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夏晓君;杨振磊;荆俊丽【摘要】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 OA) and microsphere delivery systems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osteoarthritis therapy.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n osteoarthritis have been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and pathogenesis and osteoarthritis therapy were summarized.ResuIts At present, the therapy of OA was gradually from symptoms relief to pathogenesis, and further revealed the inner regularity of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However, a variety of western medicines had its own limitations. ConcIusion In recent years,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therapy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clinical treatments,attracts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microsphere injection with superior prospects is researched more in the field of new formulations.%目的:总结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微球给药系统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药物制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交付系统,其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对药物的准确输送。

而微球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用于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

本文旨在研究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一、微球制备方法为了制备微球,我们采用了(具体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可以确保微球的尺寸均匀,孔隙结构合适,并能够封装药物。

二、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微球呈现出(具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三、微球的药物载药性能为了研究药物在微球中的载药性能,我们选择了(具体的药物分子)。

通过荧光探针法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药物在微球中的负荷量和负荷率。

四、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将药物载药微球置于释放介质中。

通过不同时间点采集释放介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被释放的药物浓度。

通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可以得到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特性。

五、影响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因素为了深入了解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研究了以下因素对释放行为的影响:微球尺寸、孔隙结构、药物负荷量、pH值、温度等。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分析这些因素对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的影响程度。

六、释放机制的探讨针对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提出了以下释放机制的探讨:扩散控制、溶解控制和反应控制。

通过分析释放数据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判断释放机制的主导因素。

七、应用前景和展望微球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控释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微球制备方法,优化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并探索其在实际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八、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揭示了微球的药物控释性能。

微球的结构特征和药物载药性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选择进行调控。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um regulating horm on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66(223):12721331[接受日期] 2006203216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T el :025*********; E 2m ail :zhoujp60@1631com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张祖菲, 周建平3, 霍美蓉(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缓控释[中图分类号] R944.9;T Q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6)06-0261-06Chito san Micro sphere s Drug Delivery SystemsZH ANG Zu 2fei , ZH OU Jian 2ping 3, H UO Mei 2rong(Department o f Pharmaceu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pplica 2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K ey w ords] Chitosan microspheres ;Drug carrier ;Preparation methods ;C ontrolled release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临床主要剂型有注射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苦参 碱消除半衰期较短( t1/2 为 3. 9 h) ,制成缓释微丸后, 每天给药 2 次。宋磊等[10]采用溶液上药法制备苦 参碱载药微 丸 后,分 别 选 用 乙 基 纤 维 素、丙 烯 酸 树 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六 种包衣微丸。6 种苦参碱包衣微丸制备及释药特性 结果见表 1。
5. 汉防己甲素( TET) 肺靶向缓释微囊: 喷雾干 燥为药物微囊化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 药物。李凤前等[7]以水溶性牛血清白蛋白为囊材, 将难溶性 TET 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微囊。由于白 蛋白囊材原有水溶性未变,因此将粉末状微囊加热 变性以达到缓释目的,即以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 化新工艺来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微 囊外观呈圆球形,t1/2 由原药的 0. 34 h 延迟至微囊的 2. 67 h,释药规律符合 Higuchi 方程。
6.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 茶多酚稳定性较 差,对茶多酚进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乳液溶剂挥发技术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 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多应用于制备西药缓释微囊。 李药兰等[8]运用此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 TP) - 聚 乳酸( PLA) 缓释微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 PLA 为 囊材,将 PLA 溶于 1 份二氯甲烷,加入 TP 粉末,超 声波振荡,得悬浮液为内相,25 份 0. 5% 的明胶水溶 液为外相。高速搅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室温下 继续搅拌至 微 囊 形 成,制 得 的 微 囊 为 茶 色 颗 粒,最 大包封率为 49% 。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茶 多酚微囊[9],但是 HPLC 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素结构中 含有很多酚羟基,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中的酚羟 基结合,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这可从茶多酚中 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来而得 到证实。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PLA微球,也称为聚乳酸微球,是一种微米级别的粒子,由聚乳酸(PLA)材料制成。

近年来,PLA微球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仿生材料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从制备方法、药物传递系统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对PLA微球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制备方法是PLA微球研究的重点之一、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单相溶剂蒸发法、水油乳化法、硅油乳化法和控制释放方法等。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溶剂的选择、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优化了制备工艺,提高了PLA微球的产率和质量。

