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当归四逆汤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此方以当归补血活血为君,和养厥阴肝脉,佐细辛,其味辛能达三阴,外湿经而内通五脏,通草其性极通,内通窍外通荣。
细辛配通草通达内外,和络利经,白芍配甘草以甘酸柔肝缓急而止痛。
桂枝辛甘以通阳气,通阳而散寒,大枣补虚。
上七药以辛甘并举,酸甘并用,通补兼施,急缓兼顾,是医圣仲景创立且包含温经通络祛痛,补益养荣祛痛和缓急和络祛痛三法的一张治痛良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该方三法治疗痛证,效果卓著。
报告如下。
1 腰椎间盘脱出症王某,女,38岁,农民,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就症。
自述腰臀部挚痛八年余。
曾两次住院治疗,症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均未获效。
形体消瘦,扶拐助行,脉细而弱,舌淡,质青紫,苔薄白,切少腹隐痛,饮食欠佳,二便调。
腰痛屈伸不利,闭经三年余。
细审病因,时值寒冬,月事来潮,夜寐之中,忽遇急事,裸体,赤足出屋,雪中行走一分钟余,次日觉小腹稍冰凉,此后渐至月经量少,腰臀部挚痛,逐渐经闭不行。
腰臀部挚痛,活动更甚,已丧失劳动力一年余。
辩证:寒邪久羁任督殃及胞宫,则腰臀部挚痛。
寒为阴邪,故小腹冰冷。
以寒邪凝滞任督,殃及血室论治。
立法: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正和温经通络祛痛法,处方:当归四逆汤力口炮附片。
方药:酒当归10g、桂枝10g、酒白芍10g、细辛6g、炮附片30g、(先煮1小时)、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3枚。
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诸症大减,脉有起色,唯小腹冰冷如故,月事来潮,经量不多,脉柔缓和匀,舌质红润,苔薄白,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弃杖而行,上方去黑附片吴萸,守原方四剂以善其后。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来源】《伤寒论》【命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证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与方解】桂枝-----温通经脉,宣通阳气鼓君当归-----温补肝血君白芍-----养血和营臣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之力臣通草-----通血脉佐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使本方证是素体阳气与阴血亏虚,复感外寒所致。
手足厥寒----今素体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外感寒邪入里,凝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卫阳不能达四末温煦四肢;这种手足厥寒只是手指及腕踝部不温,与四肢厥逆之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有别。
另外,外寒太盛,直中经络,导致经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是阴血不足,寒邪内侵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本方中的当归甘温,入肝经,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
以白芍、细辛为臣,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与气血;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
通草为佐,以通经脉。
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散寒之功。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素体血虚,寒凝经脉病证之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对寒凝经脉所导致的肢体及关节痹痛亦有效。
2.使用注意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引起的四厥病证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治疗血虚寒凝之腰、股、腿、足疼痛,可酌加川续、牛膝、鸡血藤等以活血止痛,强筋健骨;若牵引小腹冷痛,肢冷脉沉,或妇女经期少腹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木香等,以暖肝理气止痛;若巅顶痛,呕吐白沫等属于内有久寒,可加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散寒止痛。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展开全文【方药】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煎服】上七味,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方药】上方加生姜半斤(切)(15克),吴茱萸二升(5克)【煎服】上九味,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清酒引。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1)【解说】本证为血虚寒厥证。
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致之。
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趾跖至踝不温,与四肢厥逆相比,程度较轻。
本证病机关键是阳气外虚,阴血内弱,复加寒邪凝滞,故其治在温经散寒同时,又宜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用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服之能使阴血充而客寒除,待阳气振则手足温,经脉通而脉气复。
若其人胃内有陈寒积冷,可于本方中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
本证根据寒凝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证。
如寒凝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寒凝于胞宫,可见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凡属血虚寒凝者,皆可使用本方。
此外,临床报导用本方治疗冻疮、雷诺氏病有良效。
【运用】一、血厥(雷诺氏病)岳美中医案:钱某某,男,38岁,1961年12月20日就诊。
自诉1960年冬发病,就诊时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轮几乎呈青黑色,两手青紫及腕际,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体温35~C,脉象细微。
遇火烤则转红。
束臂试验阴性。
血小板计数正常。
诊断为早期雷诺氏病。
处方: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北细辛2.4克,木通6克,吴茱萸6克,艾叶4.5克,桃仁9克,红花3克,炙草2.4克,红枣5枚,生姜3片。
服30余剂而愈。
至1963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据其脉证,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营卫失运,真阳、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
当归四逆汤、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
当归四逆汤、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入冬或遇冷后因手足冰凉求诊者不乏其人,西医认为肢端血液循环不好所致,天气转暖即好无需治疗.但患者痛苦万分。
(不客气说西医也真没有什么好治疗方法)。
而学生通过学习《伤寒论》悟出一方,临床实践甚效。
现总结下来与同道分享。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学生认为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刘河间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大,女性肝失条达,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则血虚,又感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
