我在生活中更积极地弘扬和传承湖湘文化。
在我的理解与感悟中,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展现出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勤劳和拼搏精神,还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情怀,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应该深思和珍惜的文化遗产。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湖湘文化是近代中国几个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出现了“湖南人精神”的现象。
最早明确提出“湖南人精神”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论述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他曾写了一篇《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他指出:“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
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陈独秀所说的“湖南人精神”有两点应该说明。
第一,所谓“湖南人”是一个泛称,但是其重点是指湖南的士人群体,即“学者”、“书生”或书生型的军人;第二,他所说的“湖南人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个体精神,既体现为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又体现为性格气质的心理文化,即所谓的“精神气质”。
又如杨毓麟称湖南人有一种“特别独立之根性”的精神气质,他例举的也都是湖湘士大夫周敦颐、王夫之、魏源、王闿运、郭嵩焘、谭嗣同等人。
其他如蔡元培、钱基博、冯友兰、周世钊等名流学者,均对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有过论述。
湖湘士人群体一直在历史上表现出很独特的“精神气质”并受到广泛关注赞誉的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群体性精神气质的特征具有极大的魅力,引发各界人士的无尽兴趣和热烈讨论。
这种湘人精神气质的特质是什么?构成这种特质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解读湖湘士人精神气质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湖南人精神”现象与这个地区的“民性”与“士风”均有关联。
“精神气质”是某一族群、地域等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特质的概念,包括道德的、审美的、信仰的“精神”层面和生理、心理的、习俗的“气质”层面。
而湖湘士人的“文化—心理”特质所体现出精神层面和气质层面,有着“民性”与“士风”方面的不同来源。
论湖湘文化精神
论湖湘文化精神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
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
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
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
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基本精神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
“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
“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有人说,湖南人会打仗、会读书、会养猪。
又有人说,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不怕死。
湖南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为什么会富有这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骄傲。
那么,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其源流与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精髓是什么,湖湘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呢?1、什么是文化,有没有湖湘文化,什么湖湘文化。
“文化”是一个经常听到或见到的语词。
从小我们就听到像“学文化”、“这个人有文化”、“文盲”等说法。
这些场合使用的“文化”,其实是“文字”、“知识”的同义词,与我们要谈到的“文化”基本上是两回事。
如果让我们来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说清楚“文化”一词的基本概念空间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模糊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当模糊的。
在古代中,“文化”一词,主要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也就是“文”与“化”某些义项的复合义。
较早见到“文”与“化”联系在一起的古籍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是指“文明”,“化”是指“教化”。
意思是通过文明以教化天下,已经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化意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意义不断发展。
文化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语言、教育等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行为、思维、风俗、语言方式、和情感模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概括起来,文化就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物质、社会文明的总和。
到底有没有湖湘文化呢?学术界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只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就是属于楚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证据有三:一是先秦时期湖湘地区从属于广义的“荆楚”地域这一历史事实。
二是在战国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经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并且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后来在湖湘地区挖掘出许多楚人墓葬,出土了不少楚人殉葬品;三是湖南一直没有设置行省,湖湘士子参加科举的乡试,一直均要前往武昌,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才在湖南长沙单独举行湖南乡试。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是混淆历史事实视听的一叶障目的观点,或者说是并不真正懂得历史;是对文化实质的误解,将文化与知识等同起来,或者说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文化。
狭义的荆楚,是指西周之后的湖北江陵、荆山一带;广义的荆楚,范围很广,北起湖北荆山,南至湖南衡山。
从远古到先秦时期,整个南方被视为蛮荒之地,湖湘地区生活着各种“蛮”族,既没有形成方国,也没有建置具体有效的行政建制,因此没有对这一地域命名。
由于在“荆州”附近生活的楚人是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且建立了方国,他们的势力又曾一度进入湖湘,因此往往将这一广袤地区统称“荆楚”。
其实在商周乃至先秦时期,在荆楚这一广袤地区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古老民族或部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族源和历史发展的方国,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特质。
怎么能以点代面地把在短短的数百年时间内由一个幼小部族和方国发展起来的楚民族及其文化对其他民族及部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完全掩盖呢?此其一也;虽然在先秦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以及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但楚国的军事势力一度“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建立黔中郡。
未必就可以因此将湖南湖北都称为黔地?更何况楚国的黔中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后秦国进攻楚国,楚国被迫迁都于钜阳、寿春,都在现安徽境内,最为有意思的是,为了缓解面临亡国危机却又仍然在醉生梦死的楚国王侯贵族们的思乡情结,楚国将历次所有新建的都城全都命名为“郢”。