同时,采用控制释放方法可以进一步调节微球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

其次,PLA微球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药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裹在PLA微球内部,然后在体内释放。

通过调节PLA微球的粒径和壳厚,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在PLA 微球表面包覆特定的功能性分子,实现针对性的药物传递。

这些创新的设计有望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PLA微球还在组织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PLA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可塑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PLA微球可以用作载药支架,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在组织工程模板中,可以提供细胞定植的支撑结构和3D空间;还可以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帮助创面愈合。

最后,PLA微球还在仿生材料领域表现出潜力。

仿生材料是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应用于工程和制造领域。

PLA微球作为仿生材料的一种,可以通过变化处理方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一系列机械性能、物化性能和生物性能的调控。

这使得PLA微球在仿生材料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人工骨骼、人工心脏瓣膜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PLA微球的研究进展迅猛,不仅在药物传递系统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且在组织工程和仿生材料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制备工艺的优化、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和大规模生产的难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者的努力,相信PLA微球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载药微球制备的研究进展

载药微球制备的研究进展

经壳聚糖包衣的海藻酸钙微球 仅为 7 ~8 。Hu n 5 O a g等 )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 备倍他米 松壳 聚糖微 球 , 通过加入 明胶 和 普 朗尼克 调节 微球 的粒 径 和表 面形态 。所 制 得微 球 表 面光 滑, 带正 电荷 , 径 1 4 m, 备 良好 的肺 靶 向 性 。Pu h 粒 ~ “ 具 is
方法 , 包括相分离 法 ,包括 单凝 聚法 , ( 复凝 聚法 , 溶剂 一非溶
剂法 、 改变温度法 ) 液 中干燥法 、 、 喷雾 干燥 法 ; 另一类 为化 学 法, 包括乳化交联法 、 界面缩 聚法 、 辐射 交联法 。根据 药物 、 载
体 材料 性 质 、 球 的 释 药 性 能 和 临 床 给 药 途 径 可 选 择 不 同 的 微 制 备方 法 。
1 不 同载体微球 制剂 的制备 1 1 壳 聚糖 载药微球 的制备 . 1 1 1 壳聚糖是 甲壳素脱 乙酰衍生 物 , .. 具有 生物黏 附性 和生 物相容性好 、 毒性低等优点 。是一种 带正 电荷 的直链多 糖 , 其
天然交联剂栀子苷元制 备壳 聚糖 微球 , 究结果证 明 , 研 与传统
J u n lo ah maia e iie o r a fM t e t lM dcn c
Vo 25 1

No 3 .
2 2 01
文 章 编 号 :0 44 3 (0 2 0—3 20 10 ~3 7 2 1 )305 —4
中图 分 类 号 : 4 . R94 9
文 献标 识码 : A
较 大 。半合 成高分子 材料 多为纤维素 衍生 物类 , 包括 羧 甲基
纤维素(S MC 邻苯二甲酸醋 酸纤维素 ( A )甲基 纤维素 C )、 C P ( MC) 乙基纤维素 ( C 羟丙 甲纤维素 ( MC 等 。其特点 、 E )、 HP ) 是毒性小 、 黏度 大 、 成盐后溶解度增 大。合 成高分子 材料主要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_石婧圆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_石婧圆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石婧圆 陈燕忠 吕竹芬【摘要】 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为大分子药物靶向及缓控释给药提供更多的方法,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胶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极低的免疫原性成为药物载体材料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对胶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胶原微球、胶原包衣微球及胶原复合材料微球的研究。