这与本方擅治血虚寒厥证颇符。
初用时当归四逆汤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无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
后来又来了些男性患者。
我三思后,自认用初始之思路,可能有不妥之处。
是否忽略了阳气不充,不能温煦四肢之因,再翻经典有些感悟,想起了“少阴病,手足厥逆”自觉应该在当归四逆汤基础上合用温阳之方,三思良久未定。
一日网上瞎点,翻到了“陈湘君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的经验”的文章,观后心得颇多。
陈湘君老师认为人体四肢末节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若脉道阻滞不通,则手足厥逆。
【优秀文档】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
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
中医看病都是看脉象,看气色。
所以很多中药在配置的过程中都是温经通脉为主,例如小编下面要说的这味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当归四逆汤组成配置还是算比较简单的,但是功效却一点都不简单!想要了解当归四逆汤功效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方剂名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9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凝经脉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或寒人经络,腰、股、腿、足疼痛等。
方解
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其手足厥寒只表现为掌至腕、踝不温,与四逆汤之四肢厥逆有别。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既补营血之虚,又行血脉之滞;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
芍药养血和营,助当归补血充脉;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行血,共。
中医经方四逆汤
中医经方四逆汤四逆汤[组成用法] 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
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现代应用] 1(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经验参考] 全身冷、恶寒甚、“四逆”、脉微是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
曲直濑玄朔曾于1595年治疗一肠伤寒的患者。
初患感冒、发热,经半井通仙父子治疗而无效。
转请竹田定加法印治疗,当时皮肤已出现斑疹,热势渐盛。
他医协商后处方,服后至傍晚,则恶寒,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诸侍医束手无策。
先生奉诏为之诊治。
并认为此属《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
但“寒毒”并不太甚,而“药毒”却很严重,处方以茯苓四逆汤为宜。
病人服药一剂,脉搏微动;二剂,脉伏全出,四肢转温。
第二天,病势便退。
后用平药调理十余日而痊愈(《医学天正记》)。
郑重光治程妇,难产,产后即晕厥,醒后喉哑,全无声音,而人事清楚,脉细如丝,手足厥冷。
盖难产玉门久开,寒气袭人,经云:”寒小少阴,令人卒然而哑。
”且脉细厥冷,町征也。
用四逆汤驱其寒,以防变证。
用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连进三剂,次日音出,瘀血方下。
盖少阴经络尽于喉,寒极于下,肾气不能时上,致卒然失音。
若非重剂,入里之寒,何能骤解?(《素圃医案》)。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四逆散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四逆散厥阴病是伤寒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消长、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余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厥阴病四方经验整理如下。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
证属血虚寒厥。
药用: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
上七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次。
方解:本方以当归、甘草甘辛苦温为主药,合桂枝、细辛、通草辛通而散经络寒邪之凝滞,则厥寒、疼痛、麻木等可解。
桂枝与芍药、甘草、大枣合用,调和营卫,可内可外,其间虽有芍药酸苦,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在表以祛寒邪,在里以解凝涩。
而当归与芍药合用,则更有养血活血之妙,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功。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汤类方,主要用于血虚寒凝、阳虚脏寒、经脉不利之证,其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临床中只要掌握这一内涵,灵活变通,效果明显。
刘启廷曾治疗一男性患者,李某某,75岁,199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腹痛呕吐,关节疼痛。
患者素体虚弱,稍受风寒则全身发凉,关节冷痛,近期外出受风,上症加重,伴见脘腹冷痛,吐痰涎清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刻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活动欠灵活,面色青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无力。
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药用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细辛5g,通草5g,甘草10g,吴茱萸15g,大枣25枚,生姜3片。
水酒(黄酒)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4次温服。
服药5剂后,家人来述,患者自觉身体渐有温暖感,关节疼略减,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原方再服10剂后,肢冷减轻,腹痛呕吐消失,稍能活动;连续服用50余剂后,患者体质明显改善,活动自如,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但仍不耐寒,停药后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以助阳暖身。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出处】《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炙甘草(6克) 【功能】发表温中,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厥阴伤寒,血脉凝涩,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脉细欲绝;或肠鸣腹痛,下利不止;或阴颓疝气,睾丸掣痛,牵引少腹。
本方现研讨可用于血栓灵通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木、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古代常化裁使用于医治血栓灵通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缺乏,寒侵经脉所致者。
【用药禁忌】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用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解】本方证由营血健壮,寒凝经脉,血行有利所致。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呆滞,血行有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方论】方中当归既能养血,又能和血养血为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内疏厥阴,谐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为使。
诸药合用,有温养经脉,通畅血行之功。
