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与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发展
设计熊猫理念
设计熊猫理念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并传承熊猫文化,我设计了以下熊猫理念。
一、保护熊猫栖息地熊猫是一种生活在竹林中的动物,栖息地遭受了森林砍伐、土地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的栖息地,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森林保护和生态恢复,限制砍伐和开发活动,确保熊猫有足够的食物和生活空间。
二、加强人工养殖和繁育熊猫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上只有约2000只野生熊猫。
为了增加熊猫的数量和避免基因衰退,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熊猫的人工养殖和繁育。
通过科学的遗传学研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繁育的熊猫个体,提高繁殖成功率,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对熊猫行为的影响。
三、推广熊猫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动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物质遗产。
通过推广熊猫文化,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和兴趣,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熊猫保护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熊猫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熊猫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和支持熊猫保护事业。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熊猫是全球公认的可爱动物,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熊猫,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国家共享保护经验,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共同研究和保护熊猫栖息地,共同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
同时,在国际平台上宣传熊猫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熊猫的生存和繁育创造更好的环境。
五、教育与普及熊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的奇迹。
通过教育和普及熊猫知识,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保护现状和熊猫相关的文化。
这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熊猫保护事业的兴趣和参与。
我们可以在学校和社区举办熊猫保护主题活动,组织熊猫考察和观察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亲近熊猫,感受与熊猫共生的美好。
总而言之,通过保护熊猫栖息地、加强繁育、推广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教育与普及,我们能够实现对熊猫的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一、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保护的动物之一。
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山地森林中。
作为典型的草食动物,大熊猫对其栖息地具有严格要求。
1. 地理位置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至35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
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岷江上游流域、藏南高原等地都是它们常见的分布区域。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温暖湿润、多雨多雾以及植被茂密的气候条件,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
2. 气候条件由于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区,因此其栖息地受到高山亚寒带气候影响。
坡面对阳光直射时间较长、年均气温低于15℃,并伴随着降雨量较多。
这样的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大熊猫对竹子等食物植物的生长要求,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合适的栖息环境。
3. 植被特点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因此对竹类植被有很高的依赖性。
在大熊猫分布区域,常见的植被类型为高山森林和亚高山峡谷,其中以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丛为主。
这些植被形成了大熊猫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满足了它们的生活需求。
二、大熊猫的保护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原因,大熊猫面临着许多威胁,包括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盗捕贸易以及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各方力量进行了广泛而持续的努力。
1. 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是保护大熊猫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划定了一系列大熊猫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区等。
同时,为了增加栖息地的连续性,政府还进行了许多生态廊道的建设,以便大熊猫能够自由迁徙和觅食。
2. 大熊猫基因保护与繁育为了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并避免基因缺失的问题,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大熊猫的保护和监测机构。
这些机构致力于开展科学的交配计划,并在需要时进行人工授精。
通过这些努力,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得到了稳步增长。
3. 民众教育与公众参与作为保护大熊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各个环保组织经常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狩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至关重要。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中,这些竹林提供了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和开垦,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和开垦,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植树造林行动,以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
除了保护栖息地,野生大熊猫的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低,为了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繁育计划。
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对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育。
通过人工授精和保育措施,成功地繁育了许多大熊猫幼崽,并将它们逐渐放归自然保护区。
除了栖息地保护和繁育计划,野生大熊猫还面临非法狩猎的威胁。
大熊猫的皮毛和其他身体部位在黑市上有很高的价值,这导致了非法狩猎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执行,并且与其他国家合作,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活动。
此外,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减少对大熊猫的需求,从而降低了非法狩猎的压力。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野生大熊猫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疾病等因素都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工作,确保大熊猫能够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生存和繁衍。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仍然堪忧,但通过保护栖息地、繁育计划和打击非法狩猎等措施,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并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因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广受欢迎。
然而,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措施,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一、大熊猫的栖息地情况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的山脉地带。
这些地区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这些地貌提供了大熊猫理想的生存环境。
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由竹子组成的茂密森林,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降雨量充足。
这些条件对于大熊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
据统计,竹子约占大熊猫日常饮食的99%。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出现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都导致了大熊猫生存空间的减少。