【关键词】 胶原微球;药物载体C o l l a g e nM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i nD r u gD e l i v e r y S H I J i n g -y u a n ,C HE NY a n -z h o n g ,L VZ h u -f e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G u a n g d o n gC o l l e g e o f P h a r m a c y ,G u a n g z h o u 510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T a r g e t i n g d e l i v e r ya n dc o n t r o l l e dr e l e a s e d e v i c e s f o r m a c r o m o l e c u l a r d r u g s d e l i v e r y m a k e a b i g c h a l l e n g e t o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d r u g c a r r i e r s .C o l l a g e n i s a n i n t e r e s t i n g n a t u -r a l m a t e r i a l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T h e a t t r a c t i v e n e s s o f c o l l a g e nr e s t s o n i t s h i g h b i o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a n d l o wi m m u n o g e n i c i t y .T h i s a r t i c l e h i g h l i g h t s c o l l a g e n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s a c a r r i e r i nd r u g d e -l i v e r y ,i n c l u d i n g :c o l l a g e n -c o a t e d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o l l a g e n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c o l l a g e n c o m p o s -i t e s .【K e yw o r d s 】 C o l l a g e n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D r u g c a r r i e r 作者单位: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物研究所 现今,大分子药物为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 胶 原 微 球
治疗途径 。大分 子药物包 括 核酸 、 白质 、 蛋 细胞 及 细胞 因子 等。其 主要 治疗原理是将大分子药 物传送 至特定靶标 , 用 作 于某种异常蛋 白质或者某段异 常基 因 , 改变其病 理显性症 状 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效果 。然而 , 大分子活 性药物 因较难穿 过 各种生物膜 , 易靶 向给药从 而 导致效 能较 低 , 不 并且 具有 全
身 性 副 作 用 及 排 异 反 应 。另 外 , 胞植 入 性 治 疗 需 要 细 胞 细
单独使用胶原作 为成 球材 料 的研究 文献 多集 中于 近几 年 。胶原多 由牛跟腱 、 动物皮等材 料中提取 而得 。早期 的研
究 发 现 , 原 微 球 可 用 于 搭 载 脂 溶 性 药 物 , 体 只 能 被 特 异 胶 球
r l tr lfrt ep e a ain o co at l s h t a t e e so o lg n r sso sh g i c mp t i t a e i r p rto fmir p r c e .T e a t ci n s f l e e t n i ih b o 0 a i l y ma a o h i r v c a t hi
性 药 物 的 载 药 率 高 于 9 时 , 原 微 球 失 去 亲 水 性 % 胶 …。具 有
载送 D A、 片段 R A、 白质 、 胞和 细胞 因子 等。微粒 N 小 N 蛋 细 系统给药方便 , 可全身给药 , 也可直接 注射至靶 区 ; 能改变药 物 的带 电性及亲疏水 性质 , 以帮助药物透过细 胞膜 。采用 微球载送细胞 , 制备 出 的细胞微 球稳 定性 良好 , 但对 细胞 不
能够在体 内进行 再生 , 需要 载药体 系给细胞 提供合 适的再生 环 境。微粒 给药系统 因其 独特 的优势 而成 为 了载送 大分 子

绿叶制药 微球技术

绿叶制药 微球技术

绿叶制药微球技术1.引言1.1 概述微球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制药技术,也是绿叶制药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微球技术,我们可以将药物封装在微小的球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控释功能和特定的药物释放速度。

这种技术在药物制备、药物传输和药效调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球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合适的载体材料,在药物溶液中形成微小的球状颗粒。

这些微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使其大小、形态和壁厚等具有可控性。

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可以将药物直接包裹在微球内部或通过包封技术将药物包裹在微球壁中。

通过微球技术,药物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达到持续控释的效果,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绿叶制药公司深度应用微球技术,已经在多个药物研发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微球技术,我们成功制备了多种控释型药物微球,如肿瘤靶向药物微球、抗糖尿病微球等。

这些药物微球能够在体内稳定释放药物,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微球技术在药物传输和药效调控方面的研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体而言,微球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制药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绿叶制药公司将继续在微球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上进行深耕,为药品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微球技术的制备工艺,并不断寻求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首先,我们会对微球技术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定义和原理。

紧接着,我们会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最后,我们会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想要通过本文介绍绿叶制药公司在微球技术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微球技术的优势和前景,以及给出绿叶制药在该领域的发展建议。

微粒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微粒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2019.24科学技术创新微粒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杨硕(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s ,MDDS )作为国内外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备受关注。

MDDS 具有诸多优势:如载药量高;生物利用度高;局部和全身副作用少;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提高疗效和患者依从性;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微粒在介质中的稳定性;有缓释作用和靶向性[1]。

本文就MDDS 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作以综述,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MDDS 在制剂中的应用1.1长效制剂、缓释制剂中的应用通过将药物包封在聚合物基质中,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达到长效或缓释效果。

