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应用意识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
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华罗庚曾对数学的应用
性做出过如此精彩的描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
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
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一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就算所谓的“应
用题”,也是为了知识传授的需要而人为编造的,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这样
的数学,学生学得难,应用就更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
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
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
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
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
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每
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
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
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
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从生活中来——唤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实际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的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唤起数学应用意识。
1. 从生活原型中摄取概念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讲授不应立即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方法与一开始就给予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例如,在教学“角”、“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显示红领巾、书本封面、手帕等实物,再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从生活原型中摄取概念,学生更乐于接受,也更易于接受,同时也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2.从生活现象中引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也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之一。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可出示蜻蜓、树叶、蝴蝶、葫芦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你发现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产生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
3.从生活需要中提出问题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确实需要才更显价值。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从生活需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容易产生教与学的共鸣,进而激起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4.从学生生活中产生例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应用题教学之所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应用题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中产生例题,则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又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唤起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不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教师边演示边告诉学生:“老师手里有45本作业本,发给第一组10本,发给第二组11本”,问:“老师手里还剩多少本?”再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
题。”学生对这样的应用题感到熟悉、亲切,自然学得好、学得快。
二、到生活中去——强化数学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进行“数学地思维”,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组织实际作业,创造应用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知教学,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际作业,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又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机会。例如在教学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手指宽度和长度以及教室的长宽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又感到了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身边等待解决,从而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应用兴趣
开设数学活动课,适当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巧拼图形”活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超市购物”活动;教学“对称图形”后,开展“花边设计大赛”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3.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应用能力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需加强社会实践。
(1)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灵活性。例如,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要求在长40米的道路两旁从头到尾每隔2米植一棵树。先让学生自己测算需要树苗的棵数,学生测算后,领来了40棵树苗,结果却发现还缺2棵。怎么回事呢?学生经过反复测量、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
(2)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创造性。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求多个答案,从而培养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3)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调查全校各年级学生数,一年大约能节约多少零用钱,这些节约的零用钱能支付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