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父情结

合集下载

注意女孩有恋父情结 如何教育孩子性知识

注意女孩有恋父情结        如何教育孩子性知识

注意女孩有恋父情结如何教育孩子性知识导读:注意女孩有恋父情结,现在很多女性都有恋父情结,注意这个是一个病态,所以家长一定要当心。

那么对于女孩来说爸爸是非常值得依靠的肩膀,所以发生恋父情结还是会有的,所以家长要注意女孩有恋父情结。

案例分享如果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你是谁?”他(她)都会告诉你,他(她)叫什么名字。

如果我们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会答错。

这说明,3岁以上的孩子都出现了两项看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

首先,通过自己所独有的名字,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他(她)已经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

也正是在3 岁以后,孩子能够初步地自己照顾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其次,通过大人的灌输,孩子已经能够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

这就是最初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发育到这一步。

“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腔期。

从出生到l。

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

从1。

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

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

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

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到“性器期”,混沌初开,开始注意起两性的差异。

女孩发现男孩有小雀雀,站着小便,像只骄傲的公鸡,说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无比委屈,感到矮人一等。

从而埋怨起生她的母亲来;而母亲又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埋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妒忌。

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 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 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一般是指依恋父亲的倾向,严重者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而嫌母爱父,做出一些独占父亲感情的事。

关于恋父情结的更多含义,这就来详细告诉你!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

在寻找恋人的时候会无意有意的选择和自己父亲有相似特征性格的人。

恋父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孩男孩都可能有恋父情结。

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由来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

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是指女儿在心理上对父亲的依赖性太强,不爱母亲只爱父亲,这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女性才会发生的,性格多为内向,刁蛮任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

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

如何处理孩子的恋父行为?

如何处理孩子的恋父行为?

如何处理孩子的恋父行为?有些女童对父亲异常的依赖和过度亲昵,这种行为表现往往被称为“恋父情结”。

父母应对孩子作性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还需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以弱化对父亲的亲昵行为等等。

开始,我并没觉得女儿对她父亲的依恋有什么不对,但上周见了一位来深圳出差的同学,听她说起另一位同学的家庭遭遇时,我才惊觉:女儿的行为似乎已经偏离了正常的亲子心理。

我心里非常着急,很想听听有关专家的指点。

女儿四岁前,我老公一直在部队服役。

直到女儿五岁,他才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

女儿从小寄住外婆家,常与舅舅家的小表哥一起看警匪片,从小就特别崇拜警察,因此,一直视当警察的爸爸为偶像,喜欢黏着她爸爸。

老公因为女儿小的时候自己一直在部队,转业后工作又太忙,极少有时间陪女儿,心中一直对女儿有种歉疚感,故而对女儿的要求,他总是悉数满足。

平时,老公不仅非常宠爱女儿,为了弥补心中的歉疚,假日,他还会开着摩托车带女儿四围兜风,四处“觅食”,去她想去的地方玩。

都说亲子之间异性相亲,这话一点也没错。

女儿喜欢她爸爸远超过喜欢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对她爸爸的感情渐渐从崇拜到依赖,每当她考了好成绩来向我们邀功,或我们问她想要什么礼物时,她的要求常常是:爸爸亲她一下。

她爸爸便抱着她,奖赏性地在她的额头盖一个“印”。

女儿就会非常高兴,承诺以后一定会考出更好的成绩。

女儿六岁那年,看到别人弹古筝很羡慕,吵着也要学。

既然是孩子自己喜欢,我们便专门为她买了一架上好的古筝,还为她请了一位古筝老师上门教她。

谁知不到一个月,她就厌烦了,要放弃。

我不想孩子养成做事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自然不答应她。

女儿虽然勉强坚持下来,却常常不能自觉练习,老师要求她每天在家至少练习45分钟,她却常常弹不到10分钟就喊累了。

任我怎么软硬兼施,她就是不肯就范。

当她爸爸劝说她时,她就提条件,说她弹得累了,要爸爸抱她一下,或是举起手指,说她弹得手指好痛,要爸爸帮她揉揉,总之就是极尽撒娇之能事。

恋父情结有哪些表现

恋父情结有哪些表现

恋父情结有哪些表现恋父情结的表现有哪些?关于恋父情结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很容易被单纯的看作性格问题,而不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所谓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关于恋父情结的表现,你都清楚多少?恋父情结在理论上具备的条件根据弗洛伊德的上述理论,一个有恋父情节的孩子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是女孩子。

