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飞夺泸定桥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24《飞夺泸定桥》 之四

24《飞夺泸定桥》之四目标:情意: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知识: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能力: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初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重点:抓住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言行,让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
难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人物言行的语句品味,来领会中心。
突破口:红军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表现?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17、飞夺泸定桥╱╲赶到夺下交流:2-5 6-8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1、过渡: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遇到了种种困难。
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2、下面分小组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选择完成:★找到描写困难的句子。
(赶到——,夺下~~~)★★概括地说出遇到哪些困难。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信达外国语2020-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信达外国语2020-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0-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信达外国语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上填写校名,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积累(22分)曾几何时,祖国您历尽磨难,饱受.(cāng)桑。
侵略者的魔爪,将您瓜分,冒险家的肆虐,将您洗净。
您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您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鸣。
然而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趴下,一片片忠心,一首首悲歌,化作那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多少仁人志士和无数英雄□(dān)精竭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
壮阔七十载,奋进新时代。
七十年沐雨栉风,七十年风雨兼程。
共和国七十华诞,国庆佳节之际,神州大地山河壮丽,旌旗飘扬,万众欢腾。
70年时光飞逝,曾经满目疮□(chuāng)痍的中国大地变成了美好人间,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尽展新颜。
如今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锐不可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3分)(1)□(cāng)桑(2)□(dān)精竭虑(3)满目□(chu āng)痍【答案】(1)沧(2)殚(3)疮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分)(1)咽(【A】yàn【B】yè)(2)载(【A】zǎi【B】zài)【答案】(1)B(2)A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华诞”在句中是“生日”的意思。
【B】“肆虐”在句中是“大肆侵扰或破坏”的意思。
【C】“万众欢腾”是用来形容场面非常壮观。
【D】“旌旗”是指旗帜的总称。
【答案】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春节放假期间,某风景名胜区上万游客滞留,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完全是主管部门考虑不充分乃至未采取相应对策造成的后果。
《地球的红飘带》读书笔记

《地球的红飘带》读书笔记《地球的红飘带》读书笔记《地球的红飘带》一读完了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血战的场面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仿佛还能嗅到空气中迷漫着的血腥和硝烟味。
还有那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巍峨的大雪山,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的茫茫大草原,如一幅幅画卷在眼前晃动。
这部书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
1933年9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1934年夏季,中央苏区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敌人重兵压境,形势日趋危急,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至此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英勇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经历了湘江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寒冷刺骨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辗转10余省,长驱25000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可以说,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
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
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红军战士那种勇气、毅力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长征的精神永垂不朽,因为,它是许许多多个红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铸就而成的。
读完《地球的红飘带》,我们更加地了解历史,对长征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正是这种革命必胜的精神,使英勇的红军打败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强敌,战胜了人间罕见的艰险,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如今,我们深处和平年代,我们是无法再亲自经历一次那样的长征了,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要像歌中唱的那样:“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我们要用“长征精神”不断地激励我们奋进。