MDDS 将药物的血液浓度长时间保持在治疗窗内,可以降低给药频率,从而改善毒副作用。

Muhammad Hanif [2]制备的奈必洛尔脂质体,能达到24h 的缓释效果,改善奈必洛尔口服生物利用度。

1.2控释制剂中的应用控释制剂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缓慢恒速的于局部或全身释放,具有零级释药的动力学特征[3]。

Nagendra R [4]制备奥昔布宁氯化物微粒,体外释放行为达到控释效果,制剂中药物的稳定性良好。

1.3局部给药中的应用通过局部给药,在一定的时间内,微粒可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局部给药不仅可以在患处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还可以减少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Flexion Therapeutics [5]以PLGA 为载体包封曲安奈德制备的FX-006微粒可通过关节腔内注射给药治疗关节炎,使FX-006在关节炎治疗方面的统计学上得到显著改善。

1.4脉冲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脉冲给药系统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药,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在脉冲给药系统中,MDDS 可应用于抗生素和疫苗的制剂。

抗生素的脉冲制剂可避免缓、控释制剂给药时,抗生素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及制剂研究进展

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及制剂研究进展
和水 溶性 药 物 。脂质 体制 剂药 物 的 临床应 用 研 究 在 以 接 聚 乙二 醇 ( P E G) , 从 而 达到 在肿 瘤组 织 累 积 的 目的 ; 通过 在脂 质 体上 连 接 受 体 的配 基 , 产 生 了 主动 靶 向性
统的 巨噬细胞吞 噬 , 因而在肝 、 肺、 脾 等 器 官 分 布 量 下两 方 面具 有 里程 碑 意 义 : 将 固体 脂 质 纳 米 粒 表 面连 较 高 。
其 他 组织 器 官 的选 择 性 差 , 因此 可 以通 过 配 体 修 饰 达 效率 为 3 6 0 % 。进而 证 明苦参 素 S L N具 有 明显 肝 脏 靶
到 主动靶 向定 位 的 目的。 另 外 , 亲 水 基 团连 接 于 微 粒 向性 , 并 延 长其在 血 和肝脏 中的滞 留时 间 J 。
剂设 计应 用 。 1 微 粒 粒径 对体 内分 布 的影 响及 制剂 干针 剂 和 A C M —A溶 液 剂 在
肝 脏 中的 药 物 选择 性 指 数 ( D S I ) , 发现 A C M —S L N 冻 干 针剂 较 A C M —A 溶 液 剂 显 著 提 高 了对 肝 脏 的 药 物
关键词 被 动靶 向 , 主动靶 向 , 长循环 , 阳离子脂质体 , 基 因 转 染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5 6 8 7 ( 2 0 1 3 ) 0 2 - 0 0 4 7 - 0 3 中 图分 类 号 : R 9 6 5
随着 微 粒给 药系 统 的发展 以及 对 药物 治 疗 效果 的 质 纳 米 粒 ( s o l i d l i p i d n a n 叩a n i c l e s , S L N) 进行 的研究 。

脂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脂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脂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章秀丽;马月琴;李刚【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Lipid microsphere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hot issue in pharmceutics studies .In this paper , the mechanism , prep-aration method and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of lipid microsphere drug delivery system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Some new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ipid microsphere drug delivery system as a drug delivery tool .%脂微球递药系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从脂微球载药系统的形成机制、构建方法及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该领域研究的进展和一些新发现,以促进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开发和应用。

【总页数】4页(P409-411,459)【作者】章秀丽;马月琴;李刚【作者单位】解放军94医院药械科,江西南昌330002;解放军94医院药械科,江西南昌330002;解放军94医院药械科,江西南昌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41【相关文献】1.纳米结构脂质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陈晶;顾月清2.中药肝靶向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唐颖楠;夏新华3.CalliSpheres载药脂微球联合TACE与传统TACE治疗肝癌疗效对比分析 [J],李红;尹芳;罗贯虹;武建;郑洋洋;曹国武;张静;周新民4.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李绍林5.载药脂微球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老年肝细胞癌的效果及对生存获益、PD-L1、PD-1水平影响 [J], 王浩;马军杰;戴献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PLA微球是一种由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料制成的微小球状纳米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在多个领域展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以及可调控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的优势,使得PLA微球在催化、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和能源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PLA微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PLA微球在药物传递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PLA微球具有较高的负载药物能力和良好的控释性能,它可以用作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调节PLA微球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延时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同时,PLA微球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基因传递和细胞治疗等研究领域。