2、以母亲自居,并且依母亲的样子行事。

3、她要独占她父亲的爱。

4、她对自己父亲所爱的人常怀嫉妒,特别是对自己的母亲常怀嫉妒。

恋父情结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1、都二十出头的人还一口一个“我爸爸”,回到家里不管有没外人,往父亲怀里钻的亲热劲儿谁看了都肉麻。

2、找男朋友必以自己的父亲为最高标准,总在男友面前说:“我爸就不会这样……”3、对男性有过分愤怒,没来由地怨恨,甚至轻微的暴力倾向。

4、肆无忌惮地伤害自己爱的人,事后却又撒娇痛哭,用一切办法挽回,在她们的眼里,男友和爸爸一样,是永远不会记恨的。

恋父情结过度者的症结和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

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

恋父情结的症结是女儿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甚至有的女儿已经成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而眠,其结果往往很糟糕,不仅会妨碍女孩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恋,即使结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难深笃;而且还会影响父亲的婚姻,还可能为此而酿成家庭悲剧。

1、创伤体验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

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

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2、不安全感在童年时期失去双亲中的任意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

恋父情结的研究

恋父情结的研究
在追பைடு நூலகம்性别角色平等的进程中,恋父情结的存在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恋父情结与家庭结构变迁
传统家庭结构与恋父情结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通常扮演着主要的家庭角色,这可能会使女儿产生更强的恋父 情结。
现代家庭结构对恋父情结的影响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到女儿的恋父 情结。
对阉割焦虑的处理
女孩则因为对父亲的依赖和亲近而产生阉割焦虑,需要通过认同母亲来减轻焦虑 。
恋父情结与三角关系的冲突
家庭中的三角化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亲与孩子之间会形成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在 恋父情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三角关系的处理
孩子会试图处理这种关系,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冲突,但这个 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借助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06
恋父情结的展望与教育启示
对恋父情结的展望
深入研究
拓宽研究领域
恋父情结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需要得到更多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其 内在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
目前恋父情结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 ,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文化和社会 背景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探索影响因素
影响恋父情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 括家庭、社会、文化等,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案例三: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总结词
恋父情结可能导致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女儿对父亲的过度依恋和追求,母亲对 女儿的嫉妒和排挤,以及儿子对家庭三角 关系的反感和排斥。
VS
详细描述
这个案例中,女儿对父亲的过度依恋和追 求导致她无法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母亲 则因为嫉妒和排挤而与女儿产生矛盾。同 时,儿子可能会因为家庭三角关系的反感 和排斥而无法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从而 产生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如果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你是谁?”他(她)都会告诉你,他(她)叫什么名字。

如果我们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会答错。

这说明,3岁以上的孩子都出现了两项看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

首先,通过自己所独有的名字,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他(她)已经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

也正是在3岁以后,孩子能够初步地自己照顾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其次,通过大人的灌输,孩子已经能够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

这就是最初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发育到这一步。

“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腔期。

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

从1.5-3岁,动欲区就是肛门,幼儿从排出中获得乐趣和满足用户。

第三阶段:性器期。

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

从6-12岁,幼儿的性欲躲藏下来,躲避异性,以同性习于。

第五阶段:成熟期。

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至“性器期”,混沌初开,已经开始特别注意起至两性的差异。

女孩辨认出男孩存有小雀雀,东站着小便,像是只自豪的公鸡,说道存有多神气就存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极其愧疚,深感矮人一等。

从而责怪起生她的母亲去;而母亲又就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责怪的基础上又迎了一层嫉妒。

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责怪与嫉妒的交织情绪,发展沦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通常须要三个条件:一就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就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少于母女的亲近;三就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青涩,含有“嗲”气。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行为教育】小心3 6岁女孩“恋父情结”!

【行为教育】小心3 6岁女孩“恋父情结”!

