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古印度文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印度文明

教学目标

1.知道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精心规划与建设的城市是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特征,“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早的文字,古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了解古印度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发祥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主张“众生平等”。

2.通过对摩亨佐·达罗遗址复原图和照片的比较分析,提高利用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道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更有价值。通过“各抒己见”中婆罗门神话的教学,懂得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口传史料包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列表比较,能自主列表比较几个相似的历史事物,能抓住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3.认识佛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欣赏佛教文化的遗迹,养成尊重宗教信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种姓制度与早期佛教。

难点:早期佛教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9月17日,东方网文章报道:自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上星期,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沿续到今天?

一、哈拉帕文明

(一)观察《古代印度地图》。

指出“古印度”的地理区域范围,注意与现在印度区域范围的不同,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二)古代印度早期的奴隶制城邦

时间: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创造者:达罗毗荼人

1、农业:印度河流域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

2、手工业:制陶、纺织

3、商业贸易:与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贸易往来

4、城市建设:

看图学史:

观察地图册第6—7页插图“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以及教科书第18页“摩亨佐·达罗遗址”照片。思考:①从图片中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②对于历史研究,哪幅图更有价值?为什么?

①如城市规划整齐,街道设有下水道,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等;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建筑雄伟等;

②就科学性而言,遗址照片属于第一手材料,比复原想象图更接近于真实。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是复原想象图。

5、文字:印章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印章的内容,完成动手动脑。

过渡: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与当地土著长期进行混战,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印度社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二、种姓制度

(一)介绍种姓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

(二)种姓制度

1、介绍四大种姓

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僧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官吏、双腿变为吠舍(一般公社成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

思考:婆罗门这样宣传的用意何在?

2、种姓制度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职业世袭、内婚制、不同种姓在法律、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同的待遇。

各抒己见:

最近,关于联合国是否应该讨论印度的种姓问题一事在印度朝野引起了争议。

独立之后的印度宪法也明令禁止对低种姓人的歧视.宪法还规定给“表列公民”(即低种姓的“贱民”)保留23%的公职岗位和入学名额。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的残余依旧很深。 2000年6月在比哈尔邦一个村子里发生的种姓大屠杀,死34人,伤19人,震动了整个印度。——《环球时报》2001年6月15

根据材料,你认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妨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古代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后,经济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变化,社会各阶层强烈要求冲破种姓制度,从而产生了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佛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三、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

知道佛教的创始人、产生时间、简要过程。

(二)早期佛教教义

四谛(真理)

苦谛——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没有丝毫乐处。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一条叫“业”(干事情),;一条是“惑”(烦恼)。

灭谛——“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

道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人生最苦,涅槃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小论坛:佛教为什么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姓都可以参加宗教生活,在教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三)佛教的传播

1、介绍印度国徽石狮柱图片,知道阿育王对于佛教传播所做的贡献。

阿育王以武力征伐基本上统一印度半岛后,下令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法敕的基本内容为: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