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志

合集下载

北京处级领导人员职位

北京处级领导人员职位
孙云
北京市昌平区统计局副局长
郭勇
北京市昌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臧莹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吴锋
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马民
北京市昌平区广播电视中心总工程师
王少冲
北京市怀柔区民政局副局长(非中共)
杨昊天
北京市怀柔区旅游局副局长(非中共)
曾灏
共青团北京市怀柔区委员会副书记
王永福
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党校副校长(北京市怀柔区行政学校副校长)
余久兴
北京市园林学校副校长
杨秀娟
北京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副经理
马满争
北京市朝阳区监察局副局长(非中共)
刘迪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非中共)
龙云斌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非中共)
杨征军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大型活动处处长
丁军
北京市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唐颖
共青团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副书记
刘甫通
北京市门头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非中共)
张水宁
北京市门头沟区交通局副局长
周福全
北京市门头沟区审计局副局长(非中共)
张丽娜
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局副局长(非中共)
金丽花
共青团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副书记
汤熠
徐鸿海
北京市门头沟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王磊
北京市门头沟区公共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
宋桂荣
北京市顺义区民政局副局长
孟健
北京市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
林晶
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徐芳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张鹏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执行二庭庭长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使用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使用

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过程、结果。如果说资料是志书的生命, 那么时间就是资料的灵魂;而地点、事 件、人物、过程等则是资料的血肉。
一、时间: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范围:发端、 转折、阶段、结果。 二、地点: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范围:发端、 转折、阶段、结果。 三、事件:要给出权威的、准确的概念,重大 的政治事件要与党中央作出的定性保持一致。 四、人物:事件的主体,注重典型人物在历史 进程中的作用。 五、过程:用事实资料记述事件发生、发展以 及结果或阶段性结果的具体情况,注重典型事 件的记述。 六、结果:记述一个历史过程结束的资料。而 这个历史过程在断限内基本是一次性的。

三、地方志是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史上统一的中央政 权,如何掌控国家版图,除派驻军队,迁徙百 姓屯耕生产外,统治者了解国情地情制定治国 方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依靠地方记录。自隋 唐以后,地方记录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图经时 期。到了宋代,由于国别史、地记、图经相互 渗透融合的发展,导致集三者特点为一体的方 志的出现。元代,方志的编写,进入稳步发展 期。元代方志编修,大体上继承了宋朝的成规, 《大元一统志》开了后世编修一统志的先河。
有关报道、文章等。报刊资料中也可寻觅到历 史活动的真实记录,虽然新闻报道的体裁与志 书不同,但它也是基于真实事件基础上完成的。 不仅能提供资料,还可为资料收集工作提供重 要线索。 总之,图书报刊是编志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 旧志书、史书、资料汇编或资料工具书年鉴、 私人撰著、族谱、各种报纸杂志,都有对地方、 自然和社会不同程度的记述,“群书采录”, 从中可以汇集起丰富的资料。
第三节 资料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资料工作要有制度保障 。各级修志机构, 可制定资料工作细则,为资料工作人员“全面 地搜集资料”创造便利条件。 二、资料工作人员要专业化。一是严谨科学的 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不迷信,不盲从,顾全大局。二是敏锐 的资料意识。培养对资料的敏感性,能够随时 随地发掘身边有价值的资料,并及时收集积累。 三是弃而不舍的敬业精神。追求资料的真实、 系统、完整,尽量避免资料的遗漏、缺失和讹 误现象。

在北京年鉴业务交流会上的发言-北京市地方志

在北京年鉴业务交流会上的发言-北京市地方志

在北京年鉴业务交流会上的发言(2013年10月17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年鉴工作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社提供这个交流检察系统年鉴工作的机会。

以下的介绍是市检察院开展年鉴工作的做法和我本人的体会,包括对不足的认识与改进设想。

恳请指正。

《北京年鉴》中检察工作相关内容有市检察院向人大作的工作报告、工作概况和专题条目、案例举要等,稿件均从《北京检察年鉴》的初稿中选取。

《北京检察年鉴》是记载北京市检察工作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全市检察工作新发展、新成就的资料性年刊。