【行为教育】小心3 6岁女孩“恋父情结”!【行为教育】小心3-6岁女孩“恋父情结”!父女关系过度亲密并不是好现象,如果父亲在意识到女儿的过度依恋心理后,仍没能根据女儿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程度调整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就会对她将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下面故事中的小薇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小薇在老师眼里就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她学习成绩不好,还多次被评选为三好学生。

可是,小薇的妈妈却满腹的苦恼,因为小薇在家里经常可以作出一些叫做人无法认知的犯罪行为。

小薇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很宠她,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玩。

不大的时候,存有一次爸爸给她穿衣服,小薇很深入细致地对爸爸说道,“爸爸,长大了我必须娶你。

”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

每次小薇犯下了错误,总是在爸爸面前调皮,以躲避惩罚。

小薇的妈妈认为,父母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唱“黑脸”,否则会惯坏孩子,因此,她对小薇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经常扮演严厉的角色。

渐渐地,妈妈辨认出,小薇和她越来越疏离了,存有什么悄悄话也不和自己说道,而是说爸爸,晚上也必须和爸爸睡觉在一起。

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意,认为小薇这是孩子气的表现,长大了就懂事了。

但是小薇现在已经上初一了,不但没有变得懂事,有些行为反而更让人哭笑不得了。

一次,家里去了客人,小薇对客人的小孩比较礼貌。

客人走后,妈妈批评了她几句,她竟脱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每当父母发生争执时,小薇总是帮忙爸爸一起反击妈妈,特别就是当爸爸责怪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地挥拍。

有一次小薇的爸爸要出差,小薇知道了,坚决不让爸爸出门。

无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学的时候才脱身。

放学回家之后,小薇辨认出爸爸跑了,又哭又闹,硬说是妈妈“Merlebach”,甚至还说道,要是没妈妈,爸爸可以对她更好的。

爸爸走后,无论妈妈怎样关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

而给爸爸打电话时,她又像是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说出的话更是让人吃惊,说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觉得没意思等等。

恋父情结文档

恋父情结文档

恋父情结引言恋父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子女对父亲的情感依恋过度或畸形。

在心理学领域,恋父情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能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恋父情结的定义、成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定义恋父情结指的是子女对父亲的情感依恋过度或畸形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结可能表现为对父亲的过度倚赖、对父亲的情感过度投射、对父亲的过度依恋等等。

恋父情结通常发生在儿童或成年子女身上,但在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成因恋父情结的形成通常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成因:1.缺乏母爱:当母亲对子女的照顾不足时,子女可能会将父亲视为替代品,寻求情感上的满足。

2.父亲的威严形象:有些父亲在子女面前表现出强势和权威的形象,导致子女对父亲产生过度依赖和敬仰。

3.父亲的缺席:当父亲经常不在家或不参与子女的生活时,子女可能会对他产生强烈的渴望和依恋。

对个体的影响恋父情结可能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情感方面恋父情结的个体常常表现出以下情感特征:•对父亲的过度依赖和依赖•对父亲的情感投射和过度依恋•情感的不稳定性和容易受伤的情绪行为方面恋父情结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以下行为特征:•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对父亲的意见和指示极度依赖•对父亲行为的不健康模仿人际关系方面恋父情结可能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以下影响:•难以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过度依赖•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控制欲和矛盾解决方法针对恋父情结,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和缓解情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1.寻求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个体了解恋父情结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建立新的支持系统:培养和发展其他亲密关系,例如朋友、伴侣或导师,可以帮助个体稳定情感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3.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情绪模式,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主角即替身母亲_爱玛_中的恋父情结解析

主角即替身母亲_爱玛_中的恋父情结解析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简·奥斯汀,这位被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为“女性当中最完美的作家”[1],在1815年完成了她的第四部小说《爱玛》,并于同年出版了这部小说。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写到:“她(爱玛)母亲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的爱抚仅仅给她留下一点儿十分模糊的记忆”[2]。

在看完整部小说,读者会发现尽管爱玛的母亲在小说的一开篇就去世了,但是在哈特菲尔德庄园始终有一位母亲的替身,她拥有爱玛母亲的地位,她履行着爱玛母亲的职责,她是谁?1恋父情结英国社会学家杰弗瑞·高尔认为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心中都存在着恋父情结———“女主公憎恨并蔑视她们的母亲而嫁给了父亲的替代人”[3]。

