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_省略_10年政府工作报告_英译本_为例_文燎原
变译理论视角下政治外宣材料的英译策略
![变译理论视角下政治外宣材料的英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776fb5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a.png)
变译理论视角下政治外宣材料的英译策略Table of ContestsAbstract (i)摘要 (iii)Table of Contests (iv)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1.2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3)1.3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4)Chapter 2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and Its Translation (5)2.1 Defini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5)2.2 Text type of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6)2.3 Features of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6)2.3.1 Linguistic Features (6)2.3.2 Semantic Features (7)2.3.3 Stylistic Features (7)2.4 Previous Studies o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8)2.4.1 PMPs and other Translation Theories (8)2.4.2 PMPs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ies (10)2.5 Problem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12)Chapter 3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5)3.1 Theoretical Essential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5)3.1.1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6)3.1.2 Readers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6)3.1.3 Translation Variation and “Adequate” Translation (17)3.1.4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7)3.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9)3.3 Variations in Translating Political Publicity Materials (20)3.3.1 Linguistic Variation (20)3.3.2 Semantic Variation (21)3.3.3 Rhetorical Variation (22)Chapter 4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PMPs Based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23)4.1 Principles for V ariation in PMPs Translation (23)4.2 Techniques for Variation in PMPs Translation (25)4.2.1 Amplification (25)4.2.2 Omission (26)4.2.3 Condensed Translation (26)4.2.4 Edited Translation (27)4.2.5 Selected Translation (28)4.2.6 Adapted Translation (28)4.2.7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29)4.3 Summary (30)Chapter 5 Conclusion (31)5.1 Findings (31)5.2 Significance (31)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32)Bibliography (34)Papers Published during MA Program (36)Acknowledgements (37)Chapter 1 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ountries have become more than ever closely linked. As China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labor-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actively and it intensifies interaction frequently with othercountries,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capability abroad continuously. Publicity for political purpose is one of th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pects. Thus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political purpose (PMPs)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way for other countries to get access to China and Chinese government.This thesis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PMP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fter analyzing, the author gives som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ccordingly by using fresh example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research purpose, significance,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thesis framework will be introduced.1.1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it has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worldwide.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on advertising itself oversea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foreign reader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way of thinking, and interest in reading, many problems appeared in PMPs translation versions, which affect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its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This problem has been noted by many domestic scholars. Shen Suru and Lin Wusun (2000) appealed that on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publicity materi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ranslation effectiveness,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s used in C-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ng.Translation variation phenomenon has a long history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such as those adaptations used in advertisement, trans-edit in news public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nd rewritings in literature. However, translation variation is onlyseen as the method in each translation field; and it is even viewed as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Furthermore, translation vari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betrayal to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he author.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s proposed by Professor Huang Zhonglian after doing a large amount of studies which concerning translating variation works. This theory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theory in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translation circles. Just like other newly proposed theories,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s imperfect and。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11a84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f.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017b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4.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913c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f.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a25668fbf90f76c661371a8e.png)
“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 、 节奏和重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好保 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 、 调整好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 系。还要管
理 好 通胀 预 期 、 定 物 价 总水 平 ” 稳 。
W e n e o man a n c n i ut n t bl y i u oii s e d t i ti o t i a d sa i t n o r p l e . n y i c W e n e o s i f l a d e t e r l t n h p b t e it i ig e d t k l u l h n l h e ai s i ewe n man an n l y o se d n a i c n mi d v l p n ,r sr cu n h c n my ta y a d r pd e o o c e e o me t e tu t r g t e e o o i
治含义。
22 缩 略 词 汇 .