其次,PLA微球在催化领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PLA微球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隙结构,它可以用作催化剂的载体材料。

研究人员通过制备PLA微球-金属催化剂复合体系,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此外,PLA微球还可以用作光催化材料的载体,通过调控PLA微球的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光催化材料对特定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和转换。

此外,PLA微球在组织工程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PLA微球具有与人体组织相似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它可以用作组织工程材料的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制备多孔的PLA微球支架,可以提供细胞侵入和组织再生所需的三维支撑结构。

同时,PLA微球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和结构,实现对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进一步促进组织工程修复的效果。

最后,PLA微球在能源储存方面也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PLA微球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能,它可以用作电化学储能材料的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制备PLA微球-导电材料复合体系,可以提高电化学储能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药物疗效的要求日益提高,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控释药物制剂,以其优良的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机制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本文将从微球的结构特点、体内代谢途径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方面,详细探讨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一、微球的结构特点微球是一种多孔性的球形颗粒,主要由药物、聚合物材料和控释载体组成。

微球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在体内代谢和释放药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微球的材料和药物成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其次,微球的孔隙结构和粒径大小可以通过制备工艺来控制,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延时释放和控制释放速率。

此外,微球还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或与药物反应结合的方式,避免药物的早期降解和失活,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二、微球的体内代谢途径微球的体内代谢途径对于药物的释放和效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微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在体内代谢:1. 被吞噬细胞摄取和降解在体内,微球会被身体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摄取,并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微球,通过控制微球的聚合物材料、粒径大小和孔隙结构,可以调节微球被吞噬细胞摄取和降解的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2. 经过血液循环部分微球在注入体内后,经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逐渐释放出来。

这种方式适用于具有水溶性药物或药物在微球内部以溶解态存在的情况。

微球在体内释放药物需要考虑血液动力学、药物浓度梯度以及微球表面的亲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

3. 经过淋巴系统某些微球制剂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来实现药物的代谢和释放。

淋巴系统是体内排泄药物的重要通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通过微球与淋巴系统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药物制剂中的微球制剂释放性能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微球制剂释放性能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微球制剂释放性能研究随着医学和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中的微球制剂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给药系统。

微球制剂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可控释放、延缓药物代谢速率和降低药物副作用等。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中的微球制剂释放性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微球制剂的定义及特点微球制剂,顾名思义就是指微小球状的制剂形式。

微球材料可以从凝胶材料、聚合物或其他生物材料中制备得到。

它们通常有一个中心核心(例如药物)被一层或多层壳材所包裹。

微球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 可控释放性能:微球制剂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包覆层的控制来调节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2. 缓慢代谢速率:微球制剂可以减慢药物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疗效。

3. 降低副作用:微球制剂可以减少药物在非靶器官的分布,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发生。

4. 简便的制备方法: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二、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乳化法、溶剂挥发法、喷雾法和凝胶滴定法等。

1. 乳化法:通过将被包覆物(如药物)的溶液加入到乳液中,并加入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利用乳化剂的作用使药物分散在乳液中形成液滴,最终制备成微球制剂。

2. 溶剂挥发法:利用溶剂挥发的原理,将药物和壳材均溶于有机溶剂中,制备成微球制剂。

3. 喷雾法:将药物溶液通过喷雾器,形成非常细小的液滴,使药物颗粒在空气中快速干燥,形成微球制剂。

4. 凝胶滴定法:将药物溶液滴入含有交联剂的溶液中,交联剂会使溶液凝胶化,从而制备成微球制剂。

三、微球制剂的释放性能研究方法研究和评价微球制剂的释放性能需要使用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如体外释放试验、内外料流体力学、颗粒形态分析等。

1. 体外释放试验:将微球制剂与仿体液或模拟体液相接触,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上的溶液,测定被释放药物的浓度,进而评估微球制剂的释放性能。

2. 内外料流体力学:通过分析在微球制剂内外流体体系中的流速、压力等参数,揭示微球制剂释放性能的物理机制。

微球制剂常用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微球制剂常用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多肽及蛋白类微球制剂研究与检查20082350XXXX 药081-1 XX摘要多肽及蛋白类微球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制剂,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等特点。

本文对目前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制备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药物稳定性、包封率、突释效应等)及其解决方法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多肽;蛋白类;微球制剂;制备;稳定性;包封率正文微球是药物溶解或分散于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一般直径约为1~250um,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

