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三个层面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体系·产业升级·企业创新
中不 可避免 地 出现 了恶性竞 争 、 结构趋 同的现象 , 使
会转 型 , 市化 进程也 在不 断 向前 推进 。 城
( ) 国处 在社 会经 济转 型期 一 中
得市 场经 济在 浪费资 源 的过 程 中勉强 被货 币选票 拉
一
、
转 型 期 的 中 国经 济增 长
中 国正处 在 经 济 的转 型 期 , 济 的调 节从 计 划 经 经济 主导 转 向 市 场 经 济 主导 , 多 机 制 并 不 完 善 。 很
同时, 中国社 会 由农业 社会 向工业 化社 会 、 知识 化社
视 了整体经 济 的协 调发 展 , 体 经 济 在 追求 量 的增 整
的 GD P的增 长率很 高 , 不 是 高 科 技创 新 的结 果 , 但
中 国被 公认 为是 生产低 端产 品 的“ 世界 加工 厂” 中 。 国 出 口产 品 中低 端 劳动 型 密 集 产 品较 多 , 端 产 品 高 较 少 。“ 世界 加工 厂” 的形成 与企 业创 新缺 乏是 相互
和政策, 以保 证市 场秩 序稳 定有 序 。 二 是 由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化 、 识 化 社 会 转 型 。 知 目前 , 中国社 会形 态是 农业 社会 、 工业 社会 与 知识 社 会 并存 。世 界各 国 正 以全 球 为 竞 技 场 , 开 以 经 济 展
一
是 中 国的产业 结构仍 须 改进 。尽 管中 国每年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3 F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0 3 【 0 1 0 — 1 — 5 1 7 — 5 9 2 1 ) 50 4 0
宏观调控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综述
中国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归纳中国宏观调控理论和宏观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历史。
197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经历了四个探索发展的阶段:1.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宏观调控理论从“综合平衡”转变向“宏观调控”;2.1993年至1997年: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思想基本形成;3.1998年至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两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4.2013年至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从“综合平衡”转向“宏观调控”(1978—1992年)(一)“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摆脱了对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计划经济体制,大到矿产资源,小到柴米油盐,政府部门决定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
因此,国内经济没有宏观、微观之分。
在当时,一般称宏观层面的政策为“计划管理”,称微观层面的政策为“经济体制管理”。
“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使国内各产业、各区域平衡发展。
度量国家经济是否综合平衡的指标通常是财政平衡、物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研究存在争论。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综合平衡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综合平衡的效果不只是解决社会矛盾,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学家存在很多讨论,基本围绕着“综合平衡”即宏观平衡还是也包括微观效率。
刘国光所认为的“国民经济平衡不仅要实现经济内部的平衡,还要结合自然环境的平衡”。
这是一种超前的政策思想,与现在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环境”“生态平衡”有关联,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探讨的范围。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曾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综合平衡”产生过讨论,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平衡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相对平衡性,以主观能动性干预经济不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
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手段来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开始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等间接手段来管理经济活动,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使用,并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同时却又缺乏必要的应变性、灵活性,在亚洲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外部意外事件冲击面前,就显得无所适从。
有效的宏观调控需要不同政策相互配合,虽然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政府工作报告一直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两大政策在配合运用、相辅相成上一直不甚成功。数据来源:流星毕业论文网
三、努力探索富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1.进一步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建立健全预调微调机制。科学的调控方式是一国宏观调控政策趋于成熟的标志。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预调微调机制。进行预调,是要防止调控的大起大落,避免经济运行中的“急刹车”。进行微调,主要是注意调控方向和力度,避免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这就要求我们敏锐地观察经济形势的细微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可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并以此来选择时机,及时调控经济运行。在经济周期变化的各个不同阶段,要特别注意各主要经济指标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和程度,以确定预调措施在什么时机出台。数据来源:流星毕业论文网
2.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由于宏观调控的对象、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投机者,往往利用调控政策的不健全打“擦边球”,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例如当前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总量问题,而且更要注意优化结构,关键是要“实行更加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满足产业政策对货币的不同需求。”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支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五个阶段,总结历次宏观调控经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日趋丰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日趋成熟,调控实践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整和资源配置方面;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
3.调节弹性不同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力度大,弹性差;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伸缩性、灵活性,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
4.政策时滞长短不同财政政策内部时滞长于货币一步一步,但其外部时滞短于货币政策。
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同属于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用使用方能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分所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信用、财政立法和执法、财政监察。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稳定特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稳国际收支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总结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总结2024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的时期。
本次报告旨在总结202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其影响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与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首先,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加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和适度的货币供应,有效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
