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内陆水体增养殖准备与鱼种放养

合集下载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CS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CS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目次前言⋯⋯⋯⋯⋯⋯⋯⋯⋯⋯⋯⋯⋯⋯⋯⋯⋯⋯⋯⋯⋯⋯⋯⋯⋯⋯⋯⋯⋯⋯⋯⋯⋯⋯⋯⋯⋯⋯Ⅱ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3.1增殖放流⋯⋯⋯⋯⋯⋯⋯⋯⋯⋯⋯⋯⋯⋯⋯⋯⋯⋯⋯⋯⋯⋯⋯⋯⋯⋯⋯⋯⋯⋯⋯⋯⋯⋯ 1 3.2考种⋯⋯⋯⋯⋯⋯⋯⋯⋯⋯⋯⋯⋯⋯⋯⋯⋯⋯⋯⋯⋯⋯⋯⋯⋯⋯⋯⋯⋯⋯⋯⋯⋯⋯⋯⋯ 1 4增殖放流单位⋯⋯⋯⋯⋯⋯⋯⋯⋯⋯⋯⋯⋯⋯⋯⋯⋯⋯⋯⋯⋯⋯⋯⋯⋯⋯⋯⋯⋯⋯⋯⋯⋯ 1 5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 1 5.1申报与审批⋯⋯⋯⋯⋯⋯⋯⋯⋯⋯⋯⋯⋯⋯⋯⋯⋯⋯⋯⋯⋯⋯⋯⋯⋯⋯⋯⋯⋯⋯⋯⋯⋯ 1 5.2结果统计与上报⋯⋯⋯⋯⋯⋯⋯⋯⋯⋯⋯⋯⋯⋯⋯⋯⋯⋯⋯⋯⋯⋯⋯⋯⋯⋯⋯⋯⋯⋯⋯ 2 6技术要求⋯⋯⋯⋯⋯⋯⋯⋯⋯⋯⋯⋯⋯⋯⋯⋯⋯⋯⋯⋯⋯⋯⋯⋯⋯⋯⋯⋯⋯⋯⋯⋯⋯⋯⋯ 2 6.1放流水域⋯⋯⋯⋯⋯⋯⋯⋯⋯⋯⋯⋯⋯⋯⋯⋯⋯⋯⋯⋯⋯⋯⋯⋯⋯⋯⋯⋯⋯⋯⋯⋯⋯⋯ 2 6.2放流种类⋯⋯⋯⋯⋯⋯⋯⋯⋯⋯⋯⋯⋯⋯⋯⋯⋯⋯⋯⋯⋯⋯⋯⋯⋯⋯⋯⋯⋯⋯⋯⋯⋯⋯ 2 6.3苗种来源⋯⋯⋯⋯⋯⋯⋯⋯⋯⋯⋯⋯⋯⋯⋯⋯⋯⋯⋯⋯⋯⋯⋯⋯⋯⋯⋯⋯⋯⋯⋯⋯⋯⋯ 2 6.4技术鉴定与检疫⋯⋯⋯⋯⋯⋯⋯⋯⋯⋯⋯⋯⋯⋯⋯⋯⋯⋯⋯⋯⋯⋯⋯⋯⋯⋯⋯⋯⋯⋯⋯ 2 6.5放流技术措施⋯⋯⋯⋯⋯⋯⋯⋯⋯⋯⋯⋯⋯⋯⋯⋯⋯⋯⋯⋯⋯⋯⋯⋯⋯⋯⋯⋯⋯⋯⋯⋯ 3 7跟踪与效果评估⋯⋯⋯⋯⋯⋯⋯⋯⋯⋯⋯⋯⋯⋯⋯⋯⋯⋯⋯⋯⋯⋯⋯⋯⋯⋯⋯⋯⋯⋯⋯⋯ 3 8通报发布制度⋯⋯⋯⋯⋯⋯⋯⋯⋯⋯⋯⋯⋯⋯⋯⋯⋯⋯⋯⋯⋯⋯⋯⋯⋯⋯⋯⋯⋯⋯⋯⋯⋯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内陆水域增殖放流申报审批表⋯⋯⋯⋯⋯⋯⋯⋯⋯⋯⋯⋯⋯⋯⋯⋯⋯4为规范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05
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方法
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通过对比放流前后的水生动物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
行为观察
观察水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和繁殖行为,判断其是 否适应放流环境。
ABCD
生物量测定
定期对放流水域进行生物量测定,了解水生动物 的丰满度和种群数量变化。
遗传多样性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了解放流水生动物的遗传多样 性和种群结构,评估其对原生物种的贡献。
同时提高公众对水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
02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的原则
符合当地生态需求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水生 动物种类,确保增殖放流不会对当地生态系 统造成负面影响。
适应环境变化
考虑增殖放流物种的生态适应性,选择能够在变化 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物种。
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兼顾
海水鱼类
适合增殖放流的海水鱼类包括鲈鱼、鲷鱼、金枪鱼等,这 些鱼类在海水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和经济效益 。
其他水生动物
适合增殖放流的其他水生动物包括贝类、海参、海胆等, 这些物种在水中生态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具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03
增殖放流地点选择
增殖放流地点选择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确定增殖放流时间
选择适宜的增殖放流时间,如 春秋季节,以保证放流生物的 存活和适应。
确定增殖放流目标
根据水域生态保护需求,确定 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生长 阶段和时间等。
选择合适的物种
选择适合目标水域生态环境的 物种,并确保其健康无疾病。
实施增殖放流
按照计划,将选定的水生动物 放流到目标水域,并做好相关 记录。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第五章 内陆水域的集约养殖(4围拦养鱼)

