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经济法学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经济法学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10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 用可以有三种:①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 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②它可以沿着相反 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 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③它可以 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 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 的一种。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府 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 物力的大量浪费。防止政府行为从相反的方向对经 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必要运用一定的规则来约 束和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 程序、措施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 11
8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1.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 了经济法社会本位的特征。国家进行经济的宏观调 控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和社会进步,宏观调控法就是为保障这一目标的充 分实现而存在的。一方面,尽管宏观调控法的有关 规定必然涉及市场上个体的利益和政府权力的行使 ,但其调整的不是平等个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不 是权力者与相对人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市 场活动中主体之间的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公共性 的权利义务关系。 9
2.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 和方式 政府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主体,宏观经 济调控的过程就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 因此宏观调控法就是政府宏观经济干预法。宏观调 控法对政府干预行为的作用反映在相互联系的两个 方面一方面,宏观调控法确认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 行的范围和权威。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法规范政府 在干预宏观经济过程中的行为,约束政府权力的行 使
13
5.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归纳起来,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可以分为三 种不同的种类:引导、规制、监督。引导是指国家 通过经济利益或计划指导这类经济手段来影响各种 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就 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法规来确定价格、利率、税率 、汇率及工资标准等经济参数,对经济生活进行调 节;通过计划指导的引导,就是国家按照计划法确 立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和修改经济计划指标来 引导经济行为。

《宏观调控法》课件

《宏观调控法》课件

法律手段
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手段,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 市场秩序。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 等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 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法的监督机制
立法监督
通过立法机关对宏观调 控政策进行监督,确保 政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司法监督
通过司法机关对宏观调 控政策进行监督,维护 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2008年金融危机后, 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 松政策,通过购买国 债和抵押支持证券等 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 ,降低长期利率,刺 激经济增长。
2015年底,美联储开 始逐步加息,提高利 率水平,以控制通货 膨胀和稳定金融市场 。
这些货币政策调整对 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 影响,对各国经济增 长、就业和物价等产 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案例三:产业政策调整的案例分析
详细描述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科 技立国”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 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总结词:产业政策调整是指政府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 。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 列产业政策,包括鼓励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 。
宏观调控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依法调控原则
科学决策原则
宏观调控法应当依法进行,遵循法律法规 的规定,保障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合法性 和有效性。
宏观调控法应当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通 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案例二:财政政策调整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财政政策调整是指政府通过调 整税收、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 动。

第四编 第十六章 宏观调控法

第四编  第十六章  宏观调控法
第十七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 一、宏观调控 • 宏观调控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
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 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 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 目标,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 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
•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公法•Biblioteka 行政法 经济法 民法市场监管法
宏观调控法
合同法
•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分析
• 1、理论基础
• 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但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 是间接干预理论。

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 能,从而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 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有可选性, 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 场交易活动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 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 3、以下选项属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目的的是()。 A、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B、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C、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D、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ABCD • 4、以下对宏观调控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通过设立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规范来影响其行 为 B、建立“政府指导企业”的直接干预市场的法律机 制 C、主要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市场交易环境,并通过 交易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选择 D、“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干预市 场方式 • CD

宏观调控法课件

宏观调控法课件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与体系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一、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二、宏观调控法的功能
一、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协调原则 (二)宏观效益原则 (三)间接调控原则 (四)依法调控原则
二、宏观调控法的功能
(一)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三)引导经济协调发展 (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三)宏观调控法的分类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一)调整目标的宏观性与总体性 (二)调整范围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三)调整方法的综合性与间接性 (四)规范内容的政策性与易变性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一)规划调控关系 (二)财税调控关系 (三)金融调控关系 (四)其他调控关系
价格、对外贸易(一)产业调节方面的立法 (二)涉及计划方面的立法 (三)涉及投资方面的立法 (四)涉及财税方面的立法 (五)涉及金融方面的立法 (六)涉及价格方面的立法 (七)涉及国有资产方面的立法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与功能
第十三章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特征、调 整对象、立法概况
一、宏观调控法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四、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立法概况
一、宏观调控法的含义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知识 1.宏观调控的概念 2.宏观调控的特征 3.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实现