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严重破碎化,这导致大熊猫之间的通行受阻,遗传多样性减少。
二、大熊猫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球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
这些保护区提供了大熊猫栖息生存的基本保障。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首先,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仍在增加,破坏性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依然存在。
其次,生境破碎化仍然是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最后,大熊猫的繁殖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熊猫繁殖周期长,繁殖率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这使得大熊猫的种群规模难以恢复。
三、大熊猫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大熊猫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得到了加强。
建立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可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境完整性,提供繁殖和生存的机会。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狩猎和交易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
这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举措,可以有效遏制走私和非法贸易。
熊猫保护措施
熊猫保护措施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保护动物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熊猫生存面临着许多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的栖息地和繁育环境,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熊猫保护的一些重要措施,包括栖息地保护、人类干预、公众意识等方面。
一、栖息地保护:1. 国家公园建设——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划定熊猫保护区域,实现对熊猫栖息地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这有助于减少非法砍伐、刺激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2. 生态修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熊猫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如植被恢复、水源修复等,以恢复熊猫的自然栖息环境。
3. 禁止毁林开发——禁止非法伐木、毁林和其他破坏熊猫栖息地的活动,确保熊猫的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持。
二、人类干预:1. 科学研究——加强对熊猫行为、繁殖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管理和干预熊猫种群。
2. 繁殖中心——设立和管理熊猫繁殖研究中心,以增加熊猫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 野化训练——通过野化训练,提高圈养熊猫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为将来的释放和保护野生熊猫做好准备。
4. 保护行动——加强巡逻和保护力量,对非法猎杀、非法捕捞等破坏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确保熊猫的安全。
三、公众意识:1.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和媒体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2.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到熊猫保护活动中来,建立社区自发的熊猫保护组织,加强对熊猫保护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3. 旅游管理——加强对熊猫保护区旅游活动的管理,确保旅游业对熊猫的保护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4.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保护机构和各国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熊猫保护的国际化,并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
总结而言,保护熊猫需要从栖息地保护、人类干预和公众意识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和持久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熊猫,确保它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继续繁衍和生存。
野生大熊猫的疆域与保护
野生大熊猫的疆域与保护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和独特的生态习性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不仅是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然而,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这一物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因此,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活区域及其保护现状,对于其未来的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野生大熊猫的分布与栖息地1.1 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高山森林中。
特别是在四川省的大熊猫栖息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
这一地区以其丰富的竹资源著称,而竹子又是大熊猫主要的食物来源。
1.2 栖息地特征大熊猫栖息在海拔1200米至3400米的山区,典型环境包括浓密的竹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相对于其他动物,大熊猫对栖息地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适宜的温度、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
例如,适合大熊猫生存的环境通常具备丰沛的降水量及稳定的气候,以维持竹子的生长。
二、大熊猫面临的威胁2.1 栖息地破碎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扩大等原因,大熊猫栖息地被严重破坏。
很多森林被砍伐,导致竹林面积不断缩小。
此外,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之间的迁徙途径受到阻碍,迁徙及交配难度加大,增加了种群间隔离和基因多样性降低的风险。
2.2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栖息地破坏,还包括猎捕、干扰等行为。
尽管大熊猫不再面临直接猎杀,但由于山地旅游、人为开发和科研活动等,人类对它们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大熊猫会因人类活动而感受到压力,从而影响繁殖成功率。
2.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某些种类竹子的生长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迁移,从而减少适合大熊猫觅食和栖息的位置。
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它们食物供应,也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发展探索【旅游管理论文】
余正勇本研究基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矛盾,探寻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从而解决栖息地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寻求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和谐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下,提出高质量游憩体验的“熊猫主题村落改造计划”。
适当的商业开发,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通过“熊猫主题村落”建设,提高大熊猫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带动保护区周边村落经济发展,为大熊猫栖息地的可持续发展及大熊猫种族保护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一、大熊猫村落打造和文创发展(一)亲子旅游体验区第一,以“小小饲养员”“天才宝宝和国宝的快乐时光”等口号开展对小孩子和年轻人感兴趣的体验活动。
在“熊猫之家”里由饲养员带领参加此活动的游客进行大熊猫生活习性的讲解和饲养保护知识的普及,然后在饲养员的陪伴下近距离观看和饲养在培养基地的大熊猫。
第二,“清洁献爱心”参加活动的小孩子在饲养员的陪伴下为大熊猫清洁房间和准备大熊猫喜欢的竹子等,让小孩子在活动中对大熊猫的产生更深的喜欢之情。
第三,“给大熊猫一颗我的小竹子”竹子种植活动,在景区内以参加的家庭为单位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种下一棵有编号的竹子苗,不仅丰富孩子的户外实践,还能在活动中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第四,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相关的儿童益智比赛活动,例如“大熊猫保护手抄报比赛”“大熊猫保护知识竞赛”等活动。
第五,进行活动打卡,对表现优秀的家庭由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最后的打分,并拍照留影颁发印有大熊猫形象的奖章。
对参加的家庭合照进行现场视频展示。
第六,线上熊猫养殖策划。
与支付平台合作,用户有网上支付的绿色行为就可以领取养料,种植虚拟竹子,成熟之后可以喂养虚拟熊猫,当用户养大一只熊猫之后,平台可以捐赠一定金额用于保护大熊猫。
