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它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它还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它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汉乐府民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lěi) 狗窦.(dòu)
松柏冢.(zhǒng) 累累
..
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2.文体链接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3.划分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研读1-4句:喜忧
【交流点拨】开篇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
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相对照,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家中有阿谁”是老兵近乡途中问人的话,表现了老兵盼望归家,关心家人的喜忧参半的心情。
2.研读5—10句:忧
【交流点拨】远望是“松柏冢累累”,近看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一派凄凉破败景象,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3.研读11—14句:悲
【交流点拨】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羹饭熟了却“不知饴阿谁”,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4.研读15—16句:泣
【交流点拨】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文本探究
5.结构: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交流点拨】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希望落空(忧)→彻底失望(悲)→悲哀流泪,心茫然(泣)。
三个场面:老兵回家前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做羹,饭菜熟后无人一起吃
【小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离世,田园故宅已成废墟,自己亦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四、交流展示
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
那么,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交流】无休无止的战争,使老兵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百姓离散,亲人天亡。
人忘了,家没了,国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而对战争的另一方是不是就是幸福无比的桃花源呢?“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歌》)战争如此残酷,那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 学生散议)
五、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岑参的这首雪中送别诗。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cén shēn) 裘(qiú) 冷难着.(zhuó) 辕(yuán)
岑参
..
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掣(chè)
2.作者链接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擅长七言歌行。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3.背景链接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交流点拨】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层(1—10句)“咏雪”
第二层(11—18句)“送别”
(二)文本探究
赏析第一部分诗句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交流点拨】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交流点拨】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得意外,也表明雪来得急,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交流点拨】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描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赏析第二部分诗句
7.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交流点拨】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8.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勾画了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交流点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
【交流点拨】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四、交流展示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
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交流】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文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五、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风狂雪早、奇寒难耐、奇异风光
送别——依依不舍、惆怅之情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三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名北固亭,亦称北顾亭。
有怀,有所感悟。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词来走近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万兜鍪
(dōu móu)
..
(2)读准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作者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存词六百多首,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3.背景链接
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年代久远无从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2.主要内容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交流点拨】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交流点拨】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小结】上阕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交流点拨】“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交流点拨】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结】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二)文本探究
3.说说作者想借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
【交流点拨】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怀古,触景伤情,这“怀”里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
(2)下阕怀古:万兜鏊、战未休、孙仲谋
【交流点拨】因为孙权曾在此建功立业。
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孙权,并寄希望于下一代。
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声,也是与懦弱庸碌的掌权者和主和派的严正交涉。
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
【小结】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
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四、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四课时《过零丁洋》
一、导入
著名作家二月河谈到为官之道时曾说:做官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和官衔与人们、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是最高层次的,诸如焦裕禄、文天祥等,属于这个层次。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诗走近文天祥,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所思所想。
当然作为语文课来讲,更主要的是知其人,解其文,进而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
二、自主学习
1.作者链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
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 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2.背景链接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出示读诗要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二)文本探究
3.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交流点拨】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交流点拨】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交流展示
爱国诗词积累
(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白马篇》)
五、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
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五课时《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面对这要塞,元代散曲家,时任陕西行台中丞的张养浩发出了怎样的咏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自主学习
1.作者链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
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 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
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2.背景链接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出示读诗要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二)文本探究
3.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交流点拨】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交流点拨】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交流展示
爱国诗词积累
(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白马篇》)
五、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