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谈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最新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就业谈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但大学的主要功能和中心任务却是明确的, 那就是育人。
直言之, 大学教育之于社会,是满足用人市场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有用之才与受教育者, 是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其具备就业的技能和竞争力。
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的成就。
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或搞科研才成立高校, 而是为了培养人才才成立高校。
[1] 这是高等院校能存在的根本原因。
、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培养人才基本上是民办高校的唯一职能。
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但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地位还不能与公办高校相题并论, 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同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上处于劣势。
民办高校中除数所知名度稍高外, 大部分都默默无闻, 难以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无法吸引用人单位
的“眼球” ;再加上不少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 综合素质不高, 而且学校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最重要的是由于传
统意识对办学思想的长期影响, 许多高校对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新兴行业的崛起,对加入“WTO后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所营造的人才需求结构缺乏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研究, 不能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改造旧有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 不能及时预见和追踪国家甚至全球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设置, 往往在专业设置、专业改造上动作迟缓,甚至依据师资设置专业; 有的院校则热衷于热门专业建设,盲目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量, 造成各高校专业设置重复, 学生毕业时其思想修养、知
识水平、动手能力等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使其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学生就业自然困难重重。
二、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得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办高校经历了公众的不信任到信任, 政策的偏见到法律的保护,
自身的弱小到品牌的成长。
但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学校自身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 这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法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有着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
其中专业设置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问题之一。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对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对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专业设置的趋同性
民办高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 除去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因素外, 根本原因是这类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 但是民办高校能紧跟市场, 不断开设新专业,
那么公办高校也会看到。
例如,我省的安徽大学有21 个院系66
个本科专业, 安徽新华学院有8 个二级院系55 个本专科专业, 安徽三联学院有9 个院系46个本专科专业。
由上述表一看出, 三校本科专业的存在严重的趋同性。
如何在专业设置方向上避免与公办高校的不利竞争, 这是民办高校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同时不同的民办高校也会看到同一市场。
表二就清晰地显示了两所民办高校在专科专业设置方面的
重复。
如何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就要求不同的民办高校在相
同或相近的新专业上开出特色, 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为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2.师资与学生基础对专业设置的制约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不仅要看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合适的师资, 能不能整合出合适的师资。
民办高校虽然可能有雄伟壮丽的教学大楼, 但却不一定拥有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学者。
因此, 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加快引进双
师素质的教师, 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办法, 力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 业务能力强, 掌握某项专门技能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如何也是能否设置某一专业的前提条件。
民办学校的学生本来入学分数就比较低, 底子薄, 甚至某些专业对他们来说又不太合适;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要保证质量, 不仅取决于合适的生源还取决于能够胜任的师资和教学仪器。
目前民办高校积极加强与产业机构的合作,相比于教学硬件, 师资与学生资质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如果不顾条件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的专业, 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3]
3.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统一的规范, 具有较大的盲目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 能够早日得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课程设置自主权, 那么学校在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对于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来说专业设置必须按照教育部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 其审批权在教育部,
专业设置有专业目录可以遵循; 我国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比较灵活, 其专业设置的审批权主要在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专科专业设置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但同时也缺少必要的指导。
这是因为许多民办专科层次的高校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
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带有严重地随意性, 低水平重复等现象[4], 因此, 对专科层次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南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毕竟绝大数民办高校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想努力发展新的专业来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 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 专业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 什么专业热门就申报什么专业那么专业的设置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 因为这意味着并不是真正面对市场办学,而是被动地跟着市场后面跑, 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 到时候受到牵连的可能不仅仅是学校, 更多地是学生本身。
当然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三、民办学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学校设置的专业是集聚教学资源,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发酵器[6] 。
高校专业设置它实际上体现了国家、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办高校办学的能力和活力, 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而且与公办学校相比, 民办高校有着办学历史短,实力弱,学费高,生源基础相对较差等劣势, 为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专业设置特色的原则
随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 民办高校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办学特色已成为各高校办学活力的集中体现, 而特色专业又
是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 只有在特殊专业上下功夫才能创立自身的办学特色。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校专业设置雷同, 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 而是一窝蜂地去追求社会热点。
比如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是以发展外语类、计算机类、经贸与财会等社会热门专业为办学重点。
要想在竞争行列中胜利, 就必须走特色化道路,要敢于和甘于做“拾遗补缺”性的工作, 在办学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实力, 提升自己的水平, 打造自己的特色, 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7]
1.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对民办高校而言, 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各高校而言不能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追求“大而全”和“高层次”的办学理念上而忽略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更不能忘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服务于就业的办学理念。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要找准地方经济的增长点,要紧贴市场, 抓住需求[8] 。
民办高校因其体制灵活,船小掉头快,能够紧跟市场, 随时关注市场发出的信号, 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 “优胜劣汰”的原则
热门专业”的存在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是一种
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比如金融、工商、财经、物流等。
而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恰恰就是以这些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为优先考虑对象,却很少考虑专业设置结构的合理性, 只盲目追求专业数量而不考虑专业质量。
把社会和家长认为最具就业前景或最能
挣钱”的专业作为学校专业设置的首选, 那些所谓的“冷门” 专业在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是很难发现的。
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其专业设置的吸引力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对于那些就业前景
好,市场需求大的专业我们应优先予以重视和发展, 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支持,改善科研条件, 加强热门专业和特色,优势
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到“你有我无,你有我强” ,以此来提高学生
的工作和适应能力,保证其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赢得市场, 吸引学生就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