其中小于500 nm的,称为毫微球[1]。

微球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裹技术制得的微球,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以微球的形式给药后,可使药物具有靶向和控释作用,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

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

微球的释药速率由微球所载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药物在微球中所处的物理状态、药物与微球的亲和力决定[2]。

1.多肽及蛋白质微球制剂的主要类型1.1 注射剂采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骨架材料,将多肽及蛋白药物制成微球制剂用于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以扩散、溶蚀方式释放.可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3]。

1.2 口服制剂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应用于口服须克服两大障碍,一是抑制胃肠道各种酶对其降解,二是选用合适的剂型及载体材料使药物透过生物屏障。

粒径范围为l-1 000nm的毫微粒制剂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口服多肽制剂,但毫微粒的表面带电荷情况及聚合物疏水性能均会影响多肽在小肠部位的吸收[4]。

1.3 鼻腔吸入剂将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制剂,如胰岛素、降钙素、人生长激素等,经鼻腔给药可提高这类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

尽管这种促吸收机理尚不确定,但一般认为,微球与鼻粘膜直接接触而吸水溶胀,使上皮细胞脱水,导致紧密连接开放,使多肽及蛋白质易于透过[5]。

2.微球制剂的制备根据载体材料的性质、微球释药性能以及临床给药途径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总结词
进一步探索磁性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及潜在应用。
详细描述
随着磁性微球材料研究的深入,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及应用领域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未来研究可围绕探索新的制备方法、提高微球性能及拓展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展开。
磁性微球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靶向给药系统设计的优化与改进
提高靶向给药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有效性。
01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在神经系统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脑部导向,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部位。
在神经系统治疗中的应用
02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可以降低药物对正常神经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03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05
研究展望与挑战
磁性微球的选择
选择具有高磁响应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磁性微球作为载体。
给药系统的结构设计
设计便于药物吸附和释放的磁性微球结构。
靶向基团的设计
针对疾病靶点,设计并引入特定的靶向基团,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富集。
01
02
03
03
表面修饰
引入合适的表面修饰剂,改善磁性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
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定义
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和可控性,可实现药物在靶组织内的精准释放,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特点
定义与特点
研究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性能表征、药物释放机制、生物相容性和药效学等,以提高其靶向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减少药物剂量和降低医疗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明胶微球是一种常用的载药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性能。

针对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药物传递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机制明胶微球是一种由明胶材料构成的微米级粒子,可用于载药。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凝胶化、乳化凝胶化和凝聚凝胶化等多种技术。

在制备明胶微球载药系统时,药物分子通常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的方式载入明胶微球内部。

明胶作为载体具有较好的可控释放性能,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载药机制主要包括扩散释放、融化释放和溶解释放等多种方式,不同的药物分子与明胶微球之间会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

1.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释放曲线的绘制、释放速率的测定和释放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通过测定在不同条件下的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速率,可以得到药物释放的动力学曲线,从而分析药物在明胶微球中的释放机制,进一步探讨不同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规律。

2. 影响因素的筛选影响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因素包括明胶浓度、明胶微球粒径、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载药方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筛选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明胶微球的载药效果和释放性能。

3. 明胶微球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明胶微球在体外环境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时间。

对明胶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三、体外释放性能研究的意义1. 为明胶微球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2. 推动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可以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给药系统的不足,推动医药科学的发展。

3. 促进微球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李元振 成光 李洁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品科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粒径在1~40 m 之间,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

微球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

药物制成微球后,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

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1]。

微球的释药速率由微球所载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药物在微球中所处的物理状态、药物与微球的亲和力决定。

微球释药的方式有:(1)表面药物脱吸附释放;(2)溶剂经微孔渗透进入微球中,使药物溶解、扩散释放;(3)载体材料降解和溶蚀使药物释放。

关于第一种释药方式报道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一般认为通过第二种方式释药的微球首先局部出现 脱皮 现象,然后药物溶渗而在微球表面形成微孔,随着 脱皮 范围的不断扩大,微球表面形成的微孔也越来越多,药物不断通过微孔从微球骨架溶出,达到良好的控释效果。