GDP增速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平稳增长,就业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其次,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政府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利因素增多。
这对我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包括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产能过剩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但改革的难度较大。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2024年也是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一年。
人口结构的变动将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政府需要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养老福利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推动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创新能力,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
同时,政府应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一、前言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浩大改革。
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社会则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此,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究中国二十世纪末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列举相关案例,希望可以全面、准确地刻画这一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结构逐步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来说,取而代之的是对外开放、市场计划和私有化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是对外开放的改变。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外贸发展一直稳步增长。
1980年-199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从201.6亿美元增长到了3072.9亿美元。
几乎是原来的15倍。
而在19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较高知名度扶植和对外贸易环节的技术升级,外贸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计划的改变。
市场计划是经济计划体系逐步废弃后出现的一种混合经济计划模式,合理规范的市场竞争对于发展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中国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就是寄希望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收入的逐渐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改革方案包括贸易、债券、股票、房地产、金融和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是私有化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革,国企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从零售商店到银行、工厂,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均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国有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合资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多元化。
三、抑制通货膨胀: 造就新的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推出,中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的阴影。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1994年后中国政府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增值税、营业税、社会保障等,都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具体举措及效果分析
前沿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具体举措及效果分析◎文/任若楠摘 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控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工具。
在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市场雏形,1640年开始盛行市场自由理论,直至垄断主义和经济危机出现,人们才意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当政府运用经济理论做出决策就产生了宏观经济政策。
不同于西方,中国至1956年还是计划经济,直到改革开放,才正式提出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理论,这对中国当时的经济转型尤为重要。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举措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效果分析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呈周期性波动,而经济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实施举措及其效果的差异性,但总体体现了相机抉择的原则。
1 1978-1983年:紧缩的财政政策到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1978年以前,国家一直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下,经济长期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想要发展经济,必须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周期性波动,所以开始出现了经济周期。
1.1 财政政策的具体举措及效果分析1.1.1 1978-1980年:紧缩的财政政策1978年,国家经济相对过热,出现通货膨胀。
因此,政府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降低财政支出的方式抑制经济,如减少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增加税收,发行公债;抛售农产品,抑制价格上涨等[1]。
但这一时期预算和决算不一致,预算安排从紧,实际贯彻力度却不强,使支出超支。
(1)政府安排:政府预算低于决算水平。
以g为例,在不考虑挤出效应的情况下,若政府购买g减少Δg个单位,则相应的产出y将减少kgΔg个单位,总产出会降低,进而使国民收入和总需求下降,抑制经济过热,以起调节作用,促进均衡效果。
(2)实际情况:决算支出增加,收入减少,财政赤字。
实际执行时,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没有使政府安排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调查数据上看,1979年决算总收入1,103.3亿元,比预算短收16.7亿元,而决算总支出1,273.9亿元,比预算超支153.9亿元,赤字170.6亿元。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 通货膨胀率降低;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成果,实现了 “高增长、低通胀”。
由于此次调整力度实施扩大,虽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 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 有一次调整。
2. 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中国90年代至今宏观经济政策
时间 1994-1997 1998-2003 2004-2007
2008 2009-2010 2011-2012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极 稳健 稳健 积极 积极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健 稳健 从紧 适度宽松 稳健
1. 1994-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 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 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 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 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 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 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 贷款总量。
相关措施
2008年开始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 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 明显通货膨胀,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 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加大三农投资;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农村公路管护 纳入财政支持;积极促进再就业;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金。
