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
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5)煎煮时间:一般水溶性差的或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后维持半小时,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水开了以后,维 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6)及时过滤: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煎到2-3次。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01 总论-方剂与治法
1.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01 总论-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论治病之方”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02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
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去节,三两(9g)
去皮,二两(6g)
去皮尖,七十个(6g)
炙,一两(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 煎服,温覆取微汗)。
特殊煎法: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以及一些有毒药物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包煎:容易混汤的药;质地轻的药;有毛状物的药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另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烊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阿胶) 冲服:液体类、入水即化的药物等。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服药方法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方剂的服法
方剂的服法是指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剂的服法应根据剂型、药性、病情等因素进 行选择,如汤剂应煎煮后服用、丸剂应用温水送服等。方剂的服法还应注意药物的剂量、时间 、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剂学_总论
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 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 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 张介宾《景岳全书》, “ 新方八略 ” 所创制的 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 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 《万病因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 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 宗》、武之望《济阴纲目》
《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 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 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医药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方剂教材、教学参考书,更 是不断更新;同时,有关治则、治法及组方原理、配 伍规律和复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献的整理、临床的 观察,又有大量现代实验研究。方剂理论研究更加深 入,方剂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中药制剂学的分化,中 成药在生产工艺、剂型改进、药效、药理、毒理、质 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新的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剂型不断改进和更新,设备、 技术和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处 方、协定处方不断增加。随着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方 剂学中的独特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对人类的 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方书
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 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 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 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 用药成就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医学知识培训
2024/9/22
药物
剂量
使用 方法
绪言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方剂学在中 医学中起何作用?
(1)方剂?
(2)方剂旳原则?
(3)方剂学?
(4)地位和主要性
2024/9/22
二、学习目旳与要求
目旳: 要求:
2024/9/22
三、学习措施
1、要点记忆 2、抓关系方、基础方 关系方:(桂枝汤 小建中汤 当归四逆汤) 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七味都气丸 )
2、组方变化旳形式: A、药味加减变化 a佐使药旳增减: b臣药旳增减: B 、药量旳加减变化 a量变 b质变 C、剂型旳更换变化:
2024/9/22
第五章 剂型
一、老式剂型: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酒剂: 丹剂: 茶剂: 露剂: 锭剂: 条剂: 线剂: 搽剂 :
二、当代剂型: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剂:
(杞菊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 耳聋左磁丸) 3、抓关键—了解方义(学方之要,贵在变通,施其法而 不泥其方) 4、及时小结、比较
2024/9/22
五、其他
1、教材:正方182首(一级方100首、二级方50首、 三级方32首)、附方180首。 2、课时、考试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2024/9/22
2024/9/22
第六章 方剂旳服法
1、数量规格: 2、服法: 3、有毒方服法: 4、小儿服法: 5、昏迷患者服法: 6、服药时间: 7、宜忌:
2024/9/22
度量衡 a秦代、汉代、汉唐和当代差很大 b原方百分比3:1 c隋唐后来差别不大 d不带括号旳是原方用量 e带括号旳是参照用量
2024/9/22
方剂学-总论
第一单元总论1.方剂学在中医学习中极为重要。
2.学好方剂的方法(1)知晓方剂的考核方向。
(2)针对考核有的放矢。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故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法统方”。
常用治法常用治法主要是指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使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此外,凡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或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方剂学总论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组成变化,突出方剂的配 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一、为什么要组成方剂? 1、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2、 产生协同作用 3、监制药物毒、烈之性。
4、随症合药,扩大治疗范围。
5、控制单味药物的作用趋向。 6、不产生抗药性。 二、如何组成方剂? 辨证 选择药物 方。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1、来源:《素问知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 立法 按照组方原则 组成新
《和剂局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
载方:788首。
《伤寒明理药方论》
意义:是第一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也是第一部 有方解的著作。 载方:320首,论述伤寒方20首。 5、健全 《普济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一部方书。 载方:61739首。 明、清
《医方考》 意义:是历史上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6、停滞 民国百年
2、从方剂临床应用角度看:
治法是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成为指导遣药 组方的依据,而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起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 法”。
二、 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八法:清代 程钟龄《医学心悟》
书中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以汗、 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一、煎药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药方法: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方剂学》总论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方剂学》总论
主讲:XX XX
XX大学XX医院
绪
言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SK + T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总论【27页】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方 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
因”。
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 剂》。
5.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 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功 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 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 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 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方 共22剂。
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
·疗效迅速;
·运用灵活;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整理课件
23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
·不易变质;
·节省药材;
·携带方便;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整理课件
6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 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 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 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 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 “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 无已”(汪昂语)。
整理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 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