(二)发展文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大熊猫是中国珍稀的国宝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保护的动物之一。
它们是中国的象征,被广大人民视为国家的宝贝。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以及它们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1.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
它们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竹林中,海拔范围一般在1500至3500米之间。
大熊猫需要大片的竹林作为食物和栖息地,因此适宜的环境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它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在几十平方公里到上百平方公里之间,主要以寻找食物和休息为主。
2. 大熊猫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2.1 生态平衡维护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食的濒危动物,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竹叶和竹笋来维持生活所需的能量。
然而,竹子是大熊猫的唯一食物来源,竹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性食用,帮助维持竹林的生态平衡。
2.2 种子传播和繁殖大熊猫在食用竹子时,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吞下许多竹子的种子。
这些种子在大熊猫的消化道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擦和酸性环境的刺激,从而在大熊猫的粪便中排出。
这样,大熊猫成为了竹子的种子传播者。
它们帮助竹子繁殖、扩散,维持竹林的景观和多样性。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它们的存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在大熊猫的栖息地,还生活着其他珍稀的动植物,比如金丝猴、雪豹等。
大熊猫的存在和保护,可以起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和其他物种的作用。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3. 栖息地保护的挑战与措施3.1 栖息地破碎化由于农业、工业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大熊猫的栖息地面临严重的破碎化问题。
大片的竹林被砍伐、开垦为农田或城市,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因此,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需要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保持或恢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
3.2 生态环境污染生活垃圾的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污染。
保护中国的大熊猫建议书
保护中国的大熊猫建议书一、加强保护区域的管理1. 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增加保护区的数量和范围,为大熊猫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
2. 严格限制人类活动:限制采矿、建设、旅游等活动,减少人类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侵占和破坏。
3. 加强巡逻和监测:增加保护区的巡逻力量,加强对大熊猫的监测和保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威胁和危险。
二、保护大熊猫的栖息环境1. 恢复和重建竹林: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恢复和重建竹林将为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2. 保护水源和水生生态系统:大熊猫依赖水源和水生生态系统生存,保护水源和水生生态系统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教育1. 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繁育行为:通过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繁育行为,为保护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 加强保护教育:通过开展保护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重视和意识,促进人们主动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中来。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借助国际资源和经验,提高保护效果。
2.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学习其保护大熊猫的经验和做法,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措施。
五、加强法律保护和执法力度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熊猫的保护地位和保护措施,加强对侵害大熊猫的行为的打击和制裁。
2.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大熊猫保护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
六、加强国内外媒体宣传1. 增加大熊猫保护的曝光度: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增加大熊猫保护的曝光度,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2. 增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报道,增强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促使更多人加入到大熊猫保护的行动中来。
七、加强社区参与和民间组织支持1. 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工作: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大熊猫保护工作中,提高其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措施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措施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国宝级动物,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大熊猫栖息地的划定和保护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
栖息地的划定需要考虑到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同时要兼顾周边的人类活动。
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都要受到严格限制,以确保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由于过度的砍伐和开垦活动,很多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变得荒芜不堪。
为了让大熊猫能够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土地整治工作。
种植适合大熊猫食用的竹子,并恢复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大熊猫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强对大熊猫的监测和研究也是保护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大熊猫的追踪和观测,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的需求,为制定更精确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大熊猫的遗传研究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对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是保护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栖息地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对破坏栖息地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宣传片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关注和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事业中来。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栖息地的划定和保护、生态修复、监测和研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公众教育和宣传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综合的、系统的保护措施,才能够确保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实现大熊猫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们国家的独特资源,大熊猫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生态保护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责任。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经济发展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经济发展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及对策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绵阳师范学院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Apr.,2005V o1.24No.2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经济发展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及对策杨远兵,-,傅之屏(1.