小说百练:地球的红飘带(魏巍)

小说百练:地球的红飘带(魏巍)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
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
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
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
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
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
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
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
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
铁锤叫了一声:“同志!”几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
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
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
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
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
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
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
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word版】无答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单选1.红军长征经过下列地方的先后顺序是()①渡过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2.廖承志在1982年致蒋经国先生信中说: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下列不属于国共两次合作成果是()A.建立黄埔军校B.进行北伐战争C.红军长征D.抗日战争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声势震动全国B.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兵力歼敌C.把革命火种撒到西部,扩大根据地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一大C.中共八大D.中共十八大5.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A.中共中央临时政府的错误指挥B.蒋介石的多次围剿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D.党中央要建立新的根据地6.“直到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
”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是()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B.中共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7.红军长征,摆脱了蒋介石军队围追堵截的是()A.四渡赤水后B.巧渡金沙江后C.强渡大渡河后D.翻越夹金山后8.下列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9.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此曲所咏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北伐战争B.五四运动C.红军长征D.南昌起义10.红色旅游是当前旅游的热点。
假如你想考察中国共农红军出发点,应该去()A.上海B.瑞金C.井冈山D.广州11.“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
《地球上的红飘带》小学生课外必读书阅读题(有答案,内容全)

《地球上的红飘带》小学生课外必读书阅读题(内容全,有答案)一、选择题1、《地球的红飘带》作者是(B)A、黄培佳B、魏巍C、老舍D、金波2、《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
A、一B、二C、三D、四3、“正在渡江,但随着北面一阵紧似一阵的枪炮声,两人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
”这里的两人指的是(A)。
A、周恩来、朱德B、毛泽东、周恩来C、彭德怀、刘伯承D、刘伯承、叶剑英4、周恩来的警卫员叫(A)。
A、小兴国B、博古C、李德D、洛甫5、(B)就是要保住广西,既怕红军入境,又怕蒋介石的中央军进来。
A、何键B、白崇禧6、周恩来命令(A)守住界首渡口到下午五时,掩护全军渡江完毕;一定要等毛主席他们过了江才能撤退;撤退前还要向军委报告。
A、彭德怀B、博古C、韩洞庭7、周恩来在界首选择了(B)山口继续长征。
A、青坪界B、三千界C、打鸟界8、周恩来在山垭口坐下来歇脚时,警卫员小兴国把(A)远远地扔到山下,说:“给国民党留点儿纪念品吧!”两人都笑了起来。
A、两只破布鞋B、坏了的步枪C、军帽9、矮矮个子,戴着深度近视镜的“少共”中央局书记名字叫(A),过去是安源煤矿的矿工。
A、韩洞庭B、小兴国C、李德10、在油榨坪,( B)说八军团师长朱兵临阵脱逃,两人便大吵起来。
A、博古B、李德C、王稼祥11、八军团师长朱兵身边穿便衣的女同志李秀竹是( A )。
A、是朱兵的老婆,带于都的民工来的,是经过县苏维埃批准的。
B、是来探亲的C、是师长朱兵的警卫员。
12、韩洞庭团长他们渡乌江采用的方法是(B)。
A、坐船B、扎竹筏架桥13、扎竹筏渡乌江,这一想法是(A)先想出来。
A、杨米贵B、韩洞庭C、金雨来D、黄苏14、在贵州,刘伯承的坐骑大老白马的年龄是(A)。
A、9--10岁口B、10--11岁口C、11--12岁口15、在团溪之战中,被称作水马司令的人是(A)。
A、金雨来B、韩洞庭C、黄苏D、杨米贵16、“小麻雀”是(A)的绰号,因为她年轻活泼,那口湖南话说得铿锵有致,所以大家常这样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提优练习( 七律长征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提优练习5 七律·长征基础提优一、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逶.迤(wēi wéi) 磅.礴.(bàng páng) 岷.山(mín mǐn)泥丸.(wán jiǔ ) 只.等闲(zhī zhǐ) 五岭.(lǐng lǐn)二、选字组词。
崖涯悬( )峭壁天( )海角苦海无( )度渡 ( )过难关 ( )日如年远( )重洋索素 ( )然无味 ( )昧平生 ( )求无度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等闲: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3)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4)这件事非常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 )2。
用恰当的四字词语填空。
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的雪山,穿越了的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
当到达陕北时,红军战士已经累得,但是长征的胜利让他们。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有力地证明了革命队伍无坚不摧。
