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 (2)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女娲造人》课件(21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女娲造人》课件(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ab8c6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8.png)
mó 模仿 模
mú 模样
走近文本
• 听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语言精练、内容全面。
合作探究:女娲的形象特征
要求:以“我从文中_ __ _ _ __ _ _ _ _ __
看出女娲的 ”。为 _ _ __ _ _ __ _ _ __ _ _ __ 格式答题,小组讨论,展示成 果。
探究品味
对照《风俗通》中关 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 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 最能看出作者的想象力。
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善 于发现,勇于探索,去不断创造属于 自己的神话。
•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 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 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 成了人。
•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 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古籍《风俗通》有关内容译文
课文丰富了以下内容:
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பைடு நூலகம் 嫦娥奔月
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 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 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 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 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 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 让她在广寒宫里度过。
教师寄语:
本节课,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中穿 梭徜徉。既领略到了想象的魅力,也 感受到了女娲作为“神”的人情味。
足见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写作启示:
神态描写突出人物情态 动作描写丰富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完善人物情感
恰当运用,字数不愁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我的创对作《:夸父逐日》或《嫦娥奔
月》进行改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3c2ac4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5.png)
课后作业
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具 有世界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很强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先民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同的创世神话之 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同学们课下借助网络和书籍去搜集相关材料。
参考书籍: 《中国神话传说》(袁珂)、《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程憬)、 《中国创世神话》(陶阳、牟钟秀)、《诸神的传说》(古斯塔夫·斯威布)、 《北欧众神》(尼尔·盖曼)。
成果展示
关键词句:
概述故事:
第1节:天地开辟以后…… 第2节: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第8节:接着…… 第12节:于是…… 第15节:最后…… 第18节:后来……
很久以前大地上没有人,女神女娲觉得很孤独,她想造出和她 一样的生物来布满大地。她分别用黄泥捏人、挥藤洒泥的方法创造 了人类,并用让男女婚配的办法,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成果展示
你能从这些“巧合”读出什么?
我从黄泥造人和把土地比作母亲的巧合中想到因为我国古 代是农业文明社会,土地对人民有生养的恩情,于是在思考人 类来源这一话题时,人们将自己的来源与土地相联系,视泥土 为母,便有了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传说。从中我读出了先民对土 地怀有深厚的尊崇和热爱之情。
我从文中多处与人类社会生活“巧合”的想 象中读出了先民们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努力 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想象是源于真实的生活, 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投射。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回忆,凝聚着先人基本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
联系旧知,探讨:中国神话故事究竟蕴含着中华民族怎样的特征?
①火是怎么来的?
《燧人氏取火》: 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
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 治,几番实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 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b234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8.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创造与改变的情况?”比如,我们学习新技能、解决难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女娲造人》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文学修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 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女娲造人所传递的深层含义。
-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举例说明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教师可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填空等,巩固所学知识。
- 针对神话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2baf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6.png)
人类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已经不再对自然 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 开始把本部落里的英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 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来体现战 胜自然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 水”“神农尝百草”等。
大禹治水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水到处泛滥,冲塌房屋,淹没田地,淹 死百姓。尧征求能人去治理洪水,人们推举鲧〔gǔn〕,鲧治水 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可是这边挡住,那边的堤又冲 垮,结果是劳民伤财,弄得一事无成,被放逐而死。尧命令鲧的 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大禹和百姓一起挖河道,吃野菜粗粮,穿破衣烂衫,天当帷幕地 当床。哪怕手脚长满硬茧,脚趾甲因长期泡水脱落,腿上汗毛被 污泥拔光,依旧终年奔忙在治水第一线,处处做表率。
治水的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 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 终于,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流 到大海里去。洪水退了,毒蛇猛兽被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重新 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制造人的材料 都设想为泥土, 大地是人类的 母亲。
人的形象都是 按照创造者自 身的形象设计 的。
两则神话又都 说到人类为什 么有男女性的 差别。
四、拓展神话
1.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与同学分享。
盘古开天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 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
一天,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的仙药。可是, 后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21课《女娲造人》02(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21课《女娲造人》0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51d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d.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课时练一、单选题1.下列对文章《女娲造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
B. 这篇神话赞颂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D.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2.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女娲(guō)寂寞(mó)蓬(péng)勃莽(máng)莽B. 澄(dèng)澈崛(jué)起掺(cān)合揉(ròu)团C. 气概(gài)幽(yōu)光藤(téng)条不堪(kàn)D. 溅(jiàn)落挥洒(sǎ)泥潭(tán)省(shěng)事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之功效。
C. 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D.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 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B. 通过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使我国铁路运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和“使”任删其一)C. 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