通常认为,第三种释药方式的脂肪聚酯微球的降解机制是水解过程,也有人猜想降解过程中有酶催化降解发生,但却未能证实。

微球体外降解的形态评价证明了小粒径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降解为均匀降解。

1 微球制备工艺及影响1.1 乳化 化学交联固化法 该法是利用带有氨基的高分子材料易和其他化合物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的特点,交联制得微球。

这些高分子材料包括明胶、壳聚糖和蛋白类等,交联剂用戊二醛、甲醛等,由于交联剂中的醛基可以和高分子材料的氨基发生缩合作用使微球固化,药物则溶解或者分散在材料溶液中。

报道较多的是用本法制备的明胶微球。

将液状石蜡与一定量的乳化剂置于干燥烧杯中,50!水浴搅拌缓缓加入明胶液,冰浴搅拌下加甲醛固化,后用乙醚洗涤干燥制得。

研究发现,制备过程中的明胶浓度、制备时搅拌速度以及油∀水相比例对成品微球内的含药量、包封率均有影响。

对明胶微球的稳定性考察表明,制备工艺对药物结构没有影响。

成品分别在4!、室温和37!条件下放置3个月,考察其外形、粒径及其分布、药物含量,未见明显变化[2]。

1.2 溶剂蒸发法 此法又称为液中干燥法,常用于聚乳酸(PLA)、PLGA 等 羟基酸类微球的制备。

即将材料单体溶于可挥发且在水中可适当溶解的有机溶剂中。

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材料溶液中,如连续相及乳化剂溶液制成乳浊液,挥发除去溶剂,分离得微球。

有研究发现,聚乳酸微球以二氯乙烷为油相,聚乙烯醇为乳化剂,进行乳化和溶剂挥发有利于微球的制备;进一步研究表明,聚乳酸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决定微球粒径和产率的主要因素[3]。

1.3 类乳剂 溶剂扩散法 本法将类乳剂与材料分别溶于水中,混合后以一定速度搅拌分散即得一定大小的微球。

研究发现,将大单体水溶液分散在多糖或无机盐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W W 分散体系,用氧化 还原引发剂引发分散相中大单体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m 的交联水凝胶微球,双水相的组成能影响微球的粒径和平衡溶胀率。

温度也是影响水凝胶溶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制备中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和另外加入乳化剂,微球可望用作稳定性差的药物释放的载体[4]。

1.4 喷雾干燥法 本法以白蛋白为材料,将药物分散在材料的溶液中,再用喷雾法将此混合物喷入热气流中使液滴干燥固化得到微球。

本法影响因素包括混合液的粘度、均匀性、药物与材料的浓度,喷雾速率、喷雾方法、热气流温度等。

李凤前等[5]采用水溶液系统,运用喷雾干燥微囊化工艺一步制得粉末微球,分析粉末微球吸入的剂量控制,并考察热变性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

微球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 方程,热变性程度越深,药物释放愈缓慢。

证明粉末热变性对喷雾干燥白蛋白微球体外释药具有可调节性。

2 微球的作用特点2.1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长效缓释目的 药物包封在微球内后,具有明显的控制释放及延长药物疗效的作用。

王胜浩等[6]对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体内外释药试验。

左炔诺孕酮微球在大鼠体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对照组左炔诺孕酮微晶的6.6倍,证明该微球有比较好的控释作用。

2.2 增加药物的靶向性 微球的被动靶向作用体现在粒径上。

肺靶向卡铂明胶微球对肺肿瘤小鼠抑瘤结果表明,微球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用药量较常规粉针剂减少一半时,仍有较理想的抑制肺肿瘤效果[7]。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连接有配基、抗体、酶的微球可主动地到达受体、抗原、酶底物等所在的靶部位,形成主动靶向微球。

方华丰等[8]将5 氟脲嘧啶先用牛血清白蛋白制成微球再用壳聚糖固化后进行生物素化(与亲和素构成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以此微球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生物素 亲和素化受体介导的生物素化壳聚糖微球能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特异结合并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氟脲嘧啶半乳化糖白蛋白微球、联糖米托恩酮白蛋白微球均属于此类。

2.3 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由于在制备中可以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而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并使药物在靶区周围很快达到所需的药物浓度,从而降低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莪术油明胶微球[2]的动物肝动脉栓塞研究结果表明,荷瘤大鼠平均肿瘤生长抑制率为94.5%,平均生命延长率为117.9%,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性抑制肿瘤生长(P <0.01)和延长大鼠生存时间(P <0.01)。

