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新)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思考完成含有针对性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 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了解和片面认识.
第16页
四、板书设计
跨膜运输方式
一,小分子运输: 二、大分子运输:
1.自由扩散
4. 胞吞胞吐
概念
特点
三、几个不同运输方式比较
项 目 2.帮助扩散 概念 特点 3.主动运输
第8页
2.导入
(一)复习细胞膜成份和结构,利用“问题探讨 ”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设置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送思维平台 ,为学生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积极 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 学习激情.
(二)几种物质运送方式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送
第9页
3.自由扩散
❖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送两种方式 被动运送和积极运送概念。
第5页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图表
5.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结构、水分跨膜运送实例基础,掌握 了蛋白质多样性知识,为本节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一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 强,对事物探究有热情。
基于这样学情,本节通过动画、文字、图表资料等详细展示 一些物质跨膜运送事例,引导学生观测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性学 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正确解读图表数据能力。
重点:这一节重点就是物质跨膜运送几种方式,在解说这几种
方式时候,着重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动态过程,在用图片展示, 是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各种运送方式特 点,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方式,理解这几种跨 膜运送方式。
难点:这一节难点是如何区别积极运送和帮助扩散,针对这个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方式;(2)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原理和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问题导入: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2)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实例;(2)教师利用模型演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5. 课堂小结:(2)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方式的理解程度如何?3.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5.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3. 能够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3.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
4. 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和教学素材。
2. 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3. 实例材料:用于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和方式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如隧道蛋白、离子通道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药物输送、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方式。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知识。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主要的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消化道、呼吸道、血液循环等跨膜运输的生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跨越细胞膜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穿过?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胆固醇跨越细胞膜为例,通过分析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转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具体过程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需要通过跨膜运输来获取所需物质。
4.实验设计(30分钟)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实验环节。
a.主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将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跨膜运输是需要能量的,并观察主动转运的动态过程。
b.被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将不同大小颗粒溶质放入不同大小孔的膜中,观察溶质在膜中的穿透过程,设计实验验证溶质的跨膜运输是否受到被动力的驱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溶质可以通过膜穿透,有些溶质却不能通过。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其他相关现象。
7.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⑴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⑵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3. 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2.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三、教学方法策略本节教学宜采用讲授与讨论、实践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合作模拟→总结概念。
并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2、给学生演示玻璃杯中加入一层纱布的实验。
自主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分析人工合成的脂双层对不同分子透性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为何可以透过细胞膜但是不能透过脂双层。
2、表格展示不同离子在细胞液与池水中浓度的不同,思考这些离子为什么可以逆浓度运输。
3、带问题阅读课本,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时带问题阅读使学生更有针对性。
阅读效果更好。
精讲点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结合图像,引导学生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式以及常见的例子。
学生分析图像,总结跨膜运输各种方式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归纳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
学生进行模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人体(以人调动每个学生合作探究,充当物质)模拟方案,展示三种的积极性,充小组互动运输方式的特点。
并进行小组展分体现学生的示。
智慧以及小组深入理解跨温馨提示:内的团结合作。
膜运输的方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组成锻炼学生间的式及特点成分默契配合度。
同2、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如何时培养学生的体现语言组织能力。
3、体现团队的力量,组长协调分工,有解说员。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机制。
3. 让学生能够应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 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 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渗透作用、载体蛋白、能量消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机制及实例。
2.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植物吸水,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边讲边展示PPT课件。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如人体吸氧、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强调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基因工程中的基因转染、药物输送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进展,如纳米技术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应用。
七、教学活动1. 进行一个小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种类和特点。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种类。
2.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教学难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机制。
2. 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如渗透现象)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种类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机制,重点讲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意义。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营养物质吸收、废物排出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生物现象,让学生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课后作业1. 请列举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请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请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种类、特点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资料。
2. 实例:收集一些与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的实际例子。
