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一、概述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
起者,开端也。“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合句: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
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三、考点解析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一句关乎全诗主旨、结构,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每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我们把这种题型称为“炼字炼句”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被命题者看好。
这种题型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或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
①某词语或某一句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③谈谈某词语或某一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简易思维:
①抓关键词(句)的位置,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诗歌的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②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调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如果我们在鉴赏这类题型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一)、抓住"起"句。
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种是迂回入题:或托物起兴,或写景开篇。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例2: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小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 开门见山①奠定抒情基调,渐染全篇;
②统领全诗,是全诗的总纲;
③点明题旨,直抒胸意。
2. 迂回入题①托物起兴,含蓄蕴藉;
②以景开篇,着意渲染某种气氛,为后面抒情或议论作铺垫。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据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以写景作渲染铺垫,使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小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①与上文相承,写景渲染,为下文铺垫和蓄势;②紧承上联,补充强调上联____________的句意,为后面写_________铺垫。
(三)、直击“转”句。
例3: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情感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及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小结:“转”句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宕开一笔,由事入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