与地西泮普通片相比,地西泮缓释微球具有明显的长效作用,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可在小于镇静剂量时即可产生明显的抗焦虑效应而不影响日常活动。

2.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一些疫苗、蛋白类药物在微球制剂的制备过程、贮存和释放过程中,某些不利条件常导致蛋白质失活。

因此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何应等[9]研究了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破伤风类毒素在制备过程、体内酸性环境以及微球附加剂中稳定性。

实验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双向免疫扩散法。

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破伤风类毒素活性有轻微下降;附加剂增加微球包封率,改善药物释放,稳定蛋白质活性,尤其是具有多羟基结构的附加剂。

所以可以认为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的蛋白质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基本稳定,聚乳酸微球可望发展成为疫苗控释系统。

2.5 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聚乳酸是FDA唯一批准的生物降解材料,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能有效地控制疫苗释放,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何应等[3]研究了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试验证明动物用单剂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一次注射就完成了全程免疫。

综上所述,微球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

目前国内有关制备工艺、体内过程、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深入。

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鼻腔、口服、局部给药等,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人类征服疾病的又一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1 毕殿洲.药剂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61.2 邓嵘,陈济民,高声传,等.莪术油明胶微球用于肝动脉栓塞.药学学报,2000,35:539 539.3 何应,陈志华,魏树礼.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动物免疫效果研究.药学学报,2001,36:695 698.4 徐晖,魏刚,胡雪霞,等.双水相中制备交联泊洛沙姆亲水凝胶微球.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166 169.5 李凤前,胡晋红,朱全刚.干粉末吸入环丙沙星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调控.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0 113.6 王胜浩,章利春,林芳.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0 113.7 陆彬,张景.肺靶向卡铂明胶微球的药物动力学和体内分布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32:251 253.8 方丰华,周宣开.生化素壳聚糖微球的体外抗癌活性.药学学报,2000,35:385 385.9 何应,柳林,魏树礼,等.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蛋白质稳定性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319 319.#短篇报道#手术取栓联合置泵术治疗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2例裴永彬 戴拥军 董集生例1 男,77岁。

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4d入院。

缘于4d 前突然出现腹痛,为持续性胀痛,剧烈,伴有腹泻,水样便,便后无缓解,同时伴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于急诊科诊断为 急性肠胃炎给予抗炎、解痉等治疗,症状无缓解收入普外科。

既往有房颤病史20年。

查体:T37.6!,P100次 min,BP125 70m m Hg。

急性痛苦面容,不能平卧,腹部高度膨隆,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叩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血常规:WBC5.3∃109 L,W LCR0.875。

腹部B超示:肠道广泛扩张;考虑:急性肠梗阻。

急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动脉主干远端5cm处可见完全闭塞,立即行开腹探察术。

探查见:腹腔内血性腹水1000ml,恶臭,小肠肿胀,青紫,无弹性,肠系膜上动脉无搏动,于肠系膜中部纵行切开肠系膜上动脉0.5cm可见动脉内血栓形成。

取出近端血栓直至有鲜血喷出。

近端给肝素3000U,尿激酶10万U,再将远端各分支内血栓取出,关闭动脉切口,将无生机的肠管切除。

于肠系膜上动脉内置一5F 永久性动脉化疗泵,将泵埋于皮下,通过化疗泵给予尿激酶20万U。

术后经化疗泵给予肝素300U h,尿激酶20万U d,连续应用7d,10d后正常饮食,未再诉腹痛。

例2 男,71岁。

主因持续性腹痛5h入院。

患者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位于右上腹,呈持续性、剧烈,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既往9个月前因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贲门血管离断术。

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

急诊手术探查见:腹腔内血性腹水500ml,回肠呈紫黑色,高度肿胀,无蠕动,肠系膜上动脉搏动正常,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将肠系膜上静脉根部解剖出后切开把血栓取出,直至近端有血液涌作者单位:05003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出,并在病变血管内置一5F永久性静脉化疗泵,经泵给予尿激酶25万U,肝素3000U。

温盐水浸泡肠管20min,病变肠管部分恢复,将无生机肠管切除。

术后经化疗泵给予肝素、尿激酶, 12d后痊愈出院。

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是外科急腹症中比较少见的疾病,本组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

此类血管源性急腹症,病因隐蔽,病情复杂,发展快,容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