它于1987 年创刊,采用的资料由市检察院各内设部门和各分院、区县检察院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铁路运输检察院提供,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该刊设有特载、市检察院负责人重要报告和讲话选载、大事记、全市检察工作概况及市检察院、检察分院、基层检察院、市检机关重大专项工作、市检机关重要文件选载、案例选载、先进表彰、市各级检察院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等栏目,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以条目体为主。

近年每刊字数保持50余万。

基于领导的信任和各单位、部门的支持,受惠于前任编辑人员为年鉴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市各级院整个编辑团队长期一贯的务实工作作风,北京检察年鉴工作稳中求进,在继承中获得发展,也确保了《北京年鉴》的投稿工作规范、稿件符合标准。

一、围绕三个中心内容选取材料,客观呈现法定职能履行情况一是执法办案。

在各年度职务犯罪查办、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主要业务工作数据和情况不缺漏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对全市检察机关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执法规范、改善办案效果的内容的收录,以反映执法公信力的提升。

特别是自2008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2009-2012年适当增加贯彻落实《决议》、加强诉讼监督工作措施和实效的条目。

在案例选择方面,侧重自行侦查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和抗诉成功的典型监督类案件。

人文北京

人文北京

北京是一座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人士欣赏和感受它所特有的文化和风韵。

悠久的历史赋予北京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在北京地区绵延数百里,它是从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类建筑;如诗如画的颐和园是古代皇家园林的经典作品;故宫是世界最宏大的皇家宫殿群;天坛是中国皇帝祭天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以上四处古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京味"最浓的则是逐渐减少的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它们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是北京人生活的历史象征。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年轻,充满了魅力。

我们衷心希望您利用闲暇时间多走走,多看看,相信您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北京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们说,北京长高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北京变绿了,树木,草坪遍布全城;北京年轻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北京正满怀信心,在21世纪里实现更快的发展古话北京.......................................................... - 1 -诱人特产……………- 4 -游玩胜地……………- 5 -话说宗教………………- 8 -文化教育………………- 8 -古话北京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儿。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

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

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 居庸关 古代城池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走私伪造斯王子所谓(香山、八大处)。

侯仁之对北京地方志的贡献

侯仁之对北京地方志的贡献

侯仁之对北京地方志的贡献刘宗永【摘要】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是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对北京乃至我国的新编地方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研究北京历史地理过程中对北京旧志等史料了解全面深刻,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新式方志的编纂工作时,他结合旧志的长处和不足提出了新志应当有新的内容,即新修方志中要增加对地理变化的记载.这对北京新修方志的编纂工作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同时,侯仁之还亲自主持编写了一些方志.他关于北京历史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的观点也为<北京志>各分志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9)00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侯仁之;北京;北京地方志;方志编纂【作者】刘宗永【作者单位】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室,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1侯仁之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对北京史尤其是北京历史地理的系列研究成果对北京市新式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提供了学术上的重要参考,他对新编方志如何增加新内容提出了独到的观点,这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新式方志的编纂工作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他还身体力行,主持编写了一些新编志书,这些志书开拓了新体例,以其权威的学术性、丰富的资料性为北京市新方志编纂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经验,进行了新探索。

本文首次对侯仁之先生的方志编纂与研究工作做一尝试性总结,一是揭示侯先生对北京新编志书的贡献,二是总结侯先生的方志编纂思想,希望对目前进行的第二轮新编北京志书有所启示。

侯仁之青年时代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即在洪业教授指导下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他最早的研究工作就是从地方志开始的。

1937年7月以后,他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的撰写,这篇硕士论文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出版。

侯先生说:“至于选择山东一省,因为我的故乡在山东,而燕京图书馆所藏山东一省的地方志又最为丰富。

北京 文献典籍 举例

北京 文献典籍 举例

北京文献典籍举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古都,北京拥有丰富的文献典籍,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十个以北京文献典籍为例的内容:1. 《北京志》:这是一部详细记录了北京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信息的典籍,对于了解北京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2. 《北京大观》:这是一本描绘了明代北京城市景观和名胜古迹的典籍,记录了当时的建筑、街道和人物等。