准确是政 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政府工作报 告》 《 事关 国家 大
事, 每一句话 、 每一个词都是经过字斟 句酌 、 反复修改后定稿 的, 均有准确定义 。其 中有不少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 特别是涉及到方 针政策和国家 主权的 , 必须吃透原文 , 多从政治方 面进行 深入 解
译 时应 避免使用冗长 的语句 , 能一一对应地 翻译 , 不 也不能使用 华 丽的辞藻 ,尊严 ” “ 的本义始终 与秩序 、 等级 、 特权 、 禁忌等因素 相联 系。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 、 同的使用范 围和不 同的语境 中, 不 其含义也不尽相同。这里 , 温总理意在强调使人 民的经济和生活
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48182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0.png)
翻 译 学 研究71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司炳月 李悦莹1(大连外国语大学 软件学院/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互文性理论视角研究对外宣传翻译,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研究对象。
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用典、仿拟、修辞、结构等互文性表现手法突出。
在政策性术语及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引用、典故以及仿拟的英译方面,译文呈现出直译、释译与意译等翻译方法,这些英译充分考虑了译语受众的阅读感受,遵循了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原则;成语典故等修辞互文的英译呈现出多用意译的翻译特点,这样有利于宣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取得良好的外宣效果。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外宣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0)03-0071-07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传播视阈下的对外宣传翻译”(2017JYT04)、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对外宣传翻译研究创新团队”(2017CXTD02)、2019-2020学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立项“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YJSCX2019-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司炳月,女,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学研究;李悦莹,女,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外宣传翻译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奠定基础。
正如习近平(2017)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所提出的,我国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
《政府工作报 告》①是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全面重点总结中国政府过去一年所做的成就,同时也涵盖未来一年至五年期间的发展计划,其内容包括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外交等多个领域。
功能论视角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
![功能论视角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0b91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f.png)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1.沈雁论意识形态对政论体文献翻译的操控——以《中共十七大报告》英译稿为例[学位论文]2011
2.陈礼试论新闻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学位论文]2011
3.赵玉婷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学位论文]2011
4.陈倩《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方言翻译之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11
河北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功能论视角下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101220
功能论视角下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
5.曹艳华释意理论关照下记者招待会口译[学位论文]2011
6.王燕妮图式理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11
7.马社林论诗歌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学位论文]2010
8.黄俏政治文本翻译的显化与隐化研究——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学位论文]2011
9.王金英政治语篇的人际意义汉译英的等值特征初探[学位论文]2010
10.高刘鑫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下研究《围城》英译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注释[学位论文]2011
本文链接:/Thesis_Y1933413.aspx
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探析——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
![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探析——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5c16c28bcd126fff7050b5d.png)
二、 关联 论及 其翻 译 观
S e e &Wio 人 类认 知 的角 度 出发 , pr r b l n从 s 在
18 96年 出版 了专 著 《 联性 : 际 与认 知 》 提 出 关 交 ,
了交 际 与认 知 的关 联 论 。书 中提 出了认 知环 境 、 语 境效 果 、 明等重要 概念 。关 于言语 交 际 , 互 关联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弓 言 i
进行 了探 索 。外 宣 翻译 不 同 于 一般 意义 上 的 翻 译, 外宣 翻译 中应 坚 持 “ 内外有 别 ” 成 为 我 国学 ,
在全 球 他的背 景下 , 国之 间 的联 系 日趋 紧 各 密 。 中国积投 参 与 国际 分 工 与合 作 , 外 交 往不 对
者 的普遍 共识 。黄友 义认 为外 宣 翻译 应 坚持 “ 三
重 要 的指导 意义 。
宣 翻译 , 高 外 宣 质 量 。 界 主 要 从 以下 几 方 提 ¨学
面对外 宣翻译 进行研究 : 为研 究外 宣翻译 策略 。 一 张基佩 从对外 宣 传 、 国外 读 者 文 化 接受 心 理 的 角 度提 出 了外 宣英译 的原 文 要适 当删 减 ; 健认 -张 2
观 指导 下 的外 宣 文 本 中 的三 种 变 译 手 段 进 行 探 讨。
( ) 偿 增译 一 补
知的过程其实就是新信息与大脑中的旧信息进行
作 用 的过程 , 由此取 得 不 同 的语 境 效果 (ot t— cne u x a e et。语 境效果 是衡 量关 联 性 的一 个 必要 条 l fc) 件 。关 联理 论认 为 交 际 的成 功 取 决 于 两个 条 件 : ( ) 际双 方 的 “ 明 ” ( ) 佳 的 认 知 模 式一 1交 互 ,2 最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053c3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e.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产生话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汉英口译中的隐喻具有独特性。