【附注】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罕用方。
本方的配伍特性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当归四逆汤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综 述◆当归四逆汤物质基础研究进展王明慧1,田崇娅1,丁语晨2,徐园园1,王加锋3,魏永利4,辛义周4,马 飞4(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济宁医学院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摘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血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等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抗凝及抗血栓形成、改善末梢及全身血液循环、抗炎镇痛、解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等药理活性。
在对当归四逆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植物化学分离分析、血清药物化学、代谢组学、谱效关系、网络药理学和多靶点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方法,对当归四逆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予以总结和分析,为当归四逆汤的深入开发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等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49篇。
[关键词] 当归四逆汤;物质基础;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质量控制;经典名方[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1-0121-07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1.020Research Progress on Material Basis of Danggui Sini Decoction (当归四逆汤)WANG Minghui 1,TIAN Chongya 1,DING Yuchen 2,XU Yuanyuan 1,WANG Jiafeng 3,WEI Yongli 4,XIN Yizhou 4,MA Fei 4(1.College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China ;3.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4.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China )Abstract Danggui Sini Decoction (当归四逆汤) is a representative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blooddeficiency and cold reversal syndrome ,which has the effect of warming meridians and expelling cold ,nourishing blood and activating pulse. Modern study finds that it can play the role of anticoagulation andanti -thrombosis ,improving peripheral and systemic blood circulation ,anti -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spasmolysis ,increasing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anggui Sini Decoction ,the pharmacodynamic material basis of Danggui Sini Decoction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raditional phytochemical isolationanalysi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metabolomics ,spec⁃[收稿日期] 2022-06-06[基金项目]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9-007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编号:2016-2-11);山东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编号:M -2023166)[作者简介] 王明慧(1998—),女,山东聊城人,2020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剂学。
当归四逆汤
畏寒倦怠
状
舌淡
苔白
脉沉细
腰股腿足
肩臂疼痛
症 状
畏寒怕冷 舌淡
苔白
脉沉细
方解
当归 白芍 桂枝 细辛
通草 大枣 甘草
养血和血 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通经脉,畅血行 益气健脾
配伍特点
温阳与散寒并用 养血与通脉兼施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 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 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 寒凝者。
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
木通3克,炙草6克,大枣4枚。
嘱连服4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 大紫泡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鉴别比较
主症
四逆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
冷过膝肘
四 末 不过腕踝 逆 冷
不过膝肘
兼症 危重症候 或然症候
疼痛等
鉴别比较
四逆汤
病机 阳衰阴盛
四逆散
邪郁阳气
当归四逆汤
血虚寒凝
治法 回阳救逆
透邪解郁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病案举例
赵XX,男性,30余岁,滦县人。于1946年严冬 之际,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 为名,大肆搔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 栖身无处,死亡甚多,赵男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 雪交加,冻扑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 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极危,结合病情, 以其手足厥逆,难以转侧,遂投与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当归 三两(12g)Leabharlann 细辛 三两(3g) 通草 二两(6g)
水煎服
桂枝 三两 (9g) 芍药 三两(9g) 炙甘草 二两 (6g) 大枣 二十五枚(8枚)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 道医网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道医网【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91)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2)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5)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4)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3)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4)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2)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7)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8)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9)13.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5)【组成】四逆汤:生附子10g 干姜4.5g 炙甘草6g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10g【煎服】水浸30分,煎40分,约600ml,分3次服,或频频饮服。