3. 《北京史记》:这是一部系统地记录了北京历史的典籍,从古代到现代,对于研究北京的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北京方志》:这是一部记录了北京各个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等信息的典籍,对于了解北京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紫禁城建筑志》:这是一部详细记录了北京故宫紫禁城建筑的典籍,对于研究古代宫殿建筑和宫廷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6. 《北京文献通考》:这是一部收集了北京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料的典籍,对于研究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7. 《京华烟云》:这是一本描写了近现代北京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典籍,记录了北京的城市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点滴。

8. 《北京胡同记忆》:这是一本记录了北京胡同历史和文化的典籍,通过对胡同的描述和回忆,展现了老北京的风貌和人文特色。

9. 《北京的四合院》:这是一本介绍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典籍,通过对四合院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北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10. 《北京民间故事集》:这是一本收集了北京民间传说、故事和传统节日等内容的典籍,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北京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

以上是以北京文献典籍为例的十个内容,这些典籍记录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对于了解北京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典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这座古都的魅力。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

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

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

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

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

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

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

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

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

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

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

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

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

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

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

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北京市地方志资料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北京市地方志资料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北京市地方志资料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资料工作的管理,使地方志资料工作更好地为编修地方志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志资料工作,依照本规定管理。

第三条地方志资料工作是地方志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方志编修的基础性工作。

《北京志》及区县志的承编单位要重视资料工作,使地方志资料工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地方志资料的范围第四条地方志资料是指客观反映、记录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信息载体,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口述资料、图表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第五条地方志资料收集的主要范围:(一)大事记(记事)、综合年鉴和各类专业年鉴;(二)一定历史时期的事物、事件的详细记载文字或文件,当事人的记述或回忆录;(三)全局性、年度性总结类文字资料,年度各类数据统计汇总资料;(四)利用所搜集到的各类资料汇编、结集出版的书册(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在书、报、刊上发表的地情研究成果;(五)有关的旧志、古籍、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各时期的地情资料书籍等;(六)内容与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和发展有关的考察报告或调研报告;(七)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专门记述材料(非文学性作品),有关领导人、著名人士的重要活动记录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八)经核对验证的口述资料记录(包括文字、录音、录像);(九)内容与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和发展有关的图表、照片、地图、音像等资料;(十)承载历史信息、曾具有社会功用的,其他载体形式不好替代的、易于保存的实物。

第六条以上资料的载体形式包括纸质、光盘、录音带、录像带、数码存储产品、电子文件及实物等。

第三章地方志资料的管理第七条地方志资料工作由市和区(县)两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管理,《北京志》和区县志的承编单位负责收集、保管所承担编纂志书的资料。

北京各大出版社

北京各大出版社

141 研究出版社
北京市府右街8号
142 中国宇航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14号
143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144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145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146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3号
147 五洲传播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东路北小马厂6号华天大厦24层
134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
135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
136 文物出版社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137 中国工商出版社
新时代出版社
138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三环南路甲6号
139 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路97号
140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里7号
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南街80号
205 华文出版社
北京宣武区广外大街305号8区5号楼2层
206 中国税务出版社
北京宣武区槐柏树后街21号
207 中国书店
北京海淀区复兴路22号甲3号
96 当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复兴路4号
97 国防大学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红山口甲3号
98 知识产权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马甸南村1号
99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太平路27号
100 金盾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太平路5号
101 时事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
102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南横东街6号 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3号 北京万寿路173信箱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2号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北京西城区鲍家街43号 北京西城区北蜂窝8号中雅大厦11层 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3号楼 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 北京西城区车公庄西路35号 北京西城区德内大街刘海胡同7号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北京西城区二龙路甲33号 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34号 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41号 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 北京西城区平安里3号 北京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1号 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6号 北京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北京西城区太平桥大街4号 北京西城区文津街7号 北京西城区西廊下胡同51号 北京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 北京西单横二条2号

北京市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北京市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邵威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
林恩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副处长
耿淼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副处长
薛闻喆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处长
邢永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环保产业处副处长
杨靖国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
陈琦
北京市司法局信息技术处副处长
李崧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纺织纤维检验所副所长
杨萌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
彭永伦
北京市门头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闫明
北京市顺义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孙仁山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科技处副处长
何川
北京市新闻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
舒志彪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复议案件办理二处副处长
张爱国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张亚亮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务管理副处长
廖龙辉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副处长
李红泉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革管理副处长
吴骥
李知洋
北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副处级专职监事
李波
王蕾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康红勋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处副处长
王寒风
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工程师
朱海斌
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经济师
纪妍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
杨海芳
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袁世剑
北京市丰台区司法局副局长