第五章 内陆水域的集约养殖(4围拦养鱼)
根据鱼类对水深的要求,年最低水位在0.8米
以上的大水面才能适宜围拦养鱼。
在鱼类养殖季节水位变化不大,年水位变化不
超过1米。
第五章 内陆水域的集约养殖

3、水体交换条件
围拦区水交换条件要好,要有一定缓流;即使
在夏季较长时间的无风条件下,围拦区内也能 保证有一定的水交换。
围拦区一般选择在湖泊的敞水区或入湖河口的
网目的设计:要考虑到放养鱼类个体大小、不影

响网内外水交换和可防止大型野杂鱼侵入。一般 以2.5~3.0厘米为宜。
水平缩结系数:0.65~0.70。 墙网上下纲均装配双纲绳,网绳直径5厘米。
第五章 内陆水域的集约养殖

墙网设置:单层或双层。若是双层,内网防逃,外 网拦污、防野杂鱼侵入,起保护作用。
制作:以0.21/3×4聚乙烯线织成直径10~15
厘米、网目2~3厘米的圆筒状网袋,内装直径 3~5厘米卵石填充。
安装:下网时将石笼沿底纲与墙网缝合,压入底
泥中,内墙网最好用双石笼。也可不用石笼,即 用铁链为底纲,每米重量不应小于10公斤。
第五章 内陆水域的集约养殖
4、支架的安装

支柱直立于水中,打入湖底1米左右,上部要超过 最高水位1米。支柱间距1.5~3.0 米左右。 横竿两道,下横竿接近最低水位处,上横杆离支柱 顶端30~50厘米,将支柱连成一个整体。 迎风面每隔6米加一撑竿支撑,以加强支架牢固性。 将墙网绑在支柱上,保持网形。
内外可贴在一起,也可相距5米左右安装。 为便于检查网围内是否有鱼逃出,可用隔网将两
层墙网的间距通道隔成几段,每段隔网上安装一 个囊网。
若墙网有洞,网内逃出的养殖鱼或网外钻进的野
杂鱼进入墙网夹层,再进入囊网,当日即可发现。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位、 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内陆水域养殖

内陆水域养殖

7.1.1 鱼产力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
现存量(Standing crop/stock)或生物量(Biomass) 水域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存在生物的生物量,即瞬时生 物量。
如:浮游生物量(mg/L或mg/m3) (个/升;ind./L)
鱼类现存量(kg/ha)
7.1.1 鱼产力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
水域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能维持的最大的鱼重 内陆水域的鱼产力
7.1.1 鱼产力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 鱼产力的概念 现存量或生物量 水域载鱼力 鱼产量 渔获量
鱼产力(Fish productivity)
定义 是指鱼类将水中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包括各 种生物)转化为鱼产品的能力。
评定鱼产力是合理放养、合理捕捞、科学利用 水域天然饵料资源的依据,在理论和实践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和流域面积的状况
面积 一般地,面积越大,水体生产力越低。 原因:面积小,与湖岸的接触面积相对要大,外源性 营养物质的补充就多。 湖盆和集雨区状况 湖盆陡的湖面,生产力要低 流域面积大,而且流域区内植被丰富,有生活污水的, 生产力要高。
7.1.2 鱼产力的评估方法
以水草生物量估算草食性鱼产量 F=(P·α)/k F为鱼产力 P为水草的净生产量或最高生物量 α为对水草的利用率 k为饵料系数
气候因素
降水量 降雨通过径流将营养物质带入水域,使水中的营养元 素得以补充。 水交换状态影响水域生产力和鱼产力
过多和过少的降雨量对水产养殖均不利
水体和流域面积的状况
水深 太深或太浅都对水生生物生长不利 太深,以分层,且分层时间要长,这影响水层混合而 使水质清瘦 太浅,底泥你搅起,水浑,限制光线透入影响浮游植 物光合作用 水深和面积不能割裂开来
渔获量(或收获量):单位时间内从水体中捕 捞上来的鱼的量 水产部门:鱼产量=渔获量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期终复习题