四、先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走泥丸:五、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例:长征是什么?在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在我的笔下,长征是课文提优一、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为表现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人用的词是“”;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人用的词是“ ”。
2.“腾细浪”指,与它对应的短语是“”。
3.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的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家,还是一位。
这首诗对作了生动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精品原创】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基础 提优 第5课 七律 长征 含答案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基础+提优第5课七律长征基础部分一、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逶.迤(wēi wéi) 磅.礴(bàng páng) 岷.山(mín mǐn)泥丸.(jiǔ wán) 只.等闲(zhī zhǐ) 五岭.(lín lǐng)二、选字组词。
崖涯悬( )峭壁天( )海角苦海无( )度渡 ( )过难关 ( )日如年远( )重洋索素 ( )然无味 ( )昧平生 ( )求无度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等闲: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4)这件事非常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2.用恰当的四字词语填空。
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的雪山,穿越了的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
当到达陕北时,红军战士已经累得,但是长征的胜利让他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有力地证明了革命队伍无坚不摧。
四、先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 磅礴:走泥丸:五、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例:长征是什么?在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在我的笔下,长征是。
提优部分一、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为表现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人用的词是“”;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人用的词是“”。
2.“腾细浪”指,与它对应的短语是“”。
3.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的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家,还是一位。
这首诗对作了生动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2.全诗以“,”为总起句,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翻越,疾跨,巧渡,飞夺,喜过。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树湘魏巍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
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
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
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
”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
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
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
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
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
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
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
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
文学类文本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飞夺泸定桥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学类文本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飞夺泸定桥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部队终于在早六点前赶到了泸定桥。
这时风也停了,雨也住了。
东方正涌上一轮红玫瑰般的旭日。
战士们纷纷骂道:“这老天就是同我们作对,我们走到了,它也不下了。
”…………下午四时整,王开湘发出了攻击信号。
热血沸腾的冲锋号声响起来,接着轻重机枪和各种不同的音调像刮风一般地扫向对岸。
两侧的部队也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冲杀声,一时竟显得山摇地动,震人心魂。
在这同时,突击队大步走上来了。
连长廖大珠个子虽小,这时却显得十分英挺果决。
他回头扫了一眼他的队员,低而有力地喊了一声:“上!”接着就攀着作为栏杆的粗大的铁索。
由于圆滚滚的铁索不稳定,他身子趔趄了一下,随即又站稳了。
接着一个十六七岁的苗族小鬼,随着廖大珠跟上去了。
如果人们没有忘记,他就是在扎西茅屋里朱总司令亲自扩大来的小鬼扬各。
其余的人,有的学着连长的样子,抓着另一边的铁索攀缘前进,有的就伏下身子来,骑着两根光溜溜的铁索,两只手抓着向前移动。
敌人的子弹从对面噼噼啪啪地扫过来了,在铁索上不时闪出耀眼的火花。
人们显然顾不上它了,比起子弹,摄人心魂的倒是下面震耳欲聋的激流。
杨成武直直地望着攀缘铁索向前移动的人们,一颗心只是随着那些战士在颤动的铁索上浮沉。
不管哪个人在铁索上打个趔趄,或是铁索抖动一下,他的心就一阵发紧。
落在最后面的那个战士似乎爬得十分吃力,爬出几步就爬不动了,不时望着下面的激流,脸色变得蜡黄。
杨成武忽然想起,他是去年五次反“围剿”时入伍的。
他家分了田地,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日子过得很不错。
后来激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热忱,他还是来了。
部队临离开苏区那天,他的妻子来看望他,他不巧外出。
等到第二天部队出发了,他才同妻子见了一面。
长征以来,他不断地问政委:“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西根据地呢”……就是这样一个战士,他落到最后面去了。
正在这时,只听桥头上有人惊喊了一声:“有人掉下去了!”“沉着一点!”只听远远传来一声威严的叫喊,这是廖大珠的声音。