【功效主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畏寒,下利清谷,四末不温者;或大汗出,或呕吐、腹泻剧烈,出现手足厥冷、脉沉微细等亡阳症状者。
上症至四肢厥冷,躁扰不宁,脉不起者,四逆加人参汤证也。
【加减】1. 兼脉微欲绝,面赤,干呕,咽痛等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者,倍附子、干姜量。
(通脉四逆汤)2. 寒极格热,药难入口者,加童便、猪胆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阴阳俱虚,阴阳将脱者,加人参、熟地、当归(景岳六味回阳饮)。
当归四逆汤1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厥阴病篇曰:手足逆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不可下篇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与当归四逆汤主之。
阳虚由于血弱者宜此。
精不泄:某患因食凉饭后,男女行房,阴茎缩小,久不泄精。
余思古今群书无此病,想房事能行,心肾无病。
精不泄,其病在肝。
前阴通于肝,肝系阴器。
此病必因欲火太重,君火动,相火行,阳物必强,火动情急而食凉,寒积于肝,故精不泄。
经云寒主收藏,是其病本。
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三钱、生姜三片煎服,二付愈。
又石明广二十二岁,结婚五年,房事虽行而唯精液一次未泄。
周身皮黑生疙瘩无数,不痛不痒,推尚活动。
亦因淫欲火动,食凉激肝之故。
上方三剂精泄,又二剂全愈。
余业医四十余年,仅遇此二人。
尿血:祁中三妻患病,因生气行路,途饮井水,次日尿血,频痛不止,服药不效。
七日后来诊,用上方四剂愈。
小便不利:高姓妇,生气食梨,小便不利,频痛而少。
余以上方二剂愈。
又某患因炕凉而得小便频少,不痛而烦,五月未愈。
余用上方五付愈。
按:此是辛甘化阳、苦甘化阴,膀胱气化乃行,其证自愈矣。
夜盲:王某夜盲二十余日。
日入不能视物,不过通路而已。
用本方加吴茱萸二钱、川芎二钱、防风三钱、生姜三片,五付而愈。
阴挺:石姓妇。
患阴挺三月余,大如紫茄细如豆。
用本方加木贼三钱、生姜三片七付愈。
【优秀文档】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_0
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
中医看病都是看脉象,看气色。
所以很多中药在配置的过程中都是温经通脉为主,例如小编下面要说的这味当归四逆汤中药方剂,当归四逆汤处方配置还是算比较简单的,但是功效却一点都不简单!想要了解当归四逆汤功效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配方】
当归9克,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细辛3克,甘草6克(炙),通草6克,大枣5枚。
【方剂制法】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
【用法用量】
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
养血散寒,温经通脉。
主厥阴伤寒,血脉凝涩,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肠鸣腹痛,下利不止;或阴颓疝气,睾丸掣痛,牵引少腹。
现用于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足踝酸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荨麻疹、精索静脉曲张、女子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冻疮、皲裂等属血虚寒凝经脉者。
【方剂摘录】
《伤寒论》。
【方解】
方中当归既能养血,又能和血养血为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内疏厥阴,调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
当归四逆汤
制作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细辛三两(9g) 通草二两(6g) 大枣25枚 甘草二两(6g)
当归四逆汤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
功用:温通血脉, 养血散寒。
集及 血栓形成、扩张末梢血管、 改善微循环、缓解肠胃及 子宫平滑肌痉挛、抗炎、 镇痛、镇静、促进消化等 作用。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
血虚寒厥证是当归四逆 汤主治的基本适应证,主治 痛经,闭经,手足疼痛等, 则是当归四逆汤临床主治扩 大应用,对此要有足够的认 识与了解。
当归四逆汤配伍
方解:当归→益血活血 芍药→补血缓急 桂枝→温经通脉 细辛→温经散寒 通草→通利血脉 大枣→益气生血 甘草→益气缓急
当归四逆汤
用药要点
温阳散寒药与补血药 相用,以温补阳气与阴血; 补血药与益气药相用,气 能化血。
当归四逆汤
用方要点
以手足不温,或麻木, 或疼痛,面色不荣,舌淡 为辨证要点。
当归四逆汤
中医证: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手足麻木,或手足 疼痛,或面色不荣,或肌肉或关节肌肉 麻木或疼痛,或痛经,或闭经,或腹痛 ,舌淡苔薄白,脉细欲绝。 原文
当归四逆汤
西医疾病
用于治疗循环系统之大动脉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 心力衰竭,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等; 消化系统之霉菌性肠炎,肝硬化腹 水,胃痉挛,慢性肝炎,手术后肠 粘连等;精神、神经系统之运动性 癫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等;骨科之 肥大性脊椎炎,肩关节炎,风湿性 关节炎等;男科之前列腺肥大,精 索静脉曲张,慢性非特异性附睾炎 等;妇科之慢性盆腔炎,闭经,痛 经,月经周期性水肿等;以及小儿 硬皮肿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
当归四逆汤医案两则
当归四逆汤医案两则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
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膝关节疼痛验案患者仇某,男,40岁。
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
患者电话中告知,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触摸局部皮温不升高;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余无特殊不适。
既往无关节炎病史。
中医诊断:痹证,寒湿凝滞经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
处方:当归60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通草10g,生甘草10g,大枣5枚。
5服,水煎服,日一服。
服3服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服药后疼痛消失。
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
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不难发现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方中当归可以养血止痛,“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细辛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通草用意不太好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假药物功效主治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
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
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拘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
在右少腹腰间有结聚者,而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属当归四逆汤证。
”案二:误治“冻疮”医案患者王某,男,43岁。
治疗“手足发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你会选择么?
