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R为对角约束矩阵)
u ( H T QH R) 1 H T Q{α2 [ yR y(k )] H1u1 yM }
18
4.2.3 预测控制的特点
预测控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1)采用滚动优化的控制策略 预测控制通过预测值,不断修正控制作用,在每一步都向最优 的目标前进,优化目标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时调整,能够适应定 制控制、随动控制等多种情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采用预测模型 利用预测模型,既产生被控变量的预估值,又作为控制器的设 计依据。当模型与被控对象失配时,能够通过反馈校正及时调整, 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xi , yi i 1, N
输入-输出数据对
可选用的建模方法: 线性回归法:如PLS等 非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等
数据驱动建模
输入x (辅助变量) 输出y (主导变量)
软测量模型 黑箱建模原理图
智能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等
6
4.1.2 软测量技术的核心
混合建模法
结合机理建模法与数据建模法的优势,利用数据建模方法对机理模 型中的未知参数或未知函数进行学习。 优势:综合性能好 缺点:模型结构各异,建模难度高
c 1 2 N M
ˆ u (k P 1) h ˆ u (k P 2) h ˆ u (k N P) y (k ) y ( k ) yc ( k P ) h 1 2 N M
yc Hu H1u1 ( y yM )
15
4.2.2 模型算法控制
u [u(k ),u(k 1),, u(k P 1)]T P1 u1 [u(k 1),u(k 2),, u(k N 1)]T ( N 1)1 y [ y(k ), y(k ),, y(k )]T P1 yM [ yM (k ), yM (k ),, yM (k )]T P1
实现方便。
预测控制是对数学模型依赖性不是很强的控制方法。
10
4.2.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相关变量说明:
设定值
过去 未来
预测输出
ys
输出的期望值曲线
过去的输出与控制
y(k)
yM ( k )
y R (k )
u(k)
当前及未来时刻的控制量
0 1 2 L-1 P k
当前时刻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思路
11
4.2.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建立软测量模型
输入-输出数据
控制装置上实现软 测量
8
4.1.4 软测量技术总结
“软测量技术”是把常规检测手段与被控对象的工艺、设备 有机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工艺规律建模、过程辨 识、人工智能学习等技术,对一些难于测量的过程变量进行推 断和估计的间接检测技术。
传感器-直接检测 • 测量准确、使用 可靠 • 难以应用于恶劣、 复杂生产环境
现代过程控制基础
4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信息学院
二○一七年十一月
1
本章内容:
软测量技术 预测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
2
4.1 软测量技术
1550 1558
测温枪
现场温度测量
温度 电极加热系统 热电偶点测
不能有效测量
过程基本参数 • 钢水容量: 100 t • 温度区间: 1520~1620℃ • 电极加热系统参数: 功率:13500 KW
17
简记为: yR α2 yR α1 y(k )
α1 [ , 2 , , P ]T α2 [1 ,1 2 , ,1 P ]T
4.2.2 模型算法控制
4)滚动优化
优化准则(思路): 以K时刻为始,选择未来P个控制量,使未来P个时刻的预测输出尽
可能接近参考轨迹
ˆ h N P 1 ˆ h N P2 ˆ h N
ˆ h N P2 ˆ h N P 3 0
ˆ ˆ h h N 1 N ˆ h 0 N 0 0
4.2.2 模型算法控制
3)参考轨迹
参考轨迹:控制系统从现时刻实际输出到设定值的光滑过渡曲线。
互补
软测量-间接检测 • 通用性好、适用范 围宽 • 精度易受影响,需 要长期维护
优化控制
9
4.2 预测控制技术
1978年,Richalet J 在Automatica期刊上首次详细阐述了预
测控制算法产生的背景、机理及工业应用效果。 产生背景:
① 复杂工业过程模型无法精确表达
②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③ 工程应用角度,希望模型要求低、控制质量好、在线
通常取作一阶指数变化的形式,即
若令 e
T
yR (k i) y(k ) [ yR y(k )](1 e

iT
采样周期
)


yR (k i) (1 ) yR y(k )
i i
时间常数
i 1,2,
值越小,则 值越小,参考轨迹就能越快地到达设定值 y。 显然, R
19
4.2.4 预测控制总结
1)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是一个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模型,它能够根据系统的控 制输入以及过程的历史信息,预测过程的未来值。 在预测控制中,各种不同算法,采用不同类型的预测模型。 • 线性模型: 1. 模型算法控制(MAC)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2. 动态矩阵控制(DMC)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3. 广义预测控制(GPC)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 CARMA) • 非线性模型 1. 神经网络模型 2. 模糊TS模型
M
ˆ u (k P 1) h ˆ u (k P 2) h ˆ u (k N P) y (k ) y ( k ) yc ( k P ) h 1 2 N M
其中:
yc [ yc (k 1), yc (k 2),, yc (k P)]T P1
ˆ u(k j i), j 1,2,, P yM (k j ) h i
i 1
14
N
4.2.2 模型算法控制
2)模型校正
利用当前时刻的模型误差进行模型校正(反馈校正法),得到校正后
的预测输出分别为