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
方剂学课件-1总论-幻灯片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5
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3. 药量加减的变化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6
⒈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 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 药物,亦叫“随证加减”。
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
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
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4
使:
Guide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方剂中蕴涵有丰富的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的 理论和经验,前人传留下的大量方剂则是这 些理论和经验的信息载体。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17
中医不同学术流派 的学术经验主要集 中在其所创立的方 剂中。
方剂的创制反映了 制方者在特定知识背景下,
结合临床实际, 对既有理论和经验的
某种发挥和创新。
一首方剂是一个 医家的学术精华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314
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 一体,是方书之祖。
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集价廉易得, 有效之方,以 供急救之用
6
孙
思 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000余首 2900左右
唐以前方剂之总结
外台秘要 唐·王焘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 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 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 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 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 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方剂学
研究方法
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 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 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 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 究方法
方剂学
基本任务
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 间的关系
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 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 的制方原理为主线
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
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 等方面的理论 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 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 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 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
《医学心悟》中提出八法。
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
汗法——解表剂; 吐法——涌吐剂; 下法——泻下剂; 和法——和解剂; 温法——温里剂; 清法——清热剂; 补法——补益剂; 消法——行气、活血祛瘀、 祛湿剂、祛痰剂、 消导化积剂、驱虫剂等。
三、方剂与中药
1.中药的发现是方剂的基础,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晋· 葛洪)
单方510+复方494
载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3.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 (载方近3000) (唐,孙思邈) , 《外台秘要》(唐· 王焘,载方6000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 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
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八种治疗大法的具体含义整理。课件
12
•
第三节 方剂与中药
* 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 (方药先后问题);
* “方以药成”; *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功用的进一步
确定和新的发展。
整理课件
13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方剂分类的依据 ─ 治法 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
整理课件
9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
·证机分析;
·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
3.现代研究。
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
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 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 剂》。
5.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
昂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
(功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
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
21世纪课程教材
方剂学
整理课件
1
上篇
方剂学总论
整理课件
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的概念: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 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酌定剂量、确定适 宜的剂型及用法,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组中药。
整理课件
3
二、方剂学的概念: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组 • 方原理等)、方剂பைடு நூலகம்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 • 的一门学科。
整理课件
4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 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的著作,载方283首 (能 够辨认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著作,托名黄帝、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 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 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 * 臣药:
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整理课件
6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 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 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 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 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 “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 无已”(汪昂语)。
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治法来源于方剂——-先有方,后有法;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 方剂体现并验证治法—-方即是法,方能验法。
三、“八法”
* 概念: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
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
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
方共22剂。
整理课件
15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配伍的概念: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 与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二、组成方剂的目的: ·增强原药效;
·综合多药效; ·产生新药效; ·制约烈毒性。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
·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
·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整辑理课思件 维方法。
10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方证对应—有斯证,用斯药(方)。 证是“的”,方是“矢”。
整理课件
11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
整理课件
8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 * 方剂学是现代中医药学科研的前沿。 ..\..\国家自然基金\杂项\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 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化研究.doc
•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背诵方剂歌诀及期末考试的规定(25首方歌, 要求正确默写出20首以上,得20分;否则为0分) (简表及白皮书)
整理课件
7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 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古籍。
*《医方集解》:为清代所汪昂编著。书中开创了新的 以治法(功效)为主的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汪氏还著有《汤头歌诀》。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共十一 册,载方96592首。
? 然而,为什么西药很少是复方
整理课件
16
* 药物配伍的形式: · 同类相须; · 异类相使; ·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 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整理课件
17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二、组方的结构 — 君、臣、佐、使药 *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类、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
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 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成无己伤寒 明理论·药方论》序中则曰:“制方之体,宣、 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 也”。
整理课件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