(把“一幅”和“很大的”调换位置)D. 我们一定要吸取这类事故的教训,避免校园踩踏事故不再发生。
(删去“不”)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和重音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C. 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21课 《女娲造人》(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1课 《女娲造人》(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bde10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0.png)
第21课女娲造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盘古开天辟地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
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
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
——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①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②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
③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立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
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盘古顶天立地是因为_______,他支撑了________年。
2018-2019年精编精选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 第6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2
![2018-2019年精编精选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 第6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d612311ca6c30c2259019e2e.png)
见微知著,闻弦歌而知雅意
2018-2019年精品最新部编版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4d6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5.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欢迎参考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5eb2c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9.png)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搜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举行 一期同学交流会。
再见
生字生词
女娲( wā ) 灵敏( mǐn )
泥潭( tán )
澄澈(chéng ) 掘起( jué )
蓬勃(péng )
踪迹( zōng ) 绵延(mián )
开辟( pì )
筋疲力尽( kān ) 掺和(chān huo ) 莽莽榛榛(mǎng zhēn )
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 1-4 ):孤独寂寞,决定造物。 第二部分(5-16 ):勤劳智慧,创造人类。 第三部分(17-18):人类绵延,名垂千古。
体会: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 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生机,更充满了 人间的温情爱意。
内容把握
2.找出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哪些内 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女娲的神性:
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一天能变化七十次,会揉泥造人, 挥泥造人,具有神的特殊能力。
女娲的人性:
具有人类的情感,会感到孤独寂寞,勤劳,智慧,情感丰富。
对照阅读
对照阅读《风俗通》原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后女娲祷祠神,祈为女媒,因置婚姻。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圆形。 ②剧务:工作十分沉重。 ③縆:gēng,粗绳索。
(1)女娲的喜悦: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感到很满意”;“使他精神上有 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体会: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表现了她创造了生命之后的无比欣喜 之情。是人类带给了她的喜悦和改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二)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二)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1476e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二)及答案21 女娲造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女娲.(wā)澄澈.(chè)莽莽榛.榛(zhěn)B.泥潭.(tán)安慰.(wèi)开天辟.地(pī)C.灵敏.(mǐn)幽.光(yōu)眉.开眼笑(méi)D.模.样(mó)绵.延(mián)生气蓬勃.(bó)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繁了。
“”改为“”(2)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卷不堪了。
“”改为“”(3)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改为“”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的原野上。
B.澄澈..(清澈透明)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C.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的气概。
D.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弯弯曲曲地延伸)下来。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神话往往表现出古人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B.神话是反映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形式来表现的事实和传说。
C.中国神话极为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
D.《女娲造人》这篇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1课女娲造人(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1课女娲造人(学生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60729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8.png)
第21课 女娲造人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女娲的形象,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01 整理基础,梳理文脉。
【即学即练1】(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了解文体知识。
【知识点一】:开辟.(p ì) 女娲.(w ā) 莽莽榛.榛(zh ēn ) 揉.(r óu ) 掘.起(ju é) 掺.和(ch ān ) 泥潭.(t án ) 澄.澈(ch éng ) ①蓬勃: 繁荣; 旺盛。
②莽莽榛榛: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澄澈: 清澈透明。
④气概: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 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 豪迈的) 。
⑤绵延: 延续不断。
⑥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⑦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⑧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二】:袁珂(1916—2001) , 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山海经校注》《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义》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一则神话故事。
【知识点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4210a783e0912a2162ade.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优质课件(共67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优质课件(共6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4687c751e79b896802268b.png)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 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 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 现了“神”的威力;同时,她又是人,她有人的心理、人的 感情、人的生活体验。女娲在创造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做母 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 出一位母亲勤劳和伟大的优秀品质。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袁珂(1916—2001),四川新 都人,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 名丙生、高标、袁展等。著有《 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 《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 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 词典》。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 编的。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并在 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合理的想象,就形成了富于人性化的 演绎和扩充。“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 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做出科学 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 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知识备查
