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优质ppt]
合集下载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优质ppt]
2021/6/19
割裂物质和运动辩证统一关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的存在,而否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6/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 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 运动、思维运动。
—— 牛顿
2021/6/19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2021/6/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021/6/19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学”(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学”(道理,“存天理,灭人欲”) “形上学”(《易传》:“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火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木
土
水
金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人
钟
霍
关节
布
心脏
斯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章ppt课件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存在的发展。
05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社会 实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分析 社会现象时,要注重深入 到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根本原因。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
检验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哲学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新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存在的发展。
05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社会 实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分析 社会现象时,要注重深入 到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根本原因。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
检验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哲学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新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第-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一章ppt课件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本章小结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 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
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06
本章小结
重点概念回顾
马克思主义定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 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 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种类
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 实践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概念和特征
认识的概念
0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
实现,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认识的特征
02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种类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本章小结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 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
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06
本章小结
重点概念回顾
马克思主义定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 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 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种类
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 实践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概念和特征
认识的概念
0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
实现,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认识的特征
02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种类
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一章的ppt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 物质形态
个性 部分 共性 共性
物质=原子
物质=客观 实在性
2.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
意识
狼 孩 卡 玛 拉
人脑的机 能和属性 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
从其起源来看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体由于 受到其他 物体的作 用而产生 机械状态 、物理状 态或化学 状态的改 变
“人不能两次 踏入同一条 河流”。
赫拉克利特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 在方式、根本属性,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 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 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 离开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把运动与物质割裂开来,把运 动看成超物质的运动,精神的运动。
幡动 !
风 动 !
——钱穆,《人生十论》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界 物 质 的 统 一 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物质
主观精神
精神 客观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世界
多元论
精神世界
客观知识世界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皆 变,无物 常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物质的 客观实在 性原则, 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 元论。
坚持 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 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坚持
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 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体现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组成她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对主义诡辩论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夸大静止的相对性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县令断案
“我不是我”
古希腊有一个叫欧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 其事的样子。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 的我已不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所以我没欠你的钱。”邻居气得打了他一顿。二 人闹到县衙,县官问欧布里德: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他把他的理 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邻居,为什么要打人?邻居说:“一切皆变, 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打人。”县官无言以对,只好不了了之。
Y1 O
Z
1
Z
X1
X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时间 和空间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又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 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50 C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 汽
水
冰
0 C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巍 巍 青 山 两 岸 走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滔 滔 江 水 向 东 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
联系的特点之一:客观性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 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 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 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 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 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 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注意分寸”、“掌握火 候”、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 P39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是发展的渐进性
是对度的突破 是发展渐进性的中断
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相持 表现为静止、平衡等的破坏
漱 , 虽 然 前 一晚凌 晨一点 才睡, 但是我 没觉得 困。洗 漱完我 看了眼 床上的 两只死 猪 , 还 是 决 定不叫 醒他们 了,让 他们睡 一会。 然后我 出发去 找她。 那 天 早 晨 下 着 细 细 密 密的小 雨,车 很少人 很少, 空气很 好,我 沿着路 边往她 的学校 走,听 着 树 叶 偶 尔 被风吹 的哗啦 啦响, 心情就 很好。 在路上 我给她 打电话 ,提示 对方关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肯定
否定 否定
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 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
理论意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P38
事事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2018版)第一章课件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劳动实践——决定性环节 (二)物质生产实践——基础 (三)实践活动——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和特点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的涵义、实质 2.新事物 (1)涵义 (2)区分的标志 (3)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含义 2. 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4.重要意义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两种错误的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4.重要意义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关系 3.重要意义 (五)本质和现象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3)扬弃 (4)方法论要求: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具体分 析,否定、肯定。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两次辩证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 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 折的。
(2)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涵义、方法论 (2)二者关系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含义 (2)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意义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 (2)辩证关系 (3)要求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 (1)自我否定 (2)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和特点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的涵义、实质 2.新事物 (1)涵义 (2)区分的标志 (3)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含义 2. 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4.重要意义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两种错误的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4.重要意义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关系 3.重要意义 (五)本质和现象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3)扬弃 (4)方法论要求: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具体分 析,否定、肯定。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两次辩证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 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 折的。
(2)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涵义、方法论 (2)二者关系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含义 (2)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意义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 (2)辩证关系 (3)要求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 (1)自我否定 (2)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原第一章课件(18版)
• 辩证法既是世界 观也是方法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的统一,是客体原型(依据)与主体差异(创造)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始终存在的两对哲学派别 世界的本原问题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
世界的状态问题 (重要派别)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两对派别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
原因分类: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内因与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正文 . 第一章
第 17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正文 . 第一章
第 10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基本观点是将近代 自然科学所认为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看作物质世界的本原。在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14一15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应时代的要 求,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受此影响,人们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有了较快的发 展,并且不断地深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上,特别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数 十种化学元素相继在这一时期发现。这一时期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化学 原子论,他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作为最小的单位在化学反应范围内,进行化合与 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这种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与方法, 反映到哲学上,就逐渐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主要基本理 论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原子是“宇宙之砖 ”,即世界的本质就是原子。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而言,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是联系不可分的。曾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述过二者的关系,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简洁的两句诗 彰显了静中有动意,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的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 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同样,承认相对静止,也并不 否定绝对运动。孤立或分开两者中的任一个,即: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将相 对静止绝对化或者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都会走向形而上学不 变论。为此,要始终坚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始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互静止的统一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诡 辩论。
2018版马原第1章PPT课件
F=GM1M2/R2
想象
第37页/共83页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用
第38页/共83页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动和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第39页/共83页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者的 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你对主体选择的前提和内 在根据是如何理解的?
