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糖肽类、
无PAE
T>MIC90 >40-50%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
PAE
Cmax/MIC90 >8-10 AUC/MIC90( AUIC ) >125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定义: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表现 分类: 天然(固有):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 获得: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突变耐药性→垂直传播 质粒介导,改变代谢途径的耐药性
机 制:
1.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
素的-内酰胺环
(2)钝化酶: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
OH、NH2 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如G-杆菌对 氨基苷类耐药
药物的抑菌与杀菌还和药物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测定方法: 体外: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体内:化学实验性治疗
安全度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LD50/ED50 或 LD5/ED95
常用药代/药效动力学参数及其单位
参数
中文名
T>MIC 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Cmax:MIC 血药浓度峰值与最低抑菌浓度之比
AUC:MIC
(AUIC)
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之比
动物感染模型中与疗效相一致的药代药效动力学参数
参数 T>MIC
Cmax:MIC AUIC
药物种类
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氨曲南 红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阿齐霉素、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抑制移位
—— 影响叶酸代谢 ——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Antibacterial drugs 抗菌药
术语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包括抗生素、人工合成药物
Antibiotics 抗生素
由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 其他微生物或病原体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人工半合成 和人工全合成抗生素
抗菌作用(Antibacterial action)
产生水解酶:-内酰胺酶使结构中的-内酰胺环水解裂开, 失去抗菌活性(表39-1)
与药物结合:-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不能到达靶位 (PBPs)发挥抗菌作用,非水解作用。“牵制机制”
药物治疗效果↑
CI↑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定义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 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
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 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 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 基本概念
Chemotherapy 化学治疗
对所有病原体(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Antimicrobial drug 抗微生物药
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抑制或杀灭 病原体而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损害,包括抗菌药、抗真菌 药、抗病毒药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内酰胺类
环丝N-氨乙酸酰↗↘胞壁酸消合旋成酶酶万↓ 古霉直素链十肽杆↓菌肽
↓
粘肽合成酶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壁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粘菌素
→ 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抗菌 谱(Antibacterical spectrum) 抗菌 范围
窄谱(narrow spectrum):谱窄,如异烟肼 广谱(broad spectrum):谱广,如四环素、氯霉素
抑菌药(bacteriostatics)
四环素、红霉素等
杀菌药 (bactericidals)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
人与细菌的核蛋白体不同: 细菌: 70S 50S (原核细胞)
30S 人: 80S 60S (真核细胞)
40S
氨基糖苷类: 抑核蛋白体70S始动复合物的生成 与核蛋白体30S的 P10蛋白结合→翻译错误 阻止释放因子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释放
(2)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靶蛋白: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BP2a(MRSA)
(3)靶蛋白数量的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
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对抗菌 药物产生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肠球菌对-内酰胺类
4.主动流出系统活性 ↑
5.改变代谢途径
第二节 常用的抗菌药物及药理学特点 一、β-内酰胺类
四氢叶酸
+
↑
对氨苯甲酸 磺胺
(PABA)
砜类
对氨水杨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三.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 (Resistance)
青霉素类—五类(窄谱、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抗革兰氏阴性) 头孢菌素类—四代 非典型-内酰胺类(碳青霉烯、头霉素、氧头孢烯、单环-内酰胺)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 -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
抗菌机制
(1)抑制细胞壁合成:与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抑制粘肽交叉连结。
(2)激活自溶酶活性
细菌耐药机制
灭活酶
2.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当通道 的通透性↓→耐药。 (1)细菌孔道蛋白质数目、组成、功能改变:
如G -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 (2)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
如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1)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药物与靶位亲和力↓:肺炎球菌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糖肽类、
无PAE
T>MIC90 >40-50%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
PAE
Cmax/MIC90 >8-10 AUC/MIC90( AUIC ) >125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定义: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表现 分类: 天然(固有):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 获得: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突变耐药性→垂直传播 质粒介导,改变代谢途径的耐药性
机 制:
1.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
素的-内酰胺环
(2)钝化酶: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
OH、NH2 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如G-杆菌对 氨基苷类耐药
药物的抑菌与杀菌还和药物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测定方法: 体外: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体内:化学实验性治疗
安全度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LD50/ED50 或 LD5/ED95
常用药代/药效动力学参数及其单位
参数
中文名
T>MIC 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Cmax:MIC 血药浓度峰值与最低抑菌浓度之比
AUC:MIC
(AUIC)
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之比
动物感染模型中与疗效相一致的药代药效动力学参数
参数 T>MIC
Cmax:MIC AUIC
药物种类
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氨曲南 红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阿齐霉素、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抑制移位
—— 影响叶酸代谢 ——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Antibacterial drugs 抗菌药
术语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包括抗生素、人工合成药物
Antibiotics 抗生素
由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 其他微生物或病原体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人工半合成 和人工全合成抗生素
抗菌作用(Antibacterial action)
产生水解酶:-内酰胺酶使结构中的-内酰胺环水解裂开, 失去抗菌活性(表39-1)
与药物结合:-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不能到达靶位 (PBPs)发挥抗菌作用,非水解作用。“牵制机制”
药物治疗效果↑
CI↑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定义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 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
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 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 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 基本概念
Chemotherapy 化学治疗
对所有病原体(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Antimicrobial drug 抗微生物药
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抑制或杀灭 病原体而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损害,包括抗菌药、抗真菌 药、抗病毒药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内酰胺类
环丝N-氨乙酸酰↗↘胞壁酸消合旋成酶酶万↓ 古霉直素链十肽杆↓菌肽
↓
粘肽合成酶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壁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粘菌素
→ 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抗菌 谱(Antibacterical spectrum) 抗菌 范围
窄谱(narrow spectrum):谱窄,如异烟肼 广谱(broad spectrum):谱广,如四环素、氯霉素
抑菌药(bacteriostatics)
四环素、红霉素等
杀菌药 (bactericidals)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
人与细菌的核蛋白体不同: 细菌: 70S 50S (原核细胞)
30S 人: 80S 60S (真核细胞)
40S
氨基糖苷类: 抑核蛋白体70S始动复合物的生成 与核蛋白体30S的 P10蛋白结合→翻译错误 阻止释放因子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释放
(2)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靶蛋白: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BP2a(MRSA)
(3)靶蛋白数量的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
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对抗菌 药物产生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肠球菌对-内酰胺类
4.主动流出系统活性 ↑
5.改变代谢途径
第二节 常用的抗菌药物及药理学特点 一、β-内酰胺类
四氢叶酸
+
↑
对氨苯甲酸 磺胺
(PABA)
砜类
对氨水杨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三.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 (Resistance)
青霉素类—五类(窄谱、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抗革兰氏阴性) 头孢菌素类—四代 非典型-内酰胺类(碳青霉烯、头霉素、氧头孢烯、单环-内酰胺)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 -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
抗菌机制
(1)抑制细胞壁合成:与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抑制粘肽交叉连结。
(2)激活自溶酶活性
细菌耐药机制
灭活酶
2.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当通道 的通透性↓→耐药。 (1)细菌孔道蛋白质数目、组成、功能改变:
如G -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 (2)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
如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1)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药物与靶位亲和力↓:肺炎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