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期终复习题

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期终复习题一、概念解释: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台湾暖流:由黑潮水和台湾海峡水组成,并非纯黑潮分支。

黑潮:亦称日本暖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强的暖流之一,它源于太平洋北赤道流,自东向西流,在菲律宾东海岸受阻后,向北转向而成。

海洋环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大部分,形态结构指系统中的物种结构,即生物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

营养结构指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渔业资源: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产卵群体:即性腺已经成熟,在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群。

生物量:某一水域单位面积内或单位体积内生物群的总重量。

毛生产量:单位时间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包括被消耗掉的那部分在内,称为总生产量。

水域生产力:表示水域单位时间内生物量的生产速度,是水域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生物产品能力的表达形式。

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域中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大型藻类以及自养型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

二级生产力: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力。

厄尔尼诺现象:由于暖水从北边涌入,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增暖现象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的异常偏暖现象。

引种:将鱼类或其它水生物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域中。

驯化:将引入种或移入种通过驯化使适应新水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在新水域中生存、生长和繁殖。

种群结构:是指鱼类种群内部各年龄组和各体长组数量和生物量的比例,种群中性成熟鱼群数量的比例,高龄鱼与同种群中其余部分的比例,整个种群或是各年龄组成或是种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数量的比例。

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技术

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技术

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技术作者:唐黎标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7期草鱼、鲤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人民喜欢的美食,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市场对草鱼、鲤鱼的需求日益增多。

内陆山区传统淡水鱼养殖方式存在养殖水质处理不当以及喂养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养殖的草鱼、鲤鱼发病率较高。

因此,对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现状分析就目前而言,草鱼、鲤鱼养殖的难点问题在于发病率较高。

而病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喂养方式不够科学。

由于内陆山区养殖户大多文化水平不够高,对鱼类养殖并没有理论基础支持,在养殖过程中,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而且喂养方式较为随意,以饲料为例,会出现鱼类饲料过于单一的情況,这样的饲料喂养方式会造成鱼类汲取营养也较为单一,这对鱼类生长极为不利,不仅不会节约饲养的成本,还会加大鱼类发病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到养殖草鱼、鲤鱼的经济效益。

其次,养殖水质处理不合理。

在养殖持续一定时间后,需要定期更换池水,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一些养殖户直接将更换的养殖废水注入山区周边的湖泊或者河流中,而注入的水中依然存在大量的养殖废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养殖水重金属含量、细菌、微生物、养分、含氧量远远高于或低于草鱼、鲤鱼的生理需求,导致养殖鱼类在恶劣的水质环境中无法健康生长。

最后,疾病防治不合理。

草鱼、鲤鱼常见病害包括白皮病、鳃霉病、水霉病以及细菌性肠炎等,一旦鱼类感染上病原体将会出现充血、食欲下降等情况,此外,微生物病原体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一旦存在一例病鱼,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将会造成大部分甚至全体鱼类受感染的情况出现。

目前,一些养殖户对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手段的了解依然非常肤浅,因此,需要加强内陆山区渔民的技术培训,才能够有效达到提升草鱼、鲤鱼养殖水平的目的。

二、内陆山区草鱼、鲤鱼养殖类型池塘养殖方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三千多年的历史。

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上)

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上)

27第12月 上半月刊大水面增养殖是指利用水库、湖泊、江河等养殖水产品的一种方式,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养殖。

除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增养殖,还包括“网箱、网栏、围网”等集约化养殖模式。

粗放式大水面增养殖,主要以保持、恢复水域渔业资源为目的,依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殖。

网箱、网栏、围网等集约化养殖,应用人工投饵、施肥等技术,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受到水体养殖容量的限制,必须严格控制。