高尔发现这个主题在这四部作品中被不断重复———《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

因此,在高尔的看来,《爱玛》中的主人公爱玛也具有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也称“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在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性本能,这种本能让儿童对同性家长产生排斥,对异性家长则产生爱恋之情,对女孩子来说,这种感情就是爱恋父亲,排斥母亲,也就是恋父情结[4]。

最初弗洛伊德将恋父情结命名为女性俄狄浦斯情结,后来荣格根据古希腊神话厄勒克特拉公主的故事将其命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相传厄勒克特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无论恋父情结的名称如何变化,它的本质是指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即女儿渴望代替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2恋父情结内涵高尔认为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恋父情结有两方面的内容:憎恨母亲并且嫁给父亲的替代人。

但是高尔的发现却不符合小说中的情节,尽管爱玛的确有恋父情结,可并没有伴随着高尔所认为的憎母内容。

爱玛的母亲在爱玛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爱玛对仅给“她留下一点儿十分模糊的记忆”[2]的母亲如何产生憎恨?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的内容主要是女儿渴望代替母亲占有父亲的爱,因此爱玛的恋父情结集中体现在对母亲的替代。

浅析《简爱》的恋父情结

浅析《简爱》的恋父情结
世 界 文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ຫໍສະໝຸດ 2 O 1 3_ 0 l 8
浅析《 简爱》 的恋父情 结
晏资 芬 赵 先栋
( 中国石油大学( 华 东) , 山东 青 岛 2 6 6 5 8 0 )
摘 要: “ 恋父情 结” 是指女儿爱父嫌母 、 想要取代母 亲的复杂情感 。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看 , “ 恋父情 结” 是简爱爱情观
( E l e c t r a C o mp l e x ) ,原 型 为 希腊 神话 中厄 勒 克 特拉 公 主 杀母 、
约翰 的出现无疑在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设置了巨大屏障 。 周 国平在《 谈爱情》 中说 : “ 我觉得 真正 的爱情 , 它里面应 该有一种最重要 的激情 ,就是给予 的激情 ,或者说奉献 的激 情 。” 圣约翰代表一类 自私的婚姻观 , 他对简爱的追求 是基 于 传教者的义务 : “ 我有权要求你——不是为 了我的欢乐 ,而是 为了我主的工作 。 ” 相反 , 罗切斯特代表为爱而结合的婚姻 观, 他能为简爱奉献全部 , “ 他对她爱得非常深 , 非常体贴” 。这种 从比较 中做 出的选择 , 更凸显 出隐藏在简爱心中的恋父情 结。
为父报仇 的故事 。弗洛伊德在《 梦的解 析》 中将 小女孩 “ 爱父
嫌母” 的潜 在 愿 望 , 称为“ 恋父情结” 。 探 究 简 爱 的 恋 父情 结 , 能
四、 从 作 者 经 历 看简 爱 的恋 父
弗洛伊德说 : “ 作家是这样的人 :他 由于在现实 中得不到
本 能 的满 足 , 便 从 现 实 转 向幻 想 ; 在幻想世 界里 , 他 尽 情 地 满
的“ 母亲” , 使 简 爱 一 度 被 亲情 抛 弃 。

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

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

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父爱的缺席,通常是指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陪伴、等方面的不足。

这种缺席分为几种情况,例如父亲长期忙于工作、离异或缺失等。

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于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父爱的缺席会导致孩子在情感、性格和行为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在《简爱》这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典型的恋父情结的例子。

她对父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和崇拜,这种情感甚至在父亲离世后依然持续。

在小说中,简爱的父亲早逝,母亲也不在身边,她由姑妈和表兄妹抚养长大。

这种成长环境使得她极度缺乏父爱,并对父亲的角色产生强烈的渴望。

父爱的缺席和简爱的恋父情结之间存在一种矛盾和困境。

一方面,简爱因为缺乏父爱而对父亲的角色产生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她在与男人的交往中不断受挫,这使得她对父亲的情感变得复杂。