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绵阳621000;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摘要: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法对平武县白马藏族大熊猫栖息地村民的经济进行了调查.对比两次调查结果,表明栖息地村民经济收入减少,贫困家庭比例显着上升.村民的经济发展活动中,放牧,挖药,采集柴薪以及打猎等活动增加,会导致栖息地退化,威胁大熊猫及其它珍稀动物的生存.而传统的伐木导致栖息地破坏和丧失,时大熊猫及栖息地的直接威胁已不复存在.最后根据栖息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的相关对策.关键词:白马藏族;经济活动;大熊猫保护;影响;对策中图法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05)02-0079-050引言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现为CITES附录一物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也是当今世界野生生物保护的旗舰和标志….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全国已建立了4O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深入地开展了大熊猫生理生化,细胞遗传,人工繁育和生态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显着成效[3;近年来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全国森林禁伐"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退化和缩减得到有效控制.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指出: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的同时,栖息地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和偷猎等人为干扰依然严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保护区多位于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的高山峡谷地区,栖息地村民与大熊猫世代共有一个家园】,共同利用当地的森林等资源.栖息地社区对当地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1998年以前平武县财政收入的60%来源于栖息地森林采伐】.全国性森林禁伐后,栖息地社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居民为了生存与发展的经济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对保护工作有什么影响,这对制定保护政策与措施,促进当地社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l调查对象与方法1.1研究地概况研究地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自治乡亚者造祖村,紧邻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是平武县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村民居住在海拔在I800—2300m的高山地区,人口约400人,共有约100户家庭.该村村民为白马藏族(藏族的一支),白马藏族有语言无文字,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年(平武ICDP内部资料),整体文化水平很低,浓厚的传统生活习俗,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2调查方法1998年,作为平武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的子项目,我们对白马藏族村民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活动收稿日期:2004.12?19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项目(林业部林外际(1997)27号文)作者简介:杨远兵(1971一)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人类环境意识研究79?进行了调查,2001年,我们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调查方法采用国际上适用于文化落后地区的PRA(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1),因为白马藏族村民多数不能阅读和书写汉字,研究信息通过与村民交谈中获得,调查方法同1998年.(1998年共调查48户,2001年调查35户).?2结果讨论2.1村民经济状况村民家庭经济状况分为三种情况:"好"(指除去日常开支外尚有结余),"一般"(指家庭仅能维持温饱)和"贫穷'(指尚不能达到温饱).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2001年村民经济状况较1998年下降十分显着.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比例下降了47.5%(从64.6%下降为17.1%),而"一般"和"贫穷"家庭比例增加了44.5%.主要原因是森林停止砍伐后,白马村民失去了主要现金收入(图1).生活水平下降.贫穷人口增加,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表1白马村民的经济状况Table1Theeconomicstatusofthevillagers'familiestnve~tlgated2.2村民现金收入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的影响白马藏族村民现金收入来源与村民对大熊猫栖息地自然资源的利用紧密相关,从村民现金收入来源的变化可以了解村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变化,从而可以评估村民经济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影响.2.2.1卖粮食1998年与2001年调查表明,白马藏族村民没[一?8年[]2001年有多余粮食出售换钱,所有被调查者中,卖粮食的一户也没有.该村地处海拔l8o0—2300m的高山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作物品种少,每户没有多余的粮食,一般都还需要买粮.尽管使用了农作物新品种和耕作上的新技术,但由于海拔高产量低,人多地少矛盾依然突出,村民的粮食还不能完全自足.2.2.2卖家畜(禽)59493929199—1卖粮卖家畜(禽)打:【卖野生药材卖蜂糖卖木材图l白马藏族村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Fig.1Themain8ollr~e8ofcashoftheBaimaTibetanvillasem(%)两次调查该项的比例都在3O%以上(1998年为31.2%,2001年为40%),2001年比1998年增长了8.8%(图1).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该村现在养殖业比过去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但白马藏族村民养殖的牛羊,都是按传统方式实行放养,直接把牛羊放到山上,有的甚至放到保护区内.这种养殖规模越大,对自然的破坏也就越大.2.2.3打工1998年,打工的比例占60.4%,而在2001年下降至14.3%,降幅达46.1%(图1).说明村民通过打工挣钱的途径少了,现金收入也大幅度减少.1998年及以前,村民多数都是在当地打工,主要是从事与森林砍伐相关的工作,如直接从事伐木,装车及木材运输等工作,家庭大部分现金收入都来自这些工作.村民只在森林采伐中获得相对丰厚的劳动收入,而森林采伐对栖息地的破坏却是最大的.1998年后,森林停止砍伐,那些与森林砍伐有关的工作机会没有了,所以没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就失去了打工挣钱的机会,只余下80?14.3%的家庭的成员在县城或更远的地方打工.这种比例的下降,意味着大多数家庭重新走向贫穷.2.2.4卖野生药材换钱村民2001年卖药材家庭的比例比1998年增加了43.6%.达到68.6%(图1).也是由于近年的森林禁伐.使村民经济收入下降,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中卖野生药材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2.2.5卖蜂糖2001年有37.1%的家庭出售蜂糖,而在1998年,出售蜂糖比例为O%(图1).白马藏族人有养蜂的传统习惯.大多数家庭都养蜂.1998年前由于家庭经济尚可,到白马去的外地人很少.所以蜂糖没有人买,一般家庭都养蜂自己食用.1998年后,由于收入减少,加上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招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多数村民开始用蜂蜜来换钱.能够从养蜂中获得经济利益,会提高村民养蜂的积极性.蜂群数量增多,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能促进当地植物的繁殖.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2.6卖木材1998年森林停止砍伐后,村民靠卖木材来增加收入的途径没有了.从图l可见.1998年以前超过半数以上的家庭(56.3%)卖过木材;而在2001年.这笔可观的现金收入来源因为森林停止砍伐而失去了.从而使大多数没有其他主要收入的家庭重新陷入贫困境地.由于失去了卖木材这一大笔经济收入,村民将增收渠道转向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其他自然资源.从而增加了对当地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胁迫.2.3村民在熊猫栖息地开展的主要经济活动变化及影响2.3.1打猎两次调查表明.80%以上的村民认为当地打猎现象普遍存在(图2).说明当前偷猎的情况不容乐观.打猎是白马藏族的传统习俗.这直接影响当地动物种群数量.也有可能误伤到大熊猫.由于在当地打工机会少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呆在村子里.家里缺钱.加上野味在一些地方还很有市场,所以一些人又开始上山打猎..矗■1998U2001'I'.哥_●----●.■O打猎打柴采药采矿伐木图2村民在大熊猫栖患地开展的主墨经济活动Fig.2Themaineconomicalactivitiesfrompanda'Bhabitats2.3.2采集柴薪村民采集柴薪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白马藏族村民家庭都用木材作烧材,柴薪是每户所必需的.根据调查.一个中等大小家庭一年要消耗掉一万公斤以上柴薪口们.1998年前村民从砍伐木材的边角余料中可获得大部分的柴薪,所以到山上打柴的人少(12.5%).2001年由于停止了森林砍伐.所以每家人都到山上打柴(100%).现在部分村民开办了旅馆.需要的柴薪更多.由于自留山的柴薪不够,村民就到集体林或国有林中去砍烧材.