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并熟记生字词。
2、文章以“失根的兰花”为题蕴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本文所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研究、体会
(三)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二、学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1、了解题目蕴含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用的修辞手法。
4、运用文章中学到的修辞以及句式仿造句子,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
(二)难点:阅读赏析重点句子,品味语言中所寄托的情感内涵。加深自我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预习、朗读、掌握字词。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分享、评价。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学们,听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你有何感受。(同学回答)。是的,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2、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标示不熟悉的字词,并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2)、解决生字词:
栅栏、坍塌、喧哗、飘零、群山万壑、诗意盎然、点缀、晨曦、拙重麦穗
解释词义: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哗吵闹
飘零:(花、叶等)坠落、飘落;摇摆、浮动
群山万壑:连绵不断或聚焦成群的山和无数的山沟峡谷。
诗意盎然:向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装点门面。
拙重:笨拙、笨重。
(3)回答文章的思想感情。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4)找出文中表现作者爱国之情的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能和作者感同身受。
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和感情
(1)、本文主要是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爱国的句子,并说明你在此句中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举例:a、“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退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泪,不知道为什么流下来。”
参考答案:在作者的心中兰花应该生长在中国,此刻在外国见到兰花,好像花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美丽,所以说花也退色了。而此时身在异乡的作者由褪色的兰花想到了自己,好像自己也像这兰花一样,离开故土,黯然神伤,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陷入了对祖国的想念之中。
b、“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的白了。”
参考答案:这里写了作者梦中的情景,作者从细处着笔,写到了家中的小屋,母亲的白发,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和亲人的牵挂,即使在梦中也无法忘怀,由此表达对家的思念。这样可以是文章感觉更真实,也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特别是独在异乡的人。
c、“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家乡相同的东西。”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状态侧面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主要由“不爱看”和“不敢看”两个词表现出来,因为身边不同的东西时刻提醒他已经离开故土,“不爱看……”说明作者不想面对自己身在异乡的现实。看到与家乡相同的东西,又会赌物思乡,加深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又不敢看与家乡相同的东西。“不爱看”和“不敢看”都寄托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
d、“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亮晶;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声与祖国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参考答案:通过正面描写祖国的点点滴滴,直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这样的回忆是最美好和温馨的吧。作者讲感情全部融入了对祖国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当中。
4、(1)本文是一篇抒发爱国情感的文章,题目为“失根的兰花”的用意是什么?“根”和“兰花”分别代指什么?
“根”:指代的是故土、祖国
“兰花”:指代的即作者自己
“失根的兰花”即指离开故土身居他乡的炎黄子孙。
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对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具体讲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失根的兰花就是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的手法。我们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比如《白杨礼赞》借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的坚强,坚韧,表达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国农民的坚强品格。古诗中有很多咏梅、咏莲的诗,都是托物言志的代表作。)
(2)作者既然说自己处于“失根”中,请在文中找出失根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A、我所谓的到处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通过国内与国外两种生活的不同感受,表达作者身在国外找不到家的那种孤独感。
B、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人和花一样,在脱离故土的环境里,无论物质条件多么好,内心的空白是无法填充的,对家乡的思念是无法磨灭的。
C、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中。
写出了作者像絮一样飘在空中,无依无靠,没有着落的状态。
结语:好,今天呢,我们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文章的重点理解的语句。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热烈的赤子之心。相信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已经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婉转,其实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下课后找一找这篇文章都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找出与之相应的句子,我们下节课会重点讲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了失根的兰花这篇课文,重点分析的是文章的思想内涵,那现在同学们一起回答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