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2016)(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根据“浙教工委[2015]16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具体情况,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3个学分中单独划出1个学分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

我校该门课程核定为45学时,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学校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30学时,实践教学15学时。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体”“认”结合,“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

通过教改,
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三、实践教学原则
1.衔接性原则。

一方面坚持切入大学生的人生课题,遵循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逻辑,实现:承前与中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启后与成人、成才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社会大舞台。

2.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且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为此,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3. 实效性原则。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

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激励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重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向上精神,要制定活动激励性措施,在活动管理和成绩评定中要以激励为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发现大学生的潜力,鼓励大学生不断进步。

5.“三结合”原则。

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把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德育考核内容和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的情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以便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配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分为“社会公益活动”、“校园道德观察”、“职业素质调研”、“社会法治观念大调查”等四个模块,共15学时,学生可以选取任意一模块进行实践。

(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详见各模块方案)
五、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与考核
(一)实践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主要有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情景剧等(详见各模块方案)。

(二)成绩考核。

实践教学成绩将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表现、出勤及完成任务情况、成果形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按百分制计登成绩。

六、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
参照学校相关方案执行。

七、教师职责
(一)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组织实施本方案;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辅导和培训,讲清本方案的内容、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
(三)教师要指定学生负责人或联络人,对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四)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要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资料要及时做好收集、评定和归档工作。

附:实践教学模块
模块一
社会公益活动
一、教学目的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旨,通过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把富有人性的情感教育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潜力、提升自尊自信、体验奉献付出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激发人性中善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
该部分内容分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

(一)关爱他人
1.联系敬老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监狱系统的老人、残障儿童、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通过结对、定期服务的形式,对以上人员进行心理、行动、生活等各方面的援助和帮扶。

2.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成帮扶对子,对他们进行物质或心理上的帮助。

3.关爱身边的人,例如父母、祖父母;家庭贫困或患身体疾病的同学等。

(二)关爱社会
该部分以相关内容的宣传为主,如戒毒宣传、交通安全宣传、防范拐卖诱骗宣传、食品安全宣传、自然灾害中的救援技巧宣传等。

各实践教学小队自行确定宣传主题,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开展宣传活动。

(三)关爱自然
1.活动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协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深入社区进行废品回收、对垃圾死角进行清理、维护绿化等。

2.宣传篇——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三、教学时间
本方案的实施均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

四、组织实施
(一)实践准备
利用课间或课后,教师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员,让大学生认清实践的目的和要求,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统一思想和行动。

(二)实践过程
1.按照实践意愿和班级人数,组成若干实践小队(实践人数最好不多于8个)。

2.各小队同教师协商定制实践流程和方案。

3.按照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4.教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学生心理障碍)制定处理预案。

五、成绩考评及成果展示
(一)成果形式
实践报告
(二)评分标准
实践报告成绩按100分计,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要求实践本身有意义,报告能详细记录实践过程,能图文结合。

模块二
校园道德观察
一、实践活动设计目的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园道德观察,对道德示范现象和道德失范现象进行记录。

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同学们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准则;使学生通过活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觉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好公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道德示范者。

二、具体措施
1、基本设置
实践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在四周内完成。

实践成果:7-10分钟的纪录片,须配有字幕、解说、片头(包括纪录片片名、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拍摄前言等)、片尾。

实践准备:将教学班分成7人左右一组的若干小组。

组内成员经讨论后进行内部分工,确定拍照或摄像、后期视频制作、文字稿写作、解说配音等具体负责人员,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实践的组织协调,保证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践活动。

2、具体流程
(1)教师在课堂上公布具体实践内容。

(2)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实践内容,并结合实践内容对活动自行命名。

(3)小组在课下做出实践的初步方案(实践地点选择、成员具体分工、具体实践步骤等),下一次上课时交老师审阅。

(4)方案通过任课教师审核后,小组根据方案在课下进行实践活动。

(6)四周后(教师也可以自行确定上交时间),将制作好的纪录片上交。

(7)教师对实践成果进行打分并择优在课堂上展示,展示后就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对现实公德问题的思考。