浅谈中国经济转型与宏观经济调控
榔簿灞
浅谈 中国经济转 型与宏 观经济调控
康晓霞
摘 ( 黑龙江煤矿安全监察局佳合监察分局 , 黑龙江 , 七 台河 , 1 5 4 6 0 { ) ) 要: 中国经济 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抗 风险能力和体制条件 , 具备实现经济进 一步 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 我们必 须着 眼长远 , 在充分肯 定取得 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对 中国经济未来运行 中可 能出现 的各种 问题做 到充分估计与准备, 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作为宏观 经济调控的 目标, 发展只 能看作是我们的一个政策取 向, 是不可能通过短期的量调整而完全达到的 。总的要求是, 宏观调控要与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 体制 的要求相一致, 要有利 于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和人力资本投资,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加强人 口和资源管理 ,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 键词 : 中 国经 济 产 业 结构 发 展空 间 可 持 续 发 展
成 的 资产 泡沫 破 灭 , 将来必然严重破 坏经济运行 , 资产 价 格 非 正 常 市场 发出错 误的价格信号 , 可能诱导原来 实体 经济领域 的资源流入到股市、 房市 , 影响经济 的正常运行 。同时, 也会 带米
社 会 财 富 逆 向分 配 效 应 , 恶化社会分配 的不公平, 导 敛 在 经 济 恢 复 前 价 格
大幅上涨 , 从而形成滞胀 , 中国经济将 陷入两难 的境 界, 政策选 择的余度更
小。
第三 , 通 货紧缩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供需 失衡 , 内外需求不足导敛 济 下滑 , 治理的一个最直 接的手段就是扩大需求 。 对 于外需 , 我们采取的稳 定 汇率 、 税 收 优 惠 的 政 策 在 世 界 经济 整 体 不 景 气 的情 况 下 , 对 整 体 需 求 拉 升 的作用将会 非常有限 ; 而扩 大 内需, 采取 的是通 过投 资和产业刺激 计划 来 间接提 高收入 , 以提 高消费需求, 但这却面临一个较大的风 险 积极 的政 策会 先体现在供给上有更大的提高或至少保持不变 , 如果 需求不能实现 我 们预 计的有 效恢复 , 产 能过剩 将会 更加严重 , 这 也是必须做好充 分准备 要 应对 的可 能 会 出现 的 问题 , 可 能会 使 原 本 突 出 的 部 分 行业 垄 断 利 润 的 问 题更加突 出。 如当前的中国高房价 的原因 的争论中, 也出现类似情 况。 中央
HT
各年通货膨胀率和完全通货膨胀率 400
百分比
完全通湖膨胀率 统计通货膨胀率 抑制型通货膨胀 率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300 200 100 0
年份
• 传统计划经济中,价格体系必须为计划目标 即国家战略服务, 国家意志代替经济规律形成 特定资源流向,因此强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 价格体系,这种价格体系是不公平的.
第一产业 2541.6 2763.9 3204.3 3831 4228 5017 5288.6 5800 6882.1 9457.2 11993 13844.2 14211.2 14552.4 14472 14628.2 15411.8 16117.3 17092.1
注:1980年以后一、二、三产业之和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分三个阶段
• 1.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 年党的十四 大召开 • 3.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
1.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在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的基础上, 从1953 年 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并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 制。
• (1) 实行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相结合这是用两 种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代替过去完全用直接管 理的办法。 • (2) 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 特别是 提出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3) 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 扩大指导性计划,给 地方、部门、企业更大的经济自主权。 • (4) 在经济管理中减少行政手段增加经济手段 和法律手段。但行政手段不能取消。 • (5) 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 得, 反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浅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
浅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经过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行业及经济增长,为了保持有效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用大量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目前看来保增长的短期目的达到了。
可是由此产生了这种模式的副产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持续地高通胀。
中国政府发现流通性过剩的严重情况后,在今年采取了经济转型措施,但是转型的过程总是痛苦的过程,未来数年我们将承受经济增速下降、CPI上升、汇率上升、数亿农民进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压力。
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速度总体水平下降,出口主导的经济高烧逐渐退却,投资将维持在高位。
可以预测“中国经济运行将温和放缓;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2011年的增速将达到非常低的水平”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事实上,未来数年中国GDP有可能下降到个位数,只有中西部、东部欠发达地区因为投资的关系,还会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在经济下行的同时,CPI在4%以上成为常态,货币购买力下降。
到目前为止为26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CPI受三个方面的重压。
一是输入性通胀,全球货币未能协调,宽货币与高通胀成为常态,目前包括欧美等地,刨除房价因素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并不低。
二是内源性通胀。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上以往社会保障体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欠帐。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
社会保障与提高最低工资需要有人买单,当社会财富不足以支撑时,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胀。
三是未来中国CPI有可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
如果说今年汇率、出口、房地产刚开始调整,今后一段时期会出现大洗牌。
特别是房地产,只要房地产继续调控,房产税的推出,支撑高房价的投资者一旦撤出市场,靠刚性需求也可能会被抑制,加之融资难度加大,已为地产商们敲响的重新排队的钟声。
经济结构调整,忍受高通胀低增长是必要的成本。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来约束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过热;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经济疲软时期,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需求,调整经济结构。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发展特定产业来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政策。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规划是指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的规划。
发展规划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内容。
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围绕全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工作重点来制定,以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宏观经济政策的恰当调控可以稳定经济运行,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可以确保经济发展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然而,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协调性等,协调各种政策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需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90年代以来的政策演变
经济学 部
谈镇
经济学脉络
经济学部
谈镇
经济学 教授 经济学 博士
一、经济学的框架
重商主义 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 1876年 列宁 斯大林 前苏联,前东欧, 中国大陆(东方) 亚当.斯密 1776年 重农学派 萨伊 马尔萨斯