2023年飞夺泸定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3年飞夺泸定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3年飞夺泸定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1泸定桥一共是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
红褐色的喝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城,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1.这段话中先写泸定桥的(),再写(),最后写()2.组词语。
稍()梢()哨()栏()烂()拦()摇()遥()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
请你也仿写一个句子,运用次修辞手法。
4.文中的“天险”是指()A.城墙B.河水C.铁链D.泸定桥5.文中的“凭借”近义词(),“飞过来”本来指用翅膀从空中飞过来。
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吧!”意思是你们没有(),绝对不可能()。
6.用“//”按照“桥险”、“水急”、“敌狂”分三层。
7.这篇课文是围绕“”和“”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按照接到命令----()------()------顺利渡河这四个部分记叙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一个七美元的梦分析(2)【—阅读理解之一个七美元的梦分析(2)】,本节要领,主要从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作用,理解句子,分析了这篇__。
3.__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
4.__主要写了___________这样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的表情为什么显得很难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12)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的这种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26)段中“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
第20课 《飞夺泸定桥》(分层练习)(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20课飞夺泸定桥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1)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 )(2)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 )【答案】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解析】略2.《飞夺泸定桥》着重写()。
A.红军抢时间、攻天险;B.泸定桥险要;C.桥头激战【答案】A【详解】略3.《飞夺泸定桥》是按的顺序写的,记叙了(时间),红四团接到命令,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渡过,奔赴抗日最前线的经过。
其中成语“,”突出了泸定桥地势险要,也突出了夺取泸定桥的难度。
【答案】事情发展1935年5月大渡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详解】略4.选择正确动词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着冲锋枪、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拿 攀 背 带 冒【答案】拿 背 带 冒 攀【解析】略5.战士们飞夺泸定桥时遇到的困难有( )(多选)A.没有武器B.桥上无板C.敌人固守D.敌人火攻【答案】BCD【解析】略6.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飞过来吧”含有什么意思?( )(多选)A.在敌人眼中,这没有木板的铁索是无法过的,除非能长翅膀“飞”。
B.在敌人看来,红军就算能攀索过来,在他们强大的火力封锁下,也无法到达桥头,除非能从空中突然“飞”降下来。
C.敌人十分狂妄,瞧不起红军。
【答案】ABC剧本内容场景分析舞台布置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剧本通过手法来描写场面,“团长、政委、号手”属于“点”,“”属于“面”,展现了红军的形象。
舞台背景可设置为的画面。
【答案】点面结合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英勇无畏在泸定桥上密集的炮火中,我军战士奋勇冲锋、无畏生死【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和内容的理解。
这段文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六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5七律·长征(解析版)人教部编版

5七律·长征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逶.迤(wēi wěi)磅.礴(bàng páng)岷.山(mín mǐn) 乌蒙.(méng měng)2.选字填空。
【崖涯】悬( )峭壁天( )海角【度渡】泥船( )河 ( )日如年3.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2)乌蒙磅礴走.泥丸( )A.通过 B.跑 C.滚动(3)大渡桥横铁索寒.( )A.冷 B.影射形势的严峻C.穷困4.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诗句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是( )。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下面词语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是( )。
A. 尽显 B.取之不尽 C.山穷水尽 D.尽心尽力(3)这首诗中“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下面的句子都以“山”为描写对象,其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5.读诗句,完成练习。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细浪”是指____________;“走泥丸”是指________。
诗句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巧渡________和飞夺________。
②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阅读《飞夺泸定桥》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飞夺泸定桥》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
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练习题-自定义类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1.童小鹏在《离开老家的一天》一文中写道:“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这说明长征的目的是()A. 实现红军战略转移B. 宣传党的政治主张C. 建立新革命根据地D. 摆脱“左”的错误路线2.从1933年9月到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
随后,中国工农红军()A. 转入农村,发动群众B. 战略转移,北上抗日C. 挺进中原,战略反攻D. 战略决战,逐鹿中原3.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