三、具体实践内容
1、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卫生领域:观察记录大学宿舍、教室、花园、体育馆等公共领域的卫生状况,特别关注大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扔废纸屑、扔果皮、扔餐饮袋等废弃物的现象,并对现象的可能成因进行“深度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道德观察,进一步提升对公共卫生的意识与责任心,形成共建文明校园的心愿。

2、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秩序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公共生活领域的排队情况、保持环境安静情况、交通秩序情况、上课秩序情况等的观察和记录,反思大学生对公共秩序的遵守的现状,并对可能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思考。

通过对公共秩序的观察,重视社会公德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规范作用。

3、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是高校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校园中出现的长流水、长明灯,图书资料丢失或被开天窗,食堂的饭菜浪费惊人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反思大学校园公德现状及可能成因与对策。

通过观察,增强爱护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的意识。

四、评价标准
1、小组分(90分):由老师根据每组的道德观察纪录片给每个小组分别打分。

评分标准如下:
2、个人分(10分):由小组内部根据每位成员的贡献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打分。

评分标准如下:
模块三
职业素质调研
一、实践活动设计目的
通过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同时更要明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仅要具有过硬的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从而在大一年级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养、有针对性地确立职业目标、进行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增强大学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基本设置
实践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学期末上交实践成果。

实践成果:调研报告(word文档),报告必须包含调研对象、调研方法、调研数据分析、调研结论以及对策建议等五部分,还可以适当插入调研照片资料等。

实践准备:将教学班分成7人左右一组的若干小组。

组内成员经讨论后进行内部分工,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实践的组织协调,保证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践活动。

2、具体流程
(1)实践准备:
1)教师公布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

2)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选题(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并说明理由。

各组内部成员分工由各组组长负责。

3)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人才招聘现场或企业进行调研。

(2)实践过程:
1)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并写好实践记录。

2)每组的组长负责检查大学生出勤情况及实践记录完成情况。

3)实行实践小组长报告制度。

小组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向学生所在系部汇报。

(3)实践总结
1) 收集必要的材料,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做准备。

2) 根据要求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上交。

三、主题参考
以下是部分实践课题,大学生可任选一题,也可根据实际自行设计课题(自行设计选题需与任课教师协商,并征得老师同意):
1、本校学生就业选择与就业情况调查(可结合自身专业,调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调查学校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某某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根据大学生专业不同,选择不同企业)。

3、本校学生成功创业案例调查与分析。

4、优秀校友职业素养调研。

四、评价标准
调查报告成绩按100分计,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其中各项计分如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每一组的每一项打分,并汇成各组总分。

模块四
社会法治观念大调查
一、设计目的
采用以公民法治观念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形式,结合本章节内容进行社会实践。

通过网络和现场走访相结合、口头采访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了解社会不同人群的法治观念,促进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团
队合作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二、具体措施
1. 基本设置
班级分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进行内部分工:查找调查问卷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发布网络问卷、进行现场走访调查、数据统计、走访总结等等,每位同学必须参与调查讨论, 不参与者不得分。

2. 具体流程
(1)结合本章节内容提炼主题。


(2)制作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提纲。

(3)在调查网站发布调查问卷(如问卷星网站),并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 等交互社区和软件进行问卷的推广。

(4)选择合适场地进行现场调查。

(5)进行后期数据汇总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三、注意事项
1. 进行现场调查时注意安全。


2. 调查问卷应该紧紧围绕法治观念这一主题,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调查。


3. 网络调查要进行充分的前期推广,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


4. 现场调查可以直接让对方做问卷,也可以念给对方听,根据对方回答来选择相应答案。


5. 调查样本应该在200 份以上。


6. 网络问卷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应该汇总到一起。


7. 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应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分析数据时要科学、严谨,报告应该图文结合。


四、评分标准
调查报告成绩按100分计,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其中各项计分如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每一组的每一项打分,并汇成各组总分。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2016年9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