这种矛盾和困境对简爱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爱的缺席使得简爱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

她不断寻找父亲的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父爱的缺失。

简爱的恋父情结也对她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她对父亲的崇拜和依恋使她在与同龄男性的交往中表现得过于独立和强势。

她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但结果却往往使她与周围的人产生冲突。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之间的矛盾和困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社会文化背景对父爱的缺席和简爱的恋父情结有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和孩子的榜样。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父亲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这使得孩子们对于父爱的理解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家庭环境对父爱的缺席和简爱的恋父情结也有着直接影响。

在《简爱》这部小说中,简爱的家庭环境使她缺乏父爱和母爱。

这种成长环境使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产生了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

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

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

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关键词:《悲悼》;恋父情结;悲剧一、引言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一生共四次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凭借《天边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曾坦言“多年来,我一直怀揣着一个创作构思,就是以一则古希腊悲剧的神话故事为基础创作一部现代心理剧。

”(2015:133)奥尼尔多年的酝酿构思造就了《悲悼》三部曲。

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致辞中,佩尔?哈尔斯特龙盛赞《悲悼》是“一部堪称恢宏巨作的真正悲剧”(奥尼尔,2015:7),同时总结评论到该作品中所反应的宿命元素手法既有遗传学的依据,也有弗洛伊德流派思想的影响。

(2015:8)《悲悼》的人物心理刻画细致,人性欲望冲突复杂,人物心理活动及行为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切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以弗洛伊德理论思想中的“恋父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莱维妮亚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表现,指出莱维妮亚对其父有违伦理道德的爱是其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借鉴古希腊神话传说,取材于阿伽门农的传说,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于描述女孩与父母的关系。

阿伽门农凯旋归来,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伙同她的情人杀死。

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为父报仇,怂恿弟弟欧瑞斯提兹杀死母亲。

他谈到:“她与父亲产生情感依恋,想要除掉母亲并取而代之,有时还仿效成年妇女的撒娇─这只会使我们感到她可爱,尤其是对于小女孩来说,这使我们忘记潜藏于这种婴儿情境背后的严重后果。

”(2014:272)在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中,女主角莱维妮亚仇恨母亲,为父报仇,伙同弟弟谋杀母亲的情夫。

她的的言行有恋父情结的特征。

二、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体现《悲悼》中的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她对父亲异常的爱。

其二是她对母亲的嫉妒与仇视,意欲取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莱维妮亚对其父的爱超过了正常伦理范围,表现出了极强的恋父情结。

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女人有恋父情结的原因

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女人有恋父情结的原因

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_女人有恋父情结的原因*导读: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女人对男人最初感觉都来源于父亲,父亲能给她一种经济上保障,给她无私呵护,而男人又是安全感象征。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

每个女孩或多或少有一些恋父情结,她们很崇拜自己的父亲。

在她们眼里,父亲是有男性力量的、有权威的、无所不能的,而且让人感觉到安全可靠。

一些有恋父情结的的女人在找男友时,都会照父亲的性格来寻找。

为何会这样呢?女人为何会有恋父情结呢?随着女孩性成熟,父亲这时候又变成了不安全感根源之一,以至女人发现,所有男人都是不安全,都有可能对她构成性侵害。

这时候,男人又是女人不安全感主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有些女孩长大后会有恋父情结。

*为何*女生偏爱大叔?因恋父情结在作祟大叔找萝莉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那年轻女生为何放弃优质的高富帅,找大叔呢?女生出现这一现象,大多是由于是受恋父情结影响。

专家解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3-6岁的童年阶段,叫做俄狄浦斯情结,也称为恋父(母)情结期。

若女生在这一时期缺少父亲的关爱,当她长大成人后,就希望通过寻找像父亲一样的成熟男人作为自己的伴侣,以此来弥补过去父爱的缺失。

对于这类型女生而言,大叔正是担任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

专家说,相比起同年,或年纪相仿的男生,大叔虽少了几分新鲜感与激情,但在思想上、情感上却多了几分稳重和成熟。

在生活上也更细心,懂得呵护、迁就对方,让这类女生觉得有一种被父亲宠爱,捧在手心的感觉。

除了受恋父情结影响外,有部分女生是出于物质方面和安全感的需要。

专家表示,与小男生相比,大叔的经济条件更优秀,能给女生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

此外,他们或许不会像小男生一样,经常制造不同的惊喜和浪漫,但他们在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稳定性,不会终日换不同女友,这能给予女生较大的安全感。