汉语隐喻往往富含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英语隐喻则更注重直接和明了的表达。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并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直接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对于那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隐喻,则需要意译,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来传达原意。
(二)增补解释与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汉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译者需要增补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隐喻的含义。
增补解释可以是对隐喻的直接解释,也可以是对比两种文化中相似或相关的例子。
背景信息的补充则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语境推理与意群翻译语境推理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意群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语义连贯性的基础上,将句子分成意群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8ca9f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f.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种语义空白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造成沟通的障碍。
关联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都是基于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的关联性认知。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和把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 词汇空缺:某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2. 句法结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在口译过程中出现语义不对应的情况。
3.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某些汉语表达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可以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弥补语义空白,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词汇或句子,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例如,对于汉语中的习惯用语或文化特色词汇,可以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性信息。
2. 意译法:在遇到无法直接对应英语表达的汉语词汇或表达方式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翻译成英语。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语义信息,同时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3. 语境推断法: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出原文的隐含信息,从而弥补语义空白。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4. 归化策略:为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即将汉语中的某些表达方式转化为英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度。
五、实例分析以“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为例,这句话中的“安居乐业”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8877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e.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是一项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活动,旨在消除不同语言间的障碍,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种语义空白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将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交流效果。
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关联理论视角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译者需要从原语中寻找与目标语相对应的语义信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然而,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时,译者需要运用关联理论,通过分析原语的语境、文化背景等信息,寻找最佳的关联,填补语义空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现象及成因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词汇差异、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1. 词汇空缺:某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导致语义空白。
2. 文化空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某些文化特有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语义。
3. 语境空缺:由于语境的不同,某些汉语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无法得到准确的解读。
四、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本文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增译法:通过增加词汇或短语,明确表达原语中的语义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处理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缺。
例如,对于汉语中的一些文化特有词汇,可以通过增译法解释其含义,以便目标语听众理解。
2. 意译法:根据原文的意思,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重新组织语言,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语境空缺和某些难以直译的汉语表达方式。
3. 解释性翻译: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汉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解释性翻译,说明其含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目标语听众的困惑,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外宣文本隐喻翻译研究——以《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外宣文本隐喻翻译研究——以《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a92d8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9.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外宣文本隐喻翻译研究——以《2022年国
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王静怡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2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蕴含着大量有关中国特色政治隐喻的词汇和表达,这些英译的表达影响着国内外读者对于国家政治方向的理解。
本文借助Pragglejaz团队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对《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进行分类描述,从认知关联视角切入对各类隐喻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译者依据实现国家政府报告类外宣文本国际传播的最佳政治效益,最大语境效果,共同的语境假设以及交际传播的目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689-697)
