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汉果中多糖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及纯化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轻工业

GUANGXIJOURNALOFLIGHTINDUSTRY

2007年7月第7期(总第104期)

食品与生物

【作者简介】

黄飞(1975-),男,应用化学工程师,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主任科员,从事生物工程及制药行业管理工作。【摘

要】多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是所有有生命的有机体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具有特殊活性。通过对罗汉果中

的多糖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多糖;罗汉果;提取;分离【中图分类号】0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73(2007)07-0010-02

中药罗汉果(Siraitiagrosvenorii)是葫芦科罗汉果属植物(Siraitia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的成熟果实,是我区特产,主要产于永福、临桂、龙胜等县。性凉味甘,原先主要用于“治痨咳”,清热解渴,润肺止咳等用途。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它研究后发现它的药用价值更广,并可用于饮料和食品,用于治喉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咽喉失音、哮喘、百日咳、高血压、便秘、口干舌燥等。日本人还发现它能补血,促进肠胃功能。

由于它的甜味成分(罗汉果甙)有别于蔗糖,故可做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龋齿患者的补助药物,还可作为饮料[1 ̄4]。市售入药的罗汉果是经烤制的干果,其中含有的三萜皂甙和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早有报道,但相关的多糖活性成分还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罗汉果中多糖成分的提取研究,更深入地研究罗汉果的性质,提高其利用价值。同时也更进一步的熟悉、掌握及研究多糖的相关研究方法。

1罗汉果多糖的提取

1.1材料与方法1.1.1材料1.1.1.1仪器

真空抽提仪器一套,电子继电器,贝克曼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上海产电热恒温水浴锅,SHB-III型循环水式真空泵,上海RE-52旋转蒸发仪,美国BECKMENJ2-21型冷冻超速离心机,国产LXJ-II型离心沉淀机,组织捣碎机,索氏抽提器

(又称为脂肪抽提器),重庆CS101型电热鼓风干燥机,1000mL容量瓶,摇床,离心机,分液漏斗,756MC紫外分光计,

磁力搅拌器,美国LABCONCO冻干机,美国REVCDSCIEN-

TIFIC.INC超低温冰箱。1.1.1.2化学试剂

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或色谱纯试剂。

1.1.1.3标准液及其配比0.1g蒽酮与50mL浓硫酸混合成的

蒽酮-硫酸液,0.1g/L葡萄糖液。

1.1.1.4其它材料

范围为3000 ̄7000分子量的透析袋、透析

袋夹。

1.1.2实验方法

这里,罗汉果粗品多糖的提取由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预处理→溶剂提取→初步纯化(去除杂质→初步提纯)→粗品多糖

下面就介绍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1.1.2.1预处理首先,用组织捣碎机将罗汉果原料粉碎,用索

氏抽提器、甲醇回流将原料中的脂质抽提出来。抽提结束后,将纸杯中已脱脂的原料晾干或烘干。

1.1.2.2溶剂提取

具体操作如下:

将晾干或烘干后的罗汉果原料样放入真空抽提器中,通过控温抽提装置进行水提取,共三次。然后取上清液,去掉残渣备用。再将上清液通过减压浓缩至三到四倍,此时,可用三倍量的无水乙醇加入浓缩后的上清液中,沉淀完全,之后,将上清液去掉,此时所得的沉淀再进一步干燥即为粗品罗汉果多糖。

1.1.2.3去除杂质

(1)Sevege法除蛋白

将罗汉果粗品多糖溶于一定体积的水溶液,随后加入相当于该水溶液1/4体积的氯仿,再加入相当于氯仿的1/4体积的正丁醇,将混合物剧烈振荡,离心,通过分液漏斗除去水层和溶剂层之间的变性蛋白质。

(2)透析除去小分子物质

将去掉蛋白后的多糖溶液放入透析袋中,置自来水中平衡,再放入大烧杯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杯中水,再换入纯净的去离子水继续搅拌8h,之后加入3倍量的无水乙醇沉淀,再依次加入乙醚、甲醇洗涤沉淀,将沉淀冻干则得到粗品多糖样KL。

1.2结果与分析

1.2.1罗汉果粗品多糖

(KL)的得率及性质1.2.1.1得率经称量及计算,罗汉果粗品多糖KL的得率为:3.02%。1.2.1.2性质

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为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罗汉果多糖粗品(KL):为黄褐色固形物。在冷水中膨胀,热水中可溶,水溶液有较高的粘性。

(2)化学性质

在粗品溶液中加入I-KI,反应为阴性;对菲林试剂的反应也为阴性;这表明该多糖不含淀粉和游离的葡萄糖;

双缩脲反应呈阴性也表明无蛋白质存在;

将少量样液滴于滤纸上,用甲苯胺兰染色,呈兰色色斑,表

对罗汉果中多糖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及纯化研究

黄飞1,梁智群2

(1.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23)

