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认识的本质
B、被证实,有证据、“事实”支持(实 证主义) 观测渗透理论,证据对理论不保持中 立,不能证实\证伪一个理论.
C、可检验性,可以被证伪(波普尔) D、预见新的事实(拉卡托斯)。
2、真理的真理性是其客观性
•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符合论: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致.
2、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 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B、感性认识有待上升、深化为理性 认识 •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
(观测渗透理论:理论决定人摄取怎样的 感性材料。)
培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 重;要象蜜蜂.
2、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 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
A、客观事实的无限发展 B、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 C、一定历史阶段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 历史的统一
⑴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在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 ⑵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 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价值和真理的统一
•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 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 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 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 ,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 价值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一般认为善恶根 源于自然\人性\上帝等,是永恒地、普遍地正 确. 一些行为准则 ,如“不许撒谎”、“遵 守诺言”、“不得杀害无辜”等等,不论 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绝不能合理地被侵 犯或放弃。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3、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4、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马克思主义作业*******学院12*******张伟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楚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歧视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这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和创造客体的活动,也就是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马原理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例题(多选) 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 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 致的名言还有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 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 不同的
考点3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二,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 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过程,称之为能动 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
反映论
论
考点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的本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
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
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 一、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 二、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考点33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再见
二,从认识的角度看,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
考点31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的作用 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 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 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的作用有:激活作用; 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3个)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答:生活的、实践的观点。
(列宁)单选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2、认识论的派别主要有哪些?答:唯物论的反映论(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认为,反映如同照镜子);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途径:认识是通过参禅、顿悟、纯粹的思辨获得的,因而是主观自生的。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上帝、佛祖、圣人告诉给你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先于经验获得的,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可知论;不可知论。
单选圣人不行而知,这种观点属于(C)A、唯物主义反映论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地位?特征答:(1)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地位: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认识论要么认为思维不能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存在,要么认为思维虽然能认识存在,但没有能动性,只是像照镜子一样,镜子外是什么东西,镜子里也是什么东西,而不像画画一样,模特是一定的,但不同画家画出来的模特却是千姿百态的(3)特征: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
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单选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如借助于电视、书籍而实现的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指直接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自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又是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认识论
二、实践论——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意识形式
2、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具 有波粒二重性
光本性的认识
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 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基本内容
一、反映论
二、实践论 三、过程论
四、真理论
总则: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02-马原第二章
3.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 不能停留于某一点上,认识运动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人的认识的任务在 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 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 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
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各种形式 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 中介: 工具 手段 程序 方法
主体
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 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 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血的教训
15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圣特病危,群医束手无策。当时 ,意大利米兰有个叫卡鲁达斯的医生说,直接向教皇输入 人血(童男的热血)可以救治。 实践尝试(失败)——理性认识
17世纪,医生们用羊血给人输血。 实践反复——认识反复 100年后,1875年,朗特亚医生借助显微镜弄明白了血液 的成分是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不同动物的血液混在一 起促使红细胞凝结,导致羊血杀人。 实践发展——认识深化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 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主张 辨析题解释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主张辨析题解
释
两者的本质不同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指思维反映存在的理论。
认识者通过对实在物的直接的感性直观认知到存在的东西。
反映论和认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并不等同。
认识论是反映论的高级形态,只有人才有认识,特指人的反映,而不是讲动物的或其他更低级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了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
两者的观点不同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只有脑而无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也不能产生心理,这与其它生命意识予以区分。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左。
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言: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都否认物质世界是认 识内容的唯一来源,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反对唯物主 义反映论的。
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 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区别于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 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 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贝克莱、 休谟、康德等等,都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精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人对世界 的认识不过是对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回忆说”是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 最原始的形式,中国古代的程朱哲学、德国近代的黑格尔哲学也 都是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反映论,它不但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有 着原则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 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的缺陷:
第一,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 性和历史发展,去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 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第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了解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 应用于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 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 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 种能动的反映具有模写性与创造性两个基本特点。
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
(1)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模写绝不是直观的描摹,而是人在实践 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揭示和探求,其中既有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 对对象或对象的方面的主动选择,也包含着主体对对象的观念重 建或再造。 (2)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模写不同于照镜子式的映现,而是具有 中介性的,是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方法、手段等等)的作用影 响客体、接近客体,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客体。 (3)这种模写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具有阶段性和等 级性的过程,即由事物的一级本质向二级本质以致无穷级本质的 逐渐深化和不断前进的过程。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二、唯物反映论与先验论、旧唯物主义以 及不可知论
(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
三、反映概念的演进
实践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 系。 认识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世界 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辨证 的观点运用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 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 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奉行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头脑中固有的,人 们对世界或“存在”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的认 识,世界不过是“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 反映
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
一是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 “从物到思想和感觉”; 一是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 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认识不过 是客观世界在认脑中的反映。反映论是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必然的理论结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如西方认识论史上,从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 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直观感性论,都 承认认识的客观来源,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二 唯物反映论与先验论、旧唯物主 义以及不可知论
(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
(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 论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它包括:
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它是认识内容的 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 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认识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认识与认识的对象相符合, 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表现在能动地返回实践, 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不仅有认识是否受客观对象制约 的问题,而且有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存 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 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因而必 然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不仅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而且彻底 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