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理4(对偶定理) 若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一个有最优解,则 另一个也有最优解,且目标函数的最wk.baidu.com值必相等.
定理5(互补松弛定理)
设 X* 和Y*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 则它们分别是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 同时成立:
Y * X S 0
YS
X*
0
Y *(b AX * ) 0
(Y
*A
由观察可知 X (0,0,0)T 是原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因 y1, y2 0 而其对偶问题的第一个约束条件 y1 2y2 1
不能成立,因此对偶问题不可行。故由推论3知原 问题无界。
定理3 (最优性判别定理) 若X*和Y*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且 CX*=Y*b, 则X*,Y*分别是问题(P)和(D)的最优解.
试估计它的目标函数值的界,并验证弱对偶定理.
max Z x1 2x2 3x3 4x4
解:
s.t.
问题(LP)的对偶问题(DP)为
x1 2x2 2x3 3x4 20 2x1 x2 3x3 2x4 20 x j 0( j 1,2,3,4)
min W 20 y1 20 y2
证明:因 X 是问题(P)的可行解,故必有
AX b; X 0
(1)
同理,由于 Y 是问题(D) 的可行解,故必有
YA C;Y 0
(2)
用 Y 左乘不等式(1)两边得
YAX Yb
(3)
用 X 右乘不等式(2)两边得
max Z CX
(P)
s.t.
AX X 0
b
YAX CX
(4)
由(3)和(4)式可知 CX YAX Yb 证毕.
xj 0( j 1, 2,3)
解:此问题的对偶问题为 max Z x1 2x2
min W 2 y1 y2
y1 2 y2 1
s.t.
s.t.
y1 y2 2 y1 3y2 0
y1, y2 0
x1 x2 x3 2 2x1 x2 3x3 1 xj 0( j 1, 2,3)
证明:对于问题(P)的任意一个可行解X ,必有
CX≤Y*b 但 CX*=Y*b , 故对原问题(P)的所有可行解X,有
CX≤CX* 所以,X*为原问题(P)的最优解。 同理可证Y*是对偶问题(D)的最优解。
例
min W 20 y1 20 y2
max Z x1 2x2 3x3 4x4
x1 2x2 2x3 3x4 20
定理1(对称性定理)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定理2(弱对偶定理) 设 X 和 Y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则必有
CX Yb
推论1:若 X0 和Y0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则 (1) CX0是问题(D)的目标函数的一个下界; (2) Y0 b是问题(P)的目标函数的一个上界。
推论2(无界性):在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中,若其
s.t. 2x1 x2 3x3 2x4 20
x j 0( j 1,2,3,4)
y1 2 y2 1
s.t.
2 y1 y2 2 2y1 3y2 3
3y1 2 y2 4
minW Yb (D) s.t.YYA0C
由弱对偶性,有下面推论:
CX Yb
推论1:若 X0 和Y0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则 (1) CX0是问题(D)的目标函数的一个下界; (2) Y0 b是问题(P)的目标函数的一个上界。
推论2:在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中,若其中一个问题 有可行解,但目标函数无界,则另一个问题无可行解.
注:推论2不存在逆.
推论3:在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中,若其中一个问题 有可行解,而另一个无可行解,则该问题无界.
例 已知原问题(LP),
max Z x1 2x2 3x3 4x4
s.t.
x1 2x2 2x3 3x4 20 2x1 x2 3x3 2x4 20
x j 0( j 1,2,3,4)
Y
T
)Y 0
T
CT
记对偶变量为XT,
则(D)’的对偶规划为
min z' ( X TCT )
即
s.t.
X X
T T
(
AT 0
)
bT
max Z CX
AX b
s.t.
X
0
这就是原问题(P),证毕.
定理2(弱对偶定理) 设 X 和 Y 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则必有
CX Yb
(DP)
y1 2 y2 1
s.t.
2 y1 y2 2 2y1 3y2 3
3y1 2 y2 4
y1, y2 0
max Z x1 2x2 _ 3x3 4x4
解: 由观察可知
s.t.
x1 2x2 2x3 3x4 20 2x1 x2 3x3 2x4 20
3y1 2 y2
4
W Yb 40
y1, y2 0
故 CX Yb ,弱对偶定理成立。
且由推论1知,对偶问题目标函数W的下界为10, 原问题目标函数Z的上界为40。
例:利用对偶性质判断下面问题有无最优解
max Z x1 2x2
s.t.
x1 x2 x3 2 2x1 x2 3x3 1
C)X
*
0
根据这一定理,在一对对偶问题中,我们可以把其 中任何一个称为原问题,则另一个就是其对偶问题.
定理1(对称性定理)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证明:对于问题(D)
minW Yb
(D)
s.t.
YA C Y 0
将问题(D)改写对称形 式(D)’ :
maxW (bT )Y T
s.t.
( AT
xj 0( j 1, 2,3, 4)
X (1,1,1,1)T ,Y (1,1)
min W 20 y1 20 y2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可行解。 y1 2 y2 1
且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为
Z CX 10
s.t.
2 y1 y2 2 2y1 3y2 3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为
中一个问题有可行解,但目标函数无界,则另一个
问题无可行解.
注:推论2不存在逆.
推论3:在一对对偶问题(P)和(D)中,若其中一个问题 有可行解,而另一个无可行解,则该问题无界.
定理3(最优性判别定理) 若X*和Y*分别是问题(P)和(D)的可行解,且
CX*=Y*b, 则X*,Y*分别是问题(P)和(D)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