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原因是()A. 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B. 扩大革命根据地C. 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农村进军D. “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段歌词直接反映的史实不包括()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 遵义会议召开C. 长征冲破敌军重重包围D. 红军到达陕北5.斯诺写到:“当今时代无与伦比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与这一评价无关的是A. 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B.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C.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D. 克服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6.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A.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 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D.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7.某旅行社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旅行探险活动。
积极分子写一篇以地球上的红飘带为主题突出毛泽东诗词的长征精神

积极分子写一篇以地球上的红飘带为主题突出毛泽东
诗词的长征精神
读完了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血战的场面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仿佛还能嗅到空气中迷漫着的血腥和硝烟味。
还有那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巍峨的大雪山,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的茫茫大草原,如一幅幅画卷在眼前晃动。
这部书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红x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
19xx 年9月,由于x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x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19xx年夏季,中央苏区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敌人重兵压境,形势日趋危急,红x被迫战略大转移,至此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英勇的红x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经历了湘江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寒冷刺骨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辗转10余省,长驱25000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可以说,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
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x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
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红x战士那种勇气、毅力和舍己为人,无私奉
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长征的精神永垂不朽,因为,它是许许多多个红x战士用自己的生命铸就而成的。
读完《地球的红飘带》,我们更加地了解历史,对长征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正是这种革命必胜的精神,使英勇的红x打败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强敌,战胜了人间罕见的艰险,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部队终于在早六点前赶到了泸定桥。
这时风也停了,雨也住了。
东方正涌上一轮红玫瑰般的旭日。
战士们纷纷骂道:“这老天就是同我们作对,我们走到了,它也不下了。
”
…………
下午四时整,王开湘发出了攻击信号。
热血沸腾的冲锋号声响起来,接着轻重机枪和各种不同的音调像刮风一般地扫向对岸。
两侧的部队也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冲杀声,一时竟显得山摇地动,震人心魂。
在这同时,突击队大步走上来了。
连长廖大珠个子虽小,这时却显得十分英挺果决。
他回头扫了一眼他的队员,低而有力地喊了一声:“上!”接着就攀着作为栏杆的粗大的铁索。
由于圆滚滚的铁索不稳定,他身子趔趄了一下,随即又站稳了。
接着一个十六七岁的苗族小鬼,随着廖大珠跟上去了。
如果人们没有忘记,他就是在扎西茅屋里朱总司令亲自扩大来的小鬼扬各。
其余的人,有的学着连长的样子,抓着另一边的铁索攀缘前进,有的就伏下身子来,骑着两根光溜溜的铁索,两只手抓着向前移动。
敌人的子弹从对面噼噼啪啪地扫过来了,在铁索上不时闪出耀眼的火花。
人们显然顾不上它了,比起子弹,摄人心魂的倒是下面震耳欲聋的激流。
杨成武直直地望着攀缘铁索向前移动的人们,一颗心只是随着那些战士在颤动的铁索上浮沉。
不管哪个人在铁索上打个趔趄,或是铁索抖动一下,他的心就一阵发紧。
落在最后面的那个战士似乎爬得十分吃力,爬出几步就爬不动了,不时望着下面的激流,脸色变得蜡黄。
杨成武忽然想起,他是去年五次反“围剿”
时入伍的。
他家分了田地,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日子过得很不错。
后来激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热忱,他还是来了。
部队临离开苏区那天,他的妻子来看望他,他不巧外出。
等到第二天部队出发了,他才同妻子见了一面。
长征以来,他不断地问政委:“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西根据地呢”……就是这样一个战士,他落到最后面去了。
正在这时,只听桥头上有人惊喊了一声:“有人掉下去了!”
“沉着一点!”只听远远传来一声威严的叫喊,这是廖大珠的声音。
廖大珠一手紧紧抓着铁索在荡来荡去。
队伍稳定住了,错错落落地继续在铁索上向前移动。
杨成武望望那个爬在最后的战士,已经不见了,想来刚才正是他落下了滚滚的波涛。
杨成武望望爬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面孔黝黑而又颇为秀丽的青年。
他是江西广昌人。
在敌人进入广昌时,他的全家都被杀害,只剩下一个出了门的姐姐。
他曾经探了一次家,回来后一连哭了几天。
现在他像大蜥蜴一样爬得相当迅速,高高地昂起头颅,究竟是故意不看那轰鸣的流水以减少恐惧呢,还是蔑视死亡杨成武看到,在所有的人中,最轻松的,恐怕要算那个带点野味的扬各。
可能是他那山野生活磨炼出的大胆,也可能是对于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他在铁索上竟像猴子般地灵活轻松,甚至还把连长腰上没有插好的什么东西整理了一下,态度和动作都显得相当从容。
“好,好,到底爬过去了!”王开湘掏出手绢擦了擦额头,手绢上全是汗水。
杨成武刚松了一口气,忽然周围有人惊呼起来:“起火了!起火了!”