ˆ u (k ) h ˆ u (k 1) h ˆ u (k N 1) y (k ) y (k ) yc (k 1) h 1 2 N M ˆ u (k 1) h ˆ u (k ) h ˆ u (k N 2) y (k ) y 经验估算 • 多步控制
连续性
及时性
• 经验估算误差大 • 生产节奏快
控制效率低、精度差
4.1.1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软测量技术(soft sensor technique)
结合生产过程知识,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难于测量或暂时不能测量 的重要变量(称为主导变量),通过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称为 辅助变量),并与主导变量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进行推断估计,以软件代 替硬件(传感器)。
系统期望输出与预测输出间的误差可以表示为
yR α2 yR α1 y(k )
yc Hu H1u1 y yM
e y R yc α1 y(k ) α2 yR ( Hu H1u1 y yM )
优化性能指标设计为
J eT Qe uT Ru
由 J u 0 ,有
2)模型校正
c 1 2 N
yc Hu H1u1 ( y yM )
ˆ u (k ) h ˆ u (k 1) h ˆ u (k N 1) y (k ) y (k ) yc (k 1) h 1 2 N M ˆ u (k 1) h ˆ u (k ) h ˆ u (k N 2) y (k ) y (k ) y (k 2) h
超调或震荡,应根据具体对象试凑选择。
22
4.3 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将人类专家对特定对象的控制经验,运用模糊集理论 进行量化,转化为可数学实现的控制器,从而实现对被 控对象的控制。 控制思想: 如果水温偏高,就把热 水阀关小; 如果水温偏低,就把热 水阀开大。
ˆ h 1 ˆ h H 2 ˆ hP
ˆ ˆ h h 2 3 ˆ ˆ h3 h 4 H1 ˆ ˆ h h P 1 P2
16
0 ˆ h
0 0 ˆ h P 2
1
ˆ h P 1
0 0 ˆ h 1 P P
e(k ) yM (k ) yR (k )
预测控制算法就是要按照预测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依 据某一性能指标,计算当前及未来L个时刻的控制量,使得性 能指标最小 。
u(k )(k 0,1,2,, L 1)
预测控制算法的核心:
预测模型,反馈校正,滚动优化
13
4.2.2 模型算法控制
21
4.2.4 预测控制总结
2)参数选择
(3)加权矩阵Q和R。 Q是对误差重视程度的量化,通常取单位阵,对于反向区段和时
滞区段,该加权值是无能为力的,这些时段可取0,其余时段取1。
R是对控制作用限制程度的量化,降低控制作用的波动,通常R取 很小的数值。
(4)参考轨迹收敛系数α
α 越大,参考轨迹柔性越好,但输出相应越慢,反之,则易引起
预测模型:根据系统的历史信息(系统输出及控制作用)和未来输
入 ,预测系统未来的输出 。
具有展示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功能。
给系统施加不同的控制作用,根据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预测输出变
化,可以对这些控制策略的优劣进行对比。
过去 未来
y1 y y2 u2 u 0 u1 k
基于模型预测对不同的控制策略对比
12
4.2.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1)预测模型
对于线性对象,其脉冲响应模型可以表示为 y (k ) hi u (k i )
i 1
对于渐进稳定对象,由于
lim h j 0
j
因此,对象的矩阵脉冲响应模型就可以近似表示为
ˆ u (k i ) yM (k ) h i
i 1
N
模型在下一时刻到P个时刻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T
能量的输入 能量的散失
包衬吸热
Q1 Q2 Q3 Q4 csteel msteel
Q2
3
电弧加热 Q
钢水温度变化量
渣面散热 Q 能量增量 加料吸热 Q
4
1
精炼过程能流图
5
4.1.2 软测量技术的核心
黑箱建模法(或称数据驱动建模法)
基于积累的过程运行数据,用统计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建立对象的 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优势:建模简单 缺点:数据需求量大
将上式表示成矩阵向量形式,有
y R (k 1) 1 y (k 2) 1 2 2 R y R y (k ) P P y ( k P ) 1 R
估计
T
• 条件1——与温度变化相关的可测量 • 条件2——可测量与温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T FT 可测变量#1, 可测变量#2, , 可测变量 #k
4
4.1.2 软测量技术的核心
机理建模法
从过程内在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出发,通过物料平衡、能量平衡或动 量平衡建立对象的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优势:性能可靠,可用于过程特性分析 缺点:建模难度高
20
4.2.4 预测控制总结
2)参数选择
(1)根据香农采样定理,选择预测控制系统的采样周期T 采样周期越短,过程预测模型的脉冲响应系数越多,计算量越大
,通常选择过程脉冲响应的个数N在20~50之间。
(2)输出预估时域长度P应覆盖过程响应的主要部分,如果对象 具有时滞和反向特性,应大于过程响应的时滞区段和反向区段。 P 值越大,控制的稳健性越强,但计算工作量和存储容量增加。 通常取过程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过渡时间的一半所对应的采样次数。
参数估计器
变化 输入
输入
机理模型
(函数关系已知部分)
数据 模型
参数
机理 模型
输出
数据模型
(函数关系难确定部分)
模型 输出 融合 算法
混合模型结构示意图 (a)
混合模型结构示意图 (b)
7
4.1.3 软测量技术的使用
机理分析、选择辅 助变量 辅助变量
软测量模型
主导变量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建模方法
• 机理建模法 • 黑箱建模法 • 混合建模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