大小穆勒 西尼耳 巴斯夏 边沁 庞巴维克 马歇尔
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
1.降低进口关税 2.取消数量限制,实行关税配额 3.卫生检疫制度科学评价
1 .就农业来说:没有“双赢” 2.就内容来看:作出巨大“让步” 1)关税削减幅度大 2)关税配额约束紧 3)私营企业比重高 4)卫生检疫标准刁 5)出口补贴承诺超
转轨
市场经济各国 (西方)
经济学的框架
接上页:
马歇尔 凯恩斯 1936年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卢卡斯:理性预期 供给学派 制度学派 产权学派 瑞典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伦敦学派 …….. “滞胀”
罗斯福“新政”
微观经济学框架
需求法则 消费者均衡(收入预算线、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剩余等)
均衡——弹性
1986年以前,农业游 离关贸总协定之外。 例如:可以用非关税 进行进口限制,可以 对农产品出口补贴; 1986年“乌拉圭”回 合
入世后江苏省农业的应对策略
经济学部 谈镇
一、WTO《农业协议》
1.市场准入。a)关税化 b)实行关税配额 c)关税减让 d)最低进口量规定 2.国内支持。a)绿箱支持 b)黄箱支持 3.出口补贴 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资料:9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9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 92:14.2%;93:13.2%;94:12.6%;95:9%;96:9.8%;97:8.5%;98:7.8%;99: 7.1%;2000:7.5%;2001:7.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一、宏观经济形势概述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明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1.经济增长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实现了6%左右的增长率。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增长依然相对较弱,表明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2.产业结构转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下,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降,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型。
同时,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3.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也在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的风险、债务风险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宏观经济政策建议1.做好结构性调整要实施积极的结构性调整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要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2.加大消费力度通过减税优惠和扩大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促进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
这样的政策可以刺激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金融监管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防范金融风险。
四、政策效果评估通过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的政策措施,可以预见,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结构性调整政策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加大消费力度的政策可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可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然而,也要注意到,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计量!模型∀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金玉国 [副教授 山东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 济南 250014][内容摘要]1978~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四个方面。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设计了四个制度变量,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进行了量化测度;计算比较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最后测定了各制度变量的边际影响率和弹性系数。
[关键词]制度变迁 制度变量 关系度 制度弹性[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1)02-0024-05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体制转型时期。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体制转型不但没有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反而带来了即期的经济增长。
体制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在世界上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所以,这期间的经济增长除了要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卓有成效的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
本文拟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对1978 ~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度分析。
一、宏观制度变迁的内容从宏观角度看,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宏观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产权制度多元化产权制度多元化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内容,即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本文讨论的是前者。
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完全是由经济体系的内部决定的#内生变量∃,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决定,所以,我们将其列入外生的#制度∃的范畴。
在计划体制下,我国长期以国有经济为主,在许多领域甚至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以来,上述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非国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
以工业为例,1978年非国有工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2 8%,1988年增至43 9%,1998年更增至71 9%,20年间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对比正好倒了过来。
中国2024202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4—202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梳理(一)2024年1、经济背景1)2024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主动改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GDP年均增长11.9%.2)20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3)202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主动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4)2024年期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5)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快偏热快速下滑,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快速回落到第三季度的9.0%,为2024年其次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2、经济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限制在4.8%左右一一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限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
3)城镇新增就业100O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限制在4.5%左右。
4)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
5)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状况下,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限制物价过快上涨”。
