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风俗民情(乌镇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乡风俗民情(乌镇篇)

引言:梦里水乡,忆中江南。乌镇,那水墨渲染开的梦,瓦屋清悦的歌声,青石上悠悠的古老印迹。如烟、如梦、如诗、如画,从晨雾朦胧的摇橹声中向我们走来,古老而年轻的,描摹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迹。乌镇,历史悠久,双塔一墩和众多的古建筑、寺院庵院、由众多的古石桥和古街道串联成一个古建筑群,兀立于江南水乡、浙北平原。在20世纪虽遭受兵匪征战,外寇入侵和人为的严重破坏,仍然留下了不少石桥、古建筑,明清特色还是依稀可辨。二十来年了,乌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那蕴含着古老浪漫气息的民俗,在饱经了战乱和风雨后,断续而连绵的,延存至今。我以为,风俗民情是一座城的灵魂所在,读懂它,才方能读懂她。

穿越历史,追根溯源……

乌镇的起源: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据史料载,“乌青镇者,乌有乌陀、青有昭明青锁,故着二名,同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乌戍”(《乌青志》)。“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

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

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

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

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

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

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

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

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至于有名的东南西北四栅,据史料记载,古

时乌镇的水系四通八达,整个镇子就像一个岛一

样被水环绕,因毗邻京杭大运河,商业往来也很乌将军像

是兴盛,其水系和太湖水系又是相连,那时的太湖水贼就经常来侵犯这个商业兴盛的地方。按理说这里应该有官家保护才是,但乌镇行政上又处于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处,当地官府在太湖水贼来犯时总是相互推诿无人管理。乌镇居民不堪其扰,就自行在镇子的东南西北四大水系上修建了几个大的水栅栏,白天升起水栅对外交易通商,晚上则降下栅栏防止水贼来犯,后来当地居民就依据东南西北四个栅栏,将其相临的大街也称之为东南西北大街。而当时的东栅栏,就是现在的东栅景区里的逢源双桥;西栅栏,在西栅景区入口处大家就能看到一个很大的栅栏门。南栅和北栅的确切地址还没有得到考证,不过这个地名却这么一直流传了下来。

也许,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情怀,孕育了这样的小镇,衍生出她古朴的文明,毓秀清灵中掩藏不住的历史的厚重感。走近她,一股馥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浅看与众不同的农历乌镇年……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

一、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小镇乃至全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晚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曰“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这一古老的中国习俗,使这一方古朴的传统味更浓。

二、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

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

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

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

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

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

动。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香市: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来月。清明节那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

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所以香市时,妇女们有个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花手”,以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

择清明到谷雨赶香市是有道理的。谷雨一到,农家就要投入饲养春蚕的忙碌,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正好闲着,又值风和日丽,正好热闹一番。

而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与乌镇多寺庙以及去杭州的香客途经乌镇烧回头香的习惯有关。乌镇建于梁代存至民国的古刹有3座,唐长庆年间,寺庙有30多座。明清时期,乌镇的寺、院、庙、观、堂、庵不下40余处。寺庙多,香客来得多,随之而来的摊贩、戏班子等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同时,由于杭州西湖香市名闻天下,每年清明前后,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湖州农村的农民都要途经乌镇前往杭州烧香,回来后,还要在佛事兴盛的乌镇还香,名曰回头香。这批香客涌进乌镇,也催化了当地的香市兴盛。

如今“香市”活动已成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