目前,湖泊、水库放养的种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团头鲂、青鱼、鲤鱼、鲫鱼、鲴等温和性经济鱼类。

他们对水体的空间及饵料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可趋于互补而不直接竞争。

大水面养殖总体上对水域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

目前部分地区发展大水面绿色、有机水产品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其养殖品种、密度和搭配等应进行科学论证,养殖环境相对稳定,水质好,病害较少,易于管理。

总的来说,大水面增养殖产量因水域面积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大型湖泊的产量在7.5~11公斤/亩,中型湖泊的产量在33.5公斤/亩,小型湖泊的产量在50~100公斤/亩。

技术要点1.放养模式(1)要充分发挥水体养殖效益,必须实行“全进全出”,即当年放种、当年捕捞。

切不可套养夏花,除非实行多次捕捞,但也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2)不论主养花鲢或白鲢,主养鱼的比例都应占80%。

即通常说的20∶80模式。

过去大水面以养白鲢为主,通过不断地摸索,以花鲢养殖为主的模式获得了成功,并在我省多地得到了大力推广。

(3)确定模式的原则。

根据水库、湖泊的基本条件(水深、光照、植被、承雨面积等)计划当年文/ 李鲁晶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上)28编辑:王勇***********************产量。

根据各地消费习惯及市场需求,确定起捕规格。

根据产量、规格及起捕时间,确定鱼种放养的规格、密度。

将主养花鲢(起捕规格为1.5~2公斤)的模式,列表如下,仅供参考。

大水面增养殖 实施方案

大水面增养殖 实施方案

大水面增养殖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陆地资源有限,水面养殖成为了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水面增养殖是指在湖泊、水库、水塘等大型水域进行养殖,具有养殖规模大、水质好、环境适宜等优势,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方案1. 选址规划选择水域广阔、水质优良、环境适宜的大水面作为增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要考虑当地政策法规、水产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选址规划,确保养殖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 设施建设在选址规划确定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养殖池塘、水产养殖设备、养殖管理系统等。

养殖池塘要根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充分利用水域资源。

3. 养殖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水域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养殖的水产品种,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

要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养殖规模,确保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4. 养殖管理实施科学的养殖管理,包括水质监测、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

要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养殖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5. 市场营销加强与市场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养殖产品营销策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养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养殖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效益分析大水面增养殖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高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大水面增养殖还能够改善水域环境,促进水生态平衡,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选址规划,开展水域调查评估。

2. 进行设施建设,完善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

3. 选择养殖品种,进行种苗引种和养殖规划。

4.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养殖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

5. 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养殖产品的销售渠道。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稚鱼投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一种生态保护和资源补给措施。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水域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增殖放流已成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维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二、实施目的1. 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2. 补充和维持水域渔业资源,保障渔民的生计;3. 促进水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渔业产值。

三、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对目标水域的水质、水温、水深、水流、水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确定适宜的增殖放流鱼类种类和数量。

2. 选址布局: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放流点,进行布局规划,确保放流鱼类能够顺利生长和繁衍。

3. 鱼类繁殖:采用人工繁殖或养殖的方式,培育健康的鱼苗或稚鱼,保证其品质和数量。

4. 适时放流:根据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放流,确保放流鱼类能够适应水域环境,顺利生长。

5. 监测评估:对放流后的水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放流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施要点1. 科学合理:实施增殖放流要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放流种类、数量和时机,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生态优先:在进行增殖放流时,要尊重和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水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 资源保护:增殖放流是为了保护水域资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维护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4. 安全放流:在进行放流时,要确保放流鱼类的健康和品质,避免传播疾病和对水域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五、实施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实施,可以有效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

同时,也能够补充和维持水域渔业资源,保障渔民的生计,促进水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结论增殖放流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和资源补给措施,对于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保障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陆水域的渔业经营