2023-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

2023-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全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并根据需
要下设如果干分支机构,实行总分行制。 2、二元制中央银行制度 ——在一个国家设置中央、地方两级中
央银行机构。 以美国为例:
联邦储藏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参谋委员会
12个联邦储藏银行〔纽约、波士顿等〕
1、性质
?央行法?第2条:“中国人民银行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 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 定。〞
第5条:“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给 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 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 行。〞
2、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 行长1人,副行长如果干人 〔2〕货币政策委员会 A、性质: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 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 府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
2、几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
A、概念:吸收一般存款的金融机 构按照中央银行确定的存款准备金 率每年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准备金。
3〕再贴现:金融机构以未到期的票据向央行 融通资金,央行以票面金额扣除自贴现日到票 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剩余资金支付给金融机 构的票据转让。
实付再贴现金额=汇票票面金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汇票票面金额×再贴现天数×
〔年再贴现利率÷360〕 作用: A、再贴现可以起到扩张或收缩信用的作用 B、使中央银行成为金融机构的经济后盾
海发行是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它通 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 资公司而设立的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 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6.77亿人民币。股 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 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 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 政府控股。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体系
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需要规范,其各类手段需要法律保障,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一体两翼”中的另一翼,我国《宪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概念: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具体包括:(1)财税调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整关系;(4)产业调控关系;(5)固定资产投资关系;(6)储备调控关系:特殊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如粮食、棉花、外汇、土地、石油等(7)对外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特点:(1)是一种经济关系;(2)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间接调控为主;(3)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一方主体;(4)其实践已纳入国家经济法律体系的轨道。
(二)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1、纵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只有中央级次的国家机关才享有宏观调控权,地方是一种具体的执行权。
2、横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各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配置。如中央人民政府拥有宏观调控权,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量地行使着宏观调控权。
三、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宏观调控权行使主体的综合性和手段的综合性,宏观调控目的性决定了必须要设立一个综合协调制度来协调多个具体执行者的多种手段。 (一)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
1、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规划通常都是指导性的而没有法律的强制力,通常指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方向。
2、设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
涉及到对综合的宏观调控权予以立法,制定宏观调控法的问题(发改委酝酿宏观调控立法。)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

司法监督
社会监督
司法机关通过司法程序对宏观调控行为进 行监督,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平正义 原则。
社会公众、媒体和利益相关方对宏观调控 行为进行监督,通过舆论和信息公开等途 径促使宏观调控行为更加透明和公正。
宏观调控法的救济途径
行政复议
当事人对宏观调控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该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 级行政机关或者国务院申请行政复议。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
目录
CONTENTS
• 宏观调控法概述 •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框架 • 宏观调控法的主要内容 •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 • 宏观调控法的监督和救济
01 宏观调控法概述
CHAPTER
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01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 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02
它包括产业结构调控法、财政法 、金融法、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 法等。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杠杆 调节经济活动,如增加或减少政府支 出、调整利率等。
法律手段
通过立法和司法途径规范市场主体行 为,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信息引导手段
政府通过发布经济信息和指导意见, 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预期和决策。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机构
01
02
03
政府机构
负责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 政策的政府部门,如财政 部、央行等。
环境保护法
规范环境保护行为,防治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民的 环境权益。
安全生产法
规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保 障措施,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
事故的发生。
04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
CHAPTER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方式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指示等方式直接干预 经济活动,如调整税率、规定最低工 资标准等。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课件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课件
效益。
产业政策工具
包括产业目录、产业投资基金、 科技创新支持等,通过这些工具 来引导社会资本和资源流向重点
发展产业。
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包括鼓励性产业政策、限制性产 业政策和中性产业政策,根据产 业发展情况和国家发展战略采取
不同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法的土地政策
1 2 3
土地政策目标
通过土地供应、土地征收、土地流转等手段,实 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发 展和社会稳定。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框架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具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社 会公共利益原则、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竞争原则等。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渊源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体系
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体系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各 层次法律文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财政政策工具
包括政府支出、税收政策 和政府债务等,通过调整 这些工具来影响总需求和 总供给。
财政政策实施方式
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 健的财政政策,根据经济 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政 策措施。
宏观调控法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货币政 策工具,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 定、就业充分等宏观经济目标。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在某些方面 存在交叉,两者都关注社会公共
利益和社会公平。
宏观调控法通过调节宏观经济活 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
会公平和稳定。
社会法则更侧重于保护弱势群体 和特定社会领域,例如劳动、社 会保障等,与宏观调控法共同维

