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两高考试题的统一背景与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中学数学教学15
漫谈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
——两高考试题的统一背景与解法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王兴华(邮编:312008)
本文源于两道高考压轴题:
题l(2006年全国Ⅱ卷题21)
已知抛物线z2—4y的焦点为
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亦=A商(A>o).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P.(1)证明茚.商为定值;沁r羽B
、V≥
0
P
(2)设△ABP的面积为S,写出S=,’(A)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题2(2005年江西卷题22)
设抛物线C:y—z2的焦点为F,动点P在直线z:z—y一2=o上运动,过P作c的两条切线PA、PB,且与抛物线c分别相切于A、B两点.j矽。
A≮\.黑||I
/
(1)求△APB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2)证明么PFA一么PFB.
这是一类解析几何常见题,两题非常类似,笔者还发现它们含有相同的高等数学背景.按射影几何观点,题中点P与直线AB称为圆锥曲线相应的极点与极线,两者蕴涵了圆锥曲线的内在特征.本文拟以极点与极线的两个命题给出试题统一解法,并讨论该性质在中学数学/中的现状及应用.
1关于极点与极线
1.1极点与极线的定义与作图
如图,P为不在圆锥曲线
上的点,过点P引两条割线依
次交圆锥曲线于四点E、F、G、
H,连接EH、硒交于N,连接
昭、FH交于M.则MN为点P
对应的极线.若P为圆锥曲线
上的点,过点P的切线即为极线.
由上作图可知,同理PM为点N对应的极线,PN为点M对应的极线,MNP称为自极三点形.若连接MN交圆锥曲线于A、B点,则PA、PB恰为圆锥曲线的两条切线.事实上,这也给出了两切线交点P对应的极线的又一作法,如题1、2图.
1.2标准方程下圆锥曲线极点与相应极线的方程与性质
下面以命题的形式给出圆锥曲线中极点与极线两个结论:
命题1椭圆与+告=1,则点P(T。
,y。
,)对应的
n。
D。
极线方程为:掣+掣一l;
双曲线写一菩=1,则点P(z。
,y。
)对应的极线方Ⅱ。
D‘
程为:等一掣一1;
抛物线z2—2缈,则点P(.r。
,弘)对应的极线方程为:T()丁一户(y+yf))=o;
若抛物线y2=2弦,则点P(勘,弘)对应的极线方程为:_)I。
y一≯(z+To)=O.
命题2圆锥曲线中极线共点于P,则这些极线相应的极点共线于点P相应的极线.反之亦然.称为极点与相应极线对偶性.
如题1图,AB绕焦点F转动,则AB相应的极点P共点于点F的极线.
上述证明可参考有关《高等几何》书,此处不再展开.
虽然中学数学中没有提到极点与极线,但事实上,它的身影随处可见.只是没有点破而已.
下面利用上述两个命题,给出两考题统一简解以及该命题在教材、竞赛等方面的应用.
2中学数学中极点与极线知识的现状与应用
2.1教材内改名换姓,“视”而不“见”
事实上,由命题l知,若取点P为焦点,点P相应的极线恰为圆锥曲线的准线.如:椭圆:;+等一1中点P(f,o)对应的极线方程为:z一生.焦点与准线是圆锥曲线一章中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更是高考的必考知识点.正是因为它太常见了,反而往往使我们“视”而不“见”.
例1(人教版第二册上第“9页)
过抛物线扩一2弦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
16中学数学教学2006年第6期
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yz,求证yly2一一户2.
作为课本一习题,2001年全国卷19题以此题为背景命题,利用此结论可迅速证明该题.
j.n
0./疑一C——
(2001年全国卷理科19题)设抛物线扩一2如(户>o)的焦点为F,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历平行z轴,证明直线AC过原点.
下面利用命题1、2给出例1的证明:
分析设点F(号,。
),A(券,y·),B(券·yz),由命题l知:
三点对应的极线方程分别是:z一一要,My一2(z+券)2o(i一1,2),由A、F、B、三点共线及命题2得知。
相应的三极线共点,把z一一要代入,即得y。
y:一一户2.
评析此结论曾被广泛探讨应用,我们用命题1、2证明了例1,事实上也给出了19题的一种新的证法.2.2高考中琵琶遮面,忽隐忽现
作为极点与极线的特例,焦点与准线是圆锥曲线一章中的核心内容,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如前述的题1、题2.下面我们利用命题给出两试题新的统一简解:题1(1)分析设点P(z。
,帅),A(z-,yt),B(z2,yz),由命题1知,三点对应的极线方程分别是:y=一1,y一等一y,(i=1,2),A、F、B三点共线。
由命题2得相应的三极线共点于P(z。
,一1).代入极线方程得:
f苎导一_)I,一一1,
J两式相减得:
l竿一此一一1,
垒L二华:(_y。
一了:),
———i—一2L_yl一了2J’
所以茚.蕊一T。
(T:一z,)一2(y:一y。
)=o.
(2)设AB方程为:_).一1=乜r,逆用命题l得AB对应的极点为(2女,一1),把y=如+1代入z2—4y并由弦长公式,得:IABl=4(1+女2),
所以s△ABP一2(1+^2) ̄/4(1+女2),
显然^=o时,S取最小值为4.