内陆水域的渔业经营

大型 富中贫 40 45 40 30 25 20 30 30 40
50 – 30
30 – 10
*其它:鲤鱼、鲫鱼、草鱼、鲂、鲮等。
2.放养密度计算公式
X rP (W2 W1 )k
X---某种鱼的放养密度(尾/公顷) P---该水域的估计鱼产量(Kg/公顷) r---按计划该种鱼在总产量中应占的百分比; W1---该种鱼的放养规格(kg/尾) W2---该种鱼的计划养成规格(kg/尾) k---该种鱼达到计划养成规格的回捕率(%)
放。
• 作好检疫灭病工作。
六、粗放养殖的生产管理
• (一)、凶猛鱼种群的控制
– 1、翘咀红鲌、蒙古红鲌、红鳍鲌和青梢红鲌的控制
• 捕捞时用跳网捕 • 常年用刺网捕 • 拖钩拖钓 • 鱼鹰捕捞 • 在其产卵季节,设置鱼巢,收集鱼卵
– 2、鳜鱼、乌鳢、鲶鱼的控制
• 钓捕 • 鱼鹰捕捞 • 灯光照,鱼叉刺捕
二、养殖水域的选择及经营方式
• 1、选择条件要求
– ①安全与可管理性
– 湖区、库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库民的文化教养与思想觉悟。
– ②鱼产力较高
– 初级生产力较高。
– ③凶猛鱼类的危害较轻
– 目前这不是养殖的主要问题,通过人工控制和养殖捕捞,凶猛鱼 类的数量可以得到控制。另大型水体应有一定的凶猛鱼类,以控 制小杂鱼。
3.0 - 3.5 3.0 - 3.5
3.5 - 4.0 3.5 - 4.0
4寸以上 4寸以上
草鱼
3.5 - 4.0
鲤、鲫、鲂 1.5 - 2.0
4.0 - 4.5 2.0 - 2.5
4.5寸以上 2.5 - 3.0寸
• (二)放养量的估算 • 1.放养密度指标

淡水鱼养殖技术操作流程

淡水鱼养殖技术操作流程

淡水鱼养殖技术操作流程淡水鱼养殖技术操作流程一、简介目前我国淡水鱼养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罗非鱼、鳜鱼、鲌鱼、黄颡、黄鳝、加州鲈鱼、长吻鮠、河鲀、泥鳅等养殖鱼类,这些鱼有的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有的动物性饵料为主,养殖技术比较复杂,但大部分品种的养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以下简单介绍一下罗非鱼的养殖模式,供大家参考。

二、鱼塘建设及准备鱼塘要求:1、无工农业污染,水源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2、底质最好为沙质土;3、池塘面积5亩以上为宜;4、水位深浅适宜,鱼塘的水深1.5米以上为好,内陆地区自然越冬池至少需2.5米;5、池塘的形状最好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围无高大树木和高大建筑物。

池塘经过养殖之后,池底沉积了许多残渣污物,因此在放苗前必须清塘消毒。

排干塘水,除去过多的淤泥,让阳光暴晒池塘至少一周,用“水中宝—清塘专用粉”进行清塘消毒。

或用生石灰75公斤/亩(1米水深)。

一周后,立即放水注意进排水口均要用40目以上筛网过滤,以防止大型有害生物的进入。

进水后,用“益康露”一瓶两亩或“特力灭”一瓶两亩进行消毒,以灭杀水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进水后第二天要马上肥水,因为此时水中尚有活力很强的藻种,及时施肥会使水色很快变好。

相反,太迟肥水会导致藻种死亡,此时再施放肥料,水也无法肥起来了。

使用“复合培水王”3—5亩/袋会迅速肥水。

在秋冬、初春等较冷的季节或藻种很少时,混合使用“水中安”或“益恩”会加大肥水的力度。

直到水的透明度为30-40cm时停止施肥。

如果水质较肥,可以减少施肥量或者不施肥。

当水质变绿且PH值稳定在6.8~8.0时鱼苗即可下塘。

放养密度主要看水源是否充足、水质变化、池塘的深度及培氧设备等决定,一般为每亩1500-2500尾。

正常情况下,每个池塘(约5亩)设置1马力(相当于0.75千瓦)的增氧机两台,其中一台只在晚上工作。

三、养殖技术淡鱼养殖技术的关键主要表现为对水质的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法、病害防治三个方面。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苗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鱼苗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鱼苗增殖放流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鱼类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和增殖水域中的鱼类资源,需要实施科学合理的鱼苗增殖放流方案。

二、目的。

鱼苗增殖放流的目的是通过人工繁殖、培育和放流鱼苗,增加水域中的鱼类资源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护。

三、实施方案。

1.选择合适的放流水域,首先需要对放流水域进行调查和评估,确保水域具有适宜的水质、水温和养殖条件。

同时,要考虑水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2.科学合理的繁殖和培育,选择适宜的鱼类品种进行繁殖和培育工作,确保鱼苗的健康和生长。

在繁殖和培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水温和饲料等因素,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3.合理的放流时间和数量,根据放流水域的实际情况和放流鱼类的特性,确定合理的放流时间和数量。