从而造成对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2.3.3采挖野生药材2000年采挖野生药材家庭的比例上升了43.1%.达到97.1%.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滥挖滥采的队伍中,对本来就稀有的药物资源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没有限制的采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也是可∞眇9想而知的.特别是采挖虫草,贝母等高山药材,采挖时将大片的植物破坏掉,由于高山气候恶劣,植被恢复困难,导致栖息地破坏和退化.2.3.4森林砍伐参与森林砍伐的家庭在1998年达到97.1%,由于村民能从中打=1二挣钱,增加家庭收入.2000年森林禁伐后,从事伐木.装车等活动没有了.2.3.5采矿白马村民没有参与采矿等活动,两次调查均为O%.2.4村民认为大熊猫受伤害的主要原因表2白马藏族村民认为大熊猫受伤害的主要原因Table211Iemainfactorsthathurtthepandaswhichthevillagersholds虽然打猎者不想伤害大熊猫,但绝大多数村民(60%)认为下毒,猎套和兽铗等捕猎方式会误伤到大熊猫,这种误杀已成为大熊猫非自然死亡的原因之一.打猎是白马藏族人的传统,加上经济利益驱动.虽然为政府所禁止,但这种活动一时间很难禁绝(表3).尽管2000年打猎的比例有所下降(图2),但打猎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威胁还是很大.2.5村民对打猎的态度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白马村民中赞成打猎的比例超过50%,只是2000年略有下降,说明了在该地实施禁猎十分困难(表3).表3村民对打猎的态度Table3Thevillagers'attitudestohunting3结论与对策(1)全国性森林禁伐对白马藏族村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很大,收入构成发生较大的改变,贫穷家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2)过去对栖息地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大规模森林采伐,导致栖息地破坏和丧失,而全国森林禁伐后,这种威胁已不复存在了.(3)村民经济发展活动,如采挖野生药材,放牧,砍伐柴薪等,主要导致栖息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大熊猫及栖息地的造成间接影响.这些间接影响通常会被人所忽视,但有时间接影响的作用会比直接影响来得更深远.打猎是白马藏族人的传统,加上经济利益等因素,大多数白马人赞成打猎,从而直接影响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尽管没有人会有意猎杀大熊猫,但下毒,猎套,兽铗等会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造成伤害.(4)由于白马藏族受的教育程度低,文化落后,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很有限,更多的村民只能呆在家里,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栖息地的森林等自然资源.(5)为了减少依赖森林等自然资源对栖息地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对村民的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增82?加对该地区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投入.让村民掌握适合当地的实用技术来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大熊猫和栖息地的保护.在发展中注意保护和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丧失了宝贵的文化特色.(6)加大对白马藏族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自然保护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行动.(7)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要使当地村民参与执法,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减少各种破坏自然的行为.(8)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村民能从保护中获得利益.增强他们参与自然保护的内在动力.自然保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法律实施,文化教育,社会道德干一体.在大熊猫栖息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是二个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经济发展为保护提供动力,自然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群众的参与是自然保护成败的关键.没有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是不能成功的.参考文献:[I]傅之屏,房凯,敖光辉等.保护生物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赵学敏.强化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J],绿色中国,2004(12):4—8.[3]潘文石,高郑生,吕植.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M].北京:=IE京大学出版社,1998.[4]成都动物园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编.'97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5]胡锦矗.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进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胡锦矗,胡杰.大熊猫研究与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2003,24(13):253—257.[7]胡锦矗.大熊猫的现状与展望.四川师范学院[J].1997.18(2):129—133.[8]傅之屏,杨远兵.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究[J].四川大学(自然科学版),1998.35(6):952—956.[9]吕植,伊丽莎白.凯姆.大熊猫野外生存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2001物种状况报告[R].瑞士:格兰德出版社,2001.[1O】罗民波,杨雪清,杨良.三江并流地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天然林的保护对策[J].思想战线,2001,6(27):72-76. Influenceof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hePanda HabitattotheProtectionofGiantPandaandItsCountermeasuresY ANGYuan-bing'.-.FUZhi-ping(1.LifeScienceandEngineeringDepartment,MianyangNormalUniversity,Mianyang621 0002.ChenduInstituteof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endu610041) Abstract:TheeconomicalstatusandactivitiesofBaimaTibetansinpandahabitatinPinwuCo untywerein.vestigatedwiththemethodofPRA(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1).Bythecomparisonofthe twoinvestigations,theresultsdemonstratedthatthevillagers'incomedecreasedsharply,andthepercentageofpo orfamiliesincreasedapparently.Inordertoimprovetheireconomy,theactivitiesofgrazing,herbcollection,fuelw oodcollectionandhuntingbecamemorefrequently,whichwillleadtothehabitatdegradationandthreatenthesu rvivalofpandaandotherrareanimals.Onthecontrary,thetraditionaldirectthreattothepandaanditshabitat,theh abitatdestruction andlosswhichcausedbyloggingdidnotexistedanymore.Finally,accordingtothefactofpand ahabitatrelativestrategiesproposedtoimprovethenatureprotection.Keywords::BaimaTibetan;Economicalactiva~s;Pandaprotection;Influences;Strategies 83?。
大熊猫的栖息地与自然环境需求
大熊猫的栖息地与自然环境需求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最为珍稀和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它们广泛栖息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山脉和高原地带,被誉为“活化石”。
而大熊猫的栖息地和自然环境对于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大熊猫的栖息地与自然环境需求,以期加深对这一珍稀物种的认识。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省份的山区。
它们喜欢生活在海拔800至4000米的竹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和高山湿地等环境中。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率等都对大熊猫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熊猫需要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竹子,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竹叶和竹茎来维持生命活动。
因此,大熊猫的栖息地必须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
这些竹林提供了大熊猫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也为它们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和繁殖环境。
其次,大熊猫对于栖息地的水源也有一定的需求。
高山地区多雨多云,常年湿润。