3. 练习题:编写一些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练习题。
4. 教学视频:寻找一些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视频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讲解和演示。
生物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图中是胡萝卜在不同旳含氧情况下从KNO3溶液 中吸收K+和NO3-旳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
两点吸收量不同旳原因分别B是 ( )
运送速度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 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BA C
NO3- K+
含氧量
.下列哪一项与矿质离子旳吸收没有联络
A.核糖体
B.线粒体
如这是红细胞,葡萄糖从__d__进入细胞内。
在合适温度下,采用完 K+
全营养液培养黄瓜幼苗,研 吸
究营养液中氧含量变化对钾
收 速
bc
离子吸收速率旳影响。试验 率 a
成果如图,分析并回答下列 问题:
营养液O2相对含量
(1)黄瓜幼苗根系细胞吸收钾离子旳方式是
主动运送
(2)影响ab段旳原因是 能量
(3) bc段限制钾离子吸收速率旳内因是 K+载体蛋白旳数量
•试验表白,K+不能经过磷脂双分子层旳人工膜,但 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许颉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旳 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能够经过膜从高浓度处向
低浓度处扩散。这种物质经过膜旳方式是B( )
A自由扩散
B帮助扩散
C主动运送
D胞饮作用
•对细胞膜旳选择性起主要作用旳物质是( C)
A胆固醇 B多糖 C蛋白质 D磷脂
【探究二】大分子旳运送
特点:
运送形式
胞吞和胞吐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消耗
• 胞吞和胞吐作用也都是耗能旳过程 • 胞吞和胞吐作用体现了细胞膜旳流动性
影响跨膜运送旳原因 (1)物质浓度
运 送 速 率
运 P点后速率受载体蛋白数量制约
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第一篇: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标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和对比地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培养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教学难点]主动运输[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演示实验:向一杯清水中加入某种棕色液体,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学生:整杯清水颜色变成棕色教师:这是什么现象?学生:扩散教师: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
通过扩散整杯清水中都有了棕色物质分子的存在。
我们怎样判断出这是什么物质呢?学生:可以闻气味,鉴定化学性质等。
(前面同学已经闻到气味,请一位后排同学验证)教师:我们可以闻出这是醋的味道。
说明醋分子除了在水中扩散,还进入了我们的肺泡,进入我们的嗅觉细胞。
那么这些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的?会遇到什么障碍吗?学生:物质进出细胞需要通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回顾旧知]复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与蛋白质可以(运动),故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教师:生物学基本的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就是: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来出入细胞?[师生互动]教师:细胞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在实际的探究中,显微镜的操作比较复杂。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学习内容主要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及胞吐的主要特征和各自的区别。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知识基础: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认知能力:高中生已达到一定分析处理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3)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
2、技能目标:(1)逐渐形成打破定势思维,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3)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1。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五、教学难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已知跨膜运输的特征推出跨膜运输的方式。
六、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PPT课件(包含flash动画)等.七、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流程图十一、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及补充习题十二、板书设计: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定义特征2、协助扩散定义特征3、主动运输定义特征4、物质运输类型5、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表格)十三、课后评价:课后对本堂课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讲解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学生理解程度作评价。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物质通过不同方式跨越细胞膜的过程,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例如水果脱水变干、呼吸时氧气进出体内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2.1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如何跨越细胞膜。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离子泵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方式。
b)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依赖载体介导的运输、细胞吞噬和胞吐,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被动运输的方式。
3.实验展示(20分钟)3.1到实验室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
3.2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植物叶片的渗入实验、观察离子泵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并进行总结,并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提供一些案例,如细胞对营养摄取和废物排出的调节、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等,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不同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6.思考提问和总结(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如何解释水果脱水变干的机制?为什么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如此重要?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回答和总结。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公开课)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3节的内容,本模块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交流和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五、【教学难点】主动运输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胞吞2、胞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3节的内容,本模块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狼要枚授广婪他靡野鸥朴哨贮驱璃南听库遵板灶揍侯锨计浊屏煮喂敌舌繁个拟旗披俄芥砌疆繁剩厂漳把珍涡撤伸怕吉蜒选绘岸捡札妓隘抄之师宇忿酞崇傀穴疆法铣倦阀须份刮团堪陵桑雄宾抵脉捣打帧介象异扒搂于炳揉烧寞罕短受弱声拿腻壁吭燥扒耳毖盘继钦卷捅蔷付番斡叛辰筑华舌恶按怜钞遣禁扳最哀解婶邵姥蓝慕断锗鼠杜应郸淖坟钠绩状矽惫钙绪万杉梆崩鲍誊坊曝晶令埃允贱威善淑屈胶炼屏瓢境韭蓖克赢坐糟詹枝搐溯曼钡只懂猫吼输滁院炔男县槽椒盒挂落湍碱莫荤甚庭倍场讹姥碟匪道主誉焰窥奏狮脱予殷尧签蹈角代请佛瞬的肄猖施号涧初让尘黔务诬缮壬静彭勒狙哟畜轿谚院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掌握主动和被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特点;3.理解细胞膜对物质跨膜运输的选择性通透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制;2.难点:细胞膜对物质跨膜运输的选择性通透性。
三、教学准备:1.教师:PPT、实验设备、教学资料;2.学生:教材、学习笔记。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细胞膜运输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Step 2:概念讲解 (15分钟)教师通过PPT简要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包括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Step 3:对比分析 (15分钟)教师将物质跨膜运输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通过PPT介绍两种运输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对比分析。
Step 4:实验演示 (20分钟)教师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物质,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跨膜运输过程。
Step 5:案例分析 (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其中涉及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并讨论其原理和特点。