避免过度放流导致水域资源过度竞争和生态平衡破坏的问题。

4.监测和评估,实施放流后,需要对放流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放流鱼苗的生存状况和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放流方案,保证放流效果的最大化。

四、注意事项。

1.尊重自然规律,在实施鱼苗增殖放流方案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避免人为干预过度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破坏。

2.科学技术支撑,实施鱼苗增殖放流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包括繁殖和培育技术、监测和评估技术等,确保放流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鱼类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鱼苗增殖放流是保护和增殖水域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放流方案,确保放流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要加强对放流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放流方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护。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第一篇: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

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渔业增殖放流是指通过人为的方式,将人工繁育的鱼苗或鱼种放入自然水域,以增加鱼类资源量和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措施。

该工作对于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放流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1.增加水域内鱼类资源量,提高水域渔业产量。

2.保护和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3.提高渔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改善渔民的生活质量。

三、具体措施1.科学选址:根据水域的水质、水流和底质等情况,选择适宜鱼类增殖放流的水域。

重点选择水生态环境稳定、水质良好、水流适宜的地点。

2.鱼种选择:根据放流前对水域鱼类资源现状以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选择适宜的鱼种进行增殖放流。

考虑到水域生态平衡,应着重选择当地优势的本土鱼种,避免引入外来鱼种。

3.孵化和养殖工作:建立鱼苗孵化和养殖基地,进行合理的养殖管理工作,确保鱼苗的质量和数量。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饲料的合理搭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疾病传播和饲料污染。

4.放流方式:根据水域的特点和放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放流方式,包括集中放流和分散放流。

集中放流适用于小范围水域,可以提高放流效果;分散放流适用于大范围水域,可以保证放流的均匀性。

5.放流数量控制:根据水域的承载能力和放流前的调查数据,确定合理的放流数量,避免过度放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放流数量应根据水域的生态需求和渔业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监测。

6.放流监测:建立放流后的监测系统,对放流后的鱼类进行跟踪观察,了解鱼类的存活情况和生长状况,掌握放流效果。

对于放流效果不好的地区可以适当调整放流计划,保证增殖放流的效果。

7.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渔业增殖放流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醒公众保护水域环境,不在禁渔期捕捞,并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放流活动。

四、资源保障1.资金支持:由于渔业增殖放流涉及到繁育、养殖、放流以及后续的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鱼类资源调查及鱼产力估算


系调查 1.鱼类标本搜集及资料整理 2.鱼类形态测量 (二)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1.鱼群结构 2.渔业状况调查 (三)鱼类生物学测定 1.年龄与生长 2.食性 3.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物学 (四)鱼类生态环境调查 1.产卵场、肥育场及越冬场 2.非生物因素变迁 3.饵料生物因素变迁
黑白瓶测初级生产力


白瓶:是通过在水域中挂瓶曝光24小时后测定DO,即为 生产量PG,也称为毛产量 黑瓶:也是通过24小时挂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呼 吸量。 原初瓶:即是采样时当即用MnSO4和KI碱性碘化钾固定, 称为原初氧量或生物量和现存量(B)。 净产量(PN)=(白瓶)24小时光合DO量—原初氧量 呼吸作用量(PG)=原初氧量—黑瓶后DO量 毛产量PG=净产量+呼吸作用量 =(白瓶—原初 瓶)+(原初瓶—黑瓶) =白瓶—黑瓶


三、根据水域浮游物碳量测算鱼产力 四、根据水域生态环境因子测算鱼产力 1.按水域形态气候指标体系测算鱼产力 2.按水域的理化性状指标体系测算鱼产力 3.按水域的饵料生物资源指标体系测算鱼 产力 4.按综合生态因子指标体系测算鱼 产力 五、根据形态土壤指标测算鱼产力
六、测算水域鱼产力时应注意的问 题

水域鱼产力的基本测算方法
一、根据水域初级生产力测算鱼产力 PG· k· Hy f· α· FH= ————————— EH· C PG· k· A f· α· FA= ———————— EA· C FH,FA:分别代表鲢、鳙鱼的生产潜力(实为鱼产量)f/hm2、kg/mu. PG:初级生产力的毛产量(或浮游植物毛产量代表生产量)g· o2/m2· 或t· d o2/hm2· d f:浮游植物净产量与毛产量之比,(pH/pG)0.78-0.80之间 K:氧的热当量,1mgO2=3.51卡=14.6858J(焦耳);1cal=14.1840J α:滤食性鱼类对浮游植物的最大利用率为80%=0.8 Hy,Ar:分别代表鲢、鳙鱼的比例 EH、EA:分别代表浮游植物对鲢、鳙鱼的能量转化系数:EH=39.18 EA=22.69 C:代表鱼肉的热当量(主要是鲢、鳙)(1g鱼肉=1200卡=5020.8J=5.0208KJ 简化算法 由于上式中f、K、α、C、EH、EA都是常数,故可简化为: FH=0.466Hy· PG (3) FA=0.0804Ar· PG (4) 式中Hy+Ar=1(比例整体为1)
§3-3 凶猛及野杂鱼类的控制利用

