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国家级:
民间舞蹈:醉龙舞
项目简介: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
项目简介: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
崖口飘色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另外,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崖口飘色的一大特色民间艺术。
崖口飘色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先后到过香港、澳门表演,1988年创办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新民俗活动,崖口飘色也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现在主持崖口飘色出巡和制作色梗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年青一代欠缺学习热情,崖口飘色的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项目简介:中山咸水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中山市面临大海,浮家泛宅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以繁殖、捕捞为业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他们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沿海地带和
河网地带。中山咸水歌,在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2001年,十多首中山咸水歌代表作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中山咸水歌是中山民歌的缩影,是大沙田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是古老疍民歌曲的遗存,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了疍家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取向,对疍民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咸水歌是岭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中山民歌的主旋律,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反映基层心声、对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革”期间,中山咸水歌一度受到批判压制,1979年后得以重新传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年青一代文化意识、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现在剩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只有不过十人。咸水歌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正处于濒危绝唱的边缘。
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项目简介:小榄人擅栽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氏族收集所植各种菊艺摆设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十几天不定。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活动。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色彩斑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传统综合性民俗活动。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俗活动,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小榄菊
花文化的传承,对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小榄菊花会规模宏大,但部分名菊品种失传,部分传统菊艺被现代装饰取代,加上颇有造诣的菊匠年事已高,艺菊绝技传承人越来越少,小榄菊花会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2006年,小榄菊花会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项目简介:沙溪凉茶诞生于中山市沙溪等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创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沙溪凉茶的创始人黄汇原是沙溪的一名轿夫,他平时爱好研究中草药,经常利用抬轿外出的机会潜心收集民间验方,采集中草药为平民百姓治病。后来,黄汇在民间中医的指点下,研制整理出一个专治四时感冒、外感传里和夹色伤寒、苏痨撞红的药方,治好了不少病人,在中山逐渐传开。再后来,黄汇的儿子黄国屏从国外学医归来,在西山寺脚下开了一间西医诊所,为百姓送医送药,成为中山最早从事西医的名医。他在开办诊所的同时,还将父亲经营的小药铺改为“黄潮善堂”,将黄汇凉茶改为“伤寒圣茶”,声誉日益提高。黄汇创制的凉茶所选用的药物都是沙溪出产的中草药,因此后来又逐渐将这种凉茶称为“沙溪凉茶”。此药对治疗伤寒有特效,故又称为“沙溪伤寒茶”。由于该凉茶药性平和,疗效甚佳,故流传至今。
2006年,沙溪凉茶传统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