【作者】王静怡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探析——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
2.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为例
3.功能加忠诚理论下的外宣文本翻译——以《2020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为例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双招双引”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以首届“外国专家枣庄行”活动翻译为例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2022年冬奥会外宣资料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和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44a916bf46527d3240ce0c0.png)
功能翻译理论论文:功能论视角下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中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空前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更为密切和频繁,实现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我国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及其现状的愿望不断增强。
作为最具权威、最为正式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政府前一年或五年的工作和成绩,并对来年乃至后五年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无疑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最准确、最可靠的信息源。
那么,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作用举足轻重。
因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目标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客观地说,有不少学者和译者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不够详尽和系统。
鉴于此,本论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研究范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试图寻求到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政治文献的最佳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而确保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过程中选准策略,用好技巧,使得译文准确,通俗易懂,符合目标读者表达习惯,实现预期的表达功能。
为进一步加强与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搐建桥梁,提供平台。
从而...【英文摘要】The thirty-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brought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ll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atus, culture exchanges and the like. Meanwhile,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s status in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rising. China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handl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refore,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have become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和技巧【英文关键词】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功能论视角下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Abstract4-5摘要6-7Content7-9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1Chapter Two Overview of Functionalism and Relevant Theories11-21 2.1 The Skoposhteoire11-15 2.1.1 Katharina Reiss and 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1-12 2.1.2 Hans J,Vermeer andSkopostheorie12-13 2.1.3 Justa Holz-Mantta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13-14 2.1.4 Christine Nord’s Function plus Loyalty Principle14 2.1.5 The Theory of TextFunction14-15 2.2. The Text Typology inFunctionalism15-19 2.2.1 The Theory of Reiss15-16 2.2.2 The Theory of Nord16-19 2.3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m in GWR Translation19-21Chapter Thre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WR as a Genre21-32 3.1 The Description ofGWR21-25 3.1.1 Writing Processof GWR21 3.1.2 Main Contents of GWR21 3.1.3 Language Style of GWR21-22 3.1.4 The Function of GWR22-24 3.1.5 The Text Type ofGWR24-25 3.2. Linguistic Description of GWR201025-32 3.2.1 Lexical Features25-27 3.2.2 Syntactic Features27-28 3.2.3 Rhetorical Devices28-32Chapter Four Inhere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32-42 4.1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32-33 4.2 Major Interferen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lation ofGWR33-37 4.2.1 Inherent Linguistic Differences34-37 4.3 Cultural Differences37-42 4.3.1 Culture-loaded Terms with No Counterpart in the Target Culture38-40 4.3.2Culture-loaded Terms with Different AssociatedMeaning40 4.3.3 Culture-loaded Terms with Different Referential Meaning40-42Chapter Fiv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GWR2010 within the Framework ofFunctionalism42-69 5.1 GWR Translation at LexicalLevel42-53 5.1.1 Accuracy42-43 5.1.2 Wording Inclination43-47 5.1.3 Tone of Words47-49 5.1.4 Translation of Excessive Intensifiers49-51 5.1.5 Translation of Multi-modifiers51-53 5.2 GWR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53-65 5.2.1 Translation of Tense and Aspect53-54 5.2.2 Translation of ModalAuxiliary54-57 5.2.3 Translation of Zero-subject Sentences57-60 5.2.4 Addressing of SubtitleLanguage60-61 5.2.5 Addressing of LongSentences61-65 5.3 GWR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Level65-69 5.3.1 Reference65-66 5.3.2Conjunction66-67 5.3.3 Substitution andEllipsis67-69Conclusion69-71References71-74Ackno wledgement74。