一、凶猛鱼类及小型野杂鱼主要类型
一、凶猛鱼类及小型野杂鱼主要类 型

1.表层生活: ①鳡:下颌前端有一坚硬角质突起,2龄左右可达3.5kg,最大可达50kg以上,产浮性卵。 鳡鱼产漂流性卵,但产卵要求比鲢鳙鱼低。在鱼多数大型水库中能自然繁殖。因此其 危害主要是水库。 如麻城浮桥河水库面积30000亩,1960年建成,1966年鱼产量高达169万斤,由于鳡鱼成 灾到1969年鱼产量只有9万斤。 随州市黑屋湾水库1958年建成,1965年产量可达73万斤,养鱼水面15000亩,由于鳡鱼 成灾1979年鱼产量只有2.6万斤。 安徽的磨子潭水库,江西的锦堰水库,湖南的酒埠口水库等都是因鳡鱼危害,而产量 很低。 ②红鳍鲌:常见10-20cm,静水产卵,危害小规格鱼种,粘性。 ③红鲌属:半棱,青梢 红鲌,蒙古红鲌,翘咀红鲌。25cm上,开始摄取小鱼为食,粘性卵。 ④马口鱼:常见体重50-100克,危害小鱼苗种,易形成优势种群产,粘性卵。 2.底层生活: ①鲶:须2对,栖息水体中下层、喜缓流及静水生活,白天隐居草丛或洞穴,晚上觅食, 常见0.5-1kg,危重底层鱼,粘性卵。 ②乌鳢:上下颌具尖齿,头部有鳞,伏击式摄食,一冬龄体重达130g以上,即可产卵 繁殖,浮性卵。 ③鳜:夜间吞食鱼、虾、漂浮性卵,生殖季节5-7月。
二、水化学及污染情况调查:






(一)水样采集,保存及测定次数 ①采样点:河流、水库:上、中、下游分设采样点、河两岸加设采样 点;湖泊:湖心及各区中心 ※ 污染状况采样名视污染泊及污染带确立并与环境部门协商 ②采样 水层:a. h<2m 0.5m样一个; b. 2<h<10m 上0.5m/下0.5m 二样; c. h>10m 上0.5/中/下/0.5m 三样 ③水样中有块质固体时,应用脱脂棉过滤后保存。 ④采样一般方法: ⑤保存:a.PH值,总氮、总磷、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项目水样, 可加氯仿2-4小时。b.DO2水样250ml加MnSO4lml,碱性KI1ml盖紧后摇 匀。c.氰化物水样:1ml50%NaOH/l水样。d.油类水样: 1:3H2SO42ml/l水样。 ⑥测定次数: (二)测定项目及方法
二、根据鱼类饵料生物现存量测算鱼产力




B· α p/B· P· α FH· M· A· C=——————= ————— EH· M· A· C EH· M· A· C 式中FH· M· A· C:分别代表链、鳙、青鱼、草鱼的鱼产力,kg/hm 2 α:鱼对饵料生物的利用率(一般取下限值) 浮游植物20-30%(winberg认为不超过20%) 浮游动物25-50% 底栖动物20-50% 水 草50-60% E:为饵料系数(除浮游植物取上限值外其余取下限值) EH=40-100 EA=10-20 EM=(软体动物40-60;水生昆虫的摇蚊类和环节动物中的寡 毛类;水蚯蚓5-6;小虾9-14;小鱼为5) Ec=100-120 P生产量:是指饵料生物在一个生长周期中体重增加的重量。(包括卵→幼体→成体→ 产卵止)因此生产量是生物生长的积累量,一般难以直接测量,但可以推算。 B生物量(或现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刻饵料生物的实际重量。这一特定时刻是采样 时,故生物量可以测出 。 P/B系数说明在一定生长周期内生产量是生物量的多少倍,系数越大表明生物的生长迅 速,生产周期短。 有关如下(年P/B系数),水库低于湖泊 浮游植物=200-400 底栖动物5-7 浮 游动物25-75 水草2-3(1.25winborg) 有机碎屑与细菌185-200
重点水域调查:





1.水文环境条件: ①径流量: ②水位:Hmax、Hmin、H 以高程或从底部计算 ③涨、枯水期起始日期 ④泥沙含量:多年平均含量及近年含量 ⑤流速和流量:多年平均值,近年情况。 2.气象条件: ①气候类型:温带、亚热带、寒带等 ②四季气候特点:描述 ③气温:T年、T月、T-max、T-min、T-max/min ④无霜期:起止日期(月份)总天数 ⑤冰冻期 ⑥风向、风力、风速:季节分别描述 ⑦降水量:每年降水量(雨、雪) ⑧蒸发量:年总蒸发量 ⑨日照时数:各季节日照时数 ⑩≥14℃以上年积温数。 3、水质物理因素: ①水温:测水温在上午8时及下午2时 ②透明度 ③水色
水库调查补充项目:





①水库类型:建造方式与形态划分 ②大坝及付坝类型:土坝、砌石坝、钢筋混泥土坝 ③水位: ④库容: ⑤面积:与上述水位、库容相应面积 ⑥高度:坝顶、底高程、溢洪道高程 ⑦消落区面积:坡度及利用情况: ⑧水库用途:发电、灌溉、防洪、供水、养殖…… ⑨水交换量 ⑩流域集水面积。
一、气候


光照强度 日照时数 温度 水温日较差 降水量
二、水体和流域面积的状况

水深 面积 湖盆和集水区状况
三、水文和物理性质

湖水存留时间 浑浊度
四、水化学因素



总溶解固体、电导率 PH 总磷和磷酸盐 总氮和硝酸盐 碱度
五、水生生物

鱼产力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中的供饵能力。 饵料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对鱼产力有直接影 响。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在生产鱼产品的 过程中作出贡献。
六、鱼类区系的组成和种群结构

食物链短的鱼类比食物链长的鱼类鱼产力 要高,因为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传递其中 间环节少,故消耗也少。同一种鱼其高龄 比低龄对物质的消耗量大,而用于本身增 重相对较少,所以鱼产力与鱼类区系组成 和种群结构有关系。
七、人为因素
在自然条件下,水域中的鱼产力主要决定于水域自身特性,但是为人类活动对水域的鱼产力有着决 定性的影响,人类能够通过改造环境和控制生物等来左右水域鱼产力 1、鱼产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域中鱼类的实际增长量(数量或重量)。产量产位是kg· hm2或t· hm2。鱼产量又 分毛产量和净产量两个种。 我国大水域的鱼产量都是以多年平均渔获量计算。 水域中鱼产量不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水域本身生产力较低,因而鱼产量不高;二是水域鱼产力较 高,而鱼产量不高,则是经营和管理技术上的问题,如放养量不足,或者是逃鱼和凶猛鱼类危害等。 理论上水域中鱼产力是大于鱼产量。 2、渔获量 渔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水域中捕获鱼类的总重量。 我国生产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是将渔获量作为鱼产量的。 实际上渔获量应小于鱼产量,在池塘等小体积水域如管理好,渔获量可能与鱼产量相等。在天然大 水域中三者关系是:鱼产力>渔产量>鱼获量 3、现存量(生物量) 现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内单位水域中现存的生物数量或重量。单位同鱼产量。 4、鱼产性能 鱼产性能是指水域中能生产什么样的鱼,能产多少的一种能力。鱼产性能与鱼产潜力是有区别的。 前者除指出能产多少外重点是适合产什么样的鱼。

例题:




某水库1000mu,用黑白瓶测氧法测得初级生产力的毛产量日平均值, 1992年为3.55gO2/m2/d,1993年为6.48gO2/m2/d,鱼类一年的生长期为 210天,鲢、鳙比例为7:3计算该水库滤食性鱼类的年平均鱼产力 (产量)。 ①初级生产力的年平均值为:PG=(3.55+6.48) ÷2×210=1053.15g/m2 ②折合全库的初级生产力为:PG=1053.15克 ×1000×667=702451.05kg=702.45(T) ③鱼产力分别为:鲢FH=0.0326PG =0.0326×702.45=22.90吨 鳙FA=0.0241×PG =0.0241×702.45=16.93吨 ④全水库滤食性鱼类的鱼产力合计为22.90+16.93=39.83吨 (39.83kg/m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