不可遗忘的史家——卞鸿儒的东北史研究及其学术贡献

不可遗忘的史家——卞鸿儒的东北史研究及其学术贡献

不可遗忘的史家——卞鸿儒的东北史研究及其学术贡献万文杰(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作为“东北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卞鸿儒以东北史为主要研究旨趣,一生著述颇丰。

即便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依旧致力于东北史研究,创办刊物、收容流亡学生、呼吁学界关注东北之历史。

卞鸿儒师从吕思勉,拥有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且曾赴日修学,拥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卞鸿儒在东北地方志、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史和文化史以及东北地区对外关系史等方面皆有建树,其研究成果对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卞鸿儒;东北史;东北文献学中图分类号:F129;K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3)06-0118-14东北沦陷九周年(1940)之际,卞鸿儒在《九一八(九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如何不忘东北——研究东北历史之重要》一文,强调:“东北史地,在往古为诸民族活动之区域,在近世又系国际斗争之舞台,此一部分之史实,在国史上极占重要之地位,且较任何地方为特殊。

以中国地域之广阔,地方专史之研究,本极需要,东北特殊地方之专史,更值重视。

”①卞鸿儒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辗转各地,创办刊物,宣扬救亡图存;他对东北史地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学术的力量来呼吁国人不应忘记东北。

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且身体力行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史家,我们不应该遗忘。

一、卞鸿儒其人及其著述卞鸿儒(1895—1976),字宗孟,既以名行(卞鸿儒),又以字行(卞宗孟、宗孟)。

辽宁盖平(今盖州)县卞屯村(今属盖州市梁屯镇)人。

中学毕业后考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专业,师从著名历史大师吕思勉(吕思勉先生1920年在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避居沪上租界,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

卞鸿儒对历史文献有着精深的研究和造诣,1922年5月24日至6月13日赴日本修学。

他曾任中国国民党热河省党部指导委员、江苏省党部特派员。

缪荃孙与两部《顺天府志》

缪荃孙与两部《顺天府志》

缪荃孙与两部《顺天府志》周园【摘要】In Guangxu years, gazetteer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iao Quansun had 2 significant works Shuntian Chi:one was Miao Quansun’ s compilation notes ( Yongle) Shuntian Chi edited from Yongle Encyclopedia from 1886 to 1888;the other was the carving copy (Guangxu) Shuntian Chi from 1879 to 1885.Almost at the same time, Miao completed 2 great works which had milepost sense, this provided rich material and examples for the later scholars who wrote records.%光绪年间,清末方志学家缪荃孙先后辑佚了两部具有非凡意义的《顺天府志》:一部是1886至1888年缪氏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永乐)顺天府志》钞本;另一部是1879至1885年缪氏总纂的《(光绪)顺天府志》刻本。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缪荃孙完成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志巨著,为后世学人编写方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例,居功至伟。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缪荃孙;《(永乐)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作者】周园【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北京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2地方志,又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诸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处级领导干部和区县局级单位所属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职位任职人员公开选拔职位任职人员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财务处副处长李琨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刘洪波北京市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周启柏北京市社会建设信息中心副主任蔡芬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信息中心副主彭泉任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技术通信邵威处副处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林恩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耿淼处副处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副薛闻喆处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处长邢永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环保产业杨靖国处副处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陈琦北京市司法局信息技术处副处长兰志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学研究所副主任韩瑞青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房山分局副局长王景岗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希希北京市市政管理学校副校长张洪雷北京市交通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郭群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石建杰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严进北京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亚亮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务管理副处长廖龙辉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副处长李红泉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革管理副处长吴骥李知洋北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副处级专职监事李波王蕾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康红勋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处李崧副处长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纺织纤维检验所副所杨萌长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彭永伦北京市门头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闫明北京市顺义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孙仁山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科技处副处长何川北京市新闻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舒志彪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复议案件办理二张爱国处副处长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刘武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处处长蒋景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董双双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调研处副处长王永山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李萍北京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莫剑彬北京工人疗养院副院长潘钰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胡一峰北京市方志馆筹备处副处长滕质庆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余久兴。