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d3f9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2.png)
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摘要:本文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从目的论视域出发,探讨政论文英译策略。
通过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提出了准确传达信息、维持文化特色以及与目标读者沟通等策略,并以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本研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目的论视域;政论文英译;翻译策略;政府工作报告引言政论文作为政府向民众传达政策信息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载体,其翻译对于国际社会理解和了解中国政府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政论文英译往往面临着语言表达、文化差异和目标读者需求等多种挑战。
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以目的论视域为基础,探讨政论文的英译策略。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结和计划,具有一定的语言特点。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总体上偏正式,使用大量的政治术语和行政术语。
例如,“稳定经济增长”(stable economic growth)和“扩大内需”(expand domestic demand)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常见的表达。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需要尽量客观中立,避免过度情感化,以确保政策信息的准确传达。
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即传达政府政策信息和政治立场。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政策信息,避免歧义和偏差。
此外,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是政策制定的重要文献,其翻译还需要尽可能维持文化特色,避免过度“外化”。
二、政论文英译的策略1. 准确传达信息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应注重准确传达信息。
译者应细致研读原文,确保理解政策意图,然后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给目标读者。
同时,译者应尽量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以确保政策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_分析与对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_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a53e02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2.png)
一、引言程镇球指出,在政治文章的翻译中,忠实的标准要严格的多(2003:18)。
这是因为政治文章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等,稍一疏忽,后果严重。
整体上来说,与文学等文体的翻译相比,政治文体的翻译要求更加忠实于原文。
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要死译、硬译,对原文亦步亦趋。
死译、硬译只是表面的忠实,而不是真正的忠实。
在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施燕华女士回忆了中国对外翻译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经历。
起初我国的翻译完全按照中国国内的政治思路来,比如“最最最强烈抗议”,英文中本没有相应的说法,外交部翻译室就创造出了完全中国特色的译法:“strongest strongest strongest against...”。
后来中国与国际慢慢接轨后,外交部的翻译开始强调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来翻译,而且翻译可以根据语境灵活翻译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贴近国外黄友义特而对中文原文进行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分析与对策武光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摘 要:中文政治文献的翻译要求高度忠实,但这并不是说要对原文亦步亦趋。
中文政治文献英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迁移性冗余。
本文从句子和语篇两个层面分析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
句子层面的冗余主要包括:1)冗余的名词;2)冗余的动词:3)冗余的修饰语;4)冗余的成对词;5)一事两说。
语篇层面的冗余主要分析了修饰语的冗余。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译英中迁移性冗余的相应对策,并进而呼吁基于我国本土的译学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中译英标准。
关键词: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迁移性冗余;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0)06-0064-04中,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应对从中文翻译到英文的迁移性冗余。
这里讲的翻译中的迁移性冗余指的是,并不按照译文语言的内在组合规律,而是将原文中的语言组合形式直接迁移到译文中,从而造成译文的冗余性表达,并影响译文的交流效果的现象。
近十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语体特征的语料库分析及启示
![近十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语体特征的语料库分析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a40d26f767f5acfa1c7cd7d.png)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4), 588-59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8.64069A Corpus-Based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ofEnglish Versions of The Report on the Workof the Government in Recent Ten YearsCheng Ye1, Hongjuan Xin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Received: Sep. 7th, 2018; accepted: Sep. 21st, 2018; published: Sep. 28th, 2018AbstractAs an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the world to learn China’s ongo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RWG)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won high prais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present research attempts to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RWG s and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es issued in recent 10 years (2008-2017) through a corpus-based study focusing on their stylistic features.