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并购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并购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企业兼并与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大事项,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目标企业分的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全部或部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行为。并购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并购成功就是战略性成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巨大的; 反之, 并购失败就是战略性失败,对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可见企业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是“馅饼”,也是“陷阱”。从而本文将在分析企业并购国内外相关理论及企业并购的分类、效益的基础上,企业盈余和市场价值等方面,来分析企业并购中的控股并购对并购方、目标公司价格的影响以及探讨其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并购股票价格并购方目标公司

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关于并购理论的研究和理论

总体来说,国外的企业共经过了六次并购浪潮,并购活动也基本上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企业并购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可以从财务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产业组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主要理论有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协同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内部化理论、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理论。这些经典的理论对企业并购活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85)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是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他给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理论中的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

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和威廉姆森(2009)认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代理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代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代理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

彼得·史泰米亚(1984)的价值低估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并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并购活动更频繁。

(二)国内关于并购理论的研究和理论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企业并购问题,相对来说,国外企业并购已经发展成熟,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上创新程度较高。而国内企业并购的理论发展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理论研究上仍然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中国企业并购的产生起于1984年的第一起并购事件,此后国内涌现出许多研究企业并购的文献。

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重组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比较了公司重组前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这些指标较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有所下降的结论。

陈信元、张田余(1999)则采用了基于股价变化的事件研究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人们投机心理严重,将并购重组当作一个炒作的题材,以期谋取短期利益而不是看中长期回报。而兼并收购类股票由于股价偏高,公司规模偏大,没有明显波动,他们以1997年的沪市95家资产重组公司为样本,得出市场对资产重组有一定的反应,但不同类型的重组市场反映不同,股权转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类公司的股价在公告前后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而兼并收购类公司的股价没有出现明显波动。

孙铮和王跃堂(1999)对同一样本进行了研究,得出重组样本公司的业绩有显著的提高的结论。他们对1998年深沪上市公司重组前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及其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重组当年控制权转让类重组样本公司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长率为负值,对外并购类重组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有一定增长,资产置换类重组样本公司的业绩增长幅度更大,而资产剥离类重组样本公司当年的业绩却下降.

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1995——1999年间201起并购事件为分析样本,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得出的结论为:虽然并购使当年及之后一年的业绩得到了提高,但之后的几年间,业绩又普遍下降。短期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