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采用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共 聚醚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了聚氨酯软泡沫塑料, 这是聚氨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即多元醇原料来 源由德国拜耳公司原先的煤炭路线转变成美国的低成本石油 路线,从而为聚氨酯实现工业化和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
有机异氰酸酯化合物含有高度不饱和的异氰酸酯基团(NCO),结构式(N=C=O),因而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一般认为,异氰酸酯基团的电荷分布如下, 它是电子共振结构:
聚氨酯树脂及其 应用
聚氨酯树脂的特性
聚氨酯(PU)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甲酸酯(-NH-COO-) 的聚合物。氨基甲酸酯一般由异氰酸酯和醇反应制得。另外, 多异氰酸酯与多元胺反应得到的聚脲,广义上也归属于聚氨酯 材料。
聚氨酯材料是一类产品形态多样的多用途合成树脂。聚氨酯 和其他合成树脂不同的地方在于原料品种丰富、配方组合多, 产品形式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相对反应活性
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随R基团的性质有下列由大到小的 顺序:
几种活泼氢化合物与异氰酸酯反应活性大小顺序可排列如下: 脂肪族氨基>芳香族氨基>伯羟基>水>仲羟基>酚羟基>羧
基>取代脲>酰胺>氨基甲酸酯
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反应
异氰酸酯与含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是聚氨酯合成中最常见的反 应,反应式如下:
一般来说只有芳香族异氰酸酯能自聚形成二聚体,而脂肪族异氰酸酯二聚 体未见报道。这是因为芳香族异氰酸酯的NCO反应活性高。芳香族异氰酸酯即 使在低温下也能缓慢自聚,生成二聚体。生成的二聚体是一种四元杂环结构, 这种杂环称为二氮杂环丁二酮,又称脲二酮(uretdione)。
以2,4-TDI二聚体的制备为例:
由于R-NH2与R-NCO的反应速度比水快,故上述反 应可写成:
异氰酸酯与氨基的反应
氨基(伯氨基和仲氨基)与异氰酸酯的反应 是聚氨酯制备中较为重要的反应之一。异氰酸酯 与氨基反应生成取代脲。总体来说,氨基与异氰 酸酯的反应活性较其他活性氢化合物为高。
异氰酸酯与氨酯基及脲基的反应
氨基甲酸酯、脲基中仍含有活性氢,可继续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交联键。 氨酯基及脲基的活性比醇、水、胺、酚等低。大部分叔胺对这两个反应不呈现 较强的催化作用,只有强碱或某些金属化合物才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
异氰酸酯与环氧基团在胺类催化剂的存在下生成含噁唑烷 酮(oxazolidone)环的化合物。噁唑烷酮环具有较高的耐热性。
异氰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活性比异氰酸酯与脲基的反应活性低,当无 催化剂存在下,常温下几乎不反应,一般需在120~140℃之间才能得到较为满 意的反应速率。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所得最终产物为脲基甲酸酯。
异氰酸酯的自加聚反应
异氰酸酯可发生自加成反应,生成各种自聚物,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及 各种多聚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聚反应和三聚反应。 异氰酸酯的二聚反应
随着聚氨酯化学的研究、产品制造和应用工艺技术的进步以 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宽,逐渐形成了目前世界上居第6大合成材 料地位[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 苯乙烯(PS),聚酯(PET),聚氨酯(PU)]的工业体系。
发展历程
聚氨酯的研究开发最初是由Otto Bayer和他的同事们于 1937年在德国勒沃库森的I.G.Far-ben(Bayer公司前身)实验 室开始的。他们通过实验应用加成聚合原理,利用液态异氰 酸酯和液态聚醚或二醇聚酯缩聚生成一种有别于当时已发现 的聚烯烃的新型塑料—聚氨酯(PU)。
异氰酸酯的三聚反应
芳香族或脂肪族(包括脂环族)异氰酸酯均 能于加热及催化下自聚为三聚体,三聚体的核基 是异氰脲酸酯(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cyanurate)六元杂环。三聚 反应是不可逆反应。下面为二异氰酸酯的三聚反 应反应式:
异氰酸酯的自缩聚反应—碳化二亚胺
在有机膦催化剂及加热条件下,异氰酸酯可发生自 身缩聚反应,生成含碳化二亚氨基(-N=C=N-)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异氰酸酯三聚及二聚反应以外的另一重要反应。
异氰酸酯的其他反应
异氰酸酯与羧酸反应,先生成稳定性较差的羧酸酐, 然后分解,生成酰胺和二氧化碳。COOH与NCO的反应 活性比OH低得多。
这类反应比较少见,不过在含COOH的聚酯体系或 含侧羧基的离聚体系,过量的异氰酸酯可与羧基反应。
芳香族异氰酸酯与羧酸反应,主要生成酸酐、脲和 二氧化碳。
异氰酸酯与环氧树脂的反应
以苯基异氰酸酯为例,在戊杂环膦化氧催化剂存在 下,40℃以上反应,收率可达90%左右。反应式如下:
异氰酸酯的封闭反应
异氰酸酯可与一些弱反应型活性氢化合物反应,得到的产物常温 下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向反应,这就是“封闭(blocking)”和 “解封(unblocking)”反应。
常见封闭剂有酚类(ArOH)、已内酰胺、乙酰乙酸乙酯 (CH3COCH2COOC2H5)、乙酰内酮(CH3COCH2COCH3)、丙二酸 二乙酯(C2H5OCOCH2COOC2H5)、甲乙酮肟[(CH3)(C2H5)C=NOH]、亚硫酸氢钠(NaHSO3)、咪唑类化合物、3,5-二甲基吡唑等。
由于氧和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较大,其电负性较大,NCO基团的氧原子电 负性最大,是亲核中心,可吸引含活泼性氢化合物分子上的氢原子而生成羟基, 但不饱和碳原子上的羟基不稳定,重排成为氨基甲酸酯(若反应物为醇)或脲 (若反应物为胺)。碳原子电子云密度最低,呈较强的正电性,为亲电中心,易 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异氰酸酯与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就是由于活泼氢化合物 分子中的亲核中心进攻NCO基的碳原子而引起的。反应机理如下:
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反应产物为氨基甲酸酯。有研究表明, 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反应是二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随着羟基含量 而变化,不随异氰酸酯浓度而改变。
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生成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以 二元醇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为例,反应式如下:
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
A.Wurtz认为,异氰酸酯与水反应,首先生成不稳 定的氨基甲酸,然后由氨基甲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及胺。 若在过量的异氰酸酯存在下,所生成的胺与异氰酸酯继 续反应生成取代脲。它们的反应过程表示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