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reception and a proper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cepti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RWG s is supposed to accord with English stylistic features.Keywords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Corpus, Stylistic Features近十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语体特征的语料库分析及启示叶铖1,辛红娟2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收稿日期:2018年9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28日叶铖,辛红娟摘 要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收获积极评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获知我国政治、经济等情况的权威信息来源。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4bd0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0.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024年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741f1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e.png)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时代,外宣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
跨文化语用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交流,对于外宣翻译而言,这一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外宣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或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翻译成外语,向国际社会传播。
其特点在于信息量大、涉及领域广、语言要求高。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外宣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文化背景差异可能导致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误解;语言习惯差异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等。
三、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一)了解目标语文化和语言习惯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首先要了解目标语文化和语言习惯。
这包括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以及目标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歧义。
(二)准确传递信息外宣翻译的核心目标是准确传递信息。
在跨文化语用学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这包括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意思不变,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易懂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
(三)注重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还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适应性。
这包括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以增强信息的吸引力。
(四)加强译后审校与反馈为了确保外宣翻译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加强译后审校与反馈机制。
这包括对译文进行多次审校和修改,以确保其准确传递了原信息;同时收集目标语读者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翻译策略和技巧。
四、案例分析以某地政府的外宣资料为例,我们分析了其在外宣翻译中如何运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策略。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_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_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f4d5e73a417866fb84a8e63.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ents o f f ive types of social security con tributions; reduce urban w orkers ' con tributions to four types o f insurance funds, nam e ly m ed ical insurance, unemploym en t insurance, w orkers ' com pensation, and m atern ity insurances, and continue three types o f subsid ized, enterprise - based job train ing program s]
第 25卷第 6期 V o.l 25 N o. 6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Jou rnal of Jing chu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2010年 6月 Jun. 2010
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探析
) ) ) 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本 )为例 文燎原
进行了探 索。外宣翻译 不同于一般意义 上的翻 译, 外宣翻译中应坚持 / 内外有别 0, 成为我国学 者的普遍共识。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应坚持 / 三 贴近 0原则; [ 7] 曾利沙在 52002年中国的国防 ( 白 皮书 ) 英译本 评析 6一文 中, 提 出了 外宣翻 译的 / 经济简明 0原则; [ 8] 曾利沙又提出了对外翻译原 则范畴化的语用建构理论。[ 9]
观指导下的外宣文本中 的三种变译手段 进行探 讨。
( 一 )补偿增译 外国读者希望通过外宣译本来了解中国的文 化、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然而, 外宣翻译中存在 着大量中国文化特色和政治特色的词语。由于大 多数外国受众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等知之甚少或 一无所知, 所以对这类词语他们感到很陌生。为 此, 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认知语境知识, 采取补偿策略, 即通过解释、交代背景知识, 使外 国读者取得最大关联效果。否则, 势必会影响到 交际的成功。 在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出现了如 / 三 农 0、/ 西气东输 0、/ 南水北调 0、/ 三河一湖 0、/ 十 一五 0、/ 三 个代表 0、/ 两 高 0行业、/ 半拉子 0工 程、/ 三网 0、/ 米袋子 0、/ 菜篮子 0、/ 五缓四减三 补贴 0、/ 两高一资 0、/ 基层 0等中国特色的词语。 译者分别采取了解释, 增加背景知识介绍来达到 交际双方的互明, 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三农 agriculture, rura l areas, and farm ers 西气 东 输 sh ipp ing natura l gas from w est to eas t 南水北调 the South- to - North w ater D iversion P ro ject 三河 一湖 the key w atersheds of H ua,i H a,i and L iao rivers and T a,i Chao, and D ianchi lakes / 两高 0行业 industries that are energy - intensive, h ighly po llu ting / 半拉子 0工程 projects that stop m idw ay / 三 网 0 联 合 in tegrat ing telecomm un ications netw orks, cable te lev ision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 / 米袋子 0 rice bag ( g rain supply) 五保户 rura l residen ts rece iv ing guarantees o f food, cloth ing, m ed ica l care, housing and buria l expen ses / 菜篮子 0 vegetable basket( non - stap le food su pp ly) / 五缓四减三补贴 0就业扶持政策 the " fivefour- three " em ploym en t po licies [ T hese polic ies allow qua lified enterprises to postpone their pay-
