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体连通性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体连通性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众多,传统的方法有多级次旋回对比和沉积体系—相分析法,井间地层对比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层序地层学—成因地层学( T·A·Cross )、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A·D·Miall)以及流动单元研究法,为深入研究复杂储层的非均质体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自前苏联学者格尔威齐(1952)提出应用地震反射的频谱特征、美国学者Widess (1973)提出利用地震反射振幅特征可以实现对地下薄层储集体识别和解释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频谱和振幅特征出发,进行储层预测。主要方法有:宽高频保持振幅的地质模型技术,宽带约束反演技术(BCD):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多参数预侧技术。
国外对砂体连通性的研究有利用各种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模型主要是以岩心资料、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为依据,利用随机模拟理论中的截断高斯模拟技术综合分析得到的,通常使用的模型有层序地层学模型、储层表面模型和地质地层学模型。层序地层学模型适用范围广,精度较高;储层表面模型和地质地层学模型较为简单,但只适用于一些地质情况不够复杂的储层,精度也不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
目前国内外有关于砂体连通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RFT测井、电缆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井间地震、油藏地球化学、多种资料与油藏储层模拟综合等方法。以下就简述各种方法原理。
井间示踪剂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油藏工程手段。井间示踪剂技术指在注水井中注入能够与流体相配伍,在地层中化学稳定、生物稳定的物质,追踪注入的流体,从而标记注入流体的运动轨迹。通过监测周围油井中示踪剂的浓度产出曲线,应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手段,便能反馈出油层地质参数和注入水的流动特征,反馈出油层特性信息的技术。井间示踪剂技术是将一定浓度的示踪剂从注水并注入,监测对应注水井组连通油井见示踪剂的时间、浓度,示踪剂随注入时的浓度变化等参数。根据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时间和峰值的变化,判断注入水的地下流向和流速,通过软件拟合,可定量描述井网的连通程度及馇层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根据色谱分离理论,可求出注采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油分布。与其它油藏描述手段相比,井间示踪技术得到的资料更直接准确。
利用井间示踪剂技术,可及时有效分析油藏层系间的串通关系,掌握注水导
流方向和注入水的地下运动规律,为提高水驱效率,开展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如调剖、堵水、周期注水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油田制订行之有效的开发方案和调整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砂层连通性不一定等同于流体连通体,因为油层内可能存在有机隔层,出现“储层连通,油层分隔”的现象,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直接研究油藏内部流体的非均质性,有效地判断流体连通性,间接获得砂体的连通性。
井间综合分析方法是采用将动态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从6个方面研究井间地层连通性的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的6个方面为:地层各处原始折算压力近似相等;各井原始地层压力与深度成线性关系;在开采期间,各井地层压力同步下降;各井产量递减总体趋势类似;某井工作制度发生变化时,邻近井有干扰反映;各井原油密度、组份等一致。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认识可靠,它对于复杂多重介质中井间地层连通性的确定尤为重要,并且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延续,生产动态数据不断增加,反映出的动态信息越来越多,为该方法的运用提供的基础越坚实。宋子齐等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依据主力油层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别制作了不同井区和小层典型注采井组砂体的平面、纵向连通对比示意图;研究了非均质连通率与注水指标及开发效果的关系,分析并阐明了连通率差的注水井组注水不满足和水淹水窜的矛盾。结合该地区地质研究工作进展及其成果,深入地分析了克上组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