10

(上接第18页)

第六、设备按生产能力配套制造,缓冲能力好,适应生产波动。

第七、减轻沉淀池负担,既能提高糖厂生产能力(约20%),又可以保障沉淀池的澄清效能。

第八、澄清效果明显,色值、混浊度和残硫量等指标明显降低,简纯度平均可以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对提高产糖率和产品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九、除泡沫、浮渣和沉淀物返回吸滤机外,基本没有滤汁回流真空吸滤机,对吸滤质量和负担有促进作用。

第十、劳动强度低。只需制控滤汁来量均衡,不需高强度的人力劳动,而且有利于糖厂开展自动控制,提高操作稳定性和精确度。!!!!!!!!!!!!!!!!"

!!!!!!!!!!!"!!!!!!!!!!!!!!!!"!!!!!!!!!!!"更正《广西轻工业》2007年第4期《分销渠道的冲突与

管理》一文作者简介应为:吴朝辉(1973-),男,湖北广

水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特此更正

《广西轻工业》编辑部

明其粘度较高,且属于多糖范畴。

粗品多糖的糖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得罗汉果多糖粗品KL的糖含量为:85%。

蛋白含量:以凯氏定氮法为测定基准,测得我们制得的罗汉果粗品未除蛋白前的蛋白含量为:3.254%,除蛋白的次数为7次。除完蛋白后蛋白含量为0。

2罗汉果多糖的分级纯化

2.1材料与方法

我们采用过离子交换柱和凝胶柱的方法来纯化多糖KL。采用的离子交换柱为CM-纤维素柱,凝胶柱则为SephadexG-100柱。先过离子柱洗脱再过凝胶柱洗脱。

2.1.1材料

2.1.1.1仪器玻璃柱(规格为Ф2×30cm),玻璃柱(规格为Ф2×100cm),LC-10ATSHIMADZU液相泵2台(一作主泵A,一作副泵B),BSZ-100自动分布收集仪,收集管,756MC紫外分光计。

2.1.1.2试剂5mM的NaAc溶液(PH=4.5,0.4g/L),1N的NaCL(溶于5mM的NaAC溶液中),0.1NNaCL溶液,水为经过脱气过滤处理的去离子水。0.1g蒽酮与50mL浓硫酸混合成的蒽酮-硫酸液,均为分析纯。

2.1.1.3其它材料CM-纤维素填料;SephadexG-100凝胶填料。两者均为进口。

2.1.2实验方法

2.1.2.1过CM-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先将CM-纤维素填料装入玻璃柱中,以5mM的NaAc洗脱液将两个液相泵(A泵和B泵)与柱联接成一真空系统,以0.5mL/min的流速平衡一天,之后即可上样,采用梯度洗脱,母液为5mM的NaAC溶液,梯度液为1N的NaCL溶液(从0.2 ̄0.8N),KL上样量为5mL(浓度0.1g/mL),流速0.5mL/min,隔15min收集一管,从第20管开始进行梯度洗脱。用蒽酮-硫酸法监测[以管号为横坐标,620nm处紫外吸收值(OD值)为纵坐标作图]。分别按相关峰位收集并冻干。之后取主要产物KL2过SephadexG-100柱进行进一步的分离。

2.1.2.2过SephadexG-100凝胶柱将SephadexG-100凝

胶填料装柱,再通过0.1NNaCL洗脱液把A泵与柱连接起来,以0.3mL/min流速平衡一天,之后即可上样,上样量为5mL(浓度0.1g/mL),用0.1NNaCL缓冲溶液以0.3mL/min流速洗脱,隔15min收集一管。以蒽酮-硫酸法监测,分别按相关峰位收集并冻干。

2.2结果与分析

2.2.1过CM-纤维素离子交换柱洗脱结果

罗汉果粗品KL经过CM-纤维素柱梯度洗脱,分别按相关峰位收集并冻干之后,分成四个组分:KL1、KL2、KL3、KL4(如图1所示)。其中,KL1占26%,KL2占45%,KL3占18%,KL4占11%,均为白色絮状物。这里,KL2是主要组分。2.2.2过SephadexG-100凝胶柱洗脱结果

KL2经SephadexG-100柱洗脱,分别按相关峰位收集冻干之后,分成两个组分KL2′、KL2″。KL2′占68%,KL2″占32%(如图2所示)。这里,KL2′是主要产物。

参考文献

[1]张松.多糖类医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M].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6,17(6):272~274.

[2]黄家德.罗汉果的开发应用[J].广西植物,1996,16(2):195~196.[3]陈迪华.天然甜味剂罗汉果的研究与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1):72~76.

[4]斯建勇.鲜罗汉果中的黄铜甙的分离及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2):158~

160.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