《宏观调控法》课件

《宏观调控法》课件

价格制度
价格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对 市场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法律制度 。
价格法
是指规定价格管理原则、任务、组织 、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垄断法
是指规定禁止垄断行为和维护市场竞 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价格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维 护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公平竞争,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方式
经济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 观经济目标。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等手段,直 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以实现 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通过立法和执法等手段,规范市场主 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 竞争。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点,例如它们都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安全,都 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社会法为宏观调控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价值导向,宏观调控法在社会法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 ,确保其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宏观调控法和
THANKS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财政税收制度
财政税收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 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
行调节和控制的法律制度。
财政法
是指规定国家财政管理原则、 任务、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
是指规定税收管理原则、任务 、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财政税收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规划、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管理关系。

第三编宏观调控法-精品文档

第三编宏观调控法-精品文档

宏观调控大事记
2009年03月11日 10:03 国际金融报 查 看评论 2019 ▲ 3月24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 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 4月11日,再次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 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 10月底,央行决定上调银行存贷款 利率,控制我国宏观经济局部过热。




(一)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2、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3、是国家管理经济职能转变的集中体现 (二)地位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的法的 部门
四、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 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平衡优化原则 2、有限干预原则 3、宏观效益原则 4、统分结合原则
2019 ▲ 8月15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利息税由20%调减为 5%。 ▲ 全年先后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提高至4.14%和7.47%;10次提高存款准备 金率至14.5%,创历史新高。2019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 笼基础货币7857.18亿元。总体显现出从稳健型转向从紧型的迹象。 ▲ 多次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 性产品(即“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并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出口退税率,有效降低贸易顺差。
2019 ▲ 3月18日和6月7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达17.5%的历史高位。 ▲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 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预计总投资约需4万亿元。 ▲ 12月18日,国务院决定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 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逐步取消 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下调油价。 ▲ 自9月15日起至12月23日,央行连续5次降息,4次下调金融 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 年内多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刺激经济措施陆续出台。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和动态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宏观调控是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通货膨胀率和就业水平合理、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措施。

二、宏观经济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持续地增长,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

2. 通货膨胀目标: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物价稳定。

3. 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

4.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赤字过大。

5.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通过制定和调整预算、税收、支出等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4. 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水平、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 劳动力政策: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手段,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6. 消费政策:通过鼓励消费、调控消费税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与增加经济增长速度。

四、经济增长和稳定1.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测度: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等模型,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测度。

3. 稳定增长的调控策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的成因:货币供应过多、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等因素导致通货膨胀。

2. 通货紧缩的成因:货币供应不足、成本上涨、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通货紧缩。

3. 调控通货膨胀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管制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

4. 调控通货紧缩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缓解通货紧缩。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财政法
▪ 一、概述 ▪ (一)财政法的概念 ▪ 财政法,简而言之,是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 财政关系具有财产性 ▪ 财政关系具有管理性 ▪ 财政关系具有社会性 ▪ 财政法是一种强行法 ▪ 财政法是一种确认和规范政府财政行为之法 ▪ 财政法是一种宏观调控法
▪ (二)财政法的原则 ▪ 财政民主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民主基础,在财政法体
▪ (三)调控手段 ▪ 1、调控手段的协调 ▪ 2、调控手段的冲突 ▪ (四)调控程序 ▪ 1、确立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颁布流程 ▪ 大体包含以下环节: ▪ 提议程序 ▪ 论证程序 ▪ 建议评估机制 ▪ 预警机制 ▪ 应急性机制 ▪ 2、建立救济制度 ▪ 纠偏机制、补偿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保障机制 ▪ 3、建立监督机制
▪ 1、预算管理职权
▪ 2、法定收支范围
▪ 预算收入: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 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 预算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 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
▪ (四)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
▪ 预算编制的程序:
▪ 国务院下达预算编制指示——初步审查——审 查批准——备案——批复预算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第一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一节宏观调控概述一、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现代国家一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支“看不见的手”的推动。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弱点。

首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自身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