北京地区道教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北京地区道教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识。宗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考古和考 成。墓门位于墓室南侧。墓室为抹脚方弧形,东西长
古学密切相关。一方面考古发现和研究可补、证宗 4 米,南北宽 3.84 米。墓室内北半部为砖砌棺床,在
教史实,拓宽宗教学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宗教的认 棺床前的两侧,各砌出一长方形小平台,北接棺床,
识和了解可更加全面地解释相关的考古发现,从而 东、西各依墓壁。该墓已被盗扰,骨殖散乱于墓室
四、明代 (一)三官庙道士陈宗然墓志 发现于海淀区北洼路一带訛輱輥。志石为正方形,边 长 75 厘米。墓志盖篆书“明故清微守默凝神志道体 玄清修妙济辅教阐法陈真人墓”。林瀚撰文,李纶书 丹并篆盖。訛輲輥墓主人陈宗然生于宣德十年(1435)九 月十三日,卒于弘治十一年(1498)五月十二日,享 年 64 岁。墓志主要记载了陈宗然的生平履历,其中 涉及到明代北京的两处皇家道教宫观— ——灵济宫 和大慈延福宫,以及明宪宗、孝宗时关于道教的政 治取向和趋势等重要史实,是了解、研究明代道教 的重要史料。 灵济宫,全称为洪恩灵济宫,在今灵境胡同附 近,永乐十五年(1417)时始建,供奉五代徐知证和 徐知谔兄弟为主神訛輳輥。明初,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
与“ 圣 旨 白 话 碑 ”同 出 的 还 有“ 福 寿 兴 元 观 碑 记”。此碑通高 2.52 米,宽 0.83 米。至顺二年(1331 年)刊刻并立石。儒学提举郝义□撰文,中书省左司 员外郎于□书丹,国子司业杨宗瑞篆额。碑额“大元 福寿兴元观记”八字,篆书。碑阳为正文,共二十四 行;碑阴为功德主及本观道士姓名,共二十三行。据 碑文可知,福寿兴元观始建于元仁宗延祐三年 (1316),位于元大都城内西北隅豫顺坊,“殿堂、廊 庑、庖福一应具备,栋宇雄伟,丹垩一新,甲于诸观”。 此观在当时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此外,碑文主要记 载第一代住持阎道文的师承、学道经历、住持本观 等事实。福寿兴元观在现存的北京方志中未见记 载,因而此碑是了解福寿兴元观兴建历史、人员组 成等情况的宝贵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9页。 ②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10页。 ③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卷十九,第l页。 ④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卷二十,第1页。
万方数据
北京方志源流考略
37
他在翻阅北京地方文献时,找到了两种抄本,都十分难得,十分宝贵①。今仅存的34卷《燕 史》,为研究古代北京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康熙年间清朝首次官修北京方志,由张吉午等人纂修康熙《顺天府志》八卷,约在康熙二十 四、五年(1685、1686年)成书。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残存二至八卷抄本。编修光绪《顺天府志》 时不知有此书。李鸿章在序言中说:“皇朝宅京垂三百年,文轨大同,天下郡县皆有志,而京府 尚阙,非所以昭首善也”②。可见此志传世绝少。康熙《顺天府志》中的奏、疏、议、论对清初 政事,诸如文字狱、科场弊端等多有所揭露和抨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书未能刊刻或许与此 有关,存疑待考。 清代编纂的有关北京史志中,《日下旧闻考》是值得重视的一部重要著作。日下,乃京都别 称,此书中专指北京。它虽然不称地方志,但就其内容所收集的史料来说,不论关于北京历史地 理,还是城坊宫殿或名胜古迹,都可补府州县志和各种专志的不足,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北京 地方文献。 清朝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官修《顺天府志》是在光绪年间。从光绪五年(1879年) 四月李鸿章等奏请设局修志,先后由张之洞、缪荃孙总纂,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稿本 告竣,开雕,前后凡8年而书成。用《华阳国志》、《临安志》例,题名光绪《顺天府志》。全志 “分门凡十,子目六十有九,为卷百有三十,为页几及六千,凡三百五十万言有奇”③。其各门分 纂,咸一时名儒硕彦。书成之日,李鸿章序云:“至其体例之善,文采之美,则九能三长授简缀。 辞,极天下之选,以成一代之书,信今传后无疑也”④。