*25岁女人的困惑25岁的刘小姐现在一家外资企业任文秘工作。

她对男友的要求是,30岁以上,情感经历丰富。

刘小姐说,现在这个时代节奏很快,情感这个本来应该很复杂的事情变得也越来越快餐化,结交就结婚,没几天就离婚。

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

父爱的缺席与简·爱的恋父情结

自 从问世以来,简 爱》 《 一直是世人关注的中心, 小说女
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坚强的意志引起 了读者极大的同情和敬
佩。 专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她, 分析她, 见仁见智, 相关 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本文试着从心理分析的角度 , 探讨女主人 公简 爱之所以会爱上罗切斯特的原因。 一、 爱与罗切斯特的相识、 简 相知和相爱
父爱 的缺 席 0018) 浙江
摘 要: 父爱的缺席使 简 爱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恋父 情结。 简有一种依恋感, 她内心渴望和追求的是男性强有力的 嘴膀和依靠。在与罗切斯特相识、 相知和相爱的过程中, 恋父 情结使她跨越 了年龄和阅历的巨大差距。他们的爱情几经周 折后, 爱终于找到了最终的归属— 心灵的归属。 简 关健词: 爱情 人生经历 恋父情结 简是孤儿, 在她有记忆之前就父母早亡, 从小就寄养在舅 妈里德太太家。 毫无疑问, 在内心深处简对父母之爱有着强烈
的渴望。不幸的是, 她的舅妈里德太太是一位自 私冷酷的人。 简在盖茨黑德受尽了虐待。 然而, 不幸远没有结束。 被遣送到 罗沃德慈善学校后,简的学校生活是以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
上的被摧残开始的。学校的捐助人罗克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 师生的面低毁她, 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 后来情况有了 好转。在那儿, 简一直呆到成年并担任教师。 从简的经历可以看出, 简具有产生恋父情结的条件。 恋父 情结是指女儿对父亲一种无意识 的依恋和对母亲一种无意识
中的一切 。 他们的爱情之途也并不一帆风顺。当简知道罗切斯特的
’ 罗切斯特时, 几乎已 经无法意识到自 行动, 己的 也控制不了自
己的表情了。 这清晰地反映出简内心深处对爱的无意识选择。 在莫尔顿, 简和表兄妹圣 约翰、 黛安娜和玛丽 里弗斯生 活在一起。 朝夕相处中, 约翰逐渐爱上了简。 圣 简在圣 约翰 向她求婚而濒临屈服时,似乎听到了来自 冥冥之中罗切斯特 的声音。 简终于意识到她深爱着的是罗切斯特, 毅然前往桑菲 尔德去寻找真爱。 在此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罗切斯特和 圣 约翰之间进行了比较。 约翰是一个漂亮的阿波罗 :高个 圣 子, 白皮肤, 蓝眼睛, 笔挺的鼻梁, 衣冠楚楚, 风度优雅, 一派绅 士派头, 是一个造诣很深、 学术渊博的学者。 他有崇高的理想 , 聪明能干, 而且只有二十九岁。 反观罗切斯特, 则活像火神:一 个地道的铁匠, 褐色的皮肤 , 宽阔的肩膀。 但是和圣 约翰在一 起, 简感觉不到异性之爱 , 只有兄妹之爱。 所以, 只有在罗切斯 特那里, 简才能找到她内心渴望的一切。 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凸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恋父情结的研究论文

恋父情结的研究论文

恋父情结的研究论文Introduction恋父情结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女性在内心深处对于父亲的情感依赖和渴求。

在心理学中,《朱家封书》中提到了恋父情结,这种情结通常与女性的心理形态有关。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探讨和分析,将更好地了解恋父情结的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Literature Review恋父情结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彻底的讨论。

早期的研究认为,恋父情结与童年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儿童在接触到父亲之前,通常都会吸收母亲传递给他们的父亲形象。