杨成武定睛一望,果然对岸桥头冒起一股浓烟,腾起了橘红色的火苗,转瞬间火焰飞腾,
愈烧愈大。
这是敌人把桥头上的什么东西点起来了。
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使刚刚接近桥头的廖大珠他们大感意外,远远看见他们犹豫了,正在铁索上爬行的人们停住了。
这时,杨成武高高地挥着驳壳枪,以他那年轻的尖亮的声音喊道:“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头呀!犹豫不得呀!冲过去!冲过去!冲过去就是胜利!……”
桥头上的人们也跟着大声喊道:“廖大珠!不要慌,冲过去!!!”
接近桥头的人们镇定了。
廖大珠回过头,向后面喊了一句什么,接着从背上抽出大刀,在阳光里闪了一下,第一个扑到烟火中去了。
当他的身影再度从烟火中出现的时候,只见他一挥手,一顶冒着火苗的帽子就落到大渡河中去了。
其他人也纷纷跃到火里,不一刻桥头周围就响起了一阵滚雷似的手榴弹爆炸声。
随着突击队的进展,三连很快将收集来的板子铺到了桥头。
杨成武随即带领第二梯队冲上去了。
廖大珠他们,刚才在桥头所受的惊恐、不安,这时化作一团无名怒火,抡起大刀砍杀起来。
贴近桥头就是一条古老而破旧的市街,双方就在这条小街上厮杀起来。
敌人见他们人少,正在举行全力反扑时,杨成武率领的第二梯队赶到了,又经过一阵激战,终于将守敌大部歼灭,残敌弃城向北逃窜。
当追击敌人的枪声在晚风里最后飘失的时候,东方升起一轮明月,静静地照着泸定桥。
这桥虽然还是寒光闪闪,但看去却像是软软下垂的吊床,不再令人惧怕。
(节选自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选文中,作者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长征途
中飞夺泸定桥的真实情景。
B.作者着力刻画了攀爬铁索的勇士,除了描写战士的勇敢与无畏精神外,也描写了个别害怕并牺牲的战士,这样写更真实可信。
C.题目“地球上的红飘带”中,“红飘带”寓意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足迹和烈士的鲜
血,长征是地球上一次英勇、悲壮的行军。
D.小说语言严谨雅驯,大量运用短促的语言来表现紧张气氛,表现人物个性及心理活
动。
以叙述为主,用语简洁准确,好读畅快。
8.作品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6 分)
9.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两处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 分)
7.【答案】D
【解析】D项,“小说语言严谨雅驯”错,本文语言以叙述为特色,淳朴、简练、准确,生活气息浓厚。
8.【答案】人物方面:通过穿插三个红军战士入伍前情况的回忆,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他们,使灵活轻松、态度从容的扬各,有些害怕而牺牲的战士,全家都被害、蔑视死亡的战士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更真实。
主题方面: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士情况的介绍,告诉我们革命者来自五湖四海,为献身革命而聚集到一起,使文章主题更丰富,内蕴更深刻。
情节方面: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方式,使情节更丰满。
(每条2分,如答艺术效果方面,酌情给分)
9.【答案】开头的一轮旭日和结尾的一轮明月表示战斗在一天时间内结束。
开头正在升起的一轮红日象征了战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预示着夺桥作战的胜利和革命胜利曙光的到来。
结尾月下安静的战场与正文战斗的激烈场景形成反差,使文势起伏有致。
结尾暗示是战士们的英勇拼杀和牺牲换来的胜利,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不再令人惧怕”等反映了革命英雄主义主题。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