此话不无溢美之辞,但它确实是集中了 历代北京志书之大成,是研究北京史事的最为完备的一部志书。明清两代除了编修记述北京史迹 的府志以外,还编纂了州志、县志和专志。本文不再赘述。 辛亥革命后,约在民国20年(1931年)左右,有人仿方志体例曾编写过《北平志略》。其 内容粗略,是一部未成稿本,撰人无考。与《北平识略》、《北平游览指南》合订为一书,未刊。 敌伪时期,由吴廷燮主持编写过一部《北京市志稿》194卷。1940年完稿,内容截至1939年。 分为建置、民政、度支、文教,礼俗、宗教、前事、货殖,金石,艺文、人物、选举、职官等 志。稿本已有残缺,现存北京市文物局。其内容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某些资料。 综上所述,北京最早的方志可追溯到秦代,即《燕十事》和《燕丹子》有涉及燕国的记载; 已失传的北齐的《幽州人物志》、隋朝的《幽州图经》和《幽都记》被认为是北京志书中最早的 文献;现存最早的方志为元朝的《析津志》;明代万历刊行的《顺天府志》是唯一完整的明朝北 京方志,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方志。清代康熙《顺天府志》是唯一未被刊刻的方 志,原因何在,留给人们无限遐想。《日下旧闻考》记录了北京城池、宫殿、坛庙、官署、苑囿、 河运、京郊、风俗、物产等历史和现状,是一部按方志体例编纂而不称方志的志书。清光绪年间 编修的《顺天府志》,是中国封建王朝编纂的专记北京地区的最后一部志书,也是流传较广的一
部府志。
(联系地址:北京西直门外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邮编:100081)
本文责编:乐平
①北京史研究会编:《北京史论文集》,第16页,北京史研究会1980年印。 ②③④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卷一。
万方数据
北京方志源流考略
35
北京方志源流考略
王宪洪
提要:北京最早的方志可追溯到秦代,《燕十事》和《燕丹子》有涉及燕国的记载。现存最早的方志为元 朝的《析津志》;明代万历《顺天府志》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方志;清朝光绪《顺天府志》是中国封 建王朝最后一部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府志。 关键词:北京方志 源流
万方数据
36
中国地方志
2009年第8期
编次和标点,题名《析津志辑佚》出版。《析津志》以前的志书,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但就总体而言,其内容或是明显侧重于地理而疏于人文,或局限于其他某一方面,体例很不完 备。至《析津志》,方志体例已经确立。方志内容除地理沿革外,人文特色明显加强,所记包罗 万象。它使北京传统志书舆地书步入史学园地,大大提高了方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元代流 传下来的方志已相当稀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编修的府县志书现仅存6种。《析津志》流传至今,十分难得。 此书在北京地方志的修撰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①②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1页,地方志书目文献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版本下同。 ③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4页。
④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3页。
⑤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7页。
⑥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卷十八,第2页。 ⑦李鸿章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第8页。
一北京方志之“源’’
北京的地方志书,源于何时、何书?尚无定论。据缪荃孙等纂修的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 一》“纪录顺天事之书”,首列周代的《燕春秋》一书,“见于《墨子・明鬼》,已佚”①。此书缪 荃孙没有将其列为地方志。次列《燕十事》,他认为:“纪录顺天事见于史书者以《燕十事》为 始”②。但《燕十事》为何书?著录云:“《燕十事》十篇,佚。见《汉志》法家类,不著撰人。 沈钦韩《汉书疏证》云《燕十事》疑是燕王定国狱事”③。可见,此书有涉及燕国的记载,未摆 脱王朝之志的范畴,还不能完全算作北京的地方志书。该志再次列《燕丹子》三卷,该书《隋 志》、《新唐书》、《旧唐书》、《宋志》及《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清代学者孙星衍校辑。