至此,楚国其实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灭亡只是迟早的事了。
被放逐湖湘、流浪于沅湘流域的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就是在痛感故国沦亡、“哀故都之日远”、“民生之多艰”,而投汨罗江以死殉志的。
随后湖湘地区就被秦朝统治。
根据这些史料,楚国对湖湘部分地区的有效统治仅仅只有百余年的时间。
楚国将湖湘的部分地区纳入其版图,只能表明楚国的军事、经济、文化曾经影响过这些地方,但要据此认定湖湘之地就已经完全被楚文化所覆盖,则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须知,受到影响和被同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都是来自西方,但是,中国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依然是中国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谁能说中华文明就因此已经被西化了呢?台湾被日本侵占了50多年,日本人有意识地在台湾地区进行强迫日化,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都为炎黄子孙,台湾地域文化始终都保持着纯正的中华文明的传统特质,难道说台湾曾经一度被日本侵占,就成了大和民族的文化不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国的版图一度扩展到现在的贵州、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甚至山东,莫非因此就可以将黔文化、徽文化、越文化甚至齐鲁文化都归结为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呢?至于在湖湘地区挖掘出一些楚人墓葬,更不能作为断言楚文化成为湖湘文化主流的证据,因为楚人或者作为征服者,或者作为流寓、迁徙而来的贵族、商人,显然要比湖湘地区原住居民具有更加优越的经济条件,具有厚葬的物质条件。
且这些墓葬大多都在湘、沅等流域交通便利地区。
持此论者,其实是对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无知,是对文化理论、文化特质的无知。
更何况,先秦时期的楚民族,自身还只是一个正在发育成长的民族,在中原各国看来,他们也只不过是南方的蛮族之一,其本身还在不断接受着中原各地区、各民族、各诸侯国文化的影响,他们是否有能力并且自觉地对被其占领的周边部族或民族进行文化的同化,也是值得怀疑的。
从广义来看,湖湘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复合体,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是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总和。
2、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与背景。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一是自然环境。
湖南是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内陆省份,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在先秦的诸多古籍中被记录为中国专属名词“五湖四海”中的“五湖”之一,它是古代中原进入湖南的必经之地,如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及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追寻,都必须途经洞庭湖;又因湖南域内四大河流之中最大河是湘江,早在汉代就被人称为“湘”,至唐代,“湖南”(洞庭湖之南)、“湖湘”(洞庭湖、湘江)的称呼便络绎而出。
钱基博先生曾经就湖南自然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而精辟的述评,他认为:“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自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为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土。
湖南的山水润育了钟灵毓秀的湖南人。
再加上夏日高温,冬日酷寒,温差大,雨量多,水患频繁。
在这块土地上讨生活,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也会练就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民性多流于倔强。
二是人文环境。
湖南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据2005年统计,至今居住着41个少数民族。
历史上汉文明的中心在中原一带,长沙一带是少数民族勃发兴旺之地,其盛况颇类似当今的云、贵、川诸省,不过后来因汉文明的扩张而继续向西南退缩了。
长期与苗、瑶、侗、壮、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相互影响和联姻,后代的湖南人无疑继承了其强韧、犷悍的遗传基因、血统与习性。
三是历史背景。
湖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战火频繁的重灾区。
元明清初之际,湖南灾祸连年,据传,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陈友琼在湖南称王,准备进军湖北,军至岳阳,因后方发生兵变,怒而血洗湖南,为祸惨烈。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流寇四起,张献忠入四川,大肆杀戮,湖南受到波及与牵连,深受其害;不久三藩之乱兴起,吴三桂自云南起兵,一路东进,在湖南境内与清兵对峙,湘人饱受荼毒,长沙县志记载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饱经刀兵战火,对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风影响深远。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外来人口移入湖南,新移民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必然滋生一种从头开始的精神力量,而人口的重新组合,又融合出开拓进取的新的湖南精神。
3、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史前时期,湖湘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被称为中国农业文明始祖的炎帝神农氏墓葬在湖南炎陵,中华文明的始祖舜帝虞姚氏墓葬在湖南宁远,就是生动的证明。
湖南韶山,相传是舜帝南巡时,曾经奏韶乐于此而得名。
(《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进入夏商周时期,湖湘文化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一方面承袭于远古土著人类在湖湘大地继续创造和发展着本土文化,一方面是中原文化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途径不断地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
长沙与湘潭之间的昭山,相传因周昭王南巡到此,盘桓多日,后殁入山下深潭,故潭名“昭潭”,山名“昭山”。
湖南出土大量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样式形制风格虽然与中原所出土的接近,但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式样更为精美,形制更为庞大。
春秋战国时期,湖湘大地主要生活着越人、蛮人、濮人、巴人和楚人。
湖湘文化一方面本土文化持续发展,一方面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秦汉至隋唐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发展,到宋元明清至近代时期,湖湘文化蓬勃发展。
宋王朝建立不久就逐步消灭地方割据政权,并着力经营南方。
宋神宗熙宁五年开发梅山,新置了新化、安化两县,史称“开梅山”。
南宋时期,北方的广大疆域沦陷于金人之手,湖南更是成为南宋王朝所倚重的地区,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潭州任湖南安抚使期间,长沙成了重要的练兵基地,建立了一支当时最精锐的地方部队——飞虎军,就在现在的营盘街。
湖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都来过湖南。
湖南出现了周敦颐这样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本土学者,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了湖湘学派的奠基者。
两宋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的“濂”、“洛”(程颢、程颐,因居洛阳并在洛阳讲学而得名)、“关”(张载为首,因在关中讲学而得名)、“闽”(以朱熹为首,因主要在福建讲学而得名)四大理学学派,二程曾求学于周敦颐,成为其弟子;闽派朱熹曾多次来湖南交流讲学。
清王朝虽然也是个由关外人入主华夏的少数民族,但励精图治,加强了民族融合,出现过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对湖湘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积极举措主要有单独建立湖南省的行政建制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