42
第42页/共83页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 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 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43页/共83页
•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 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 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1
第1页/共83页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物质决定意识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一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实在性 共性 物主义物质观
第19页/共83页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PPT课件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 概念的关系,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性。
23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 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0 60
形而上学
世 界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是
承认矛盾
怎
样
孤立的观点
的
问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题
否认矛盾
13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 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 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 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 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56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联的系实—质相:互新作事用物—的运产动生—和变旧化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上指升合或乎前历进史—前进发方展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下指降丧或失后历退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6
工蜂
雄蜂 蜜蜂
蜂王 蝴蝶 昆虫 动物
斑马
世界是多样的,
花草
生物 石油
有机物 水
又是统一的,物
23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 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0 60
形而上学
世 界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是
承认矛盾
怎
样
孤立的观点
的
问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题
否认矛盾
13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 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 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 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 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56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联的系实—质相:互新作事用物—的运产动生—和变旧化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上指升合或乎前历进史—前进发方展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下指降丧或失后历退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6
工蜂
雄蜂 蜜蜂
蜂王 蝴蝶 昆虫 动物
斑马
世界是多样的,
花草
生物 石油
有机物 水
又是统一的,物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问题:“龙”是什么?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 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 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西游记人物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 动的作用。
人工智能与意识
(生物学前提)
使人直立行走
劳 动
促进人脑生成, 促进人思考问题 产生语言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 会发展的产物
由于狼孩脱离了人类社会,所以不可能产生意识。
狼孩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 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 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 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 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 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 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 养大的裸体女孩,小的有七 八岁,大的只有十一二岁。 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 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 晚上出来觅食。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发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 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 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 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证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 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 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 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 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 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 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
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
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相互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永恒的、无 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 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统一:
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在相 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整个 物质世界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静又 动的辩证变化过程。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8、“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唯心主义
9、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特点: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时间和 空间的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
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
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质的共同属性。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动 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物主义不彻底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 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 运动、思维运动。
割裂物质和运动辩证统一关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的存在,而否认
1870年前后,首先使用“哲学” ( “爱”和“智” ) 反思、批判、超越、创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 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 唯一标准。
D.休谟
赫胥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成是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神秘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辨一辨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唯心主义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唯心主义
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唯心主义
4、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唯物主义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唯心主义
6、“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 运动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 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 牛顿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学”(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学”(道理,“存天理,灭人欲”) “形上学”(《易传》:“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
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相互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永恒的、无 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 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统一:
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在相 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整个 物质世界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静又 动的辩证变化过程。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8、“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唯心主义
9、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特点: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时间和 空间的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
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
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质的共同属性。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动 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物主义不彻底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 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 运动、思维运动。
割裂物质和运动辩证统一关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的存在,而否认
1870年前后,首先使用“哲学” ( “爱”和“智” ) 反思、批判、超越、创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 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 唯一标准。
D.休谟
赫胥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成是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神秘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辨一辨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唯心主义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唯心主义
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唯心主义
4、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唯物主义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唯心主义
6、“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 运动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 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 牛顿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学”(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学”(道理,“存天理,灭人欲”) “形上学”(《易传》:“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