大熊猫需要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而湿润的栖息地有助于维持竹子的生长,满足大熊猫的食物需求。
此外,水源的充足也有助于大熊猫的繁殖和生存。
最后,大熊猫对于栖息地的环境质量和多样性也有一定的需求。
它们所栖息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这种原始而纯净的环境,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地。
同时,栖息地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大熊猫的繁殖和适应性。
比如,大熊猫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地貌特征来寻找食物和避开天敌。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和自然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导致了大熊猫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破碎化,严重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为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和自然环境,中国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设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站,加强巡护和监测,禁止非法猎捕和贸易等。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中国中西部
地区的山区和森林中。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大约只有1864只左右,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
它们主要面临以下几种威胁:
1. 栖息地的破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开垦、建设、公路和能源开发项目正在破坏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疾病:大熊猫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犬瘟热和疟疾。
3. 竞争和中毒:野生大熊猫和人类之间的竞争,以及毒素和污染
物的影响也会危害大熊猫的健康和生存。
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成立保护区:中国政府根据大熊猫的分布,划定了一系列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知识普及: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大熊猫保护的
知识,加强人们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
3.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生态,进一步
指导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4. 繁育和放归:中国政府通过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努力,成功
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和放归,大幅增加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5. 限制人类活动:针对保护区内的各种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总之,野生大熊猫是中国的珍稀物种之一,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让它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大熊猫是珍稀的国宝动物,保护它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以下是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保护区域的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砍伐和采伐野生植物的行为,维护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2. 维护大熊猫的食物资源。
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食的动物,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竹子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伐木和采摘,保障大熊猫的食物来源。
3. 严格禁止贸易和非法狩猎。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法贸易和狩猎大熊猫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维护大熊猫的生存安全。
4. 加强疾病防治。
大熊猫是一种易感动物,政府和专业机构应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治,确保大熊猫健康。
5. 加强公众教育。
社会各界应宣传和推广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增强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重视,共同参与到保护大熊猫的行动中。
保护大熊猫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参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动物。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罗辑;李伟;陈飞虎;何咏梅;高嘉宁【摘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已经12年,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四川大熊猫自然遗产是具有全球性突出价值的珍贵资源,合理利用大熊猫自然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是栖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历史的回顾,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现状出发,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在立法、规范、传统等各方面,提出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通过提高遗产地整体保护和管理的水平,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系的统筹管理,永续利用.【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栖息地;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国家公园【作者】罗辑;李伟;陈飞虎;何咏梅;高嘉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P942大熊猫作为中国的特有和濒危动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会徽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全世界十分关注的一种罕见的生态系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使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区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具有普遍的价值和突出意义。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进入世界遗产,成为当地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无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在可持续发展上,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认识与积极管理大熊猫遗产资源一次质的飞跃。
第7单元习作七国宝大熊猫(课件PPT)[优翼·学练优]2022春三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成为国际保护动物的代表:大熊猫作为濒危物种,已经成为国际保护动物的代表之一,被广泛 用于环保、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激发国际游客的旅游兴趣:大熊猫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前来观赏,为中 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熊猫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 录濒危物种
繁育情况: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 逐渐增加,繁育技术不断进步, 为大熊猫种群恢复和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制 定保护政策、开展科学研究、加 强宣传教育等
保护成果: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 增加,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 态环境得到改善
大熊猫作为国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大熊猫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产品中,如书籍、电影、艺术品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载体。
大熊猫的可爱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人们心中的吉祥物,代表着和平、友爱和和谐。
大熊猫的保护事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爱心和责任感。
自然交配:通过自然交配繁衍后代 人工辅助交配: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繁育 胚胎移植技术: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亲体内 冷冻技术:将精子或卵子冷冻保存,用于未来繁育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防止栖息地丧失
制定法律法规:禁止非法捕猎、贩卖和走私大熊猫 开展科学研究:研究大熊猫的生态习性、繁殖习性等,为保护和繁育提供 科学依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保护意识