市场经济激发个人潜力,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而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次,市场经济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途径。

自发生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广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入经济生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手”(即国家干预)的调节作用。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

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用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矛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

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主张强化国家干预和“赤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一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又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二、宏观调控的涵义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用参与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对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府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 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特殊转移支 付,建设性转移支付。
▪ 二、宏观调控法的制度要素
▪ 宏观调控法旨在为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宏观调控行为的适用等 设置法定的规则。
▪ (一)调控主体 ▪ 1、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中央与地方 ▪ 地方政府有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 缺乏相应的信息条件;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结构与导向,决定
了地方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进自身 的利益目标,甚至可能从局部利益出发,罔顾全局利益,做出 与中央宏观调控背道而驰的决策。 ▪ 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不是地方政府,只能是中央政府。 ▪ 2、宏观调控权的横向配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力分配 ▪ 司法机关没有宏观调控权; ▪ 应对各类具体的宏观调控权作出具体的划分; ▪ 在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还可能存在授权立法问题。
▪ 财政平等主义 :财政平等是财政法治的价值追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三)财政法的基本内容 ▪ 1、财政基本法 ▪ 2、预算法 ▪ 3、政府采购法 ▪ 4、国债法 ▪ 5、财政转移支付法 ▪ 6、税法 ▪ 7、国有资产管理法 ▪ 8、财政监督法
▪ 二、财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 ▪ (一)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制度 ▪ 事权,是指国家依法确定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处理公共事务或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职权。 ▪ 三种模式:集权式,分权式,复合式 ▪ (二)中央和地方财权的划分制度 ▪ 财权多表现为税权。税权是指议会或国家权力机
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税收事项及其有关活动规 则的权力。税权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 税种确定权及税收收入归属权等。
▪ (三)财政转移支付法
▪ 4、统一性:包括预算组织的统一性、预算程序 的统一性和预算方法的统一性。必须设立统一 的科目、依据统一的口径、按照统一的程序去 计算和编制,各级政府都只有一个预算,所有 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 的国家预算。
▪ 5、年度性:跨年制预算年度和历年制预算年度 (我国采用)
▪ (三)预算管理职权和法定预算收支范围
▪ (二)预算的原则
▪ 1、公开性:公众有获取政府预算信息、参与政府预算编制和审 议的权利,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要公诸于众,让公众了解,并 接受公众的监督。
▪ 2、完整性:要求政府的预算必须包括其全部公共收支,反映它 的全部财政活动。
▪ 3、真实性:每一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都必 须依据充分,方法可续,资料确实,计算准确, 客观真实,不得主管臆断,假定估算,弄虚作 假。

财政法
▪ 一、概述 ▪ (一)财政法的概念 ▪ 财政法,简而言之,是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 财政关系具有财产性 ▪ 财政关系具有管理性 ▪ 财政关系具有社会性 ▪ 财政法是一种强行法 ▪ 财政法是一种确认和规范政府财政行为之法 ▪ 财政法是一种宏观调控法
▪ (二)财政法的原则 ▪ 财政民主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民主基础,在财政法体
▪ 1、预算管理职权
▪ 2、法定收支范围
▪ 预算收入: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 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 三、预算法
▪ (一)预算和预算法的概念
▪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 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包括国家 预算和单位预算。
▪ 预算法,概而言之,是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所谓预算关系,是指国家在预算资金的筹集、支出、管理和监 督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 (二)调控目标 ▪ 1、基本目标 ▪ 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2、具体目标 ▪ 经济增长 ▪ 币值稳定 ▪ 就业 ▪ 国际收支平衡 ▪ 3、各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 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但各具体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
内在联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调整某一目标时,其 他目标同时会发生联动变化。现实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兼顾 各项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发挥其相辅相成的综合效应。
▪ (三)调控手段 ▪ 1、调控手段的协调 ▪ 2、调控手段的冲突 ▪ (四)调控程序 ▪ 1、确立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颁布流程 ▪ 大体包含以下环节: ▪ 提议程序 ▪ 论证程序 ▪ 建议评估机制 ▪ 预警机制 ▪ 应急性机制 ▪ 2、建立救济制度 ▪ 纠偏机制、补偿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保障机制 ▪ 3、建立监督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