3、经济政策D政策名称与方向年初规划: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坚决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政策工具稳健的财政政策:A.变动政府支出: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削减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B.加大保隙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C.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再就业政策体系,实施主动的就业政策。
D.实行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宏观调控制度
宏观调控制度本文认为,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方面的新问题。
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布置的观点出发,通过比较内生布置和外生布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绩效,给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政策边界的明晰界定,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新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布置制度基础政策效应政策边界和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中国的宏观调控也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
假如说1997年以前,面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形还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压制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话,那么,1997年以后,面对在市场机制功能不断扩大基础上形成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宏观总量非均衡情形,尽管政府实施了更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三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和预期结果仍相距甚远。
对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和政策的规范探究业已引发出大量的探究成果。
然而,目前学术界大多数有关宏观调控的探究往往因暗含宏观调控政策能完全解决经济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绎的逻辑推论而陷入了宏观调控熟悉的误区。
本文基于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布置的观点,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础和边界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作为一种制度布置的宏观调控政策:内生和外生的绩效当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摒弃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设从而将经济运行分析由“无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转向“新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时,市场被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制度布置(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宏观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
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1978-1992年,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三个较明显过热阶段,我国政府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经济调整,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是: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行国库券筹集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搞好财政综合平衡;合理控制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严格管理社会集团消费;调整支出结构,增加重点投入;制定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实施税利分流;实行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整顿财税秩序,大力推进以法治税等。
经过这三次调控,基本上都实现了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由于当时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还不高,各种政策工具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仍较多地采取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方式。
这种调控在短期内收效明显,但也容易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降幅过大的局面。
二是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多次改革税收制度。
1983年开始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以第二步"利改税"为契机对工商税制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了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作用。
1988年开征特别消费税等新税种,运用税收政策调控经济,以遏制需求过旺、防止经济过热。
三是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978年以后,我国银行存款不断增加,资本市场逐步发育,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渠道不断拓展。
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转型的趋势,而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变化的深入认识。
二、宏观层面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经济转型助推质量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率、实现创新突破,都能够推进经济质量的提升。
同时,这些措施也可以带动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使得中国经济从过去的“以数量占优”转向“以质量占优”。
2.挑战:高质量发展难度较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方向。
然而,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难题。
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基础要素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行克服。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在一段时间内承受一定的经济短期压力。
3.机遇:新经济崛起,产业升级有望加速在经济转型中,新经济如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快速崛起,将有望推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经济强调创新、开放,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掌控,这将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抢占有利地位。
4.挑战:结构性矛盾需要解决中国经济转型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困扰,如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这些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长期持续改革,并且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微观层面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新型产业的发展机会增多在经济转型中,一些新型产业,如智能物流、生物医药等,正在崛起。
新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就业机会,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2.挑战:传统产业的升级受阻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因为缺乏创新和技术升级,竞争力较弱,人员流失等问题,升级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状况,找到相应的升级途径,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顶层设计
• 政府要当好“总设计师”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 吴敬琏、夏斌:“顶层设 计”是一个框架性的设计 ,它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 的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 过河”,而是自上而下的 “系统谋划”。
许小年:政府刺激经济是 抽鸦片 减少干预才能救经 济
林毅夫:可以再来一轮经济刺激 李稻葵:4万亿的历史功绩必须
肯定 厉以宁: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弊大 于利 钱颖一:短期内政府刺激经济是 应该的 克鲁格曼:发达国家不应放弃财 政刺激政策
资料来源:搜狐财经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教学内容
