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材“资料分析”处理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教材“资料分析”处理的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资料分析”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即明确其功能,掌握教学策略之间的配合。以及多种教学方式的的采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资料分析生物教学教学方式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6-0130-02
苏州市是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使用按《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笔者在教完旧版两册必修教材以及一册选修教材后又经历了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充分感受到新教材带来的那股清新的气息、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逐渐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向提供帮助,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生物科学的进步等。在近几十年,新的生物技术给农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及药业注入了生机,对教育和教学,尤其是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材也对应地作了全面的修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资料分析”等素材。例如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①②③中共有“资料分析”与“资料搜集与分析”约30篇,其他
的诸如“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的资料就更多了。
1 当前。对新教材“资料分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使用新教材一段时间后,笔者的感觉就是教学时间紧,课时不够用。经常听到同事抱怨:“这么多资料,时间紧,根本教不完”,“学生没耐心看完资料”,“学生也没兴趣看”。于是,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体系、概念、规律等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教学。其实“资料分析”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教师也由教学主体向主导转变,但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依然习惯于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你给我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对教材“资料分析”这部分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干脆代替学生提取、归纳知识点,或简单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表面上看是节省了教学时间,看上去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学生也不把“资料分析”当一回事,他们会认为资料分析也就是给我看看罢了,没什么用,也不会考到。久而久之,将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2.1思想上重视
“科学素养”并不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新理念,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本任务,这一课程理念现已成为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的共同理念,成为当今理科课
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在《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一文中,朱正威老师也谈到: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
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利用科学信息来作出进一步的推理或分析某一现象发生的合理性等理应成为我们教学活
动的内容。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内容。“资料分析”、“相关信息”、“科学史话”等栏目的设置在即使为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或更好地内化知识提供着真实可靠的信息和依据。教材对部分教学内容编写的思路,是采用以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或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提供分析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生物知识。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信息展开分析和讨论。即引导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有效地对话。
“资料分析”的编排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的学习,不但加强了解生物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只有充分认识“资料分析”教学的作用。我们才不至于在平时教学中忽视或随意删除“资料分析”的教学。
2.2教学策略的配合
在“资料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将从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讨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型学习者;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资料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方法。当然要达到这些转变一步到位是不切实际的。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资料,采取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助或引导的教学策略。
2.2.1通过表格辅助
例如对必修1第1章的资料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采用如下表格:
通过以上表格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还可以通过生物史的了解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发明是一个艰辛过程,是往往要靠群体的力量去实现。这种表格辅助引导的方法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尤为合适。
2.2.2通过学习提纲辅助
《分子与细胞》的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可直接借助课本练习基础题1编写了提纲,体会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像这样的模式其实在必修的三册书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如采用
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探究实验等等协助学生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3通过“问题教学”模式配合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一旦学生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便会产生解决它的欲望,从而会自觉地去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操作路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上升。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教材就是这样处理的:
①分泌蛋白是在哪里合成的?
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与哪些结构有关?
③分泌蛋白运输方向怎样?
④核糖体上合成的分泌蛋白为什么不直接运输到细胞膜,而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课本的“资料分析”一般都附有讨论题供思考。学生较容易把握,但对于其他的“科学史话”等资料,教师可紧紧围绕这部分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