题2(1)分析设点P(zo,如),A(z1,y1),B(z2,yz),逆用命题1,得直线z:z—j,一2=o对应的极点坐标为(丢,2),P为直线z上动点,则点P对应的极线AB必过(专,2)点.
设AB的方程:∥一2一女(丁一÷),逆用命题l,得AB对应的极点P可设为(寺,睾一2).把AB代入c:y—T2得:上l+z2一^,y1+y2=^2一^+4.△APB的
fz一睾,
重心G的轨迹方程:{&z一妻+2消去6即得
月。
一●—r£
Iy一——广’
轨迹方程:y一÷(422一z+2).
(2)由(1)可设点P(睾,睾一2),A(n,z。
2),
B(zz,丁z2),且还有z-+zz一女,z,zz=睾一2,苘一(m砰一{),茚一(半㈣zz一{),
商一(m∥一÷).
所№s么夕P亍褊
睾·∞+(z,如一{)(群一{)z-zz+÷一T瓦万乖芎厂一—雨’同理枷s么盱P一褊
睾·zz+(z-zz一÷)(zz2一{)z。
z:+÷一■百万可可一币丌既以[AFP一[PFB.
这样我们得到题2(2)的一种简证.
评析上述统一解法不仅简洁易懂,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很多解析几何试题,尤其是共点共线问题,往往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屡试不爽,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3竞赛中抛头露面,显山露水
作为更高要求的竞赛,有关极点与极线的试题更是频频出现,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2(2002年澳大利亚国家数学竞赛)
已知△ABC为锐角三角形,以AB为直径的④K分别交AC、BC于P、Q.分别过A和Q作④K的两条切线交于点尺,分别对B和P作④K的两条切线交于点
2006年第6期
中学数学教学
17
s。
证明:点C在线段RS上。
溅
\C
入
.s
乡幺
翊一
.歹
\
0
/旷
\
、’_’一
下面用命题1、2把该题加强为椭圆.
分析
设点C(z。
,,。
),S(“,,1),R(一n,y2),由命
题1得R点对应的极线AQ方程:l+掣=1,代入
椭圆方程解得点Q(紫,络),直线BQ方
程:y一一丝(z—n).同理我们可以得到直线AP方程:
评析
显然该定直线即为点M(专,—})对应的
极线:车+导一1.以此为背景的试题深受命题者的青
睐.
2.4
杂志上百家争鸣,方兴未艾
圆锥曲线中有关极点与相应极线的性质,一直是各类杂志探讨的热点.文[2]文[3]所述的圆锥曲线性质,都源于圆锥曲线中极点与相应极线.
下面仅简述文[2]给出的椭圆的一个基础性定理:
定理
线段PQ是椭圆吾+等一1(拉>6>o)长
轴上定点M(m,o)(m≠o,m≠士口)的弦,S、丁是长轴
,.2
上的两个顶点,直线sP、sQ与直线z:z一生交于
A(z^,帅),B(TB,j,』j)两点,并且直线PQ的斜率是存在
尸尝。
z川.删代入直线硒一y。
一等(。
且不为瓢脯y—h一一鬈咖ye一
一n),得到同一点cf半{坐n,警n1,所以三点共
、y2十yl
y2十y1』
线.
评析
原题的纯平几证明,难度较大嘲而用命题
1、2证明,不仅思维简洁,而且此结论显然可推广到其他圆锥曲线,证明同上.
下面给出最新杂志上的两道试题:
例3
(《中等数学》2006年第8期第42页)
过椭圆轰+等一1内一点M(3,2),作直线AB与
椭圆交于点A、B,作直线CD与椭圆交于点C、D,过A、
B分别作椭圆的切线交于点P,过c、D分别作椭圆的切线交于点Q,求P、Q连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评析
该题实质上就是求椭圆蠢+寺2
1内一
点M(3,2)对应的极线方程,由命题l我们立即可得答
为案:筹+等=1.
例4
(《中学数学》2006年第7期新题征展77)
设椭圆方程为等+y2=1,点M(专,专),过M点
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点A、B,点A、上j处的切线相交
于点N.求证:点N的轨迹为一条定直线.
评析
由命题1知,定理中定点M(m,o),直线z:
2
z一生即为极点与相应极线.从另一方面,该定理是例fH
1(人教版第二册上第119页)的推广形式。
作者把它称
为一个基础性定理,是因为该定理可以证明很多圆锥
瞳线性质.事实上文[2]所述参考文献中的圆锥曲线性质也都可以用命题1、2证明,此处不再展开.文[3]则完
全是命题1的一种特例.
命题1、2只是极点与相应极线诸多性质中的其中
一点,应用却非常广泛.
一点一线,阐述着数学的朴素之美,也是极致之美.
参考文献
1
史钞.几道数学竞赛题的简解.中等数学,
2005(4).
2
邱继勇.椭圆的一个基础性定理.数学通报,
2005(6).
3
高绍央.圆锥曲线准线的一个有趣性质.中学教研,2005(3).
(收稿日期:200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