如果母亲给予的父亲形象呈现出积极的特征,儿童就会为此感到愉悦,并对父亲产生理想化和渴望。

任何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的行为,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负面或是失望的。

其他研究发现,恋父情结和早期的青春期经历也有关。

在青春期,女性通常会尝试寻找一个具有男性特质和父亲形象的对象。

他们追求这种关系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或者是一个安全和可靠的人物。

研究还发现,即使在成年后,女性仍然可以保持对父亲的依赖和亲情情感。

Discussion恋父情结对个体的影响非常深刻。

恋父情结的女性通常会在恋爱中寻找一个具有父亲形象的男性。

这种寻找是通过交往和关系建立的。

然而,这种寻找比较困难,因为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符合父亲形象的人。

这意味着恋父情结的女性可能会陷入一种情感困境,这会导致他们对恋父情结的坚持不懈。

此外,对父亲的依赖也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恋父情结可能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和负面的影响。

恋父情结的女性通常寻求关系的源泉来自于父亲形象,这更容易导致她们进入一个比较固定的恋爱关系中,并长期留在公共区域中。

在社会中,恋父情结的女性可能会面临性别主义和歧视,但这也可能给她们带来商业利润,并促进她们在职业方面的成功。

结论总的来说,恋父情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

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这种现象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的讨论仍在进行中。

浅析《牛虻》中亚瑟的“恋父情结”

浅析《牛虻》中亚瑟的“恋父情结”

浅析《牛虻》中亚瑟的“恋父情结”浅析《牛虻》中亚瑟的“恋父情结”摘要:《牛虻》在中国的流传,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了主人公牛虻。

读者给他“穿上”了革命的衣服,将文中反宗教思想不断深化。

然而,主人公亚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同主教蒙泰尼里之间既心心相印又矛盾纠葛的关系,赋予了作品极大的艺术魅力。

亚瑟的性格和他的经历,使他爱父亲胜于一切,也让他和蒙泰尼里饱受煎熬。

但是,不得不说亚瑟的“恋父情结”是全文最热烈的情感。

关键词:牛虻;亚瑟;蒙泰尼里;恋父情结《牛虻》[1]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的代表作,书中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感染了无数读者,而且主人公亚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同主教蒙泰尼里之间既心心相印又矛盾纠葛的关系,赋予了作品极大的艺术魅力。

《牛虻》一书也引发了各大学者的研究热潮,但是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研究《牛虻》一书的反宗教性思想,很少谈及主人公亚瑟对他父亲蒙泰尼里的感情,即使谈及此问题也是着眼于双方的,没有单从亚瑟角度去分析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亚瑟对蒙泰尼里的感情去诠释亚瑟的“恋父情结”,进一步地了解《牛虻》,以及作者给予它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恋父情结”主要指亚瑟对父亲热烈的爱。

一、亚瑟的“恋父情结”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其实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

亚瑟从小便受到异母兄嫂的歧视,却找不到事情真相。

蒙泰尼里知识渊博,从小便对亚瑟关怀备至。

在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时,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亚瑟,他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

蒙泰尼里为此十分不安,但亚瑟觉得这和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不矛盾。

蒙泰尼里调到罗马当主教,新神父利用亚瑟的忏悔出卖了亚瑟,以致他连同他的战友一起被捕入狱。

亚瑟被大家误会是背叛者,连琼玛也在愤怒之下打了亚瑟一记耳光。

然而最大的打击,是亚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这使他几乎发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也称“爱烈屈拉情结”。

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

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

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

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

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

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

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

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

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应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

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

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

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它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

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

来源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

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

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

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

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

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

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

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

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本质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

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

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

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

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

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

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

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

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

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

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

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

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

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

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

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

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形式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

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

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

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

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

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

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

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

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

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

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

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

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

“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

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

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

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

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

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

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

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赵家被人所害,遭到灭门之灾,一对仆人为救赵家遗孤,把自己的儿子与赵家的孩子换了包。

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氏孤儿。

这种“舍子救人”的行为其实就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

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沉香杀了人,他的后妈王氏为了救他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抵命。

影响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

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

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

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

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

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

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任的权力。

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

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

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

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

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

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

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