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释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特点
陕西省地勘局物化探队 2004 年 10 月

浅释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特点
一、绪言 工程物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本身由于勘探
仪器的限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应用岩石的电性差异来解决 地质问题时,我们以前采用常规电法-----电阻率测深法,一般是供电 极 AB,接收极 MN,若排列形式为 AMNB 对称排列(a 法排列), 称该方法为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测深法在某一测点上逐次 扩大供电电极距 AB:AB=1、3、7、10、15、25、50、70、100、150、 200、300、500 米,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这样便可得到沿垂直(纵 深)方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变化情况。但是电阻率测深法由于受其 观测方式的制约,不仅测点稀,工作效率低信息量小,而且更难从多 种电极排列去研究地电断面的特征、结构与分布。因此,所提供的关 于地电断面的地质信息贫乏,资料解释存在相当困难。为了克服上述 困难与不足,更好的发挥物探在工程勘察中的优势,我们引进了高密 度电阻率这项新的勘探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相对常规电阻率测深法,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虽然在工作开始观测前要投入较大 的工作量来完成多电极的布设工作,但这样做可以防止因电极重复设 置引起的干扰,减小了测量误差。 2、常规电阻率测深一次只能得到一条剖面上一个点的电阻率值, 而高密度电法在电极布设好时可以得到一条剖面下整个断面的电阻 率参数。大量的信息使我们在异常解译上排除电法工作的多解性有了
1

较大的帮助。 3、野外的数据采集、收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因此可以方便
的采集到同一深度上多个电阻率参数以及不同深度上电阻率参数。数 据的自动存储避免了人为的观测记录误差,智能化可以实时看到地电 断面电阻率变化特征,便于与计算机联接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后期资料处理。
4、由于在一条地电断面上有很多的电阻率值(所以称之为高密 度电阻率),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现在较成熟的应用软 件包,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一条地电断面异常图,使我们很直观的 分析地质体的相对电性特征,从而了解异常地质体的埋深、规模等。 而常规电阻率测深无法做到这一点。
由于上述特点,使得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具有 效率高,反映地电、地质信息更丰富,更直观,资料解释更准确,因 此也就使得电法勘探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高密度电法工作方法与技术
野外工作时对于某一勘测剖面,根据探测深度、剖面长度来确定 电极间距,电极间距一般从 1~10 米可供选择,测量层数 1~16 层,剖 面较长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条排列连续追综。我们设电极间距为 a,一条 排列 60 根电极,层号为 n,供电极为 A、B,测量极为 M、N。电极编 号为 1#、2#、3#、4#-----60#。我们将仪器工作过程作一简要说明:
第一层:(电极位置在 1#位置我们记为 A=1#)A=1#,M=2#, N=3#、B=4#,AB 极距=3a,测量理论深度 h=AB/2=3/2a=1.5a。然后 仪器自动正向供电 4 秒,断电 4 秒,反向供电 4 秒,再断电 4 秒,形
2

成 16 秒的周期,得到第一层的的第一个测点值,然后电极转换器开 始动作, A=2#,M=3#,N=4#、B=5#,仪器完成一个周期的供电后 得到第一层第二个测点值,一直到 A=57#,M=58#,N=59#、B=60#, 完成第一层的最后一个极距得到第一层的最后一个测点值即第 57 个 测点值。电极转换器自动扩大供电电极距离,供电极距增加后,测量 深度相应的增大,所以就转到第二层测量。
第二层:A=1#,M=3#,N=5#、B=7#,AB 极距=6a,测量理论 深度 h=AB/2=6/2a=3a。然后仪器自动正向供电 4 秒,断电 4 秒,反 向供电 4 秒,断电 4 秒,形成 16 秒的周期,得到第二层的的第一个 测点值,然后电极转换器开始动作, A=2#,M=4#,N=6#、B=8#, 仪器完成一个周期的供电后得到第二层第二个测点值, 一直到 A=54#,M=56#,N=58#、B=60#,完成第二层的最后一个极距得到 第二层的最后一个测点值即第 54 个测点值。电极转换器继续自动扩 大供电电极距离,供电极距增加后,测量深度又相应的增大,所以就 转到第三层测量。
第三层:A=1#,M=4#,N=7#、B=10#,AB 极距=9a,测量理论 深度 h=AB/2=9/2a=4.5a。然后仪器自动正向供电 4 秒,断电 4 秒,反 向供电 4 秒,断电 4 秒,形成 16 秒的周期,得到第三层的的第一个 测点值,然后电极转换器开始动作, A=2#,M=5#,N=8#、B=11#, 仪器完成一个周期的供电后得到第三层第二个测点值,一直到 A=51#,M=54#,N=57#、B=60#,完成第三层的最后一个极距得到 第三层的最后一个测点值即第 51 个测点值。电极转换器继续自动扩
3

大供电电极距离,供电极距增加后,测量深度又相应的增大,所以就
转到第四层测量。
第 n 层:AB 极距=3na,测量理论深度 h=AB/2=3/2na,测量点数 =60-3n。
以此类推,完成整条剖面下整个断面的测量工作。由于供电电极
距的不断增大,而电极总数不变,就使得某一层上测点不断减少,随
测量深度增大,在断面上测点呈倒梯形分布(见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实 接 电 极 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测量层数
← 测点
从以上可以得到:任一层上测点数为 60-3n(n 为层号)
某一层上测量理论深度为 3/2na
测量完成后,假若测了 n 层,则断面上测点总数由下式计算:
总点数=(57+60-3n)/2×n
例如我们总共测量 16 层,电极间距为 10 米,不难算出最大测量
理论深度为 240 米,总测点数为 552 个。
三、高密电阻率法资料解译
高密度电法跟常规电法工作一样所得到的电阻率它不是某一地
质体的真实电阻率,而是各个不同电性层的综合反映,所以专业上称
4

之为视电阻率,用ρs 来表示。要划分地质体形成的异常,还得引入 相对视电阻率概念,因为视电阻率异常它是相对于视电阻率背景场而 言。所以要区分地电断面上是否有异常存在,必须要观测到视电阻率 背景场,在视电阻率背景场上分析地电断面上的相对高阻或低阻异 常,结合地质资料再来确定引起高阻或低阻异常的原因。一般的,煤 矿采空后形成的空洞,由于空洞“排斥”电流而显示相对高阻异常, 空洞充水后“吸引”电流而显示相对低阻异常。采空区上方弯曲变形 带由于介质的松散视电率呈现不均匀现象。
另外,高密度电法(包括其它常规电法)实际探测深度达不到理 论探测深度,电法勘探理论证明,实际探测深度一般为理论探测深度 的 0.6 到 0.7,而且一般布置高密电法工作时必须有足够的探测深度余 量,最好是先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勘测剖面下目标物大致埋深,以实际 探测深度推算理论深度,再设置仪器工作参数,而且要使实际探测深 度大于目标物底界面埋深,这样才有异常体外围的背景场,有利于资 料的解译。目标物以浅视电阻率资料一是为异常解译提供背景场(若 没有背景场异常也就无法显现),二是了解其它地质异常如采空区塌 陷后上部地层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而言之,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最先为日本人 发明)将常规电阻率测深法进行较大的改进,使得我们获取丰富的地 电参数而成为现实。而一条排列上每一观测值对于我们物探工作者来 说都是有用的,而且要取得任一个观测值都必须完成一系列程序工 作,接下来就是我们物探工作者对资料的处理、认真的分析,结合地
5

质资料得出更附合实际的结论。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