保护措施:加强 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保护意识
熊猫国度揭示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果与挑战
熊猫国度揭示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果与挑战熊猫,作为中国珍稀的国宝动物,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熊猫的可爱形象、独特的生态地位以及脆弱的生存环境,使其成为了世界自然保护事业中的重要指标物种之一。
多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熊猫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果1. 熊猫数量增加:通过对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熊猫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增加。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熊猫数量已经超过了1800只,相较于二十年前的不足1000只,增长了近80%。
这是熊猫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中国在保护珍稀动物方面的承诺。
2. 核心保护区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熊猫栖息地,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核心保护区建设。
中国目前拥有67个熊猫保护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3,600平方公里。
这些保护区的建设不仅为熊猫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还保护了众多的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国际合作与科学研究: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熊猫保护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国内外科学家们也加大了对熊猫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索熊猫的生态特性、繁殖习性以及威胁因素等,为更好地保护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二、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1. 栖息地破碎化: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熊猫的生存空间遭受到了严重威胁。
过度的城市化、农业扩张以及交通建设等,导致了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割裂化。
这给熊猫的繁殖、觅食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
2. 样本遗传多样性不足:由于熊猫数量的长期下降以及栖息地片段化等原因,熊猫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压缩。
这也意味着熊猫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可能会下降,增加了熊猫种群未来的生存风险。
3. 疾病传播风险: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熊猫与人类之间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这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可能会对熊猫种群产生严重的影响。
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发展刍议
畜涌入森林会践踏破坏森林 幼苗 ,踩踏林下植被 ,导致 力 。以 目 前 的大熊猫保护区为例 ,现有的G I S 系统在一定
森 林 多样 性 降 低 ;过 度 的 放牧 甚 至会 造 成 水 土 流 失 ,对 程 度 上 还 不够 优 秀 ,需要 进 一 步 的完善 ;繁 殖 场 的基 础 保 护 区造 成严 重 的破 坏 [ 1 ] 。而 在放 牧 时 ,牧 民通 常会 选 择 设施也陈旧不堪 ,需要统一更新 ;办公 、管理 、生 活设
保 护 ,大 熊 猫 的栖 息 地 也 不会 受 到 破 坏 ,人 与 自然 与 大
作 者 简介 :张 川 ( 1 9 6 8 一), 男 ,四 川 武胜 人 ,林 业 工 程 师 ,研 究 方 向
1 我 国大熊猫栖息地保 护的现状
大熊猫 是中国的国宝 ,因此对于大熊猫 的重视和保 护 区的破 坏 。 护 ,我国是最有发言权的。大熊猫于 1 9 6 2 年被列为 国家 2 . 2 大 熊猫栖 息 地管 理跟 不上 ,科研 人 员缺 乏
一
级保护动物 ,1 9 6 3 年建立了4 处 自然保护区,以便为大
资源 ,这不仅不利于森林 的保护 ,也不利于大熊猫栖息
地 的发 展 。 而 矿 山 的开 采 不 仅 对 大 熊 猫 的栖 息地 造 成 影
收 稿 日期 :2 0பைடு நூலகம்1 5 — 0 6 — 1 7
我 国的大熊猫栖息地大部分都处于老 、偏 、穷 的地 区。这些地 区的经济发展往往 比较低下 ,起初 当地居 民 的开发意识 比较落后 。因此 ,森林资源能够受到很好的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
用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它们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包括:
1. 植被恢复: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恢复栖息地的植被覆盖,提供大熊猫所需的食物和栖息地。
2. 森林保护:加强对栖息地森林的保护,限制伐木和森林砍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栖息地连通性:建设生态走廊,连接破碎的栖息地,提供大熊猫迁徙和繁殖的通道,增加栖息地的连通性。
4. 野生动物保护: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打击非法猎捕和走私活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
5.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大熊猫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然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与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发展摘要:大熊猫栖息地区一直在寻求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相协调的道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传统的工业、农业,并且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上有着重大的作用。
大熊猫栖息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熊猫文化,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为四川省发展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立足大熊猫文化内涵,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本文提出“创建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进一步开发大熊猫形象手工艺品”的设想,为发展四川省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及缓解大熊猫栖息地区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文化创意产业;大熊猫文化;保护与发展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区在地域上上属于贫困山区,“矿山+水电+高耗能工业”发展模式,干扰和破坏了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突出了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性[1]。
在强调保护的背景下,大熊猫栖息地区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在世界遗产地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不能找到一条适当的发展道路,保护大熊猫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 7%的增长速度,对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2]。
四川省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没有形成大的品牌。
在国内,北京有798后现代艺术园区,上海有新天地历史文化风貌游览区。
在国际上,美国有好莱坞、迪斯尼,日本有发达的动漫产业,法国有巴黎时尚服装展。
响亮的品牌为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大熊猫栖息地区范围广大,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以大熊猫文化为核心,借助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广泛影响,树立大熊猫品牌,发展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助于扩大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又有助于缓解世界遗产地乃至所有大熊猫栖息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2008年6月以来,由美国梦工场制作的《功夫熊猫》相继在美国、中国、法国、日本等国上映,赢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积极吸收外国优秀文化进行电影创作,虽然没有专门开发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却也给中国比较大的震动。
大熊猫文化是四川省特有文化资源,四川省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大熊猫品牌。
大熊猫题材的刺绣、雕塑等手工艺品生产比较成熟,2007年起,雅安开始举办“中国·雅安大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活动,促进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创作的发展。
但是还没出现可以与《喜洋洋和灰太狼》相匹敌的作品。
出版业中,以大熊猫为题材的书籍数量有限,读者群体中难以见到收藏。
网游、音乐等普及性强的文化创意产业更难以见到大熊猫的元素。
总体来说,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只处在起步阶段。