Gutt于 1995年将关联理论用于翻译研究中,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明示 ) 推理的阐释活动 ( interlingua l interpret ive use)。 这一 过程 涉及 三 个交际者: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而译者在 这一过程中兼有双重身份, 即作为原文作者交际 意图的 接受者和 译文读 者的交际 者。[ 11] ( P105 - 119) 从这个意义上说, 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 明示 ) 推理的过程。关联原则对翻译中意欲传递 的内容及其 表达方式起着 极大的约束作 用。因 此, 翻译应该做到两点, 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 生充分的关联, 即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 二是译 文的表达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 努力而能产生预期的理解。他还提出了翻译作为 一种交际活动,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交际者的信息 意图和受众期待相吻合。而且二者能否吻合取决 于译者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 境的认 识。[ 11] ( P190- 198)
三、外宣翻 译与变译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交际双 方认知环境的不同, 势必会影响这种交际活动的 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上以及语言各层 面显著差异, 国外受众在认知环境上与国内读者 存在巨大差异。[ 12] ( P20- 27) 因此, 在外宣翻译中, 我 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 / 变译 0策略, 来达到交际双 方的互明, 使外宣文本和译本具有最大关联性, 从 而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变译理论的实质就是译 者根据读者的特殊需要对原文进行变通的翻译活 动, 变译往往有七种手段。[ 13] 本文试以 2010年政 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新华社版 ) 为例, 对关联翻译
[ 关键词 ] 外宣翻译; 关联论; 政府工作报告; 变译 [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4657( 2010) 06- 0062- 05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 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对外交往不 断深入, 这为外宣翻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 机。尤其近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力 度, 各种外宣译本不断问世, 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外宣翻译的质量普遍不高, 与中国的国际大国形象相差甚远。所幸的是, 从 上世纪 90年代起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就引起了国 内学者的关注, 沈苏儒、林戊荪等纷纷呼吁关心外 宣翻译, 提高外 宣质量。[ 1] 学界主要从以 下几方 面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 一为研究外宣翻译策略。 张基佩从对外宣传、国外读者文化接受心理的角 度提出了外宣英译的原文要适当删减; [ 2 ] 张健认 为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 [ 3] 袁晓宁从语篇 类型出发, 探讨 了外宣英译的 策略和理据。[ 4] 二 为其属性界定。贾文波著书对应用翻译进行了界 定, 认 为 对 外 宣 传 应 属 于 应 用 翻 译 的 范 畴。[ 5] ( P257- 286) 然而谢建平等在 5功能语境与专门 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 6一文中, 将外宣 翻译列 入专门用途英语。[ 6] ( P217- 225) 三是对外宣翻译原则
基层 at the prim ary levels (原译 ) 试译: at the grassroots levels Grassroots, 直译就是流行用语 / 草根 0。这种 说法始于 19世纪处于淘金热的美国, 当时盛传山 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 下面就蕴藏着 黄金。后来 / 草根 0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 就被赋 予了 / 基层 0的内涵。 (二 )去繁就简 人们在交际中总是倾向于付出较小的努力, 取得较大的认知效果, 这是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 联原则的核心观点。外宣翻译是汉英双语间的交 际活动。交际能否成功, 往往取决于译本是否具 有最佳关联性。因此, 译者在译前处理时, 就应该 对原文本进行适当删减, 去除多余、无关紧要的信 息。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修饰语, 意在加强语气。 如果将这些直译成英语, 可能不符合逻辑, 甚至造 成语意曲解。当然, 译与不译要视情况而定, 要推 敲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力求信息准确又符合情理, 避免用词堆砌, 使译文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洞庸俗之感。汉语 句子结构往往重整体, 重综合, 免不了会出现一些 评论性话语, 常 使用 / 情 况 0、/ 问 题 0、/ 工 作 0、 / 水平 0等。译者还应留意范畴词的翻译问题, 有 些情况可以不必译出。以及在外宣文本中常出现 / 新进展 0、/ 积极的贡献 0等词组, 我们切莫掉入 汉语 / 陷 阱 0, 若译成 new prog ress、positive con tr-i bution, 就画蛇添足了, 译成 progress, contribution 即可。 此外, 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同义重复现象。 在外宣时文汉英翻译中, 修饰词的使用极为普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类词比比皆是。 例如: 1)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扩散。 (同义反 复) 64
译文 : the g lobal financ ia l crisisw as st ill spread in g
2) 区域发展呈现 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 性提高的良好态势。 ( 同义词整合 )
[ 收稿日期 ] 2010- 04- 21 [ 作者简介 ] 文燎原 ( 1981- ), 男, 湖北荆门人,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62
这个交集就是关联理论所谓的 / 共同认知环境 0 ( m utual cogn itive env ironm ent) 。[ 10] ( P38 - 54) 人们 认 知的过程其实就是新信息与大脑中的旧信息进行 作用的过程, 由此取得不同的语境效果 ( contex tual effect) 。语境效果是衡量关联性的一个必要条 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 ( 1) 交际双方的 / 互明 0, ( 2) 最 佳的认知模式 ) 关联性。之后, Sperber&W ilson 又提出 了认 知关 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认知关联原则认为人类 认知倾向于 追求关联最大 化。交际关联 原则认 为: 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设, 该行为 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10] ( P155 -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