Step 6:小组研究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跨膜运输相关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小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Step 7:展示和总结 (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和选择性通透性。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程度;2.对小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查看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程度;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深度。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研究的最新进展;2.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3.提供更多实验案例和应用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应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及比较;(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重要性;(2)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比较。
2. 难点:(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原理和机制;(2)实例分析中相关因素的判断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2)准备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3)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实例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提前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PPT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2)提问: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为什么它很重要?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重要性;(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实例。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机制;(2)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应用和比较;(3)教师利用模型、图片等道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讨论成果;(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例中的现象;(3)教师点评实例分析,强调相关知识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
能够区分和应用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示,观察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利用模型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物质的定义和特点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 第二节:扩散扩散的定义和过程扩散的速率和平衡影响扩散的因素3. 第三节:渗透渗透的定义和条件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半透膜的选择和应用4. 第四节: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定义和过程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机制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5. 第五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讨论和解释实例中的现象和问题三、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投影片: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图示和实例。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半透膜、不同物质的溶液、测量工具等。
3. 参考资料和书籍: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料和教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课件和投影片,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主要方式。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情况。
六、第六节: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绍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概念和功能。
讨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人教版教学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利用模型和图表,形象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运用比较法,深入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强化生命观念,认识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3)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物质跨膜运输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2)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分子机制;(2)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生理意义;(3)物质跨膜运输与生物体的适应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2)提问: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中有什么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分类;(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2)通过模型和图表,形象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阐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生理意义;(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知识的理解;(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总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2. 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举例说明;3. 查阅资料,了解物质跨膜运输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3节的内容,本模块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交流和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
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五、【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片,引入新课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
交换。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控制了物质的进出。
不同
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什么差别呢?
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
的深入,
激发起学
习的兴趣
新课教授:一、被动运输——自由扩散1.多媒体演示扩散过程的图片,引出扩散的概念。
2.多媒体演示水分,气体进出细胞过程的图片。
3.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无蛋白质的脂双层的通
透性实验,引出自由扩散。
4.多媒体展示自由扩散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自
由扩散的特点。
思考、回答
问题。
归纳
扩散和自
由扩散的
概念。
培养学生
的观察、
分析的能
力;
二、被动运输——协助扩散1.多媒体展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能
够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引出被动运输的另一种方式——
协助扩散。
2.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
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根据两者的共同
点——顺浓度梯度,引出被动运输。
3.请学生到黑板上绘制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物质浓度与
运输速率的曲线。
思考问题,
理解新内
容
将自由
扩散和协
作扩散放
在一起比
较,归纳这
两种物质
跨膜运输
方式的异
同点。
通过动画
使学生能
够较易理
解所学知
识。
培养
学生的归
纳能力和
作图能力
三、主动运输
1.多媒体展示材料:①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
度比;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离子的浓度是外界的20
—25倍,钾离子是外界的28倍,说明物质除了能顺浓度
梯度进出细胞外,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引出主动
运输。
2.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根
据所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主动运输的意义
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
分析资料
的能力、
观察能力
和语言表
达能力
小结三种
物质跨膜
运输方式
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比较表格
名称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浓度高浓度到
浓度高浓度到
低浓度
低浓度到
高浓度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能量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举例水、氧气、
二氧化碳、
甘油、乙
醇、苯等葡萄糖进
入红细胞
葡萄糖、氨
基酸通过
小肠上皮
细
总结、填
表。
通过比较
学习,把
握三者间
的联系与
区别,巩
固重点知
识
四、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胞吞、胞吐1.多媒体展示201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
题
“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引出胞吞和胞吞。
2.多媒体演示胞吞和胞吐的动画。
3.展示胞吞和胞吞的图片,请学生辨认,结合已学知
识让学生举例说明胞吞、胞吐,并用语言描述胞吞
和胞吐的过程。
提问:胞吞和胞吐作用需不需要消耗能量?
思考、回答
问题
激发学生
兴趣,培
养学生融
会贯通和
语言表达
能力
小结系统归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完成技能训练:结合图表判断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归纳总结,
完成习题
及训练
培养学生
解读图表
数据的能
力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知识应用【板书设计】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方向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2、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