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
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对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分布状况与差别,可利用地球仪辅助。
【主要参考书】《区域地理》山东地图出版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全球海陆面积大小,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重点】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重点】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材在以往的安排上学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
《世界的海陆分布》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
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
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
然而,课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穷追不舍,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
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