二.大熊猫文化内涵(一)中庸大熊猫是以体型大、行动缓慢而著称的,它笨拙、慵懒又沉默憨厚,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或者说人们更欣赏的是一种内敛的、沉稳的气质,要求人们精于中庸之道,强调忠厚善良,讲求修身养性,推崇团体协助。
大熊猫毫无疑问符合这些要求[3]。
(二)无为大熊猫生活在竹林深处,在野外难得一见。
神情镇静祥和,举止从容不迫,行走坐卧处处逍遥自得,一副超然世外、清静飘逸的神态。
率真的性情完美地诠释了“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4]。
从它身上,体现了道家的超脱,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和谐大熊猫诞生于距今约300 万至800 万年前,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大熊猫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是和谐吉祥精神最好的象征,是世界人民认同的美好形象,为世界不同国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
自1955年起至2000年间,国家先后从夹金山脉地区调出活体大熊猫136只,有18只作为“国礼”由中国政府赠与美、日、英、前苏联、法、德、朝鲜和墨西哥等国[2]。
大熊猫作为和平、友谊的使者,不断漂洋过海,传播友情。
(四)神秘大熊猫是动物的活化石,是古老的珍稀动物,在数百万年的自然演化中,许多与它同时生存的动物消亡,唯独大熊猫存活下来,它身上藏有许多不解的科技之谜。
大熊猫的家园主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秦岭以南,多是云雾缭绕、浓荫葱郁,遮天蔽日、万壑奔流的高山深谷,它使人联想到北纬30度左右的生态奇观和生命奇观[5]。
三.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与发展针对目前四川省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低的现状,根据大熊猫文化内涵,提出如下构建与发展的设想:(一)成都市创建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也特别适合当前处于新兴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6]。
北京798作为后现代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文化公司的入驻。
据统计,2004-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
但是,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大型文化集团较少,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多[7]。
成都市创建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进行动漫、影视、网游等比较高端的文化产业开发,动画片《灰太狼与喜洋洋》在国内成功播出后,随即出现了与灰太狼、喜洋洋有关的玩具、学习用具、服装等,产业链得到成功延伸。
产业集聚区应努力谋求与动漫公司合作,推出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动画片,出版相应漫画书籍;与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以大熊猫为主题,传播大熊猫文化的影片。
与网络游戏公司合作,开发与大熊猫影视相关的游戏软件,也可单独提出创意开发有关大熊猫的游戏软件。
我们可以把大熊猫栖息地区作为创作源泉,涵盖成都(金沙遗址、都江堰、青城山),雅安(熊猫发现史、蒙顶山、夹金山、大渡河),阿坝州(藏羌文化、九寨黄龙、大草原、卧龙、四姑娘山),甘孜州(藏文化、贡嘎山、大香格里拉),凉山州(彝文化、毕摩文化、摩梭文化)[8],这将为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供无比丰富的素材。
(二)大熊猫栖息地建设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大熊猫栖息地区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既能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活动内容,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空间[7]。
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是两种产业融合的外在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可建设三个试点区:1.宝兴邓池沟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宝兴县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也是为国家贡献大熊猫第一的县。
法国人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2000年戴维家乡人曾到宝兴参观。
宝兴县在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中具体措施有:(1)开发邓池沟天主教堂,在天主教堂附近建大熊猫文化展览馆,利用模型、标本、图像、文字等资料,展示大熊猫的演变过程、大熊猫的发现历史、大熊猫作为友谊使者从宝兴走向世界各地的历史,宣传和谐的大熊猫文化。
(2)设计多条戴维科学考察线路,依托宝兴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针对国内外旅游者开展大熊猫神秘生存足迹探寻、大熊猫发现历史寻踪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诠释神秘的熊猫文化。
2.汶川卧龙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
1983年在卧龙建成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建设该文化旅游园区措施有:(1)开发自然保护区周边的英雄沟、银厂沟风景区,开展大熊猫家园生态观光游览;(2)依托核桃坪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大熊猫医院、熊猫幼儿园和大熊猫俱乐部,开展大熊猫观赏,满足游客亲近国宝的心理需求;(3)建设“汶川地震大熊猫救援行动”展览馆,展示为抢救大熊猫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成果,结合大熊猫普教基地、中华大熊猫博物馆,开展大熊猫文化教育。
3.雅安碧峰峡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2002 年建立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基地。
碧峰峡基地在抢救和转移汶川大地震遇险的大熊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设计以“大熊猫生存现状考察”为主题的旅游活动:(1)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繁育难度和目前最新有关的研究进展,通过导游或工作人员向游客讲解大熊猫野外饲养和放生要求、程序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宣传和谐的熊猫文化;(2)结合所在地是国家4a级碧峰峡风景名胜区的优美自然环境和良好生态优势,开展大熊猫生态家园之旅,让游客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感受大熊猫的闲情逸致;(3)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大熊猫认养、领养展示馆,通过声像、图纸等资料展示社会知名人士认养大熊猫的具体情况,对宣传保护大熊猫、弘扬和谐的熊猫文化有积极作用。
(三)大熊猫栖息地区原住民制作大熊猫形象工艺品大熊猫栖息地区居住有汉、藏、羌、彝等民族,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手工艺。
如宝兴县以优质汉白玉大理石为原材料制作的熊猫大型雕塑和旅游工艺品堪称熊猫文化产品中的一绝,宝兴县曾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生产大熊猫雕塑。
芦山县的根雕技艺,可重点制作大熊猫形象的根雕。
此外,藏族的唐卡、彝族的漆器都可以融入大熊猫元素。
借助于成都市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大熊猫文化旅游园区销售这些手工艺品,继而带动更多的原住民从事大熊猫形象手工艺品的创作。
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大熊猫文化会越来越丰富,大熊猫品牌意识会越来越强,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会越做越大。
四.结语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拓宽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市场,有助于中国文化产业主打品牌的形成。
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大熊猫栖息地区旅游产品的种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对于缓解大熊猫栖息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大熊猫栖息地区原住民的生计,可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大熊猫形象工艺品的制作。
参考文献:[1]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j]. 2001,5:10.[2]张振鹏,王玲.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3]谢新华,耿得安. 大众文化全球传播视域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为中心的考察[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91-95.[4]徐立峰. 论大熊猫文化内涵[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2):54-56.[5]陶长江,程道品. 四川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初探[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56-59.[6]蔡荣生,王勇. 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09,8:77-84.[7]龚巧林,陈惠芬.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5-26.[8]孙前. 大熊猫文化笔记[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304-305.作者简介:马月伟(1980-),山东德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世界遗产旅游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