孙氏 序云:“其书长于叙事,娴于词令,审是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 说两家之间,且多古字古义云。”④又说:“此书作在史迁刘向之前”。所以,此书应是现存先秦 有关北京史料的唯一著作了,但还不能算作北京志书。以下该志还著录:北齐阳休之《幽州人物 志》三十卷,隋《幽州图经》一卷和《幽都记》三卷,可认为是北京志书中最早的文献,可惜此 三书都已不传。该志还著录:“《皇元建都记》,佚,撰人、卷数无考。”⑤此书张国淦《中国古方 志考》列人府县志类今北京市部分。在此部分同列的还有《大都图经》、《大都志》和《析津志 典》三书。其中,《析津志典》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十八来字号第一厨“古今志”部分即 有著录,当时实存34册⑥。缪荃孙在“纪录顺天事之书”《析津志典》条注:“见卢文昭补辽、 金、元史艺文志地理类。自得字梦祥,丰城人,崇文监丞。《日下旧闻》张鹏序引熊自得《燕京 志》大约即此书也。”⑦张国淦对此书也有较详的叙录,也引了张鹏序,认为《析津志》就是 《析津志典》,又叫《燕京志》,并考证此书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后所修撰的。因其保 存了我国元代及其以前有关北京的珍贵资料,国家图书馆对旧存《析津志》进行了整理,并又重 新从现存《永乐大典》原本、《日下旧闻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藏《顺天府志》辑稿 残卷以及其他有关书籍中,通过直接采录或转录,把散存的《析津志》资料汇集起来,加以分类
志》与《洪武北平图经》是同一部书。查《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暑字号第一厨“旧志”除《北平
图志》一册外,尚著录有:《北平志》二册,《北平成均志》二册,《北平八府图总目》一册,《北 平府图志》一册等③。查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编于正统六年(1441年),但收录之书乃是永乐 十九年(1421年)从南京移来的。所以,这些志书成书时间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最晚不会晚于永乐十八、九年(1421、1422年),而且可能只是进呈抄本。可惜,很早就失传 了。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孙能传编撰《内阁藏书目录》即不再著录,而整个文渊阁藏 书至此时已“十不一存”。所以,这是明初修北京志书的一个很大损失。考洪武年间至永乐六年 (1408年)之间曾修《顺天府志》二十卷。永乐六年修成的《永乐大典》从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 卷四千六百六十三,在“顺天府”下收录了府志二十卷。《文渊阁书目》往字号第一厨“新志” 著录此书一册,当时已非全本④。以后,诸家书目不再见著录,可见原本早已亡佚。所幸的是, 从现存的两个抄本尚可得见部分原书的面貌。一是缪荃孙艺风堂抄本《顺天府志》,北京大学图 书馆收藏,只存卷七至卷十四。二是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辑本永乐《顺天府志》二卷,即《顺 天府志》卷七、卷八,均为抄本。 永乐以后直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间隔百余年,才由顺天府府尹谢杰、沈应文等修纂 万历《顺天府志》。这是现存明代最完整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书了。关于此志之修纂缘起及经过, 顺天府尹谢杰和府丞谭希思序中言之颇详,从而得知确实是在万历二十一年成书刊行的。但查书 中纪事,自万历二十一年以后,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有晚至崇祯九年(1636年)者。可 见,此志在刊成之后,仍续有增补。此书已属稀世之珍,1959年中国书店据原刻本影印,这部 360多年以前的北京地方志才得以广泛流传。明代还有一部志书,即明代著名学者郭造卿于万历 九年(1581年)按方志体例所撰的《燕史》,许多人一直认为已经失传了,而据学者王灿炽讲:
二北京方志之“流’’
据光绪《顺天府志・艺文志一》“纪录顺天事之书”,自古至今,上起周之《燕春秋》,下迄 清光绪《昌平州志》,历代所修有关北京史志的专书共229种,而明清两代志书就达210种。如 果元代《析津志》开创北京方志之源,那么,明清以后志书则汇为北京方志之“流”。 明代第一部北京志书,当推《洪武北平图经》,“《永乐大典》卷八千四百二十平字韵载 之,”①撰者、卷数已无考。清康熙时朱彝尊撰《日下旧闻》“博极群书,犹未得见”。可见此书 散佚已久。缪荃孙认为“此书实《顺天志》所托始”②,并疑《文渊阁书目》暑字号《北平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