• 导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 宏观经济分析的工具箱 • 整体制度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解读 • 财税体制改革 • 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 • 金融体系改革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唱衰中国经济论
• IMF(2014年1月):中国的财政状况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 糟糕。中央政府最大的挑战是制定更好的制度来管理和监 控地方政府借贷,以防止附加风险累积,确保重要的社会 和基础设施支出有充足的资金。其他挑战包括减少地方政 府对卖地还债的依赖。
• 高盛:2014年中国金融危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五大风险之 一。
• 索罗斯: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并不是欧债、美国财政悬崖 和日本资产泡沫、而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各种形式的债务 融资工具在中国兴起,其可靠性无法评估的金融产品种类 迅速扩张,债务风险快速上升。即使中国政府控制银行和 大型国有企业,也不能阻止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唱衰中国经济论
• 鲁比尼(2012年):中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不断增加的银行不良贷款;巨 大的公共债务;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
• 野村证券(2013年3月):中国正显现出金融危机前的特征。“杠杆化快速升 高、潜在增速下滑、房价上升”等警示信号,预计市场风险的恶化,将会造 成贫富差距的扩大。
• 高盛、汇丰银行等(2013年中):将中国2013年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7.4%, 巴克莱资本(2013):预测中国全年GDP增速将会创下23年以来新低。摩根士 坦利(2013):中国经济已进入“超级熊市”,GNP会于2013年底放缓至5.5 %,2014年更会降至4.5%。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围绕四万亿的争论
吴敬琏:政府必须耐得住 寂寞
陈志武:经济刺激带来的 GDP乘数效应非常有限。
周其仁:经济刺激代价巨 大 中国安排
• 总课时:8次课,16课时 • 讲授:5次课(其中外请2-3次) • 讨论:3次课 • 考试成绩构成: • 出勤占10% • 平时成绩占30% • 期末考试占60%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打破“三驾马车”思路框架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 王洛林:中国正处在一个比较 困难的阶段,不要掩饰这一点 。
• 余斌: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 力很大,对今年的增长前景不 宜抱过高的期望。(预计略高 于7%)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 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 看上去都不太好。
• 李稻葵:预计增长动能将减弱, 至少现在如此。应该从心理上 做好今年开局不利的准备。
✓ 2003年—2012年,中国年均GDP增速为10.5%
在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下,
✓ 1993年---2002年,中国年均GDP增速为9.9% 商业银行向企业与地方融资平台
✓ 1983年---1992年,中国年均GDP增速为10.3% 2003年----2012年,中国年均CPI增速为3.0%; 1993年----2002年,中国年均CPI增速为6.5%; 1983年至1992年,中国年均CPI增速为7.8%。 成功地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
导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 何谓“转型时期”? • 打破“三驾马车”思路框架 • 从“三驾马车”到“长期供给”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确定未来十年方向的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12日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 张卓元:总体信贷和地方政府 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是主要风险。 地方政府必须借更多的钱来偿 还债务。困难会比较多,不一 定能很快克服经济下行压力。
•林毅夫: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速 将持续8%。 •厉以宁(2012年11月):唱衰中 国经济是没有根据的,只要中国加 快改革,创造新的人口和资源红利。 (2014):2014年经济会是乐观的, 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论调,他们 不掌握情况。 •张军(2013年):出版《中国经 济再廿年》,抨击“唱衰中国”论 调。 •国家发改委(2013年12月):地 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总体在可控制范 围内。 •马骏: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 8.6%,大大高于市场平均预期。 •项兵:大陆经济发展的长期荣景 是可期待的。中国崛起将是东西方 平起平坐时代的到来。历史上中国 只要全球化,就会是世界第一。
天量货币汹涌而出
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大增
• 截至2012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 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 关。
• 2009年M2增长率达到了27.6%的历史 高位。2010年虽然调整了超宽松的货币 政策,但M2增长率在近10年中,依然
仅次于2009年,达到19.7%,超过了当
年17%的目标值。
“四万亿”刺激计划的背景
2005年—2010年采购经理人指数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如何评价“四万亿”?
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在世界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发挥 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对危机的一揽子 计划,有人不顾事实的歪曲和指责,甚至是 不必要的代价。我想郑重的说明,正是因为 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 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继续保持了 中国发展的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这些年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抗风 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新一轮改革的383方案
• 3位一体 • 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 • 8个重点领域
•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产业、土地制度、金 融体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创新和绿色发展、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 3个关联性较强的改革组合
• 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 • 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四万亿反思:投向何处?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四万亿反思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 经济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恶化 ➢ 地方债务快速积累 ➢ 信贷剧增导致的资产价格、通胀水平大幅上涨 ➢ 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上升
1990年美国的M2为3.28万亿元,2010年末为8.848 万亿元,20年增长1.69倍。
• 当名义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超过社会总供 给的增长就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2000年—2010年广义货币发行量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 刘鹤:“顶层设计”指的 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 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 序。
许小年:改革不能单纯依 靠顶层设计 突破现有体制 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 丁学良:顶层设计要靠基 层“给力”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 克鲁格曼(2013):《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中国经济模式遇上了大麻烦》 ,中国经济这架飞机的增长引擎已经耗尽了燃料,将会一头撞在地上。过度 的重复建设,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是克鲁格曼眼中的危机所在。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 这第三 份吗, 要交给 党,看 看我们 是否不 忘初心 ,牢记 使命
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
几次价格飙升,甚至出现了资产
✓ 目前,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
价格泡沫。
不设上限,在基准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价
空间,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更重要的是,
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