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摘要: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尤其是《谈读书》的译文堪称翻译史上的一篇绝世佳作。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伦明先生的Of Studies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水天同译文曹明伦译文风格特色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说文集》(Essays)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英国文学的随笔体裁。Of Studies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因此至今已经有许多的翻译版本。其中以王佐良先生的版本最为文化界推崇。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明伦先生的Of Studies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做良先生的翻译风格。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三位译者的整体翻译风格。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以白话文为主,中间有个别文言虚词如“底”字等,也间或用文言文。水天同先生抱定传达原作意思口吻之宗旨”。水天同先生所谓的“传达原作意思口吻”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作的写作风格。总体来看,水天同先生也是按照这一宗旨来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的;从总体上看,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把握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他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语言简练隽秀。曹明伦先生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最求最大限度的形似。”应该说在《培根随笔集》中曹明伦先生严格遵守他自己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从作者的历史背景契合的角度上来讲,选用文言文与原作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近。他主张“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这里“一切照原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文的写作风格。他还十分注重译者的地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是机械的模仿,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现在我们就以一些例句具体来比较一下三位译者的翻译,从而体现出王佐良先生这篇翻译为什么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第一点:王佐良先生对原著的语言总体特征有总体把握,洞悉作者思想,在翻译准确的基础上完美的再现原著风格。

文学翻译好比写生画,要做到传真、传神。尽管英汉语言在构词、语法、修辞以及文体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这都不影响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再现。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尤其是培根散文,要再现原文风格,就要求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一种艺术的鉴赏力,必须对原文总的语言特征有总体把握,洞悉作者的思想,解剖作者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步入作者的境界。培根的“Of Studies”在行文风格上跟今天的英语已经颇不一样。英语也跟中国的文学语言有着时代“断层”的现象。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培根所生活的时期所用的英语跟今天英国人所使用的英语也已经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今天的英国读者来说,他的语言至少也可以说是半文半白了。所以,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最大特点便是深谙英汉语言的特点,以过人的艺术鉴赏力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及词汇风格。基于原文所采用的大量古语词汇及用法,他的译文也采用了许多典雅庄重、简洁洗练的文言词汇不仅再现了原文古色古香的风韵,而且承接了原文言简意赅的文风,堪与原文相媲美。现在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水天同译文: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曹伦明译文:读书之用有三:一为神怡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成长。

培根文章第一句直接切入主题,“毫无废话,单刀直入”,“修辞上又是三个短语排比”,体现了培根简约、直白而工整的文风。从整体上来看,从整体而言,三位译者的翻译都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从原文风格传达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是明显高出一筹。水天同先生的翻译就是直接翻译原文,虽然无错,但是显得平淡无味,且与整篇文章的风格格格不入;曹明伦先生的翻译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但是也没有多大的特色,并没有足够的表达出原著的意思,没有将原著的句式特点表现出来。比较三种译本我们不难发现,王译在忠实表达原作思想的同时,倾向于再现原作的文学性。王佐明先生翻译译使用三个“足以”铿锵有力,且用“足以”来译原作中的三个“for”既贴切,又体现了原作在细节上的特点。

例2: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水天同译文: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物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讨论和对事物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

曹伦明译文:虽说有经验者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最能胜任。

王佐良译文: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水天同先生的这句翻译同样是直译,过于通俗直白与原著风格不合。曹明伦先生则采取半文半白的语体来译,既体现了原文简约的文风,又把当时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相较于水天同先生的译文好一点。然而再看看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此句中的“execute”一词,王佐良先生译为“处理”,概念表达清晰;而水天同先生译为“实行”,含义有点模糊不清;而曹明伦先生翻译为“处置或分辨”则不如“处理”用的精确简洁。后半部分的3个词“but…,and…,…best…”,王分别译作“然,则,莫属”,贴切到位;水分别处理为“但是,和,乃”,在译文中还用了“最好”这样口语化的词,在一个句子中,既用文言词,又用口语词,似乎不够和谐一致。

第二点: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再现了原文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在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大大增强了译文的艺术感染力。

翻译尤其是散文翻译应该注重“信”、“达”、“雅”。培根在原著中善用排比,通过一系列句子的排比对仗,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极具说服力。译者在翻译此类句子时,既要注重结构上的对称,又要注重层次上的交叉,以及语言的精致。而王佐良先生把握住了培根这一修辞的特性,在内容上都注重传达原文的情趣,力求准确、生动,译文修辞极富平衡美。我们也来举几个例子:

例3: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水天同译文: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