治疗“手足发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你会选择么?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皆出自《伤寒论》,都可治疗手足厥冷,也就是“四逆”,四肢厥冷,但是在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上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逆散之“四逆”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是指手足不温,我们知道少阴病,乃邪气深陷于里,故脉微细,气行于阴而至但欲寐。
“四逆”之证,见于少阴病篇,符合少阴病邪气深陷之大纲。
而“四逆”是如何产生的呢,邪气深陷于里,气机为之郁遏(也可作正气于深陷之处与邪交争),故四末无以得温煦,故产生手足不温等症状。
那么如何治疗由于这种病机产生的手足不温的情况呢,仲景之潜方用药遵内经之法,《注解伤寒论》阐述“遵《内经》之法,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从组方来看,是以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敛阴气,再以柴胡之苦发之,诸药共用则邪气散,正气复。
由此见《内经》《伤寒》之遣方用药着实精准到位。
治疗深陷的邪热之气,先以枳实、甘草在深部战场解决一部分,我看这里枳实是负责杀敌,而用炙甘草兼以增援我军,鼓舞正气,芍药之酸敛以防邪热外散,圈定到这个圈子里边,再以柴胡一员大将,杀敌兼驱邪,将敌军驱逐出境,哪来的回哪去。
这么打仗哪有不胜利的道理呢。
从兼证来看,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只不过是战场位置不同,分清战场,投以增援,或驱邪之路,则症愈。
咳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温通心阳,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后重。
综上,四逆散所治之“四逆”乃是,正邪交争于内,四末空虚所致之手足冰冷,正气不虚,只是被困扰在了深部战场,也就是咱们所说的“阳郁”,四逆散所致为“阳郁”之四逆,此手足发凉症状一般仅在肢体末端,不过踝腕,可兼身热、脉弦。
四逆汤之“四逆”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多处出现,太阳篇、阳明、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均有出现,因为本篇主要讨论“四逆”之区别,就不一一阐述了,从四逆汤组方来看,附子、炙甘草、干姜三味,药性大辛大热,与四逆散之“阳郁四逆”有明显区别,用大辛大热可见四逆汤之“四逆”为阳虚四逆,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亦可由太阳病误汗亡阳所导致。
运用当归四逆汤临证体会
运用当归四逆汤临证体会
丁国胜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0(0)2
【摘要】当归四逆汤首见于《伤寒论》,原用来治疗阳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煦而出现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证。
目前此方的临床价值已远远超出《伤寒论》所述范围,凡因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的虚、冷、瘀、痛等内、外、妇科诸证,均可选用。
现将笔者近几年来运用当归四逆汤的经验报道如下。
一、急性阑尾炎王某,女,20岁,1985年10月10日就诊。
患者于14天前,突然发生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继则恶寒发热,恶心欲吐,当即求医。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临证体会;伤寒论;恶寒发热;脉细;阳虚寒凝;恶心欲吐;急性阑尾炎;气血运行;血行不畅
【作者】丁国胜
【作者单位】怀宁县新安区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心脉型真心痛临证体会 [J], 刘志超;王哲;唐倩;王保和
2.姜莉云主任医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临证经验管窥 [J], 董月秋;姜莉云
3.当归四逆汤临证应用体会 [J], 宋洪友;苗瑞恒
4.门纯德先生运用当归四逆汤治证举隅 [J], 刘彬;门九章
5.运用经方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综合征的体会 [J], 刘梦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方剂组成】当归10 克,桂枝10 克,芍药10 克,细辛l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8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通草有通利血脉的作用,加入桂枝汤,同时加入细辛当归,去生姜,故治血气虚滞于内、荣卫
不利于外,因而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5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解:手足厥寒而无呕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证,其非虚寒在里甚明。
脉细欲绝,则为荣气不足,血少
之应,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
故主荣卫不利的外寒。
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
此所谓
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
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验案】郝某,女性,30 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 年12 月 6 日。
四肢关节疼10 余年,
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
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10 克,桂枝10 克,白芍10 克,细辛1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 5 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 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