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德育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德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高校德育环境作为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德育的独特氛围,从各个方面影响、改变和塑造大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影响和所产生的新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标签:德育环境;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综述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德育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德育”这个概念,但是在“教”“道”“德”等字义里已有了这方面的意思。在近代,陶行知在《中国改造》一书中较早使用“德育”一词,直至今日德育以及其相关内容已经发展为学科。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或思想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相并列。现在

一般多用其广义含义。

1 国外学校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美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均认为德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并认为只有投资到德育教育中来才可能长期、有效地得到经济发展,所以西方国家称其为“德育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已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可以说德育

教育已将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比较国外德育教育的模型以及特点,发现西方国家受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影响很大,这项原则已将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德育的内容已将不单单是书本上关于思想引导的内容,它的内容和方法朝着综合化发展,广泛吸收生活、学习中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并将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打破“一门课”,变成“综合课”。有人将杜威这一原则继续深化,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时代适应性。如: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新加坡根据本国政治水平出发以及国家需要,培养开拓性人才,设计一套既符合社会发展又适合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计划。

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德育教育力求与生活接轨,与实际问题接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将德育这个精神领域的象牙塔逐步分解到学习、生活中相应环节,层层与生活入扣,在自然而然中接受德育教育。实际上,

西方的学校在有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的德育环境。

2 国内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学者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青少年研究所于1981年10月、1982年12月分别在昆明、厦门举行大学生德育专题教育研究会,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这此后的20多年中,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认为:影响中国青年社会道德有四

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1)不断走向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原则,如:效率、公平、竞争和一些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一并走入生活;

(2)科技革命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

(3)民主、法制使道德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加突出;

(4)多元化国际格局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一方面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一方面产生不同甚至对立。

这些多维因素交错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尤其对道德塑造性极强的大学生。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试等方面的素质,涵盖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导向性。高校德育教育要从国家和社会利益需要来引导大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发展。面对社会的变革,德育教育者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践

意识增强,注重竞争和参与追求平等民主等积极方面外,又出现以下特点:

(1)知行背离,尤其在择业选择上,一方面承认国家培养,要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基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来选择就业;

(2)反叛性,不愿意被动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束缚,乐意吸纳社会突变的道德取向,构建自己的亚道德体系,而亚道德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叛;

(3)追求利益的实际性。大学生德育中一系列的变化是对德育教育的一个巨大挑战。当受教育者发生变化时,高校原既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范发生冲击,这种即动性与易动性之间的不适应使其一些弊端开始暴露:

(1)德育方法的单一性: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灌输而忽视引导,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体教育,强调外在管理而忽视主体作用;

(2)德育认知高,德育实践低,存在“知”“行”分离;

(3)德育内容抽象化,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屈从政治需要,以理想代替教育,忽视生活教育。德育教育者们意识到高校德育实效性开始下滑,甚至“虚弱”。

3 德育环境建设

3.1 物质环境

良好的学习、生活、娱乐区的硬件设施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舒适、宽敞的环境可以时学生身心放松,针对当代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极大程度地坚持“以

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灵感受,提出:

(1)私密性与开放性;

(2)灵活性与创造性;

(3)便利性与舒适性;

(4)情趣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这与有人提出注意教室、宿舍建设,形成育人的德育环境模式不谋而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舒适的物质环境可以极大缓解大学生烦躁、紧张的情绪。

3.2 制度环境

高校的制度环境是由教学科研制度环境、生产生活管理制度、群体行为规范等部分组成。制度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规范化的制度、明确的章程对人的无序杂乱的行为作出了标准化规范,有了标准的参照和约束,使不同的行为统一到明确的范围中,无形制度约束有形行为。制度环境和产生代表组织对群体行为的目标和要求,也代表组织对群体的行为引导,德育环境的有效构造,需要学校成员具体行为实践,而制度给予这些行为规范,使其能够体现德育教育性。高校德育环境体现在教学生活的各个层面,德育教育者相继以制度为准绳,保障德育建设。制度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习惯,制度以强制性为手段,规范性为目的,最终促使成

员自觉遵守共同规则,自发构建德育环境。

3.3 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德育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精神环境代表高校的校园精神,包括学校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等,是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高校德育环境中精神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传统的气息。当高校由过去封闭式逐步转向开放式办学,高等教育也完全面向了经济主战场。分析相关论文,德育工作者力求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很多。虽然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归精神环境建设的范畴。唐彰新从教室角度出发,要求德育方

法优化、创新,推出:

(1)指导教育法:①说理教育,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对学生疏通开导、因势利导,使教育工作生动活泼②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无强制性,愉悦性、隐藏性接受教育③榜样示范法,使抽象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④实

际锻炼法,在实践锻炼加深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2)自我教育,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提高个体认识的主体性。周健美主张开展美育礼仪教育,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规结合道路。张金凤主张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德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李英主张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带动高校德育环境、冯一凡强调以学风、教风、班风为突破口,强化集体德育环境。这些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注重挖掘德育内隐力量,重视德育主体——学生,对主体自我意识、情感以及性格等心理素质进行健康调试。将抽象的德育生活化,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高校德育亲和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