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描写景物,体会本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
视频中,一位古人,于高山上凭海远眺,思绪万千。
根据我们预习,不难知道这应当就是当时风云人物,谁?——曹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二、示目标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初读诗文
下面要考查大家的是否细心和记忆力。
(字音开火车,作者抢答)
(PPT)自由朗读诗文及注释,时间2分钟,注意了解识记以下知识:1、生字词字音 2、文学常识(作者、出处)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曹操:字,朝代人,身份是家、家、。
代表作、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且看你是否细心发现。
四、探究诗题
(一)观沧海
【师】来,我们一起将诗歌齐读一遍,准备——准备朗读时希望大家背挺直、手捧书轻立课桌,这样气流从腹咽喉一贯而出,才有精气神。
好,准备——
(评价:不错,读得整齐、流利)
其实本诗本没有题目,是后人按惯例,从诗句开头两句中选取关键词,拟成的题目。
比如《龟虽寿》选取的就是前两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那么,本诗的前两句是什么?
老师在这里有个疑惑,我们知道“东临碣石”的“临”意为“到达”,这里告诉我们写诗的地点,那可不可以将题目换成“临碣石”呢?
你能从诗中找到依据么?(预设: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例举诗中所描写景物(预设: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围绕“海”来写的)
【师】大家从诗中找到所描写的景物,都是海中景,我们把“逗号”作为一句,海景主要集中在——前8句。
为此,选择《观沧海》更为恰当。
同学们,大海给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雄伟、壮阔,那我们读诗也同样需要读出这种壮阔的气势。
怎么读呢?
有点难度,那小伙伴之间相互讨论下。
同桌间相互一起读读,想想可以怎样读?
【师】请同学来试着读2句,并说说你是怎么读出“壮阔的”
(诗歌中那些字词写出了“海”的壮阔?应当是直接写“海”的句子“何澹澹”“洪波”)读这些词语时,声音可高昂些。
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试着读出这份“壮阔”。
(二)观沧海
【师】诗中描写的景物全是围绕“海”而写,试问能否用“观大海”作题目呢?“大”也同样体现出“壮阔”呀?
(PPT)问题二:
提示:一是“沧”是指“深绿色”;二是“沧”有“凉”的意思。
“大”仅写出海之宽阔,而“沧”它还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是“沧”是指“深绿色”;二是“沧”有“凉”的意思。
(PPT)你能从诗文中找到体现“沧”这两层含义的地方么?
【生】例举“绿”:“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凉”:秋风萧瑟
(PPT)这是老师暑假旅游在南海之滨拍下来的海景,大家看看,还有哪里是被我们遗漏的“绿”?【师】景物中的“绿”,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生机勃勃、生意盎然,而“深绿”,其实是多层绿的叠加,叠加使得颜色更深,同时也让这份生机愈发醒目。
【师】“沧”比之“大”,添了份“凉”、它点明了季节,但不同与古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沧”多了片“绿”,凸显了景物的生机勃勃。
我们不妨将语速放缓:想象着深绿的海水、草树,。
满眼的绿,诗人心情应当是十分愉悦的,来,放松表情,带着笑容,再将诗句齐读一遍。
(三)观沧海
【师】之前我们提到,本诗本没有题目,是后人添的。
后人加标题,也是从诗人所写的诗句中提取出来的。
那么老师又有第新的问题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独独要选用“沧海”二字,难道有什么其他含义吗?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应当意识到这是本节课难度最大的问题了。
没事,我们一同来探究原因。
同学们知道曹操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的本诗么?提醒书中有说明注释3“北征乌桓”
书中注释中有说明,
【生】回答
【师】这里老师给出了一个更详细的背景材料:
(ppt)<背景补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师】曹操大破乌桓,胜利归途中重登碣石山。
当时心情怎样?
【生】愉悦、开心
【师】是的,诗人想必是激情澎湃的。
回到问题,看到沧海,大家容易联想到一个成语——“沧海一粟”(PPT),寻常人面对壮阔大海,直觉反映是感叹自我渺小,就像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微不足道。
”那么曹操呢?
【生】不是
【师】具体哪几句诗句体现出曹操他非但不觉自我渺小,甚至联系到更浩淼的景物?
没错,若说之前海景是壮阔,那么日月星辰已上升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宇宙。
没错,视野更大,较之前的“海景”,我们朗读时的情绪也应相应地更“激昂”。
请全体男生,将“树木丛生到若出其中”这八句读一遍,注意读出海景和日月景色高昂情绪的变化梯度。
【生】朗读
小组合作
【师】请大家联系诗歌背景和诗人身份,思考
1、曹操面对大海,会有超出平常人的感受?
2、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时间4分钟
提示:联系创作背景、诗人身份
【生】自由回答
(预设:曹操身份是什么?——作为一名政治家,打了胜仗心情激动,看到广阔的大海,想想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他会想……)
【师】曹操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
当他大破乌桓,北定中原,凯旋归途中再登高山,心中必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不已。
平常人看到大海直叹自我渺小,而曹操看来,看到大海,就仿佛看到什么——看到不久将来,自己一统中原的情景,作为抱负远大的时代英雄,再壮阔的大海也不过是自己万里江山一角、还会激发诗人更豪迈的想象,想象日月星辰也皆在其中。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
(预设:他想要一统中原,这是他的——理想,说明他有远大抱负;他看到大海,能联想到更广阔的宇宙,说明他——胸襟开阔)
【师】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一个意在政治上有抱负的人,遇逢恰好的时机,就像郭沫若先生所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沧海”即大海,“横流”海水四处奔流,喻政治混乱,也就是说政治动荡之际,也正显英雄豪迈之时。
曹操,是位胸襟开阔、有远大抱负的英雄式人物,他的胸襟开阔,主要在哪几句诗中体现出来?【生】回答
(“日月之行”4句释义)
【师】看似是“沧海”包容着日月星辰,实际上是——曹操自身。
回到我们最初问题,(PPT出示问题三)“沧海”在本诗中,不仅仅是诗人眼前的这片海,它更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广阔胸怀的化身。
五、总结
【师】英雄出少年,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配乐读朗读?
(预设:好,班上有没有平时朗读还不错的?先同桌和小组间再读读,看看能不能在今天发现新的朗读小能手)
一首《观沧海》,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壮阔的“海山秋水图”中勃勃生机,更读到了曹操英雄豪迈式的“海吞日月图”。
题目是一首诗高度精炼概括,希望今后同学们能从标题细度诗歌,有所收获。
六、作业
思考,题目中《观沧海》的“观”字,可否用“看”或“望”代替,从诗文中找到原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