神话特点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 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 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感悟二: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 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 切需要的。我们要培养创造精神,做新时期的创造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板书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b840b3856a561252d36fff.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21、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4210a783e0912a2162ade.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2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2](https://img.taocdn.com/s3/m/53e851cceff9aef8951e06ac.png)
女娲造人
揉黄泥
男 人
挥洒泥浆
女
人类绵延
【合作探究】 主题—— “神”性和“人”性的结合
奇特和合理的统一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要求:分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作好 讨论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大门泽山:北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燕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 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 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 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 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
《女娲造人》2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盘古开天辟地
造人
女娲
补天
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 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 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 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 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拓展延伸】
天地浑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尺,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 数极深,盘古极长……
《盘古开天》
请围绕下面几方面展开想像,扩充这个神话故 事: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1b54cb6c281e53a5902ff95.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wā chéngchè
zபைடு நூலகம்ēn
女娲 澄 澈 莽莽榛榛
mú jì mò
péngbó
模样 寂 寞 生气蓬勃
词语解释 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自学提示(小组讨论):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
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勤思考
▪ 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 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女娲造人的动机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1、女娲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要造人? ▪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
么样的? ▪ 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
4、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 ▪ 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勤思考
▪ 《女娲造人》是根据哪部作品 的有关资料改编的?请认真读 一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 么?
《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 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 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译文:
▪ 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 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 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 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 之精灵。
世界进行拟人化。
上帝在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 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 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 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 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 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 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 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
想
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
女娲的心理活动 女娲的喜怒哀乐
象
…… ……
▪ 1、原短文内容框架
女娲造人
揉黄泥
男 人
挥洒泥浆
女
人类绵延
【合作探究】
主题—— “神”性和“人”性的
结合 奇特和合理的统一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要求:分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作好 讨论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 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 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 和谐美满的生活。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美 丽神话,在西方有上帝造 人的宗教神话,人类的起 源到底是什么,要依赖科 学的解释。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 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 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 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 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 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 创造成功的喜悦。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 行人性化的改写。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 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 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爱 因斯坦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 源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 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被誉为创造学 之父的奥斯本
▪ 一天变化七十次 ▪ 揉黄泥造人 ▪ 挥洒泥浆造人 ▪ …………
▪ 寂寞孤独 ▪ 自豪欣慰 ▪ 忙碌疲倦 ▪ …………
“神”的非 凡能力和 神奇方法
想像 大胆奇特
“人”的心 理、情感、 活动
想像 真实合理
女娲的形象
温馨提示: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
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个怎样的 形象。
想象
大 胆 奇 特
“神州七号”载人飞 船
▪ 请你也发挥想象,对女 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 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 听。
有一天,女娲偷偷地溜到地球上游玩, 她被地球上鸟语花香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 她跟鸟儿玩耍,跟花儿逗乐。渐渐地,她觉 得这样玩不过瘾,刚刚熟悉的鸟儿自管自地 飞走了,刚刚喜欢上的花儿凋零了。于是, 她想出了一个造人的办法。她把凋落的心爱 的花儿和残枝败叶收集起来,把它们摆放成 跟自己一样的模样。然后,点上几滴清水, 轻轻一吹。啊!花儿活了,它们变成了如花 儿般美丽的女人;树枝儿活了,它们变成了 如树枝般挺拔的男人。
女 娲 造 人
袁 珂
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 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 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 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 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学习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 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女娲
合 情 合 理
女娲
▪ 神性-----神通广大 ▪ 人性-----勤劳、聪明、有
爱心、创造力
【争论题】
▪ 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违背了 科学性,今天学习这个故事 是否有意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 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 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由 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对世界、 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 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以他们贫乏的生活 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